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同盟未来走向

美日同盟未来走向
美日同盟未来走向

论美日同盟未来走向

美日同盟作为二战后世界上最重要的同盟之一,经历了历史漫长的考验。最初,它在美国防范苏联,应对新中国的出现引起的东亚局势的改变的意图下诞生,为美国的冷战长期服务,同时日本作为盟国也从中获得了他期待的利益。而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它的重视程度下降,而经济有所发展后的日本也开始讨论日美同盟的束缚,但是在美国的重新审视及相关努力下,这一同盟维持了下来。而现在在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的新的战略意图下,这一同盟又会走向何方?有人认为双方都对这一同盟有着新的需要:美国需要日本服务于它的全球战略,帮助自己掌控亚太局势,遏制中国,日本希望借助这一同盟谋求军事大国利益,维护海上安全和牵制中国。所以这一同盟的前景是明朗的,“同盟在未来10~20年会继续存在并进一步强化”。1同时,现今日美同盟在盟国法律地位的平等、运行功能的协调、同盟规则与规范的变化与调整也表明同盟的强化走向。2

然而上述观点忽视了美日同盟存在的前提、同盟中隐含的矛盾和在新时期这种矛盾的凸显。首先,美日同盟最初是在美国推动下形成的,美国要保证自己在同盟中的主导地位,如果这种地位受到挑战以至于美国认为同盟难以真正服务于国家利益时,同盟有着倾覆的危险,当然这种情况是美国极力阻止的,所以地位的平等是难以做到的,也不能必然增强同盟的生命力。同时,美日同盟的合作虽然在双方都有着需求,但是需求背后的矛盾却在随着局势的改变逐渐凸显。

而我认为,目前的国际环境不再是上个世纪的状况,日美虽然都对同盟还有一定的需要,但是美日同盟所隐藏的矛盾将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凸显,影响日美同盟的稳固性,因而日美要想使同盟进一步深化是困难的。

环境的变化引起同盟的作用发生改变。上个世纪的美国需要拉拢日本维持冷战,日本需要美国的安全保护与经济支持,同盟也确实满足了双方的利益追求。而现在,首先对美国来说,冷战已经结束,美国当时的战略考虑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应对中国的威胁和实现重返亚太战略,为此日本当然也是它重点拉拢的对象,但是单靠日本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围堵中国,为此美国现在正全面发展与东亚国家关系,韩国、菲律宾、越南、印度、澳大利亚

——

1.曹筱阳:《美日同盟-面向21世纪的全面调整》,《当代亚太》2006年09期,第31页。

2.张景全:《日美同盟的强化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7期,第26页。

等原来美国较少关注接触的一些国家已经成为美国拉拢的对象,同时美国致力于使自己的亚

太同盟体系逐渐由“单线联系的轮辐体系变得纵横交错,交织成网”3;同时美国努力通过其他方式控制、主导亚洲发展,使其不被排除在亚洲之外,比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并积极推进TPP的发展。虽然日本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中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美国与其他亚太国家关系的密切化程度加大和控制主导亚洲事务的方式的多样化,美国对日本这颗棋子的依赖程度将会进一步降低;同时美国也在担心日本会不会有朝一日想要脱离美国的掌控,他还要防范日本向军国主义道路发展,所以美国对日本本身就有着不信任,本质上他希望通过“瓶盖效应”来抑制日本。其次对日本来说,虽然上世纪由于美国的保护,减少了国防方面的担忧,能全力发展经济并取得良好成绩,但是日本现在已难以期待能靠美国的支持脱离经济衰退的困境,因为美国自身也在经济危机中挣扎。当然,在安全方面,他还得依靠美国的保护,但是美国对他的“瓶盖效应”,日本应该是看得很清楚的,早在冷战结束时,日本国内对外战略的论争中就有以“为国际做贡献”为由突破和平宪法,成为普通国家的主张,而现在,修改宪法的力量更为强大,这表现了日本谋求军事大国的期待。虽然美日同盟也曾帮助日本有借口逐渐突破和平宪法,但是美国对日本军事大国化或者更为广泛地说大国化的抑制政策从来没有改变。这可以日本“入常”为例。日本在2004到2006连续多年都有“入常”的努力,但是他最为倚重的盟友——美国却态度消极,这不能不说是美国对日本大国化的抑制;而2007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以39票对2票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谴责日本二战期间强征亚洲其他国家妇女充当日军性奴隶的议案4,则表现了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而从美日同盟本身来看,它是一个主要是日本依赖美国的非对称性依赖的同盟,美国在其中处于主导作用,美国凭借日本对自己的依赖定会通过侵犯日本的利益来尽力维护本国利益,而这不免导致日本在很多方面的不满,从而加剧了同盟内部的矛盾,使同盟的稳固性降低。美国在日本驻军却让日本承担6500亿日元的军费,而驻军地带是日本的心脏地带,普天间军事基地的搬迁问题更是引发2012年5月3.5万人的抗议;美国在日本实行“治外法权”,引起日本民众的反美情绪;美国对日本的越顶外交

