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及其办学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终没有丢掉。
现在扬州广播电视大学、扬州教育学院的加入,成人高等教育这部分力量反而得到加强。
在全日制高职教育生源减少的情况下,“一校多教”的教学模式,会把社会上绝大部分需要学习的受教育者都招进来。
高职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技术培训等,都是高职院校可以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把学生“引进来”,而且教师可以“走出去”,到企业、到农村、到社区等,使原有的校园教育在空间上得到延伸,从而达到扩大教育阵地、受教育人群的目的。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改变原有的被动的“等米下锅”的教学模式为主动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需要,教学方式更加被各类学生所接受并喜爱。
4.多元入学方式——招生政策。
江苏省2011年开始对高职院校试行注册入学,和高考入学同轨。
这种方式给了我们一个信号,随着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这和“一校多教”的教学模式相配套。
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这部分除了招收高考统招生、注册入学的学生,还应该和本科院校那样具有自主招生权,从社会或企业或中职学校自主招收一些具有特殊技术能力的学生,为社会打造技术精英提供更好的后续教育平台。
成人教育中的教育学院招生也可以和电大采取类似的招生政策,宽进严出。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将远程教育也发展成为成人教育的首选。
它解决了现代社会时间、空间不便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更大的自由支配权。
注册入学和高考入学同轨,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同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轨,招生政策只有随着招生形势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采取更为老百姓所接受的多元化的入学方式,使老百姓真正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
要性,才会使众多的高职院校在今天的生源之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目前发展的形势来看,未来的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将会出现并轨的可能。
5.跨越省区空间——就业去向。
从统计数据来看,苏中地区高职教育录取的学生80%以上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经济负担沉重,这些学生上学的费用不是靠助学贷款,就是靠奖学金。
他们选择高职院校,主要是原来接受的教育就很有限,同时也希望毕业后很快能够就业,解决家中经济窘境。
苏中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到苏南或跨省就业,像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浦东、浙江杭州、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只要能吃得苦,勤奋肯干,就会谋得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要想吸引学生,对学生就业去向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向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实体主动抛“绣球”,为学生就业找好“婆家”。
也可聘请就业较好的往届毕业生,依靠“传帮带”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前专业辅导及心理辅导,在应届毕业生中形成榜样效应,使学生就业空间得到扩大。
[参考文献]
[1]乔佩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研究[DB/OL ]./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2012&filename=1012300368.nh&uid=&p=,2009-03-01.
[2]李健雄.高等职业院校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B/OL ]./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8186367.nh&uid=&p=,2007-08-01.
[3]萧楠.江苏:2012年加入注册入学公办高职学校或增多[EB/OL ].http://ga ⁃/gzkx_5420/20120119/t20120119_733643.shtml ,2012-01-19.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突出实践教育环节以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学校教育。
从构成上看,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包括短大教育、高专教育和专门学校教育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合理市场定位,优化内部结构,形成错位发展,为战后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应用型人才,构建了职业导向型的多样化职业[摘要]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由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门学校三种类型化程度较高的教育机构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三类机构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应不同的社会产业和职业需求,实施多元化的性别及职域分工定位,在教育功能和专业设置上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优势互补关系,其自由弹性的教育制度和灵活柔软的办学模式对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功能定位启示
[作者简介]叶磊(1982-),男,浙江衢州人,盐城工学院人事处,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日本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江苏
盐城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日中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880085)的阶段性成果和盐城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日本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GJ20120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15-0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及其办学启示
叶磊
教育模式。
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种种等级化偏见以及大学中心优势的影响,加之阶层性学历社会的学术价值取向,导致日本国内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另外,中国学界对于这一领域的探索亦刚刚起步,已有成果大都以个案研究为主,未能从宏观角度充分剖析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特征和市场化的改革动向。
因此,系统考察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变动,分析其功能定位与办学特色,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其发展脉络和办学规律,而且也切合当前“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国内形势,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全面构建提供十分重要的经验借鉴。
