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再认识[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 年第 4 期
李伟 : 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再认识
·1 37 ·
最多只能停留在作品的外缘 , 因此他倡导价值的 判断 , 而不是让作品淹没在渊源和影响的简单历 史综合之中 。应该说 , 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内在性 即文学性的研究是正确的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否 定对文学的外部研究的理由 。本来 , 文学研究就 是由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两大部分 组成的 , 各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无法相 互替代 。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正是分别从这两个 不同的视角来确立和建构比较文学的 , 因此也是 不能相互替代的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国 家和民族 , 只要它们彼此往来 、相互交流 , 就必 然存在相互间的影响 , 那么对这一存在的包括显 明的和隐在的影响的研究就决不是毫无意义的 。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 , 它不仅具有文献学的宝贵价 值 , 而且是审美批评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如果将 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建构视为 “文学 之间的 ‘贸易交往’”[2] (123页) , 甚至视为一种单纯 的“爱国主义动机”, 是 “为自己国家摆功的强 烈愿望”的反映 , 那就不仅曲解了法国学派的伟 大贡献 , 而且无法公正对待后来的美国学派的兴 起和正在繁荣成长中的中国学派 。事实上 , 在法 国学派那里 , 并不都是研究法国文学对其他国家 文学的影响 , 同样也有别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 的研究 。巴登斯贝格的代表论著《巴尔扎克所受 的外来影响》 (1927) 和《歌德在法国》 (1940) 就是明证 。
客观地说 , 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
完备与规范上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体现出了实事求 是的态度与科学严谨的学风 , 于比较文学这一学 科的规范发展大有裨益 。时至今日 , 我们在比较 文学研究 、特别是影响研究中 , 仍然在遵循着法 国学派所创立的规范 。正是在此意义上 , 美国学 者勃洛克曾不无感慨地指出 , 没有巴登斯贝格 、 梵·第根 、阿扎尔与伽列这些 “法国比较文学大 师在半个多世纪内作出的努力”, “可能今天就不 会有叫 ‘比较文学’的一门学科”, 更 “不太可 能有比较文学研究近年来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蓬 勃发 展”[1] (191页) 。自 然 , 法 国 学 派 的 规 范 努 力 , 又必然带来了其自身无法避免的众所周知的局限 性 。正因为有局限性 , 才可能有后来的 “危机”, 更有后来的 “挑战”和 “超越”。但就法国学派 自身而言 , 实证方法与其对比较文学的看法和追 求是一致的 。只有把认识界定于这样的范围内 , 才能找到实证方法的价值的内在学理依据 , 也才 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的发 难。
[摘 要 ] 作为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 法国学派的贡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尤其是它为规范学 科所创立的一整套严密的研究体系迄今仍在学术界发挥着巨大作用 。然而 , 围绕这一学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 上的误区 , 其中最为突出的误区集中表现在实证主义方法的两个层面上 , 这是我们今天对法国学派进行再认 识时需要认真清理的重要问题 。只有这样 , 我们才能完整地认识法国学派 , 并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起到有 益的推进作用 。
· 1 36 ·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 121 期
逻辑起点 。法国学派对实证方法的选择 , 固然有 实证主义传统的影响 , 但更与它对以往文学比较 中出现的问题的不满以及随之而来对比较文学这 一学科的内在认识息息相关 。法国学派第一位代 表人物巴登斯贝格早在那篇《比较文学 : 名称与 实质》的著名论文中就质疑了他之前的 150 年里 人们对文学 “比较了什么 ? 怎样比较 ?”[3] (35页) 他 明确指出 : “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 眼就作比较 , 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 , 靠一些 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点 类似点 , 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断的明晰 性 。”