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的文化策略

合集下载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1. 内容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特别是在影视作品、网络视频等多媒体内容中,字幕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传递的桥梁。

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字幕汉英翻译尤为关键。

文化翻译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语义翻译,更要注重文化因素的传递和解读。

在字幕翻译中,这意味着不仅要准确传达对话内容,还要考虑到文化背景、语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确保目标观众能够准确理解和感知源语言的意图和文化内涵。

文化翻译观对于字幕汉英翻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语言特点与转换策略:分析汉语和英语的字幕特点,包括语言风格、表达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转换策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文化因素的处理:探讨在字幕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如成语、俗语、传统价值观等,确保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避免误解和歧义。

语境与语境分析:分析字幕翻译的语境特点,包括画面、声音、情感等因素,以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确保翻译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目标观众的理解与接受:考虑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确保翻译的易于理解和接受,促进跨文化交流。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

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还要求其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

才能确保字幕翻译的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字幕汉英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字幕汉英翻译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中英两种语言在结构、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翻译者在处理原文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文化差异也是影响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些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汉译英是翻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为中英文化差异极大,所以在翻译汉语时需要特别注意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因此,在对汉译英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浅谈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些有关中英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是以文化纵深为特点的,强调最大限度的传统和天地人和谐。

英语文化则是以科技进步和国际化为特点的,注重实用性和现代化程度。

而在中英文化差异下,如何制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呢?以下从词汇、语法、语义和风格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1. 词汇翻译策略和方法中文是一种高度象征化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比喻和隐喻。

英语则是一种高度解释性的语言,偏好使用具体地理性词汇。

要想成功翻译中文,则需要强调原文的比喻和隐喻,同时建立准确的对应关系。

当涉及到中文词汇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翻译词汇的联系由于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和语法形式不同,在词汇翻译时需要建立翻译词汇的联系。

比如,中文诗歌中经常使用的抒情和豪放的词汇与英文中的文雅和客观的词汇相差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应该关注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美感。

(2)识别主旨中文中有许多可以表达多重含义的词语,这使得对其翻译更加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应当识别主旨,在翻译时使用最适宜的词语来传达原文的含义。

(3)理解字面意思中文中有很多成语、俗语和谚语,这些常常无法直接翻译,需要理解字面意思。

翻译人员应在尊重原文的同时,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

汉语的语法和英语的语法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运用语法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几点建议:(1)使用情态动词英语中的情态动词(如can、should、may等)可以表达命令、建议或可能性等含义,翻译人员可以使用这些词语来翻译汉语中的语气。

(2)调整语序英语中采用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中的语序则是主语+宾语+谓语。

在翻译中需要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调整语序,以便于传达原文的意思。

(3)保留语法结构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语法结构,在表达策略和方法时更为重要。

