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目标和任务
3.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过程
4.了解美国、日本等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与变化
5.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参考书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德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美]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与联系
2.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3.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
五、教学步骤
1.分析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意义,导入本章的内容;
2.分析、讲解本章的内容;
3.总结概括本章所学内容。
六、教学方式
1.采用多媒体教学
2.以课堂讲授为主
七、教学时间:3课时
八、作业要求:课外阅读(提供相关资料)
九、教学内容:
(一)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
1、人力资源的定义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总称。
要素:推动………发展;创造………财富;劳动者
2、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天才资源的定义
人口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的人口数量的总称
劳动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的劳动力人口的总称
人才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们的总称
天才资源:在某一领域具有特殊才华的人们的总称
3、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天才资源之间的区别
人口资源:只有数量指标
劳动力资源:主要是数量指标,但与人的体质有关
人力资源: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
人才资源:只有质量指标,评价标准会有很大的不同
天才资源:只属于某些特殊领域,在人口资源中所占比例极少
4、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天才资源之间的关系
(1)包含关系
①健康的包含关系
健康的社会和健康人群间的包含关系是指每小环中的人群都比前一大环中的人群具有更好的体力、智力和能力。
这种包含关系为健康、良性的比例关系奠定了基础。
参见图1-1。
天才
资源
人口资源
劳动力资源
人力资源
人才资源
图1-1 健康的包含关系
②不健康的非完全包含关系
不健康的非完全包含关系是指某些智力、能力突出的人群或由于本身心理的障碍,或由于目标的扭曲,做出了反人类进步的行为。
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由于他们的能力突出而对人类构成了更大的伤害和危害,著名的“9.11”事件是这样,许多类似的反人类进步的行为均是这样。
参见图1-2。
劳动力资源
人力资源
人口资源
健康的人才
健康的天才
某些不健康的人才和天才
图1-2不健康的非完全包含关系
(2)比例关系
①正常状态下的比例关系
正常状态下的五种资源的比例关系是接近于正三角形,底角通常在60°左右,参见图1-3。
这种比例关系是开放的和可变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比例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天才
资源
人才资源
人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
人口资源
图1-3正常比例关系
②极端状态下的比例关系——白色状态与黑色状态
白色状态是指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占人口总数的比率很高,即高比例的成才率。
拥有白色状态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成才率高。
黑色状态是指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占人口总数的比率很低,即很低比例的成才率。
拥有黑色状态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落后,成才率低。
参见图1-4。
天才
资源
人才资源
人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
人口资源
人才
资源
人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
人口资源
白色状态黑色状态
图1-4极端状态下的比例关系——白色状态和黑色状态
③中间状态下的比例关系——灰色状态
中间状态是指介于白色状态和黑色状态之间的灰色状态。
灰色状态分为深灰、浅灰、淡灰、铁灰等多种灰色,图1-5的4个图形表示不同的中间状态。
处于这种状态的国家和地区人才成才比例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有的是从经济落后向经济发达过渡,有的则靠近黑色状态,经济落后,人才资源少。
人才
资源
人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
人口资源
人才
资源
人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
人口资源
(1)(2)
劳动力资源
人口资源
人才
资源
人力资源
人才
资源
人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
人口资源
(3)(4)
图1-5中间状态下的比例关系
(二)人力资源的特征
1、能动性:人力资源唯一能起到创造作用的因素,他具有自我强化、选择职业和积极劳动的特征。
2、两重性: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而且本身具有高增值性。
据挪威1900年到1995年统计测算,对固定资产、普通劳动者和智力投资的额度分别每增加1%,则与其相对应的社会生产量分别增加0.2%、0.76%和1.8%。
3、时效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体能和智能皆不相同。
4、连续性: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具有连续性,因此应当注重终身教育。
5、再生性:人力资源具有自我补偿,自我更新,自我丰富,持续开发的特征。
6、社会性:人的才能的发挥受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
(三)人力资源的构成内容
人力资源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体质、智质、心理素质、品德、能力素养、情商等6个方面。
体质即身体素质,包括身体的忍耐力、适应力、抗病力和体能等。
