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第一号上,梁启 超发表《舆论之母与舆论之子》,这是我国近代 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舆论学的专文。
舆论者,国民多数之意见。因此,凡欲成就 一番大事业,凡欲为国民有所尽力者,苟反抗于 舆论,必不足以成事。但是,舆论之所在,未必 为公益之所在。舆论者,寻常人所见及者也。而 世界贵有豪杰,贵其能见寻常人所不及见、行寻 常人所不敢行也。这样,豪杰与舆论常不相容。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提出办报四原则
1902年12月21日 发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 1904年6月12日 发表《<时报>发刊例》
宗旨定而高
报事确而速
一份 好报纸
材料富而当
思想新而正
• 言论的四字方针: 公、要、周、适
• 新闻记事的五字方针: 博、速、确、直、正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4、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子与造舆论 的重要。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
• 1. 梁启超办报态度 • 2. 梁启超的文风
《创办时务报原委记》
“每期报中论说四千余言,归其撰述;东西文各报三万任言, 归其润色;一切奏牍告白等项,归其编排,全本报章,归其复校。 十日一册,每册三万字,启超自撰及删改者几万字,其余亦 字字经目经心。六月酷暑,洋蜡皆化为流质,独居一小楼上, 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记当时一人所任之事,自 去年以来,分七八人始乃任之。”
2、认为 报Hale Waihona Puke Baidu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 国民。
1902年10月2日出版的《新民丛报》第17号上, 梁启超发表了《敬告我同业诸君》。
监督政府
所谓监督政府者何也?世非太平,人性固不 能尽善,凡庶务之所以克举,群治之所以日进, 大率皆借夫对待者、旁观者之监督,然后人人之 义务乃稍完。
监督之道不一,约而论之,则法律上之监督、 宗教上之监督、名誉上之监督是也。舆论无形, 而发挥之代表之者,莫若报馆。
《变法通议》
“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 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 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tuó ),袋兽脊兽, 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 吸氧,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日不变,则天地人 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
2、梁启超
(1873-1929) 字卓如,一 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 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 民等。广东新会人。我国著名的 政治家和著名学者。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 2、认为 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3、提出办报四原则。 4、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子与造舆论的重要。 5、最早提出党报概念。
(开始) 舆论之敌
(继而) 舆论之母
(最终) 舆论之仆
所谓“舆论之敌”, 指敢于冲破世俗,敢于同传 统观念斗争;所谓“舆论之 母”,指唤起舆论,造成舆 论,指导和操纵舆论;所谓 “舆论之仆”,指要顺应、 尊重舆论。
1910年发表在《国风报》发刊词《<国风 报>叙例》认为健全的舆论形成,必须具备五 大要素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指出,报 馆有如耳目喉舌。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创刊号上首载梁 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概括报纸的作用:去塞求通
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 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 之儒,乃鼓其舌。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曰:惟通之故。
比喻报纸:耳目喉舌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今夫万国兼立, 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 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 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 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 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值为也。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五章 维新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1895—1898)
第一节 康有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
• 一、康有为、梁启超其人其事 • 二、北京强学会与《中外纪闻》
一、康有为、梁启超其人其事
1、康有为
1858-1927,号长素,广东南海 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代表 人物,是维新思想家,也是著名的 报刊政论家。
报馆如何处理与社会的关系
报馆与政府的关系
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 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 也。不宁惟是,政府受国民 之委托,是国民之雇佣也, 而报馆则代表国民发公意以 为公言者也。故报馆之视政 府,当如兄父之视子弟,其 不解事也,则教导之;其有 过失也,则扑责之。
报馆与国民的关系
“其对国民,当如 孝子之视两亲,不忘几 谏,委屈焉,迁就焉, 而务所以喻亲于道。此 孝子之事也。”
二、北京强学会与《中外纪闻》
• 1895年8月5日,康梁等人在北京创办 了《万国公报》。由康有为出资,梁 启超和麦孟华编辑。
• 1895年11月,维新派建立强学会。 • 1895年12月16日将《万国公报》改名
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 报出版。
第二节 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
1896年8月
(1)常识; (2)真诚; (3)直道; (4)公心; (5)节制;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5、最早提出党报观念。
认为报纸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 国之报,有世界之报。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益为 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 一党之报也;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 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
四、《时务报》的衰落
• 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斗争
“朝睹烽燧,则苍黄瑟缩。夕闻和议, 则歌舞太平。接见西官,栗栗变色,听言 若闻雷,睹颜若谈危,力不能匹雏鸡。耳 未闻读战事,以养兵十年之菁,饮酒看花。 距前敌百里之遥,望风弃甲。”
一、筹办过程中的争议
• 旬刊还是日报 • 政论还是译报
二、关于时务报的论说
•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 喉舌,是曰废疾。今夫万国并 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 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 问, 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 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 无喉舌。其有助耳目、 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