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汇 短 语 上 体 现 得 非 常 明 显 。 国人 喜 欢 马 , 马 、 马 、 马成 英 养 骑 赛 为其 风 俗 。 国文 化 就属 于 典 型 的 “ 文 化 ” 所 以英 语 中有 关 英 马 马 的说 法 极 其 丰 富 。 : l h re 吹 牛 ) g t n n ’ hg o e 如 t k os ( a , e S ih r eo o h s ( 高 气 扬 )hre n os( 驾 齐 驱 ) 。 而 中 国是 传 统 的 趾 ,o dh r 并 s a e 等 然 农业 国 , 代 的牛 耕 生 活 使 汉 语 囤积 了大 量 的“ 文 化 ” 是 世 牛 牛 “ 苦耐劳 , 奋踏实” 吃 勤 的象 征 。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 “ 就是 体 现 的 这种 情 结 。 反 在 英 语 中却 用 马 来 代 替 。 语 中 的 “ 黄 牛 ” 相 汉 老 翻 译 成 英 语 也 就 成 了a iig o e 不 光 如 此 . 英 语 言 中的 一 wln h r 。 l s 汉 些表 示颜 色 的 词 汇 也 沉 淀 了不 同 民情 的 文 化 。“ 色 ” 汉 语 红 在 中含 有极 强 的 褒 义 色 彩 ,大 红 大 紫 ” “ 显示 的 是成 功 和 富 贵 、 喜 庆 和 吉 祥 。与 此 相 反 , d 常 常 让 西 方 人 想 起 流 血 、 争 、 r 却 e 战 恐 怖 、 怒 和 危 险 , 有 较 强 的 贬 义 愤 含 二 、 译 策 略 翻 汉 英 文化 的 差 异 性 给 两 种 语 言 之 间 的 翻 译 带 来 了很 大 困 难 。但 是 , 并不 是 说 明 两 种 语 言 之 间就 不 能 相互 转 化 语 言 这 共 性 论 认 为 , 然 人 类 的语 言 存 在 着 巨 大 的 差 异 , 是 由于 在 虽 但 生存 环 境 、 体 结 构 、 理 需 要 等 方 面 的 共 同 之 处 大 于 不 同 之 身 生 处 , 就 使 语 言 之 间 的 转 换 成 为 可 能 。C o k 的 普 遍 语 法 理 这 hmsy 论 也 从 另 一个 角 度 证 明 了语 言 之 间转 换 的 可 能 性 。如 果 说 每 种 语 言 都 能 表 达 所 指 的一 切 , 么 , 原 则 上 说 , 种 语 言 所 那 从 某 表 达 的一 切 都 能被 译 为 另 一 种 语 言 ( 毅 ) 不 同 语 言 之 间 的 蔡 。 这 种 转 换 常常 借 助 于 翻译 中 的异 化 和 归化 策 略 。 ( ) 一 异化 翻译 策略 异 化 就 是 不 改 变 原 文 的 文 化 、 言 、 体 等 特 征 传 达 原 文 语 文 的 内容 , 求 读 者 向 作 者 靠 拢 , 应 原 文 。 翻译 的前 提是 , 要 适 它 认 为语 言 是 有 差 异 的 .交 际 因 语 言 社 团 之 间 与语 言 社 团 之 内 的 文化 差 异 而 复 杂 化 。 化 翻 译 承 认 并 发 展 差 异 . 且 在 目的 语 异 并 中表 现 文 化 差 异 。异 化 翻 译 追 求 最 大 艰度 的 等 值 。 其 特 点 如 下 : 1不 完 全 遵 循 目的 语 的 语 言 与 语 篇 规 范 :2 在 适 当 的 时 () () 候 选 择 不 通 顺 、 涩 难 懂 的文 体 ;3 有 意 保 留 源 语 中 的 实 观 艰 () 材 料 或 采 用 目的语 中 的 古 词 语 :4 目的是 为 目的 语 读 者 提 供 () 次“ 前所 未 有 的 阅 读 经 验 ” 异 化 翻译 有 利 于 读 者 了 解 异 域 。 文 化 ;有 利 于 读 者 运 用 智 力 和 想 象 力 去 感 受 异 域 文 化 的 独 特 之 处 ; 利 于 丰 富 目的语 文 化 和 表 达 方 式 。 是 异 化 翻 译 也 有 有 但 自己 的 劣 势 , 常 常 使 译 文 句 式 生 硬 、 涩 难 懂 , 就 给 读 者 它 晦 这 带 来 了 阅 读 困难 。 常 见 的 异 化 翻 译 策 略 有 “ 译 法 ” “ 译 音 和 直 法” 。 等 ( ) 二 归化 翻 译 策 略 归 化 翻 译 就 是 遵 循 目的 语 文 化 的 当前 价 值 ,对 原 文 进 行 同化 翻 译 。该 翻 译 法 的 最 大 特 点 就 是 采 用 地 道 畅 通 的 目的 语 进行 翻译 。 同文化 之 间的差异 被掩 盖 . 不 目的 语 的 主 流 文 化 价 值 观 取 代 了译 人 语 的 文 化 价 值 观 。归 化 翻译 有 其 自身 的 优 越 性 。对 于 译 者 来 说 , 全 面 了解 一 种 异 域 文 化 基 本 上 是 不 要 可 能 的 ,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因 为 对 本 族 文 化 的亲 切 感 和 认 同 感 , 往 往 会 采 取归 化 的 翻译 策 略 以 便 使 译 文 通 顺 。 这 样 , 于读 对 者来 说 . 可 以 避 免 文 化 冲突 , 自 己 的知 识 文化 范 嗣轻 松 容 就 在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以红色文化为例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以红色文化为例

- 245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以红色文化为例河南工学院外语系/张利【摘要】汉英翻译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

基于此,以我国红色文化为例,对汉英文化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汉英翻译应对策略。

