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现代主义的探索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6期

2006年12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5 No.6

Nov. 

2006

[收稿日期]2006206201

[作者简介]许涵(19802),女,江苏南京人,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哈代———现代主义的探索者

许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现代主义在英国刚刚萌芽时,托马斯・哈代敏锐地感到现代主义的特点———思

想的深刻性和形式的新颖性,这从哈代作品的思想内涵、语言特色、结构艺术等方面反映出来。哈代的作品着意表现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具有浓重的危机意识,与现代主义文学颇为相似。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精神隔膜、理想幻灭是哈代作品的基调。而神秘莫测的荒原意识以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更是体现出哈代对现代主义的探索与开拓。

[关键词]现代主义;意识流;精神孤独;幻灭;荒原[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973(2006)0620080204

Thomas H ardy ———A Pathf inder of Modernism

XU Han

(College of English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China )

Abstract :At t he t urn of t he 20th cent ury ,when modernism was in embryo ,Thomas Hardy was keenly aware of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sm and reflected t hem in t he feelings ,lexical feat ures and st ruct ure of his works.His works focuses on t he rep resentation of t he p sychic ache t hat modern civilization brings on to man.They have a grave sense of crisis and bear st rong affinity wit h t he modernist literat ure.Modern t hemes 2spirit ual isol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are t he keynotes of Hardy’works.In addition ,t he idea of wasteland ,t he technique of st ream of consciousness can also be found in his works.

K ey w ords :modern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pirit ual isolation ;disillusio nment ;wasteland

从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非理性文化大潮的出现,正反映了19世纪传统文化的解构与20世纪现代文化的建构过程.这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形成新的有序的文化过渡时期,其典型的文化形态是无序的混沌,在这种文化过渡时期,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偏离19世纪理性文化观念,吸收非理性文化因素,完成自己的解构与建构过程。哈代即是现实主义作家向非理性主义哲学探求的典型一例,他不仅对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悲观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借助于叔本华的意志概念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哈代作为跨世纪的小说家,在发扬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与勃兴20世纪现代派小说之间,表现了自己独特的桥梁作用。其创作面貌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两种特征。一方面,他是19世纪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者,正如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所称,是“描述各国屡次发生过、稳定的私有者阶层衰落现象的优秀编

年史家”[1]

;另一方面,他积极地探索与接受现代文学观念与

艺术方法,甚至被评论家认为是“弗洛伊德之前的弗洛伊

德”,“小说领域中的一个开拓者”[2]。后者的评价虽有值得

商榷的地方,但却反映了哈代对传统文学的超越和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哈代自己也承认:“我自己的兴趣主要在非理性主义的主题上。因为就一个人的认识而言,非理性似乎是宇宙的原则。我并不是用非理性来指荒谬,而是指一个存在

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中心点上的没有恰当名字的原则。”[3]在创作实践中,哈代不仅运用白日梦、梦游、虚幻的梦境来表现潜意识,而且是描写混沌文化形态的圣手,他笔下的“艾敦荒原”就是古老的文化和大自然混沌力量的艺术象征。他的作品创作较之其前辈如狄更斯、萨克雷等有着明显不同,它们体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蜕变,透露出了现代主义的质素。

一、意识流手法在作品中初露端倪

小说中心“内转向”,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而哈代早在19世纪末的作品中就反映了这些,为作品注入了现代意识。哈代在处理人物心理时,也远远超过了通常采用的心理描写和乔治・艾略特式的心理分析等传统手法。他特别着意对代表时代先进思想潮流的人物的心理处理。此外,哈代是一位力求创新的作家,为了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运用了梦幻、内心独白、对话等现代主义作品常用的手法,使作品在形式上也比同代作家超前。

