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书院
第 四 发章
展 现 状
第 三 书章
院 学 规
第 二 建章
筑 格 局
第 一 历章
史 沿 革
第 一 章
1988
为年闪碑完一脚化四岳
第,烁、整,下名大麓
三岳着每保其,城书书
批麓时一存古作湖院院
全书光枚,代为南之是
国院淬砖每传世长一中
重建炼瓦一统界沙,国
点筑的、组的上湘坐历
文群人每院书最江落史
建 筑 格 局
文物遗存-大门
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门额“岳麓书 院”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 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 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 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 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 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 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 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历 史 沿 革
第 二 章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 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 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 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复。 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 书院建筑群。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 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 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 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 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 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 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 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 “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 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 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 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
文物遗存-二门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 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 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 1984年重建。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 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 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
文化遗存-半学斋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 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 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 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 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 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文物遗存-六君子堂
六君子堂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此后多次迁移,又屡有 所毁。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于今址。 三间硬山建筑,与崇道祠连成一片。祠内嵌有《改建六君子堂碑 记》,所祭祀的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分别为:朱洞、 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
文物遗存-赫曦台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朱熹 题额。明代王守仁有“振衣直上赫曦台”诗句。台后废。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山长罗典建前亭于院前,又改名前台。道光元年(1821),为存 故迹,山长欧阳厚均改前台名为“赫曦台”。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 “寿”二字,台的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
物被文一落院古西于上
保国精支、建老岸中赫
护务神风每筑的的国赫
单院。荷一至学岳历闻
位批
,块今府麓史名
。准
都石被之山文的
前 言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 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 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 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 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 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 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 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式主教,朱熹两度讲学。 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 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 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
文化遗存—明伦堂
书院明伦堂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守道吴世忠仿郡 县学官,拆书院大成殿,扩建文庙与院左,于大成殿后建明伦堂, 寻毁。明嘉靖年间重建,十八年(1539年)知府季本聘熊宇为山长, 讲学明伦堂,次年庚子科考,中式者十人,一时科甲大盛。后又毁。 清代重建,顺治九年(1652年)刊立“卧碑“,置于明伦堂左,作为 书院学规,后又废。今复原明伦堂与文庙大成殿后,现为书院硕士 生、博士生上课学习之所。
文化遗存-麓山寺碑亭
此碑是中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也是长沙现存 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由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李 邕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亲自撰文、书丹、并镌刻,因文、 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历代许多大书法家都曾前来 瞻仰临摹,宋代书法家米芾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专程前来 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 原刻在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书院右侧,明知府钱澍建亭护碑。 清代嘉庆年间有达官遣吏前来拓取,因不得其法而使名碑碎裂, 长沙知府沈廷瑛得知之后,亲赴现场,和沙灰集其残片94字,另 嵌碑亭内壁之上。
第 四 发章
展 现 状
第 三 书章
院 学 规
第 二 建章
筑 格 局
第 一 历章
史 沿 革
第 一 章
1988
为年闪碑完一脚化四岳
第,烁、整,下名大麓
三岳着每保其,城书书
批麓时一存古作湖院院
全书光枚,代为南之是
国院淬砖每传世长一中
重建炼瓦一统界沙,国
点筑的、组的上湘坐历
文群人每院书最江落史
建 筑 格 局
文物遗存-大门
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门额“岳麓书 院”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 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 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 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 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 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 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 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历 史 沿 革
第 二 章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 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 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 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复。 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 书院建筑群。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 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 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 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 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 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 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 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 “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 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 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 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
文物遗存-二门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 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 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 1984年重建。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 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 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
文化遗存-半学斋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 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 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 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 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 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文物遗存-六君子堂
六君子堂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此后多次迁移,又屡有 所毁。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于今址。 三间硬山建筑,与崇道祠连成一片。祠内嵌有《改建六君子堂碑 记》,所祭祀的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分别为:朱洞、 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
文物遗存-赫曦台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朱熹 题额。明代王守仁有“振衣直上赫曦台”诗句。台后废。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山长罗典建前亭于院前,又改名前台。道光元年(1821),为存 故迹,山长欧阳厚均改前台名为“赫曦台”。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 “寿”二字,台的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
物被文一落院古西于上
保国精支、建老岸中赫
护务神风每筑的的国赫
单院。荷一至学岳历闻
位批
,块今府麓史名
。准
都石被之山文的
前 言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 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 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 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 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 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 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 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式主教,朱熹两度讲学。 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 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 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
文化遗存—明伦堂
书院明伦堂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守道吴世忠仿郡 县学官,拆书院大成殿,扩建文庙与院左,于大成殿后建明伦堂, 寻毁。明嘉靖年间重建,十八年(1539年)知府季本聘熊宇为山长, 讲学明伦堂,次年庚子科考,中式者十人,一时科甲大盛。后又毁。 清代重建,顺治九年(1652年)刊立“卧碑“,置于明伦堂左,作为 书院学规,后又废。今复原明伦堂与文庙大成殿后,现为书院硕士 生、博士生上课学习之所。
文化遗存-麓山寺碑亭
此碑是中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也是长沙现存 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由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李 邕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亲自撰文、书丹、并镌刻,因文、 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历代许多大书法家都曾前来 瞻仰临摹,宋代书法家米芾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专程前来 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 原刻在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书院右侧,明知府钱澍建亭护碑。 清代嘉庆年间有达官遣吏前来拓取,因不得其法而使名碑碎裂, 长沙知府沈廷瑛得知之后,亲赴现场,和沙灰集其残片94字,另 嵌碑亭内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