智质不同于智商,它是指学习的速率。
智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以下6种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心理素质包含情绪的稳定性、心理承受力、心情心态、心理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品德即道德品质。
古人把良好的品德概括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人的道德品质对于其人力资源的质量评估是占第一位的。
能力素养是一个人“四历”,即学历、经历、阅历、心历的结晶。
它可以概括提炼出以下18种能力:战略能力、知识总量、规划能力、理解能力、决策能力、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推理能力、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工作条理性、应变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再学习能力。
情商(EQ)即情感商数(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D·梅耶(John D.Mayer)于1990年首次提出。
许多学者认为,智商是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就,而情商是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职业成就。
情商是与三个要素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即自身、环境、他人(参见图1-6)。
其中,个体与自身的关系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包括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和妥善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认识环境的能力和妥善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软环境
硬环境
个体
他
人
自
身
图1-6 情商与三要素的关系
(四)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西方经济学家在分析近几十年来各国经济增长因素时发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不能用劳动力的追加和物力资本的追加来解释。
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只能归功于教育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而这正是人们预先为之进行投资才形成的结果。
1、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投资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体力、智力和技能。
(2)特征:
①人们以某种代价获得并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种价格的能力或技能。
②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性投资所形成的可以带来财富增殖的资本形式。
③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
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
(1)概念的范围不同
人力资源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和资本性人力资源。
自然性人力资源是指未经任何开发的遗传素质与个体;资本性人力资源是指经过教育、培训、健康与迁移等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是指所投入的物质资本在人身上所凝结的人力资源,是可以投入经济活动并带来新价值的资本性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存在于人力资源之中。
(2)关注的焦点不同
人力资源关注的是价值问题,而人力资本关注的是收益问题。
(3)性质不同
人力资源所反映的是存量问题,而人力资本反映的是流量和存量问题。
(4)研究角度不同
人力资源是将人力作为财富的源泉,是从人的潜能与财富的关系来研究人的问题。
而人力资本则是将人力作为投资对象,作为财富的一部分,是从投入与收益的关系来研究人的问题。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国家或地区、企业、家庭、个人的正规国民教育、在职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人的使用和启智等一系列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各类人才、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质量的目的。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较大较广的概念,一个人的一生都与开发紧密相连。
人的一生有四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对人影响最大的是从出生到10岁左右,学校教育对人影响最大的是从10
岁到22岁左右,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靠上述各种教育,它要求全社会的参与。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对员工的招募、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推动社会和组织的迅速发展。
(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人的一生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淡出阶段。
第一分阶段为输入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个人被输入大量的知识、经验和信息。
这一阶段的时间从学龄6岁开始,受教育的时间长度分别为12年(高中毕业或中专毕业)、15年(大专毕业)、16年(本科毕业)、19年(硕士毕业)、22年(博士毕业),加上学龄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6年,人们的从业年
龄一般是始于18~28岁之间。
输入阶段也是人力资本投资最为集中的阶段。
在输入阶段,个别人可能会勤工俭学,参加实践活动等,但这一阶段始终以输入为主。
第二阶段为输出阶段,也是从业阶段,个人输出其知识、智能、信息、劳动和服务。
在这一阶段中,人们以输出劳动和服务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知识的更新,人们也需要一些补充输入:继续教育和再教育。
在人生输出阶段的输入多数是业余的、短期的或间断性的。
第三阶段是淡出阶段,这一阶段是社会和组织对他曾经输出的劳动和服务的回报。