【关键词】汉英翻译 文化差异 红色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中西方交流的频率和深度在不断上升。

在此背景下,汉英翻译已经成为促进中西方交流的关键技术之一。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汉英翻译中存在着差异,严重影响着汉英翻译的质量。

一、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1.汉英语言文化的地域差异。

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地域独特的地理特征,也深刻体现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别。

在用地理特征来做比喻时,语言表达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毛泽东说过:“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我们知道泰山以奇峻险要而著称,被誉为五岳之首。

汉语中用泰山等地域的地理特征,来比喻那些重要的人或物。

同样,英语中的“10 Downing Street ”(唐宁街10号)常代表着英国政治权力中枢。

因此要充分翻译原文,就必须先了解语言中用作比喻对象的地域文化内涵。

2.汉英语言文化的习惯差异。

人们对语言色彩的使用都受到各自文化习惯的规定,对不同文化的习惯认知会大相径庭。

在汉语中,红色的文化意义多为褒义。

人们习惯性用红色表示正义、伟大和吉祥。

与红色相关的词语不胜枚举,如:红军、红旗以及红歌等。

与汉语相反,在英语中,红色词语的文化意义多为贬义。

对于red 的贬义在英语中非常多。

英语中red 是不受欢迎的颜色,常用来比喻厌恶的人或物,如“red-neck ”被用来称呼非常猥琐的人;“red-skin ”被用来指代北美印第安人;而一些充斥低俗、色情和暴力的地方则称为“red light district ”。

3.汉英语言文化的价值观差异。

每种文化受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价值观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汉英语言表达也自然地受其影响。

汉英翻译的文化策略(一)描述

汉英翻译的文化策略(一)描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rice. (The Yangs)
2.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Hawkes)
“Your uncle’s observing a fast today,”, said Lady Wang.”you will see him some other time.”
(the Yangs)
Fast: a period during which someone does not eat meat or fish for religious reason
Nida. E.A.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上外出版社/外教社
在处理文化因素中的两种策略
1 . 异化(foreignization; alienation):以源语文化为中心, 以源作者为中心,注意点在于将 源语文化传递给译语读者,以促 进文化的交流。缺点:增加译语 读者理解的难度,阅读的速度、 节奏也会受到影响。
功夫kongfu 如霍克斯译《红楼梦》“饺子”译为jiaozi, “炕”
译为the kang;阴阳yin; yang ;
[英译汉]engine(引擎),motor(马达), sofa(沙发),logic(逻辑)
直译
纸老虎paper tiger, 丢脸lose face, 百闻不如一见 Seeing is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the Yangs)

英汉互译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英汉互译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英汉互译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上的通用官方语言,秉承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

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已强调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教师在讲授时多局限于英美文化和中西文化差别等方面的表层知识,导致了英语授课中中国文化的严重“失语”。

优秀的英语翻译能够根据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需求,原汁原味地凸显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使西方社会真正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思想魅力及精神魅力,从而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力度。

本文从英汉互译现状、英汉互译中融入中华文化的必要性以及英汉互译的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英汉互译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在英汉互译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既可以提高学生英汉互译能力,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感与文化认同感。

一、当前英汉互译教学的现状1.教师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一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不足,教师只从语言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翻译,没有从文化内涵层面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翻译教学的效果。

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大多教师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有限,且缺乏翻译技巧,在翻译时无法把握文本的内涵意义,所以翻译相对表层化。

同时,在传统文化翻译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并无法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这就使学生缺乏翻译动力。

如果学生对文本理解不足,对中外文化差异不熟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许多翻译往往无法体现出来,从而导致翻译的“失语”现象。

2.学生词汇量匮乏和跨文化意识缺失尽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了英语教学的新目标和导向,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差异,学生词汇量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学生词汇量匮乏,给英汉互译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文化意识在汉英翻译中的重要性与策略

文化意识在汉英翻译中的重要性与策略

文化意识在汉英翻译中的重要性与策略汉英翻译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一直以来吸引着众多学习者的关注。

它为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合作提供了方便和媒介。

然而,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要求翻译者在汉英翻译中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应用。

本文从文化意识对汉英翻译的影响、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实践中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汉英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一、文化意识对汉英翻译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汉英两国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宗教、思维模式、传统习俗、制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这些文化因素会对汉英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口语交际、文学艺术、商务谈判等领域,需要翻译者深刻理解、掌握源文本和目标文本所属文化的特点和准则,才能做到恰如其分的译文表达。

