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与合作——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文磊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评述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京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在滨海新区崛起的背景和环渤海经济圈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京津两市的合作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建设意见。
关键词:城市群,产业分工,合作发展
Abstract: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the core city Beijing and tianjin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function,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binhai new area and the bohai economic rim,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rategy,and puts forward the city of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of the two basic ideas and opinions construction.
Keywords: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division,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群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解决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区域经济联系松散、产业分工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整体性等问题。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中国城市群》(姚士谋,1992)一书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交通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核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群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群的发展,必须要通过促进核心城市与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
一、京津冀城市群
在城市群内有两个核心城市,它们无论是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吸引能力,还是在城市群中发挥的作用,都起着“双核心的作用”。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群都具有这种双核心的特征,如北京和天津、广州与香港、沈阳和大连、济南与青岛等。
京津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沧州等大中城市,共有城市30多座。京津冀城市区是我国第三大经济核心区,仅次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见表1)
京津冀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特殊在于:一是典型的双核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京津城市群中京津两个核心城市彼此之间相互竞争,缺乏合作;二是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这表现在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以及政策协调等多方面,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分工不明确,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联系松散;三是该区是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活动集中在中心。京津两市经济发达,京津与河北省各市之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产业联合和梯级分工,环京津经济发展圈呈塌陷状态。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京津冀联合的存在共同利益(包括整体性、互促性和共同性)、优势互补(包括市场的互补、生产要素的互补、旅游资源互补和环境容量互补)的基础(石亚碧,1995)。彭天宇等(1995)认为京津冀联合的可行性包括:京津冀共同发展“京九”优势;京津冀联合研究开发曹妃甸这个环渤海区中的深水码头;京津冀同建滨海自由港区。京津冀的合作上有四个突出问题:第一是观念问题;第二是定位问题;第三体制问题;第四是分工问题(余钟夫,2004)。樊奇洲(1999)提出了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双核启动战略,其核心内容是:有两个不同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联合起来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以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组成京津冀核心经济圈。
(二)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
胡建新(1999)提出了京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建成以京津为中心、城市经济职能互补、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环渤海地区经济核心区。李敏(2004)认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现实基础: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发达;自然资源供给充足;产业部门较齐全;拥有雄厚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京津冀一体化的障碍问题上,冀程(2004)认为京津冀区域城市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经济水平落差大。张翼(2005)认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首位城市聚集效应不明显;京津冀地区经济差异较大;京津冀市场发育尚不完备,区域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城市间缺乏协调分工;城市规划不合理。崔何瑞(2006)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确定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构建京津冀产业带;加速区域内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流动;进一步加强生态规划,力促区域可持续发展。樊杰(2005)认为京津冀都市圈存在三大难题:捆绑在一起的两个巨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一个严重缺水的区域。周立群(2006)认为京津冀开放与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体制不活,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低,要素市场不统一;区域内城市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产业布局缺乏协调;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冲突较严重;特大型城市与其周边农村的发展极不协调等。
三.京津城市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京津城市经济结构
1.北京的服务业发达,高端产业发展迅猛
北京是我国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2011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16000.4亿元)1的比重达到75.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超过70%。北京的金融业尤为发达,规模和比重与国内金融中心上海不相上下(见表2)。北京的第三产业呈现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高端产业极具活力等特征
表2北京与上海金融产业增加值比较(2011)
增加值(亿元)占GDP比重(%)北京205512.8
上海224011.7
来源:根据北京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上海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改革开放后,北京开始产业转型,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0年代开始,北京开始规划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形成了以CBD商务办公区、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西城区金融街等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发展中心,生产者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城区集中、外围点状分布的政府办公区位特点形成;跨国公司总部和外商驻京机构增多,写字楼大量建设;办公业开始成为带动就业、拉动经济的重要行业。进入21世纪后,服务业发展呈现类型多样、重点突出、布局清晰的特点,进入飞速发展的态势。
2.天津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滨海新区的潜力巨大
天津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现在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与环保等高新技术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一定竞争力。天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工业结构初具雏形。全年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2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8.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444.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8.4%。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3887.34亿元,增长27.0%2。
工业结构上,北京与天津的重点行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金属冶炼、化工业等。2004年,这五大行业占两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约为60%左右,反映了京津的工业格局尚未形成优势互补局面。根据资源条件和城市功能定位,北京制造业中的“三高一低”行业需要外迁,而天津因其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承载,迁入和现有工业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京津城市发展阶段
1.北京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
近年来北京经济呈现出后工业经济时代的突出特点: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快、稳定性好、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二是服务业占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直接体现城市经济和现代化发展水平。200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接近70%,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已取代了传统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坚力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强劲,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信息咨询业、技术服务业
1北京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市统计局
2天津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天津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