[3] (33页) 这种比较不过是 “那种没有价值的对 比”, 是 “毫无意义又毫无价值的吵闹”, 是 “那 些隐约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之间进行对比的故弄玄 虚的游戏”[3] (32页) 。用今天的话说 , 他坚决反对 把比较文学变为不同文学的瞎比 。为了使比较不 致陷入不着边际的空谈 , 巴登斯贝格 “开始身体 力行地进行欧洲各国文学之间渊源与影响的实证 性考察 , 从而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为国别 文学之间实际存在过的相互影响这样的事实性联 系上 。”[4] (160页) 他以一套细致的实证主义方法来考 察欧洲各国文学的联系与影响的存在 , 认为只有 这种对细微迹象的实证考察 , 才能把比较文学整 顿为一门科学的 、符合文学史的最严格的要求的 学科 。这一做法为此后法国学派的许多代表理论 家们所推崇 。梵·第根认为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 的一个分支”[5] (202页) , 并把精细和准确的考证规 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 坚信如果没有这种精 细的考证 , 那么比较文学便只能给人们一些近似 之说和空泛的概论 。伽列也明确强调 “比较文学 不是文学的比较”[6] (43页) , “并非随便什么事物 , 随便什么时间地点都可以拿来比较”[6] (42页) , 如 果仅把相似的东西罗列在一起 , 就有可能造成任 性的 、虚构的 、空洞的对比 , 就完全成了修辞学 的练习 , 而不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去寻求它的发展 过程与发展规律 。他在澄清了比较文学与比较方 法的关系后 , 为比较文学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 定义 , 认为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重在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 “曾 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6] (43页) 。 基亚又根据伽列的观点 , 提出了 “比较文学是国 际间的文学关系史”[7] (79页) 。
先谈第一个层面 。不错 , 强调实证确是法国 学派的一大特征 , 关系与影响的实证研究恰恰正 是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突出贡献 。那 么 , 法国学派究竟为何如此崇尚实证方法呢 ? 这 个问题不澄清 , 就难以说明法国学派实证方法的
[ 收稿日期 ] 2002 - 01 - 10 [ 作者简介 ] 李伟 (1963 - ) , 河南开封人 ,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四川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 主要从事比较 文学和西方文学教学与研究 。
但是 , 当我们关注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在发展 中出现的危机时 , 也理应检视以往对它产生的片 面或过激的认识 。这种片面或过激认识主要集中
表现在实证主义方法的两个层面上 : 第一 , 认为 法国学派 “把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强加于比较 文学研究 , 并压上 19 世纪事实主义 、唯科学主 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2] (122 - 123页) , 这样 , 比 较文学 “只能研究渊源与影响 、原因与结果 , 而 无法从总 体 上 研 究 单 独 一 部 艺 术 作 品”[2] (123页) , 这种方法除了可能说明一个作家熟悉和阅读过另 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 , 再不可能为作品研究提供 更有价值的东西 ; 而且 , 它背后的爱国主义动 机 , “造成了使比较文学成为文化功劳簿这样一 种奇怪现象 , 产生了为自己国家摆功的强烈愿 望”[2] (129页) 。第二 , 法国学派 “死抱住 ‘事实的 联系’、渊源 、影响 、媒介和名望 , 把这些作为 自己唯一的课题”[2] (132页) , 从根本上排斥了文学 作品的文学价值与美学分析 。这两个认识层面存 在的误区 , 是我们的今天对法国学派进行再认识 时需要认真清理的重要问题 。
2002 年第 4 期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 121 期
No. 4 2002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Sum No. 121
§博士生论坛 §
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再认识
李伟
(四川大学 中文系 , 四川 成都 610064)
的批评实践 , 则把注意力集中于 “作家的性格特 征”上 , “强调一种 ‘趣味’批评和历史批评 , 他 要 去 探 寻 ‘天 才 的 火 花 ’, ‘诗 人 的 精 髓’”[4] (130页) 。瑞士比较文学专家弗朗西斯·约斯 特曾精辟地洞见 : “在 19 世纪 , 比较文学既成为 学术上的一门学科 , 又是一种批评的体系 , 这多 半是由现代批评的奠基者之一的圣伯夫首先承认 的”[10] 。法国文艺批评泰 斗 丹 纳 ( 1828 - 1893) 在《艺术哲学》中申明他 “从事实出发”、“不提 出教训而寻求规律 、证明规律”的主张 , 并用文 化 “三要素”即 “种族 、环境和时代”来匡定文 学发展的动因 , 这些无疑都是典型的实证主义方 法论 , 表现出了鲜明的 “惟事实主义”和 “惟科 学主义”的特征 , 但同时他又注重时代精神的探 寻, 辉映着黑格尔的历史观与美学观的星 光[4] (125页) 。文 学 史 家 朗 松 ( 1857 - 1934) 在 其 《科学精神与文学史方法》一文中提出 , 在文学 研究方法论上 , 要坚持 “客观的求知精神”, “服 从事实的立场”; 而在《文学与科学》一文中又 明确指出 , 在批评原则上 , 不能把文学与科学混 为一谈 , 否则就等于把文学分解为生理学 、心理 学或社会学来运用 , 这是不足取的 。总之 , 上述 学者 “学术思维的双重性 , 不仅是法国现代文学 批评 , 同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兴起与形成时期理 论与实践样态上突出的标识 。”[4] (131页)