——

3.孙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网络化及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4期,第39页。

4.陈文明,张冰:《美国对日本军事大国化的抑制思想及其事例评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06期,第73页。

更是引起日本的强烈不满;而美国对日本对北方领土的诉求却不予支持。5所有这些矛盾虽不足以使两国放弃同盟所带来的利益,但必然会对同盟的稳固性产生极坏的影响。最后,再看看中国的影响。虽然双方都希望听过同盟来共同遏制或牵制中国,但是双方都清楚地知道对中国关系的重要性。日本在钓鱼岛事件中经济上所受的影响必定让其印象深刻,虽然双方有着结构性的矛盾,但是日本终得面对现实,与中国保持适当的关系。而中美双方在经济等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让双方都需对双边关系保持慎重。中国对日本这一总是更随强者走的国家来说是一个诱惑,而日本也有可能以中国为筹码与美国讨价还价,所以中国因素也可能对美日同盟产生负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美日同盟看似在“中国威胁”的影响下会走向更深一层的合作,但是新的环境也使双方的利益追求的矛盾有强化的可能,同盟的稳定性受到较大的挑战。当然,鉴于目前利益关系,美日同盟还会继续存在,但是深入合作的光明前景将难以实现。

——

5若木,张兴斌:《悄然飘移——美日同盟将驶向何方》,《中国工人》,2012年10期,第40页。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 一、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与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 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

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与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与安全的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1952年2月8日,日美两国签订《行政协定》,规定实施《日美安全条约》的细则。根据这个协定,美军可以在日本的任何地方设立军事基地;美军及其家属犯罪不由日本判处;日本要分担美军驻留日本的部分费用。《日美安全条约》毫无双边性可言,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此一来,日本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从一个被占领的战败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国际社会。《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行政协定》三者构成日美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制或安保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标志日美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转载) 这篇论文由复旦的石源华教授撰写,对东北亚问题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一、美日同盟、美韩同盟起源的异同 美日同盟、美韩同盟都是在二战结束后特殊的冷战背景下形成的。日本和韩国均非美国的天然或自然盟友,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对手,直至发生太平洋战争;韩国对于美国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两个同盟在20世纪50年代的出现均源于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其共同点十分明显:其一,外部因素和外部威胁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驱动因素。冷战的形成导致美国改变对日严厉管制的政策,并视日本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冷战桥头堡。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西太平洋环形防线”的范围,朝鲜半岛成为拱卫美日同盟的前哨。 其二,地缘战略关系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现实因素。日本列岛位于北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日本海、东中国海和黄海出海口,对于美国在远东的安全保障利益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美国因此将日本视为可在战时获得向亚洲本土以及苏联有关岛屿投送军事力量的作战基地。朝鲜半岛是大陆和海洋力量交汇和争夺的关键地区,既是大陆国家东向防御的最后“盾牌”,也是海洋国家西向进攻的第一块“陆基”,“防卫韩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对苏基本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两个同盟的建立均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 由于同盟产生的时间、背景、战略地位有重要区别,两个同盟一开始就存在不少差异:首先,美国对于日本与韩国在美国远东同盟体系中地位的认知不同,同盟建立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美国对于日本战略地位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晰。早在1951年9月,两国就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而美国对于韩国战略地位认知相对曲折,美国曾一度将韩国划出“西太平洋环线”之外。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重新审视韩国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而改变其态度,两国于1953年10月签署《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时间晚于美日同盟条约2年。 其次,日本和韩国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分量也不完全相同。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是其远东同盟体系的支柱和核心。韩国对于美国则具有两重性,美国既需要韩国作为防范苏联和中国进攻的前哨和缓冲地,同时又担心韩国可能“擦枪走火”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美国拖入战火。这种两重心态促使美国将韩国承诺放弃“武力统一”政策作为美韩签署同盟条约的前提和基础。美国在与日本、韩国的两国关系上存在着明显的亲疏。 第三,从日本、韩国两国角度观察,两国传统的国际政治观也是有差异的。日本是个岛国,自身地理位置受到很大限制,明治维新后走上军事扩张道路,其在远东国际政治中的传统做法是傍依强国、大国,寻求自身利益的扩展。1902—1922年的英日同盟曾使日本得益非浅,先后在日俄战争和日德战争中取胜,并迅速在远东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又与盛极一时的德国结盟,