1、语言习惯上的文化不同国家的人民语言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英语在描述时间时通常使用24小时制,而中文则多采用12小时制。

又如中文中的“红”字在某些情况下代表着喜庆、美好的意境,而英文中的“red”则有暴力、血腥、危险等负面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言的原有习惯符合该语言的文化惯例,在受众或目标文化环境中产生理解和共鸣。

如原文句式含义、用语表述及语气所体现的文化因素,都需要翻译者通过文化意识的引导和运用达到准确表达。

2、文化背景上的文化文化背景上的文化常指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的历史、传统、习俗等文化元素。

翻译时必须注意区别源语语言背景所体现的文化风俗、思维方式、意象等,以及与目标语言相应的背景信息,这些信息在目标文化环境下才能传达正确的意义。

例如中文中的“吉祥如意”和英文中的“good luck”虽然表达有相似之处,但是中英两国的文化习惯、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也会对文化投射产生不同的理解。

所以,翻译者应该清晰把握源语文化的文本特点,在目标语文化的背景下转化解释,以确保译文的准确贴合原文的文化意义。

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及其翻译策略

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及其翻译策略

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及其翻译策略一、运用视角转换进行形象的替代在成语翻译上,视角转换是汉英跨文化理解和翻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形象的替代上。

1. 借用不同的喻体与说法。

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结晶,是修辞手段运用比较集中的语言。

汉英成语修辞各有特色。

既有共通之处,亦有其各自的特性。

找出其异同,融会贯通其本意,对于掌握翻译实践中灵活采用对译的方法,借用不同的喻体与说法都不无好处。

例如:鹤立鸡群(like a peacock in the barnyard)一模一样(like the two peas in the pod)鱼米之乡(a land of rice and fish)守口如瓶(as dumb as an oyster)在借用不同喻体和说法的方法中还可分为两种情况:(1)汉英借喻词不同。

胜券在握(to 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胆大妄为(to rush in whereangels fear to trend)(2)汉语是明喻而英语是暗喻或直述。

暴跳如雷(to hit the ceiling)巧舌如簧(to have a oily tongue)2. 借用英语中的原有类似说法。

汉语中有些成语的含义与英语中的一些熟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译各有情趣。

(1)说法基本一致。

下面是一些汉英成语含义对等的情况,此时翻译时可直接借用。

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如出一辙(to cut from the same cloth)(2)说法类似。

欲速则不达(more haste, less speed)一帆风顺(plain sailing)(3)汉英对应说法的跨文化理解和翻译。

杀鸡取卵(to kill the golden goose)命中注定(be in the cards)二、直译和意译法在汉语成语英译中的运用但在很多情况下,借用毕竟是有限的,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53837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最常用的直译法和意译法。

汉英翻译三步走

汉英翻译三步走

汉英翻译三步走引导语:下面店铺就为大家带来汉英翻译三步走,至于是哪三步呢,赶快看看以下文章吧。

、一、翻译中的一个悖论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哪一个更难?大多数人会答曰:汉英翻译更难。

显然,这看起来是一种合理的问问题的方法,其实并非如此。

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没有哪一个更难和不难的问题,只是因人而异,视个人的英语水平和翻译水平而定。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会有一种明显的“汉英翻译比英汉翻译更难”的感觉呢?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翻译的过程。

其实,无论是英汉翻译,还是汉英翻译,就翻译的过程而言,只有两个:一是对原文的理解,二是用译文来表达。

弄明白理解和表达这两个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有一种“汉英翻译更难”的论调了。

首先,有必要考查一下英汉翻译的过程。

如果做英汉翻译的话,我们第一步需要理解英语,然后再把理解到的英语表达成为汉语就可以了。

因为英语毕竟是我们的外语,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我们不懂英语是正常的。

所以,无论英译汉这个过程汇总,英语有多难或者有多简单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查阅英语词典得出比较正确的译文。

然后,换过来,汉译英则不一样了。

那些认为汉译英更难的人就认为,明明我们认识汉语,却不能用地道的英语来翻译,所以,汉译英很难做。

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想,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我们连第一步(理解英语)可能都无法完成;而汉译英的话,好歹我们能完成翻译的第一步(理解汉语原文)。

没有人能否认我们中国人,看不懂汉语吧?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克服那种长期以后认为“汉英翻译更难”的心理障碍了。