这种回报使人们获得了更加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挥自己所长,把在输出阶段由于时间和工作的限制所无法展现的才华和无法实现的某些理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出来,如绘画、写作、音乐、登山、旅游等等。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表现在输出阶段(参见图1-7)。
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正在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人,包括从人力资源规划、招募开始,到退休为止的全过程管理,也包括在职培训、潜能开发、合理调配使用等内容。
而人力资源开发则表现在人生的整个过程,包括从幼儿教育到成年后的获取、保留、发展、维护,直到老年退休后的开发余热等全部过程。
人力资源开发更注重于宏观,更注重于整体,更注重于全社会性的启智。
可以这样比方,人力资源开发如同对一块田地的开垦和播种,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对庄稼的精耕细作、施肥浇水的具体过程。
人力资源开发包含着更广的含义,包括未成年人的教育和老年人退休后的发挥余热等问题,是全社会的宏观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则着重于人力资源所定义范围的人的管理。
输入阶段
输出阶段
淡出阶段
(受教育阶段)
(离退休阶段)
(从业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
开发
开发
图1-7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关系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七)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八)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观
背景:某电力公司的员工已经出现“老龄化”的趋势,公司人力资源部预测到在未来5-10年里会出现员工大量退休的情况,因此他们必须提出一些应对的措施。
很难想象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大量员工提前退休的事件居然会改变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
其实在任何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里都是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中任何一个很小部分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其他部分的相应的变化。
理解了以上的观点是十分有用的,因为以后我们就不会再“头痛治头,脚疼医脚”了。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解决招聘、培训、薪酬或劳动关系等问题,所有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
简而言之,系统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问题的方向:在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系统里,必须把所有的部分都联系起来思考;而在整个组织的大系统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也必须和放在整个企业大系统中和其他部分联系起来一起进行思考。
(九)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2、有利于调动组织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3、有利于开发人力资源,树立组织长期的竞争优势;
4、有利于减少劳动消耗,提高组织经济效益。
(十)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分担
(十一)直线经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者在HRM中的分工
1、直线经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位置
2、直线经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者在HRM中的分工
(十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过程
(一)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人事管理初始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产生,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雇佣劳动也随之产生,此时出现了工人阶级。
由于工人阶级的产生,雇佣劳动部门也随之产生,美国最早的雇佣劳动部门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属于人事管理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人事管理思想有如下特点:
(1)把人视为物质人、经济人,以金钱为一切衡量标准,每个工人都在一定的岗位上做简单的、重复的机械劳动。
(2)人事管理在这一时期表现为雇佣管理,主要功能用于招录和雇佣工人,其管理以“事”为中心,以“目的”为指导,忽视人在金钱和物质之外的其他需求。
(3)确立了工资支付制度和劳动分工,每个工人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和按规定获得的酬劳。
(4)已初步有了管理者与生产者的区分。
因为雇佣劳动,就出现了一些不做工的“监工”,他们主要任务是指派、强迫和监督工人劳动。
(5)一类新型的职业,即目前职业经理人的雏形也已产生,他们是“监工”的头,成为新的工厂系统的当权者。
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加大了工人和当权者、当权者和所有者之间的距离。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管理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rederick W. Taylor)和德国的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都提出了一系列比较科学与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在这一时期,人事管理思想有如下几个特点:
(1)劳动方法标准化。
有了劳动定额、劳动定时工作制,首次科学而合理地对劳动效果进行计算。
(2)将有目的的培训引入企业。
根据标准方法对工人实行了在职培训,并根据工人的特点分配工作。
(3)明确划分了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
出现了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它除负责招工外,还负责协调人力和调配人力。
(4)已经能组织起各级的指挥体系。