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

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 【摘要】:美国在日本驻军是美日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日同盟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战后,美国为实现其太平洋战略和冷战战略,以对日媾和为前提,制定了以“驻日美军”为核心的结盟战略。以1951年的《美日安全条约》为基础,美与日本建立起了同盟体制关系。以同盟体制为庇护,美国取得了在占领结束后长期驻军日本的合法权力。自此,“驻日美军”就成为美日同盟体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驻日美军是美日同盟的一个核心内容,美日同盟是美军长期驻日合法性的保障。经过20世纪50年代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体制的磨合,美国认识到要维护驻日美军的存在,就需要稳定和强化美日同盟体制。根据这一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又调整了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关系,制定了新的《美同安全条约》,即《日美相互合作与共同安全条约》。在新安全条约的基础上,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的关系得到了调整,美日两国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新同盟体制。为巩固新同盟体制,协调驻日美军和同盟体制的关系,美日两国又解决了困扰同盟关系发展的小笠原群岛和冲绳行政权问题,强化了美日同盟体制,增强了美日两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在冷战后期,美日同盟也因此成为一种更为合作的同盟体制结构。驻日美军作为美日同盟结构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项,冷战时期驻日美军的变化直接决定着美日同盟体制的存在、转型及发展走向,因此,对冷战时期的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相互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美日同盟的本

质、特征及其在后冷战时代的发展趋势。本文选取1945-1972年作为考察时段,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战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与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战后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而成,它与美国的太平洋霸权政策、美苏冷战对抗、中国内战及朝鲜战争的爆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缘起于美国的太平洋霸权战略。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就已经设计了在琉球群岛驻军的战略计划,并在二战结束后付诸实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东亚安全战略的需要又形成在日本本土驻军和与日结盟的战略。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美国军方和国务院在琉球驻军、日本本土驻军等政策上发生争执和妥协的过程。因此,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既是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妥协的结果,更是美国长期推行的太平洋霸权政策与战后东亚冷战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章主要探讨战后日本的国家安全考虑与结盟政策。1947年9月13日“芦田备忘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政府以“美军驻日”为核心的日美结盟战略的初步形成,但是这种结盟战略强调的是美军在日“有事本土驻军”。吉田茂第二次组【关键词】:美国国务院美国军方日本政府驻日美军美日同盟【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153

如何达成同盟关系

古: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据百万雄兵挥师南下。蜀国刘备诸葛,以汉室血统名正言顺招兵买马廖星星之火。吴国孙仲谋以天然屏障加十万水师占据江东。当时的复杂情况下,蜀吴在诸葛孔明的游说下结盟。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最后再假意放走曹操。把同盟关系的微妙体现的现实具体。 今:七八十年代美日同盟迫使我国感受到军事及经济的压力、于是当局立马加强中苏同盟不惜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获取军事武装力量、苏联解体当局又达成中美同盟来减缓控制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影响。这种大国之间的同盟关系随着时局变换,对于一个国家的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近期很火的一款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七个人各有特色,长处。而在各种游戏规则的框架下,和最后的比拼中。每个人都需要分析战况变化,随时改变战略。但不会改变的是如果最后有三队或是三个人,获得胜利的一定是暗自结盟的队伍。其中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就是(190的篮球运动员陈建州在一对一中全无败绩,最后在面对邓超和陈赫的同盟,败下阵来,说了一句:我输在没朋友),在国际形势中同盟可以创造稳定环境,在最简单的体力角逐中,也能改变故事结局。 外:欧盟成立,在六十年代,面对双极的世界新格局,美苏进入疯狂的军事备战。苏联的军备库里有可以毁灭地球三十次核弹头储备。整个欧洲都失去了安全感,所以在面对军事和经济发展的瓶颈的欧洲人,放弃了以前高傲的姿态,抱团取暖。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了紧张的国际环境。 从古、今、中、外。四个同盟案列中。从为什么需要同盟关系、怎样达成同盟关系、如何明确自身在同盟关系中的定位、如何灵活的在同盟关系中改变自己的定位等发散自己的思维,就这四个案列中第一个来分析其目的、使用的技巧、细节、效果、达成情况? 古:目的:蜀国:化解曹军的军事危机、谋求自我发展壮大的时间。(求生存、求时间)吴国:减轻曹军的军事压力、减少自身的军事伤亡。(减少伤亡)主导地位谈判:诸葛亮舌战群儒,打动了孙权。达成同盟关系。 技巧:专业的辩论水平、对吴国的群臣的性格摸底、安插内线、主攻孙权、激将周瑜。 细节:激流勇退、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放走曹操。 效果:得到曹操和孙权的正面认识认可、鼓舞了蜀军的士兵士气。 达成效果:解除军事危机、获取壮大时间 那么联系到我们的客户关系中来,我们为什么要与客户达成同盟关系? 首先大家讨论;排序的方式,每人讲一点 答:1;行业属性决定,工程产品的销售模式就是PTP模式,也就是人与人面对面来销售。房地产有专职的采购部、成本部、合约部、技术部、工程部、财务部。而我们供应商方也有专职的销售部、技术部、销售内务部、市场部、财务部。这种组织架构的搭建,也就促成了我们工程项目销售的基本模式——专业的人对专业的人。 2;时间周期来决定的,以大客户的战略签订来说,常规的地产公司的流程是:了解品牌、考察公司、参与项目入围、实现项目合作、战略(或入围供应商库)。而这一个常规的流程走下来,所花的时间周期都是不可控的,不可能花整块的时间一直来维系一个公司或一个关键人、决策人。 3;房地产采购圈氛围决定,地产圈中的采购关键人都是以圈子的形式存在的,小圈子套着大圈子。在我们开拓客户,并能有效整合资源的过程里,由同盟客户,介绍同盟客户的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兼论美日韩安全互动与东北亚安全 石源华汪伟民 2012-8-30 21:05:09 来源:《国际观察》(沪)2006年1期作者简介:石源华,复旦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200433); 汪伟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外交政策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上海200083) 内容提要:文章从同盟的起源、对美战略价值的位差、非对称性的不同特征等层面对美日、美韩两对同盟关系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认为这两大同盟在性质与功能方面根深蒂固的不均衡性在冷战后并未消减,并将继续对当前朝核危机的解决及今后东北亚的安全机制建设产生潜在的、结构性的影响。 关键词:美日同盟美韩同盟东北亚安全 一、美日同盟、美韩同盟起源的异同 美日同盟、美韩同盟都是在二战结束后特殊的冷战背景下形成的。日本和韩国均非美国的天然或自然盟友,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对手,直至发生太平洋战争;韩国对于美国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两个同盟在20世纪50年代的出现均源于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其共同点十分明显: 其一,外部因素和外部威胁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驱动因素。冷战的形成导