那么如何比较有效的完成汉英翻译呢?根据长期以来积累从事翻译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着手:二、汉英翻译三步策略之一:定主语1.翻译的单位在翻译中,最小的翻译单位是什么?是篇章吗?是段落吗?是句子吗?是单词吗?甚至是音节吗?这是一个翻译理论家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现在大多数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家都趋向于以篇章或者是整个问题为基本的翻译单位。

跨文化沟通中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跨文化沟通中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跨文化沟通中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跨文化沟通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的过程,汉英翻译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英翻译常常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沟通中的汉英翻译策略,旨在提供一些研究和参考,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首先,准确理解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是确保有效翻译的关键。

汉英翻译人员需要对源语言的社会习俗、历史背景、价值观等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能够传达准确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文中常用的成语和谚语,在翻译成英文时可能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英文习语或谚语,以保持语言的流畅和自然。

其次,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对于有效跨文化沟通至关重要。

中英文之间存在很大的语法和表达方式的差异,翻译人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正式文件或商务文件时,应注意使用正式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但在翻译口语对话或俚语时,应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思和情感。

此外,灵活运用文化衔接和转换策略是有效跨文化沟通的关键之一。

文化差异会导致某些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传达方式产生差异。

翻译人员需要学会使用文化衔接策略,以便在翻译中能够顺利跨越文化障碍。

例如,当翻译涉及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习俗或历史事件时,应通过适当的注释或背景介绍来帮助读者理解。

另外,在翻译中也可使用转换策略,将一些无法直接翻译的词汇或表达方式转换为目标语言的相似意思或文化特点,以便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内容和情感。

除此之外,注意文化的敏感性和尊重也是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翻译人员应尽量避免使用带有贬低或歧视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免引起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时,应尊重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经验,不应强加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应避免在翻译中引入政治话题或争议性问题,以免触发负面情绪和纠纷。

最后,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翻译技巧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文学作品汉英翻译的文化转化分析

文学作品汉英翻译的文化转化分析

文学作品汉英翻译的文化转化分析文学作品的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理解原始文本中所隐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习俗等,并将其转化为译文中适合目标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习俗的形式。

本文将通过对汉英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化转化分析,探讨文学作品翻译所涉及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的策略与挑战。

首先,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化转化必须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同一个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与评价。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原文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以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

例如,中国文化中的“山水画”与西方文化中的“landscape painting”并不等同,前者强调的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与和谐,而后者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描绘。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与读者的理解习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其次,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化转化也需要注意到经典作品与现代作品之间的差异。

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习俗、历史背景、传统观念等。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特别关注并准确传达这些文化细节,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文化背景。

然而,对于现代作品来说,它们更多地关注当代社会与文化现象,翻译时的文化转化也需要注意到这些现代元素的传递。

例如,在翻译社交媒体文本时,翻译者需要了解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俚语等,以确保译文能够与目标读者群体产生共鸣。

再者,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化转化还需要关注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转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在表达思想情感时常常会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寻找目标文化中适合的表达方式,以让译文更准确地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与修辞特点。

例如,英文中的隐喻与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而在汉语中则更注重直接表达,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修辞特点,选择合适的汉语字词来传达原文中的修辞效果。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备注:对于动态对等翻译,奈达是这样描述的:“定义动态对等的一种方法便是将其描述为‘最切近自然的对等’。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它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它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它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

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递提起翻译,我们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部分反映,在英美这种强势文化系统内,归化翻译是一种强劲的流派。

而在当今中国大规模的归化却并不可取,易造成中国读者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心理误解。

从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终点是读者,而文化翻译更是针对读者的,读者是翻译中所有因素的综合衡量者。

而理想的翻译在表达原文的言外意义,还应包括文化效应,故文化效应的终点也是读者。

所以,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不仅只是纯粹的语言文本代替,更是文化信息的相互移植。

由此可见,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传递更应以读者为第一优先考虑。

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翻译活动得以实现,翻译对于消除语言障碍,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奈达的理论(翻译受众的感觉--他认为,。

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读者无疑具有最大的发言和评判权。

奈达提出著名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理论*。

在功能对等翻译中,译文受者是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是翻译的最后也是决定性的一环)。

当读者理解一篇译文时,他们因受姚斯的“期待视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的制约,会不可避免的对应他们母语用法或本民族文化习惯的知识。