在《无名的裘德》这样一部传统的维多利亚小说里,哈代已经开始较多地揭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与意识活动。英国文学评论家明托称赞哈代是“洞察人心的行家,隐藏在他那说故事能手的表皮下面的,是一位心理学家”[4]。的确,哈代对20世纪英国小说的影响是深远的,以劳伦斯为代表的心理小说和以伍尔夫和乔伊斯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被看作是20世纪英国现代派小说的两大分支。在哈代后期小说中,不但写作技巧上现代气息日益浓厚,而且在主题上也与劳伦斯的心理小说有着许多的近似之处。难怪劳伦斯对哈代情有独钟,对其作品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哈代的这部小说中,我们还能发现与意识流小说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荣格还是弗洛伊德,都认为梦是无意识的心灵最清楚的表达和显现。荣格说:“梦是无意识精神自发的和没有偏见的产物……所以在意识流小说中,梦和幻觉都有大量的描述。”[5]在《无名的裘德》中,少年裘德向往基督寺的白日梦,成年后初到基督寺,游荡于一座座古老学院建筑物中间浮想,雄心勃勃,一个人在街上神魂迷离。哈代有大段大段对裘德幻觉的描写,预示着其对未来的憧憬。重病缠身的裘德在最后一次看望了他心爱的淑之后,还是在那条街上,幻觉又出现了,不过这次表现的是裘德对宗教虚妄的顿悟和理想的彻底破灭,临终前半昏半醒中吐出的最后呓语,以及淑重回前夫费劳森怀抱时的忏悔,都是人物复杂心理活动的外化,虽然并非意识流,但无疑可以从中看出哈代是在向着心理的深度作进一步的探索。而在小说的末尾,哈代在小说中还赋予他的女主人公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字,淑・布莱德赫,“淑”在希伯来文中是百合花的意思,“布莱德赫”由“新娘”和“头”组成,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处女膜,很显然,淑这个被资产阶级卫道士们看作是大逆不道的坏女人,在哈代的眼中,却与他的另一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一样,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给主人公姓名以特定的含义,也正是后来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的惯用手法,如在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主人公斯蒂芬

・代达罗斯的姓名就具有神化色彩。而在哈代早期作品《一双湛蓝的秋波》中,我们也能看到现代性的体现。在该书的第21至22章里,埃弗瑞德和奈特在康沃尔海岸的峭壁悬崖上不期而遇,奈待一时疏忽,失足滑下悬崖,吊在距海面600英尺的半空。关于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哈代有这样一段描述:世间万物皆有这样一种巧合,就是在人处于无着无落的瞬间,无生命的世界常会引起他的注意。此时就有一个像浮雕式地嵌在峭壁中的化石,正对着奈特的眼晴。这个化石是个有眼晴的一度有生命的活物,这眼睛已经死亡而且变为化石,现在却正注视着他。[6]211

在埃弗瑞德暂时离开去寻求救助的时候.奈特面对黑暗狰狞的岩石,处于古今相遇、时空混沌的当口,就是这样的浮想联翩,意识涌流。哈代还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人超越时空的感受:从下午到黑夜这段时间里,跑到荒原的中心山谷,举目四望,只能看到荒丘芜阜四周环列,感到周围一切都像天上的星辰一样,亘古末变,心中那种随着人间世事的变幻而漂泊无着、骚动不安的心境就会平静,有所寄托。哈代还提到:“晚上躺在草地上,拿眼睛—直瞅着天上一颗又大又亮的星星,那你过不了多大的一会儿,就会觉得,灵魂不由自主地出了窍,飞到上千上百里地远。”[6]219夏季黄昏,“琴音在寂静的空气里荡漾,有一种纯净无杂的性质,使人起莹然裸露之感,意识不到时间与空间”。[6]219像这类将古与今平摊在一个层面上或凝聚一点的处理,看来真有些像是时空倒错手法的先声,而对奈特在千钧一发关头内心瞬间印象的描述,更接近印象主义和意识流手法了。

二、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孤独感”

哈代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中下层劳动者,但是,哈代着重反映的不是其物质生活贫困,而是精神上感到的压抑和孤独,这种思想意识的混乱与动摇,不仅是个人的,而且也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无序的精神状态,精神上无所依托,正是人在现代社会的精神状态,也是现代社会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哈代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感主要表现了人在处境和心理上的孤独。像对亨察尔孤军奋战的描写,对身处荒原的游苔莎凄苦孤独的灵魂的刻画,都是对这种孤独感的表述。但在这种孤独之下,还有另一层意义上的孤独,“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依存的同时却又彼此隔膜的孤独”[7]。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所深切感受到的精神上的孤独。在《无名的裘德》中,裘德与淑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走到一起,他们在生活中相互依存,但他们彼此之间又存在隔阂,这使裘德深感孤独,他总觉得永远也无法走进淑的内心,两个因爱和理想而不顾世俗反对走到一起的恋人却在精神上互相隔膜,这是人生的悲剧。《远离尘嚣》中哈代对芳丽・罗宾在漆黑的深夜孑然一身赶往卡斯特桥修道院的场景描写,含着某种象征和暗示,寄托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这里已不再是对一个个体具体行为的描写,而是象征着全体人类孤独的生存状态,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现代人的孤独。而哈代的诗歌更具现代性和形而上的意味。哈代诗歌表现了在冷漠宇宙中,个体失去生命信仰、无所依托的精神漂泊感,失去爱与希望的孤独感,人与人彼此隔膜的孤独感。在他的诗歌世界中,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