致美国改变对日严厉管制的政策,并视日本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冷战桥头堡。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西太平洋环形防线”的范围,朝鲜半岛成为拱卫美日同盟的前哨。 其二,地缘战略关系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现实因素。日本列岛位于北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日本海、东中国海和黄海出海口,对于美国在远东的安全保障利益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美国因此将日本视为可在战时获得向亚洲本土以及苏联有关岛屿投送军事力量的作战基地。朝鲜半岛是大陆和海洋力量交汇和争夺的关键地区,既是大陆国家东向防御的最后“盾牌”,也是海洋国家西向进攻的第一块“陆基”,“防卫韩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对苏基本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两个同盟的建立均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 由于同盟产生的时间、背景、战略地位有重要区别,两个同盟一开始就存在不少差异: 首先,美国对于日本与韩国在美国远东同盟体系中地位的认知不同,同盟建立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美国对于日本战略地位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晰。早在1951年9月,两国就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而美国对于韩国战略地位认知相对曲折,美国曾一度将韩国划出“西太平洋环线”之外。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重新审视韩国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而改变其态度,两国于1953年10月签署《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时间晚于美日同盟条约2年。 其次,日本和韩国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分量也不完全相同。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是其远东同盟体系的支柱和核心。韩国对于美国则具有两重性,美国既需要韩国作为防范苏联和中国进攻的前哨和缓冲地,同时又担心韩国可能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 一、占领和被占领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和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 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

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和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和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和安全的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1952年2月8日,日美两国签订《行政协定》,规定实施《日美安全条约》的细则。根据这个协定,美军可以在日本的任何地方设立军事基地;美军及其家属犯罪不由日本判处;日本要分担美军驻留日本的部分费用。《日美安全条约》毫无双边性可言,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此一来,日本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从一个被占领的战败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国际社会。《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行政协定》三者构成日美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制或安保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标志日美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本文对美日同盟的调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阐述,分别为: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9·11事件后美日同盟的强化及新时期美日同盟的全面调整。 标签:美日同盟演变 一、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 二战结束后,战胜国美国对战败国日本进行单独军事占领和控制。美国迫切希望日本成为其远东的工具,有效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的扩张。而日本也不得不依靠美国来保障其安全,这就为两国确立同盟关系奠定了基础。1951年美国和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2月两国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这些条约中规定,美军可以驻扎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日本得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美日战略同盟的正式建立。 虽然同盟建立之初奠定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但日本充分的利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使本国经济逐渐转向正轨并取得飞速的发展。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改善战败国的国家形象,希望在对美外交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日本各党派要求修改不平等的旧条约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缓和日本的反美情绪,防止日本倒向中苏,同时确保在日本的美军基地和通过经济合作加强对日控制,也愿意以较平等的态度对待日本。经过多次谈判,1960年1月19日美日在华盛顿签署了《新日美安全条约》。新的条约废除美国干涉日本内部事务的条款,从范围上突破了旧条约关于保卫日本本土的合作范围。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顺应了日本国内社会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的政治诉求,使得美日关系从原来的不平等逐渐走向平等,但条约实质上依然是针对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同盟条约,美日之间不对称的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日本不在一味追随美国,对外政策逐渐变得积极主动,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化。这一时期,美国也希望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配合其全球战略的实施。1978年11月28日,两国签订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全面而又具体地规定了遭受外来入侵时美日实行军事合作的具体内容和分工问题,是《日美安保条约》的具体化,至此美日两国进入了实质性的军事合作阶段。进入80年代,两国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双边磋商次数增加,逐步提升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另外日本还不断加大对外援助的力度,以分担美国的负担。美国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支持日本的政治大国化,并给日本更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两国保持着既合作又竞争的不平衡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