一、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
(一)短期大学: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端
战前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由大学、大学预科、专门学校、高等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五类机构组成。
由于上述机构彼此形态各异、学制不一,因而在办学质量方面呈现出了二元等级式落差。
加之教育制度层面上的等级性、阶层性和封闭性特点,从而严重限制和阻碍了日本高等教育的扩大和发展。
然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迅速迎来了根本性的高等教育改革。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明确了日本民主主义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改复线型学制为“六三三四”单线型学制。
与此同时,还实现了对旧制高等教育机构的合并与升格,统一战前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四年制大学。
其中一部分不符合新制大学设置要求的专门学校则作为临时性措施编入短期大学(1952),成为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肇始。
短期大学是战后日本成立的第一类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它是在移植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进程中因种种失败而寻求二次变革的结果。
由于此类机构扩大了国民尤其是广大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广泛适应了国内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因而在战后得到了快速扩张。
在发展巅峰时期,短期大学数量达到598所,占全部高等院校的48%,在校生数530294人,占全部高等院校在校生数的17%。
(二)高等专门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壮大
高等专门学校是经济高速发展期的日本为适应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对于工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政府“计划”产物。
这一时期,以实用主义、合理主义观点改变单一化单线型学制的高等教育体制,成为日本政府教育政策的基本走向。
加之同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实践型工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为高等专门学校的创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土壤,最终促使《学校教育法》于1961年部分修正,作为一种顺应高等教育多样化战略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就此应运而生。
高等专门学校的创立打破了战后日本“大学一体化”的高等教育制度,标志着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空前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实用与效率的教育价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等专门学校自创立之日起便始终保持着较小规模,在其峰值年份(1975)全国也仅有65所。
(三)专门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专门学校是1975年学校教育法二次修正后,从“各种学校”母体中分化出来的制度化的教育机构。
专门学校的创立缘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经济模式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
社会不仅需要大学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而且还需要多种实施职业教育与训练的教育机构造就大量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需求。
加之高等教育持续扩张所引发的诸如学历主义等社会现实问题,文部省由此逐步强化中等后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从而最终实现了专门学校的制度化。
专门学校的创办标志着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最终构建,它推动着传统学历延长型的高等教育制度向开放、灵活、多样的制度方向转型。
由于此类院校的办学内容几乎涉及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受到了日本国内社会的普遍认可,其发展和扩张速度亦十分惊人。
据统计,日本1976年时专门学校共设有893所,在校生数131492人;到1980年学校数目增长至2520所,在校生数432914人;1995年专门学校数量达到2902所,在校生数攀升至664562人。
二、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
(一)短期大学:以女子实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中心
《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短期大学是“以教授和研究高深专门学术知识,培养学生职业及实际生活的必要能力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机构。
可见,它在成立早期就已明确了教育目的的职业志向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并逐步发展成为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女子实务教育机关。
学校针对女性职业生涯的发展特点,合理定位,成功提炼出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包括培养职业型人才的技术教育和培养发展型人才的通识教育。
此外,学校还针对“社会人”的再教育需要,根据本地区实际而提供多样的终身学习机会。
可见,短期大学虽冠以“大学”之名,但在教育层次、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却与大学大相径庭。
短大的教育特色主要表现为“在教养教育基础上满足学习者广泛多样需求的实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故而在学科设置方面重点突出了文秘、家政、教育等人文性学科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引导学习者取得教师、营养师等适合女性工作的从业资格。
与大学相比,短期大学还具有门槛低、费用少、学制短、招生就业本地化等特点,对于日本女性就学者吸引力极大。
(二)高等专门学校:以实践型技术人才培养为中心
与以女性学习者为主体的短期大学相比,高等专门学校则以培养男性实践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如前所述,高专的产生突破了战后日本“六三三四”的学制框架,通过义务教育后“五年一贯”(亦有七年和九年)的独特学制完成了后期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渡。
高等专门学校以“教授高深专门学艺,培养职业所必要的能力”为教育目的,重视体验型早期创造性教育,强调学科的专门性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据统计,日本(2002)高等专门学校共设有机械、土木、建筑等工业类学科专业261个,占总学科数的97%。
在课程教学方面,则根据社会需求和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实施多种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实践性课程的重要地位。
例如,日本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每学年均设有实践课程,五年间的实践性课程学分比为2︰5︰10︰8.5︰11,总计学分数36.5,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51.1%。
由此可见,高等专门学校在教育对象及教育内容等方面与短期大学完全错位,通过这种两性分化、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模式,高专迅速成为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中极具竞争力的教育机构。
