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其统治的根基是家庭,“孝”的观念....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其统治的根基是家庭,“孝”的观念....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作为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其统治的根基是家庭,“孝”的观念、行为和评价在百姓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于是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仁”通过“孝”把它的伦理价值诉求、道德价值观念和政治伦理规范贯彻到百姓生活中去.

孔子使孝由源出的宗教意义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从宗教道德传统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奉行孝道成为建立各种美德的起点;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扩充发展,进而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的境界。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孝是具体而微的道德情感要求,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仁则是对世间一切人和事普遍关照的伦理道德归宿,是由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而来的,因此孝是一切仁德的根本。对父母尽孝,是实践仁德的第一对象,也是仁德培养的开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其中就包含着生时尽孝,死后依礼祭祀。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须依礼奉行才是尽孝,说明当时礼所规范的事情就是应该做的事情,礼即理,是当时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此依礼尽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

孔子在新的逻辑结构和时代需要下,将孝悌伦理与社会需要重新组合,使孝的观念不仅局限于家庭伦理层面,也为社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孔子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广到社会和政治层面,以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作出较为圆融的和解。孔子的孝强调子女对于父辈的尊敬,在亲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尊尊、长长的重要性。在以家为本位的宗法社会里,家与天下合二为一,为政者便以父子关系来比附君臣关系,臣子要像对父母尽孝那样对君主尽忠,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从孝悌在家庭内部的实行推广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就可达到。

总之,孔子由仁德、仁爱而达仁政的具体途径,孝始终贯穿其中。孝是仁德的根本,是仁爱的根基,是仁政的根源,体现出孝是仁得以塑造的道德根据,是仁得以展开的实践基础,是仁由下而上得以施行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论孔子之仁与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仁与孝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是儒家核心理念,它常把伦理价值诉求、道德价值观念和政治伦理规范,贯彻到百姓生活中去。

B.仁作为伦理道德归宿,是由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而来,孝则是具体而微的道德情感要求,普遍关照世间一切人和物。

C.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只要能够对父母行孝,并且能够把这种孝道推己及人,便可达到仁爱的最高境界。

D.孝是仁的道德依据,正是因为有了孝,仁才得以展开,具备了由下而上得以施行的内在动力。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以“孝”入手,分析了孝原本只是一种宗教道德传统,从孔子开始,才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

B.因为依礼尽孝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所以对父母尽孝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依礼奉行,包括生时尽孝,死后依礼祭祀。

C.文章从“孝”入手,论证“孝”是一切仁德的根本。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对仁德的不断扩充和发展,最终可以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的境界。

D.文章论述了“仁”和“孝”的关系,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里,家庭是统治的基础,如果可以把孝悌作为道德实践,推广至整个国家,就能达到仁政的目标。

3.依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作为儒家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仁爱”“仁政”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

B. 对父母尽孝并不是要满足父母提出的任何要求,对父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加以规劝也在尽孝的范围之内。

C. 孔子从家庭内部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广到社会和政治层面,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做出了圆融的和解。

D.不断提升仁德,推广仁爱,君主将自身的仁德施于百姓,再施以仁政而民心自化,就有可能实现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

1、D.解析:A项偷换概念,所述对象是“仁”不是“孝”。B依据原文“仁则是对世间一切人和事普遍关照的伦理道德归宿,是由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而来的”可知普遍关照世间一切人和事的应为“仁”,不是“孝”。C说法太过绝对,原文是“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只要……便”太过绝对。

2、B.因果倒置。原文表述为对父母尽孝依法奉行,包括生时尽孝,死时依礼祭祀,礼即理,是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由此得出依礼尽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

3、C未然变已然。原文表述为“以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作出较为圆融的和解”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