美日同盟的发展轨迹

美日同盟的发展轨迹 吕耀东 2013-2-16 16:04:42 来源:《当代世界》(京)2007年9期美日同盟关系经历了冷战时期同盟关系的确立、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漂流”及调整、“9?11”事件后美日同盟强化的阶段性演化过程。由于美日同盟各个时期核心现实利益的变化、发展,一方面,美日同盟正在发生结构性嬗变,“美主日从”关系正在向“对等性”、“双向性”和“平等化”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随着美日同盟功能的扩展,美日同盟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和军事一体化。 冷战时期美日同盟关系的确立 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按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改造和制定扶植日本的政策,这为日本选择与美国签署安全条约奠定了基础。1951年日美签署的《旧金山和约》规定:缔约国可在日本驻军,日本可以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等。这就为美日结盟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日本与美国还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根据这一条约,于1952年2月缔约了《日美行政协定》。根据这些条约和协定,承认美军驻扎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规定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这些“美主日从”的规定为确立美日事实上的同盟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构成了美日同盟的基本框架。 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国单独占领,在政治上完全丧失发言权。日本的决策层在美国的压力和对自身利益的判断之下,选择了与美国签署安全条约的方式。当时,日本首相吉田茂的基本思路是:在安全上以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换取美军的保护,采取“重经济轻军备”路线,腾出主要资源来专心致志地搞经济建设,使

日本尽快地强大起来。正是基于政治上的被迫性和经济上的主动性,日本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外交与安全政策。 美日两国于1960年1月又签署了《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等相关协定。该新安保条约规定不经美同意不得将基地权利给予第三国的规定,写明了美国对日本负有防卫义务,规定了要加强相互防卫的力量和促进美日经济合作等内容,这体现了同盟当事国的协作关系及其法律地位。 随着冷战的加剧,1978年11月,美日又制定了《美日防务合作指导方针》,赋予了美日在东亚防卫行动原则,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反苏反共的生力军。1981年5月,铃木善幸首相访美时与里根总统发表联合声明,双方首次共同使用了“美日同盟”的表述。这一表述使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确认。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还对外表示,“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冷战后期美苏争霸的态势,客观上使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漂流”及调整 冷战结束后,西方同盟内部的凝聚力下降,美日两国把自己的国家利益放在对外战略的首位,过去被隐藏在共同安全利益背后的美日经贸摩擦日益表面化、公开化。当时美日经济摩擦愈演愈烈,政治合作关系松懈,甚至危及到双方的同盟关系;日本国内也出现了对美国说“不”的声音。但是,日本经过各界精英的一番战略论争后确认:尽管冷战后世界形势趋缓,但亚洲地区仍存在地区冲突,日本在安全上仍需要得到美国的保护,美军继续驻扎可以使日本节省大量的军费

美日同盟关系的调整变化对中国对外战略的影响

第32卷第1期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2No .12011年1月Journ al of Ji shou Universit y (Nat ural Science Edit ion)J an.2011 文章编号:1007-2985(2011)01-0124-05 美日同盟关系的调整变化对中国对外战略的影响 * 曾蕊蕊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英语系,河北黄骅061100) 摘要:冷战结束之后,美日同盟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以遏制、围堵中国为核心内容成为美日同盟的战略目标.这势必触及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攸关中国的国家安全.然而,由于美日两国的利益冲突、海洋战略碰撞、文化差异、世界格局以及中国的发展变化,导致美日同盟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因此,中国应抓住机遇,妥善处理中美、中日关系. 关键词:美日同盟;战略利益;中美关系;中日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志码:A 美日同盟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它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根据美日自身利益的需要所建立的.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美日同盟不断地进行战略性调整.这不但影响着美日两国的内外政策,也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局势、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对中国而言,日本是中国的邻国,美国是目前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日同盟以遏制、围堵中国为核心内容,触及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攸关中国的国家安全.然而,美日同盟关系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正确认识美日同盟关系走向,并适宜处理与两国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1美日同盟的不断调整及其对中国的挑战 美日同盟是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产物.美日于1951年签订安保条约,经过1960年的修订和1978年的美日防务合作指针,基本确立了同盟的框架与合作方式.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内部因为共同敌人消失而一度处于漂流状态.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力的持续增强,美国的遏制战略再度指向中国,美日两国重新定义美日同盟,发表新安保联合宣言.911事件后,美日对同盟进行了新的面向21世纪的全面调整.为应对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威胁,美国开始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强化已有的同盟并建立新的非正式同盟.美国重视并加强同日本的同盟关系,主张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发挥日本的作用,把日本作为亚洲和平、稳定、安全和繁荣的重要基石,以维护其全球霸权.日本也以此为契机,通过强化世界中的美日同盟,搭乘反恐战车,实现国家利益目标.而以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民主党在大选获胜后,提出要建立对等的日美关系,改变以往动不动就依赖美国的现状.美日同盟充满了新的变数. 美日同盟的调整是双方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调整的结果.冷战时期,美日同盟主要是抵御苏联的进攻、平衡苏联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将防范、遏制中国作为战略目标. 但无论怎样调整,日本始终视美日同盟为对外关系的基轴;美国则将两国间同盟看成维护本国亚太地区利益的基石.2010年6月菅直人当选日本首相后,吸取鸠山政府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日美关系而造成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曾蕊蕊(5),女,湖南永顺人,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英语系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化研究研究:2010-10-28 :198-.