(三)专门学校:以职业资格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专门学校是以私学为主导的高中后教育机构,它以“培养国民职业或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和谋求提高教养水平”为目的,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实行弹性学制,强调职业技术训练,强化“垄断型职业资格”教育,承担起培养具有“即战力”技术人才的重任,从而不断补充和完善大学的教育制度。
专门学校在办学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机动性,与设置基准严格的短大、高专相比,其学科、专业、课程的构造与设置并不依据严格的学术分类,而是灵活应对劳动市场及教育市场的实际需求,注重课程与职业资格的对应性,体现职业资格教育的导向性。
鉴于专门学校培养模式的独特性,其招生规模和就业率已远远超过短大和高专,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规模和数量最大的教育机构。
三、借鉴与启示
(一)开放办学,建立灵活多元的投入机制
如前所述,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中等后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种市场调节、开放办学的运行机制,并且依托多元的办学主体来扩大办学经费来源,从而充分调动了集体与个人的积极性。
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多为公办,行政管理体制单一,办学自主权小。
单一的行政主导型办学模式和单一的资金投入模式导致国内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办学活力和办学灵活性。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办学主体配置。
我们认为,关系到国家重要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可由国家继续投资办学;而直接面向第三产业且办学条件要求相对较低的职业教育,则大可允许社会及个人参与办学,或是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运作。
如此一来,不仅国家的财政负担得以减轻,而且也有效增强了职业教育机构面对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明确定位,彰显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合理、定位清晰、功能互补,不同的教育机构凸显了不同的办学特色,其中既包括面向市场需求设置学科专业、根据专业实际确定学制长短、立足实用原则编制课程内容等共性特色,亦包括两性分化招生、学科错位设置、职业资格导向等个性特色。
这些特色鲜明、类型不一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长期以来互补发展,发挥出了“三位一体”的整体功能效应。
反观中国方面,其高等职业院校的类型化程度较低,学校均统一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名称之下,并且盲目追求大学教育的正规化、综合化和高层次化,造成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社会不认可。
对此,各级政府应下决心撤并一些规模小、效益低、办学特色不明显的高职院校,同时,强调特色立校和错位发展,着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拓宽通道,搭建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立交桥”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在适应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系统。
就纵向系统而言,日本在中、高职接续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高职与大学的衔接。
具体来看,日本自1992年起就在高等专门学校中设置了专攻科(技术本科),对符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乃至研究生入学资格,从而成功克服了因双轨制而造成的学生进路狭窄问
题。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亦可借鉴日本模式,打造一个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相连贯的“立交桥”,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合理教育体系。
具体来说,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遴选部分办学条件优越者升格为技术本科,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
(四)面向社会,构筑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
日本始终强调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实践,文部省赋予专门学校以培养失业、转职者为中心的“回归教育”功能。
此外,还在部分短期大学开设“地区综合学科”,即与地方联系协作,为通过选拔的“社会人”提供职业资格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发展兴趣等多样目的的自选课程教育。
我们认为,中国高职教育与社会人再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应当充分利用现有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发挥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等多重职能,使高职院校成为面向本地区乃至整个社会开放的教育机构,从而为我国终身学习社会体系的最终构建贡献力量。
(五)校企联合,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制度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日本高等职业院校所长期践行,除了受到根深蒂固的校企同构文化影响外,校企合作法规的制定也为企业、行业的自觉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难”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致命弱点,职校学生顶岗实习或流于形式,或难以落实,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制定校企合作法规的要求,这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转型与升级创造了条件。
我们期待日后会有更多密切高职与企业联系的法规出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与产学交流的制度化,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 ].教育研究,2005(5).[2]胡建华.百年回顾:20世纪的日本高等教育[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38).
[3](日)文部省生涯调查企画课.文部科学统计要览[R ].东京:文部科学省,2003.
[4]张玉琴.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优势特征分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6(12).[5]施雨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04(4).[6]陈曦.日本专门学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 ].日本问题研究,2003(2).
[7](日)田野郁夫.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M ].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03.[8](日)教育制度史料编委会.战后教育制度史料集成[M ].京都:三一书房,1983.
[9]周渠.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0]张莉.日本职教发展经验及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