汉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简析

汉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简析

汉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简析一、引言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译者应充分认识构成矛盾的各种因素,采取恰当的方式,从主要方面入手,采用适宜的翻译策略,实现翻译目的。

这里提到的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时所用的方法,在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

本文试在节选翻译美国乡土文学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 1849-1909)的代表作《针枞之乡》的第20章之过程中,就译文当中所遇到有关异化和归化问题进行粗略探讨,以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二、关于原作及作者萨拉·奥恩·朱厄特是美国著名的乡土文学女作家,她的作品几乎都以缅因州沿海渔村的风土人情为写作素材,其文笔简洁大方,坚定、纤柔、有趣而成熟,她是描写新英格兰地方色彩最好的作家,亦是美国19世纪后半叶乡土作家中最重要的女性作家。

《白色苍鹭》(A White Heron)是她最著名的短篇之一,1896年出版的《针枞之乡》又译《针枞之乡和其他故事》(The Country of the Po inted Firs)是她公认的力作。

在了解了这样一位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在翻译其作品的过程中,就要关照到相应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注意到语言特点与相关的修辞。

《针枞之乡》讲述的是关于海滨小镇和当地沿海渔村里村民的生活故事,带有浓厚的乡土文学色彩,文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地方文化和一些专业名词,语言晦涩难懂,如老渔夫的语言,一些捕鱼器具的描写,个别难理解的长句等,在翻译中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源语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还要试着将其不减风味地使用目的语翻译出来,这就涉及到翻译策略之一的归化。

而另一方面,文中出现的一些当地特有的地名、人名,一些关于捕鱼器具的专有名词,要翻译的不失去原来的特点,要让读者向源语文章靠近,就应该采取异化的翻译手段,尽量把相关名词音译等。

汉英翻译中文化补偿策略

汉英翻译中文化补偿策略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摘要:翻译涉及源语和译入语两种不同的文化。

原文文化信息的省略和遗失,都会在不同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对异域文化的读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或不解。

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译入语读者解决由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困难。

解决原文信息传递中的理解困难,需要填补这种文化内容的遗失,目的是让译文读者全面真实地了解原文文本信息。

关键词:文化补偿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7-0014-021 引言由于各种语言互不相同,文化也就各有其特点。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外显形式。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必然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

译者在翻译中总是要面对源语和目的语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译入语读者解决由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困难。

由于原文文本是为同源文化的读者预设的,作者总是按照语内交际的需要或读者的审美期待,把他认为不必要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省略掉。

王东风将原文的省略现象分为“情景缺省”、“语境缺省”和“文化缺省”三类情况。

“情景缺省”即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部分,“语境缺省”则是指简省掉与语篇内信息有关的内容,而“文化缺省”是指省略语篇外的文化背景(郭建中,2000:236)。

其中“情景缺省”和“文化缺省”针对异域文化的读者来说,都是指原文文化信息的省略和遗失,都会在不同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对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或不解。

所以承担传递原文信息的译者,就需要填补这种文化内容的遗失,以达到让译文读者全面真实地了解原文文本信息的目的。

在汉英翻译中,原文文本中所省略掉的文化内容对外国读者来说显然存在着理解障碍,如果要将原文信息忠实完整地传递出来,就需要一些辅助性的翻译策略,采用一些弥补性的手段,这就是王东风所说的翻译中文化补偿(郭建中,2000:234)。