美日同盟未来走向

论美日同盟未来走向 美日同盟作为二战后世界上最重要的同盟之一,经历了历史漫长的考验。最初,它在美国防范苏联,应对新中国的出现引起的东亚局势的改变的意图下诞生,为美国的冷战长期服务,同时日本作为盟国也从中获得了他期待的利益。而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它的重视程度下降,而经济有所发展后的日本也开始讨论日美同盟的束缚,但是在美国的重新审视及相关努力下,这一同盟维持了下来。而现在在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的新的战略意图下,这一同盟又会走向何方?有人认为双方都对这一同盟有着新的需要:美国需要日本服务于它的全球战略,帮助自己掌控亚太局势,遏制中国,日本希望借助这一同盟谋求军事大国利益,维护海上安全和牵制中国。所以这一同盟的前景是明朗的,“同盟在未来10~20年会继续存在并进一步强化”。1同时,现今日美同盟在盟国法律地位的平等、运行功能的协调、同盟规则与规范的变化与调整也表明同盟的强化走向。2 然而上述观点忽视了美日同盟存在的前提、同盟中隐含的矛盾和在新时期这种矛盾的凸显。首先,美日同盟最初是在美国推动下形成的,美国要保证自己在同盟中的主导地位,如果这种地位受到挑战以至于美国认为同盟难以真正服务于国家利益时,同盟有着倾覆的危险,当然这种情况是美国极力阻止的,所以地位的平等是难以做到的,也不能必然增强同盟的生命力。同时,美日同盟的合作虽然在双方都有着需求,但是需求背后的矛盾却在随着局势的改变逐渐凸显。 而我认为,目前的国际环境不再是上个世纪的状况,日美虽然都对同盟还有一定的需要,但是美日同盟所隐藏的矛盾将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凸显,影响日美同盟的稳固性,因而日美要想使同盟进一步深化是困难的。 环境的变化引起同盟的作用发生改变。上个世纪的美国需要拉拢日本维持冷战,日本需要美国的安全保护与经济支持,同盟也确实满足了双方的利益追求。而现在,首先对美国来说,冷战已经结束,美国当时的战略考虑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应对中国的威胁和实现重返亚太战略,为此日本当然也是它重点拉拢的对象,但是单靠日本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围堵中国,为此美国现在正全面发展与东亚国家关系,韩国、菲律宾、越南、印度、澳大利亚 —— 1.曹筱阳:《美日同盟-面向21世纪的全面调整》,《当代亚太》2006年09期,第31页。 2.张景全:《日美同盟的强化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7期,第26页。 等原来美国较少关注接触的一些国家已经成为美国拉拢的对象,同时美国致力于使自己的亚