各种职务和职位按照职权的等级原则加以组织,对人的管理制定了下级服从上级的严格的等级观念。
(5)科学管理已经全面注意处理劳动的低效率问题,并开始了对工时、动作规范、专业化分工的管理。
当时在费城的米德维尔钢铁公司担任总工程师的泰罗,为了用“最好的方法”去完成一项工作,提出了对管理有重大贡献的三个原则:科学而非经验;合作而非个人主义;最大化产出而非限制性产出。
(三)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工业心理学阶段
20世纪初,与泰罗对效率的极端关注相反,工业心理学更加关心工作和个体差异。
这个阶段,专职人事工作的部门产生了。
这一阶段,人事管理有如下几个特点:
(1)承认人是社会人,人除了物质、金钱的需要外,还有社会、心理、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
在这一时期,已开始萌发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心理需求的尊重。
(2)在管理形式上,承认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承认在官方或法定的组织之外,另有权威人物的存在。
这种非正式组织的权威,同样能影响和左右人们的行为和意愿。
(3)在管理方法上,承认领导是一门艺术,有方法的区别,重视工会和民间团体的利益,提倡以人为核心改善管理方法。
(4)工业心理学引入人事管理,开始重视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管理。
这是人事管理思想最活跃且有质的飞跃的时期,人们承认他们的祖先在管理上的失败,并从无数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承认了人们在物质、金钱之外,还有别的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五个层次需求理论就源于这一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承认人为社会人,承认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转而求助行为科学,将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这一重要的管理领域。
这一时期的人事管理为所有者、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鸿沟架起了一座并不坚固的桥梁,但有桥梁比没有桥梁好。
这时的人事管理部门试图去说服管理者,什么样的管理措施会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也试图去说服工人,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能获得更安全的职业。
(四)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虽然当时对人事管理的重要性依然认识不足,但劳资矛盾、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等问题已被正式提了出来。
当时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曾认为,人事工作部分属于文员工作,部分属于操作性的工作,部分是起着“灭火器”作用的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的法律已对劳资矛盾和人事关系的相关纠纷作出了一些规定,至1964年,美国的《民权法案》第七章的《公平就业法案》(EEO)对就业中的各种歧视作
了规定。
这一时期的人事管理进入比较严格、规范、系统的时代。
这一阶段的人事管理有如下几个特点:
(1)就业机会要求均等。
反对四大歧视,即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种族歧视、信仰歧视。
由于就业机会均等,大量的人才获得了就业的机会。
(2)人事管理规范化。
许多企业不仅设立专职的人事部门,而且人事部门下设若干个分支部门,分别管理薪酬、考核、劳资矛盾、福利、培训等。
(3)伴随着美国《民权法案》第七章的诞生,许多相关的政令、法律、规定逐步出台,美国的人力资源法律渐趋完善,同时也影响了欧洲和其他国家,妇女人力资源和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4)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事管理的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弹性管理已进入部分企业和部分特殊岗位。
(五)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事管理让位于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对人实行刚性管理,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大型化、集中化仍然相当程度地影响和左右着人事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更多地要求个性解放和个性化管理,要求对人的尊重和人性管理,要求对人的关怀和柔性管理,这些管理功能,人事部门已无法达到。
把人视为资源,视为人类社会中最宝贵最重要的活的资源,这就引发了把人事部的牌子砸掉换成“人力资源部”牌子的变革运动。
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以事为中心、因事管人,而是以人为中心,以开发人内在的潜能,发挥人内在的积极性为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开始了新的篇章,这个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更加重视人的个体需要和发展需要,尊重人的隐私权。
(2)从以管理为主转化为以开发为主,尽量注意培训员工的技能和自觉性,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促进员工职业发展。
(3)管理从刚性转向柔性,个性化管理的特征逐步明显,对人的关心和爱护超过对人的约束和控制,人性化管理被广为提倡。
(4)开始重视团队建设,重视协作和沟通,让员工参与管理成为组织追求的目标。
(十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同点:
(1)管理的对象相同——人。
(2)某些管理内容相同,如薪酬、编制、调配、劳动安全等。
(3)某些管理方法相同,如制度、纪律、奖惩、培训等。
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点参见下表。
(十四)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环境的挑战
(一)快速多维的变化
传呼机→手机的普及
乞丐→富翁
座上客→阶下囚
非此即彼→多样化
(二)劳动力队伍的多样化
妇女教育层次的提高
农村劳动力的增加
知识型员工的增加
个性差异化
多种选择的生活方式
(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处理泛滥的信息,把握主体信息
HR的电子化
(四)全球化的经济合作与互动
HR的跨文化管理
全球性的招聘与联盟
虚拟的员工队伍
(五)家庭和工作角色的相互演变
HR对双职工生涯管理
家庭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