浅析汉英翻译教学中可操作性的文化处理策略

浅析汉英翻译教学中可操作性的文化处理策略

(og ) knf 。霍克斯译 《 u 红楼梦》 饺子” “ 译为 j o i iz , a a
“ ” 为 tekn , 阴阳 ” 为 yna dyn 。 炕 译 h a g “ 译 i n a g
2 直译 (irl rnl in . 1ea t s t ) t a ao
当短语 的概念 意义 与文 化意 义在汉英 两种语 言 里完全 相 同时 , 采取 直译 的方法 , : 可 如 ① 纸 老 虎 ( a e t e) 丢 脸 (oefc ) 花钱 ppr i r , g 1 ae , s
句式 和语用 意义 中 。所 以一 般词 语包括概 念意义 和 文化意 义两 方面 的含 义 , 而有 些 句式 有 特定 的语 用 意义 。翻译 时应 准确 把 握 原 文 的文 化 含义 , 当传 恰 译 。在 翻译过 程 中 , 化信息 的传 递是完 全可能的 , 文
文化信 息 的对 等也 是 可 能 的 , 以遵 循 奈达 先 生 的 可 “ 能对 等 ” Fntnl qi l c ) 则 , 里 的 功 ( u coa E uv e e 原 i an 这 “ 对等 ” 能理解 为 数学 意义 上 的等 同 , 不 只能是 近似 的等 同 , 以功 能对 等 接 近 程 度为 依据 的近 似。他 即 认 为翻译 的 目的应 该 是 原 文 和译 文在 信 息 内容 、 说 话 方式 、 体 、 风 、 言 、 化 、 会 因素诸 方 面达 文 文 语 文 社 到对 等 。为 了达到 这 些 对 等 , 必须 在 翻译 中进行 调 整 。一般 而 言 , 理 文 化 因 素 的 策 略 是 文 化 传 真 处
Vo . 9 NO.1 I2
浅析 汉 英 翻译 教 学 中可 操作 性 的文 化 处 理 策略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译英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工作和学习重要内容。

而如何进行准确、快速、自然的汉译英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从策略和方法两个方面,探讨汉译英的技巧和要点。

一、策略1. 理解文本背景在进行汉译英时,首先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背景意义。

这包括了解原文中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或社会背景。

只有在深入理解了原文的背景信息后,翻译出的英文才能更加贴近原意,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 抓住核心内容在汉译英过程中,要抓住原文的核心内容,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有时候原文中会出现一些与英文表达方式不同的词语或句型,这时候译者就需要通过抓住核心内容,重新组织语言表达,使之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 确定适宜的译文风格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作品可能需要不同的译文风格。

正式文件可能需要更加正式、庄重的译文风格;而文学作品可能需要更加生动、通俗的译文风格。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确定适宜的译文风格,以使译文更具传达效果。

4. 注意文学意境在翻译文学作品或有文学意境的文章时,要特别注重原文的文学意境的体现。

这包括对原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象征等内容的恰当理解和传达。

在这些方面的处理上,译者需要更具创意,以保持原作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二、方法1. 保持文化背景的连贯性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背景,因此在进行汉译英时,要保持文化背景的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尽量避免陷入文化话语的误区,确保译文中不出现原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2. 注意句子结构的转换中文与英文的句子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汉译英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转换。

有时候需要进行句子成分的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在这方面,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和语境灵活处理,确保句子结构的自然流畅。

3. 准确把握词语的语义在进行汉译英时,要准确把握词语的语义,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自然性。

这包括了解原文中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表达方式。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要想进行成功的汉译英,翻译者首先要对原文有深入的理解。

在进行翻译之前,翻译者需要通读原文,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把握文章的脉络和重点,找到原文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

只有在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之后,才能准确地将其翻译成英文,保持原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汉译英的策略之一是注重上下文和语境。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原文所处的语境和背景,以及原文与前后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只有在充分考虑了上下文和语境之后,才能选择准确的英文词语和句子结构,保证翻译的连贯性和通顺性。

汉译英的方法之一是灵活运用词语和句型。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进行汉译英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善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选择能够最准确地表达原意的英文词语和句型。

有时候,翻译者甚至需要进行适当的意译,以保证翻译的通顺和地道。

汉译英的策略之一是注重细节和修辞。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注意原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一样优美和有力。

翻译者还需要注意原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标点符号的运用、语气的把握、以及专有名词和习惯用语的翻译等。

只有对这些细节进行精准的处理,才能保证译文与原文的质量达到一致。

汉译英的方法之一是运用辅助工具和资源。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可以利用各种辅助工具和资源,比如词典、翻译软件、语料库和语言学习网站等。

这些工具和资源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寻找合适的译文,以及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翻译者还可以通过参考相关的翻译理论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和技巧。

汉译英是一个需要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任务,需要翻译者有良好的中英文能力和细致的思维。

在进行汉译英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原文的理解和语境的把握,灵活运用词语和句型,重视细节和修辞,以及运用辅助工具和资源。

只有在不断的练习和学习中,翻译者才能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更好地完成汉译英的任务。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解读及翻译策略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解读及翻译策略

教学研究大学英语四级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解读及翻译策略陈园园(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直不断改革和调整,翻译部分做了调整,由原先的句子汉译英改为段落汉译英,中文段落内容囊括了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与发展等主题。