美国著名学者威勒克在那篇后来被誉为比较 文学美国学派宣言书的《比较文学的危机》中 , 之所以把法国学派运用的实证方法列为比较文学 出现持久危机的三大症状之一加以痛斥 , 其实质 是试图将比较文学研究导向文学的内部研究上 。 这又与他的新批评派理论家的身份相吻合 。为了 能达到震聋发聩 、标新立异的效果 , 也为了打破 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 他不惜矫枉过正地大 力提倡对文学本身的研究 , 而极力否定文学外部 研究的价值 。因为在他看来 , “艺术作品不只是 渊源和影响的总和 , 它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 中 , 从别处衍生出来的原材料不再是毫无生气的 东西 , 而是与新的结构溶为一体了 。”[2] (125页) “真 正的文学研究所关心的不是毫无生气的事实 , 而 是标准 和 质 量”[2] (131页) , 如 果 “把 ‘比 较 文 学’ 局限于研究二国文学之间的 ‘贸易交往’这一愿 望 , 使比较文学变得仅仅注意研究外部情况”, 只能使比较文学成为 “研究国外渊源和作家声誉 的附属学科而已”[2] (124页) 。其实 , 对实证主义方 法和文学外部研究的指责 , 早在 20 世纪初的意 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那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 克罗齐认为 , “每件艺术作品是件独特而个别的 结构 , 是精神的表达 , 因此是一种创造 , 而不是 一种模仿”[8] , 如果企图用事实联系来说明影响 ,
[ 关键词 ] 比较文学 ; 法国学派 ; 再认识 [ 中图分类号 ] I109.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6 - 0766 (2002) 04 - 0135 - 05
当我们回顾比较文学走过的百年历程 , 畅谈 这一学科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时 , 依然无法回避法 国学派 。这不仅是因为它标志着比较文学发展的 第一个重要的奠基阶段 , 还在于它对于比较文学 这一学科所做出的历史性重大贡献 。然而 , 从法 国学派诞生 、形成的同时 , 就不断地遭到挑战 、 质疑和责难 , 从而也使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不断面 临着新的危机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 最终 导致产生了一次又一次 “创造性的努力”[1] (187页) , 不断推动着比较文学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拓展和 超越 , 从两国文学间相互关系的影响研究拓展到 跨国 、跨学科的平行研究 , 再深入到今天的多元 文化时代的跨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等 。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 , 比较文学遭遇危机的过程就是其 本身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因此 , “有危机未必就 是混乱和不协调 。不同态度和价值的充满活力的 交锋是人类为实现其企图而需要的能量和力量的 必不可少的源泉 , 而危机能使这一交锋带上戏剧 性 。”[1 ] (188页)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层面的问题 。法国学派的 实证方法是不是真的就排斥文学审美 , 与美学批 评无缘呢 ? 只要我们冷静下来 , 用实事求是的辩 证和发展的眼光加以审视 , 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完 全如此 。
我们注意到 , 法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们本身就 是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评家 , 这使他们的观点从根 本上无法回避审美因素 。被同时誉为法国 “比较 文学 之 父 ”的 维 尔 曼 ( 1790 - 1867 ) 和 安 培 (1800 - 1864) , 由于受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影 响 , 都注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美的本质的研 究 。安培就认为 , “文学科学”是由文学的哲学 与文学的历史两个部分构成 , 它既要把 “文学提 高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范畴的水平”, 又要 “对作品的美 发 表 意 见”[9] 。在 圣 伯 夫 ( 1804 1869) 的身上 , 更是交织着实证主义 、历史主义 和浪漫主义三种不同的倾向 。另一方面 , 其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