浅述二战后美日同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浅述二战后美日同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制约与扶植,顺从与崛起的周期性交替成为了美日之间二战后的国家关系史。美日同盟关系经历了冷战时期同盟关系的确立、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漂流”及调整、“9·11”事件后美日同盟强化的阶段性演化过程。由于美日同盟各个时期核心现实利益的变化、发展,一方面,美日同盟正在发生结构性嬗变,“美主日从”关系正在向“对等性”、“双向性”和“平等化”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随着美日同盟功能的扩展,美日同盟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和军事一体化。 关键词:美国日本同盟历程趋势 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盟国,美日双边同盟是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推进遏制政策的重要工具。冷战结束后,美日关系内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分歧,但双边军事联盟体制不仅没有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逐步弱化,反而出现了不断巩固和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并继续成为影响朝鲜半岛局势和东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1世纪初,美日同盟的发展方向将会是怎样的,以及美日韩体系能否构成新世纪东北亚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权力运作主体,对于未来东北亚安全结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冷战时期美日同盟关系的确立。 现实主义理论对安全合作持消极态度。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国家追求权力和安全的最大化,关注相对获益。在一个充满威胁的世界中,国际体系是一个自助体系,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必须采取自助或联盟的方式。在这样的体系中,各国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安排(同盟或联盟)进行合作,以增进他们的安全,防范可能构成威胁的行为体。著名国际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在其经典著作《国家间政治》中对国家结盟的动机进行了考察。他认为,结盟与势力均衡密切相关。在国际体系中,处于相互竞争环境中的主权国家为确保或改变自身的相对物质实力地位,可以做出三种选择:其一,增加自身的权力;其二,把其他国家的权力添加到自己的权力之上;其三,阻止其他国家的权力添加到其他对手的权力之上。第一种选择的结果是引起军备竞赛,第二种和第三种选择的结果就是结盟。从17世纪近代国家出现到一战爆发的这段时期,是国家之间建立正式军事同盟的活跃时期,“安全因素构成了同盟战略产生的最初和最主要的动机”。一般说来,弱小国家利用同盟关系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强国则利用同盟关系调整国际体系。强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寻求同盟国,以确保在一定区域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美日同盟作为一种军事安保关系,它产生的动机亦是如此:它是确保美国对东亚地区具有主导权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工具。 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按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改造和制定扶植日本的政策,这为日本选择与美国签署安全条约奠定了基础。1951年日美签署的《旧金山和约》规定:缔约国可在日本驻军,日本可以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等。这就为美日结盟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日本与美国还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根据这一条约,于1952年2月缔结了《日美行政协定》。根据这些条约和协定,承认美军驻扎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规定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这些“美主日从”的规定为确立美日事实上的同盟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构成了美日同盟的基本框架。 二、冷战时期美日同盟进一步发展。 美日两国于1960年1月又签署了《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等相关协定。该新安保条约规定不经美同意不得将基地权利给予第三国的规定,写明了美国对日本负

潘利军 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论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美日同盟一直是美国东北亚战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美国东北亚政策的基石。冷战结束后,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美国适时强化了美日同盟。本文分析了日美同盟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其扩展情况,以及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变化,进而剖析了美国强化美日同盟的原因和最终目的,以及其对日美同盟关系进行了展望分析。 关键词:日美同盟冷战台海危机东北亚地区强化目的展望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局面,苏联成了美日之间的共同敌人。在这种情况下,美日两国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结成了军事同盟—美日同盟,基于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和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目标,为了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美国适时地强化了美日同盟。总的说来,美国强化美日同盟的目的就是要保持东北亚地区大国间的均势,既防止日本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又对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复活加以防范。总体来看,日美同盟向加强的趋势发展。 一、日美同盟形成的背景及其原因 美国对于日本战略地位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晰。早在1951年9月,两国就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同盟是在二战结束后特殊的冷战背景下形成的。日本并非美国的天然或自然盟友,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对手,直至发生太平洋战争;日美同盟在20世纪50年代的出现源于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其原因如下:(一)、外部因素 其一,外部因素和外部威胁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驱动因素。冷战的形成导致美国改变对日严厉管制的政策,并视日本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冷战桥头堡。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西太平洋环形防线的范围,朝鲜半岛成为拱卫美日同盟的前哨。 其二,地缘战略关系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现实因素。日本列岛位于北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日本海、东中国海和黄海出海口,对于美国在远东的安全保障利益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美国因此将日本视为可在战时获得向亚洲本土以及苏联有关岛屿投送军事力量的作战基地。朝鲜半岛是大陆和海洋力量交汇和争夺的关键地区,既是大陆国家东向防御的最后盾牌,也是海洋国家西向进攻的第一块陆基,防卫韩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对苏基本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两个同盟的建立均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 (二)、从日本来看 其一,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分量十分重要,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是其远东同盟体系的支柱和核心 其二,日本是个岛国,自身地理位置受到很大限制,明治维新后走上军事扩张道路,其在远东国际政治中的传统做法是傍依强国、大国,寻求自身利益的扩展。1902-1922年的英日同盟曾使日本得益非浅,先后在日俄战争和日德战争中取胜,并迅速在远东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又与盛极一时的德国结盟,推行大东亚共荣圈政策,妄图瓜分世界。战后,日本一心在美国核保护之下全力振兴民族经济,这种态度深为美国政府赞赏。 二、日美同盟的形成及其扩展 (一)、冷战时的日美同盟