传统上,翻译被看作两种语言间的转换,现在更是一种文化交}行为,二者密不可分。

要想解决四级翻译中的难题,就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南。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文化因素翻译策略一、引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全国性英语能力考试,自从2013年12月开始,四级考试中翻译部分的分值占到15%,与写作部分同等重要。

翻译部分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做了调整,由原先的句子汉译英改为段落汉译英,中文段落的内容囊括了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与发展等主题,根据系统的统计,历史文化题材占比47%,可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传统上,翻译被看作两种语言间的转换。

是一种语言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

翻译和文化是可分的。

要想解决四级翻译中的问题,就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南。

语言和文化系紧,前者是的载体,同的。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文化语言,要想了解别的国的文化,就需要从语言中了解,同的语言间要进行交流,必然需要翻译,因此翻译尤其重要,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段。

任何一门语言都承的文化内涵。

如果在不了文化内涵的情况下进行翻译,自然在四级考试中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二、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翻译教学现状自开大学英语,学是写译这五个方面设定,近年来由于四级考试改革,试题难度较以前增加不少,翻译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已经了传统教学目标中对译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翻译能力水,大学英语教学的要。

大学英语学重力写作,语翻译。

大学英语作为,是综合性的,在翻译教学上给予的课时相对较少,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翻译技巧训练。

导致学生认为四级翻译题比较难,面对现状,师需要及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重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来说,双文化水平比双语言水平更重要。(Nida,2001:82)]
–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most serious mistakes in translation are made because of ignorance about the views and values of other culture. [翻译中大部分重要的错
– 目前,翻译界学者倾向于异化,目的是保持世 界文化的多元性。
2020/7/3
Page 9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 一般而言,处理文化因素的策略是:
– 文化存真(transmit the authentic culture to the target readership),
– 特别是在物质文化层面和制度文化层面。
2020/7/3
Page 10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 文化存真的翻译技巧
– 1.音译(transliteration); – 2.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 3.音译/直译+解释(explanation); – 4.增释(amplification); – 5 脚注(footnote)。
» - Edward B. Tylor. 1924. [orig. 1871] Primitive Culture. 2 vols. 7th ed. New York: Brentano's.
2020/7/3
Page 2
1. What is Culture?
• Peter Newmark
– The way of life and its manifestations that are peculiar to one speech community.
– 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 (1)物质文化,如建筑物、服饰、食品、工具等; • (2)制度习俗文化,包括制度、法规,以及相应的设
施和风俗习惯等; • (3)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
等,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和产 品。
2020/7/3
Page 4
1. What is Culture?
• E.g.
– Mr Bennet (Pride & Prejudice) →老爷
2020/7/3
Page 7
2. Alienation v.s. Adaptation
• Example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异化
1.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rice.
•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 translation
– To be bilingual, one has to be bicultural.
– 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 bicultur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 [对于成功的翻
误是由于对其他文化的观点和价值的无知造成的。(Nida,2001:286)] » Nida. E.A.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上海: 上外出版社/外教社
2020/7/3
Page 5
2. Alienation v.s. Adaptation
- the Yangs
归化
2.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 the Hawkes
2020/7/3
Page 8
2. Alienation v.s. Adaptation
• 如何评价归化、异化
– 不能简单的说归化比异化好,或异化比归化好, 因为面对不同的读者要求、不同的文化态势, 出版商不同的要求,译者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 因此,很多情况下,是将二者综合使用。
» Newmark P. 2001.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20/7/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age 3
1. What is Culture?
• 3 Levels of Culture
• 1 . 异化(foreignization; alienation):
– 以源语文化为中心,以源作者为中心,注意点 在于将源语文化传递给译语读者,以促进文化 的交流。
– 缺点:增加译语读者理解的难度,阅读的速度、 节奏也会受到影响。如:
• E.g.
– Mr. Bennet (Pride & Prejudice) → 先生
2020/7/3
Page 6
2. Alienation v.s. Adaptation
• 2. 归化(domesticatioin; adaptation):
– 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将源语 文化经过整理,然后以译入语中较为现成的、 熟悉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出现。
– 缺点:丧失了源语的异国特色。如:
Cultural Issues in C-E Translation
2020/7/3
1
1. What is Culture?
• Edward B. Tylor
– 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Edward B. Tylor)
2020/7/3
Page 11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