美日同盟关系瓦解的推导

日本将失去牵制中国的资格:美日同盟关系瓦解的推导美日历史恩怨可以上溯到佩里舰队砸开日本的大门。上个世纪,在日本战胜俄国之后,美日矛盾日益突出。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国都站在同盟国一边,但他们的盟友关系是短暂的。在后来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谈判过程中,双方的讨价还价已经可以看出互为对手的敌意。果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处于对立面参加了决定世界命运的较量。失败的日本最终不得不无条件投降。 二战之后,日本成为了美国在远东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桥头堡。得益于二战及之前的掠夺所带来的财富以及财富积累下的科研实力,日本迅速地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并于上个世纪60年代先后超越了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二号经济强国。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受到巨大的牵制,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从而放松了对于日本的管制,使得日本有重建其军事力量的机会。到冷战结束时,日本自卫队已经成为了一支技术水准较高的精锐军队。 冷战中后期,中日算得上是潜在盟友,共同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然而,风云变幻,谁也没有想到,在冷战结束后不久,中日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假如中国不在东亚地区,日本很可能有机会悉心经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明白,自己与中国对抗还需要借助美国的力量。因此,日本继续在东亚地区充当美国的急先锋。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日本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日本。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不愿意与中国单独硬碰硬。日本是怕碰不过,美国是怕碰过了也无益。这种谁也不能压倒谁,谁也不能吃掉谁的情况,已经构成了一个地缘政治中的典型稳定三角。 当前阶段,这一稳定三角中,美国是较弱的一角。美国的实力分布于全世界,在东亚地区的投入稍显不足。暂时,美国是依靠支持其东亚盟国与中国在亚洲地区抗衡。韩国的态度日益趋于选择平衡者的角色,日本已经成为了美国亚洲战略独一无二的支点。东亚地区的本质矛盾是中美矛盾,最主要的直接矛盾却是中日矛盾。 中日矛盾作为主要的直接矛盾这一认识,并非虚构。中国海军仍然仅仅在第一岛链之内游弋。中美平衡线也在第一岛链之内。中国海洋方面面对的三个焦点问题就是南沙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及东海问题。平衡线差不多就是南海、台湾海峡到东海的一条连线。从实力的角度上看,无论是南海诸国还是台湾,都无法与日本相提并论。显然,平衡线的重点段就在东海,是中日平衡线。 在日本看来,中日东海对抗实际上也是亚洲头号强国宝座之争。对于东海和钓鱼岛,日

试析转型中的美日同盟

2010年2月第29卷第2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Feb.2010Vol.29No.2 收稿日期:2009-11-20 作者简介:崔硕(1984-),女,河北保定人, 2007级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试析转型中的美日同盟 崔 硕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美日同盟对二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与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战后日本安 全防卫的根本保证。美日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美日同盟;经济摩擦;“普通国家”;军事合作中图分类号:D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2-0014-03 冷战的结束终结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期是一个国际体系调整与重组的时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日同盟关系也在不断更新内涵和调整功能。2001年“9·11”事件后美日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对1951年美日安保条约签署以来历次调整的继续,更是对过去的超越;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 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观诉求。美日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历史回顾 二战结束后不久,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局面。在亚太地区,美国曾将中国国民党作为其在亚洲的盟友,用以抵御苏联共产主义的影响和抑制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然而,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争,促使美国改变了对日政策,即在政治上防止日本倒向苏联阵营;在经济上使日本自力和复兴;在军事上正式明确日本作为美国战略防卫线上的重要一环[1] 。 从美日关系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看,冷战后的美日同 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美日主从关系时期(1945—1963年) 这个时期的美日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1945—1949年美国对日本的间接占领阶段和1950年后日本重返国际社会阶段。这个时期, 美国整体的对日政策是,由前期的“民主化”、“非军事化”、解散国内财阀为核心的政策,向后期的有限军事化、恢复日本的化学工业经济基础、支持日本保守集团执政的政策转化。美国的目标是由消除日本威胁转变为扶植日本,从而使日本增强抵抗共产主义威胁 的能力。在日本这一时期的两个阶段被称为“改造阶段”和“逆改造阶段”。但无论如何,美国在这个时期都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日本处于相对从属和依赖的位置。 (二)安全关系的再构筑与经济摩擦时期(1964—1982年) 这一时期随着美国经济的相对衰退和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 日本的“逃票乘车”问题成为美国批评的一个核心,美国对日政策向有效的责任分担体制方向转变。与此同时,美日之间的经济摩擦问题严重影响着两国的政治与安全保障。这个时期,美日经济上的摩擦、协调与融合成为军事安全层面建构新同盟关系的基础。 (三)明确建立美日伙伴关系时期(1983—1990年)这个时期,伴随美国对苏联遏制的里根主义的出台,美日同盟的目标更加明确 ,“美日军事同盟”、“美日命运共同体”、“美日伙伴关系”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同时,美日贸易摩擦更加深化, 使美日之间经济竞争关系得到明确的认识,美国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惊叹逐步演化为 “日本威胁论”。二、冷战后的美日同盟 冷战结束后,日本依靠美国军事保护的需求下降,但美日同盟仍是日本外交的基轴。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以美苏对峙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进入多极化和重建国际新秩序的过渡时期。为适应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美日两国如何继承冷战时期的最大遗产———同盟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未来走向 [2] 。 (一)美日同盟大论争时期(1990—1995) 第一次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使美日传统同盟关系本身存在的意义受到挑战,美国对日本“一国繁荣主义”和“逃票乘车”的批评,逐渐演化为 “日本异质论”、“敲打日本论”、— 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