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意化叙事电影——以《小城之春》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DIO &TV JOURNAL 2019.09
《小城之春》拍摄于1948年,当时正是内战如火如荼
之际,这样一部诗情画意的作品因与暗潮奔涌的时代背景
格格不入而遭到诟病,上海公映后不久,
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发现费穆的
《小城之春》将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了完美嫁接,
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和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

本文对
《小城之春》的诗意化电影风格及美学特征进行研究,
探究这部于中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艺术都有着极其重大意义的作品。

一、“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
不如说它是一首诗”费穆是最具中国传统人文气质的电影大师。

他的影片风格低回婉转、沉郁细腻,思想内容和电影表现手法具有
现代性,在那个时代难能可贵。

《小城之春》关注人本身和人道精神。

下面从影片的主题、
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来探讨其诗意化特征。

(一)《小城之春》诗意的主题
影片诗意的主题体现在费穆站在一个人文关怀的角
度去塑造人物,无关事情对与错,
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以及人性需求的正当性。

影片中只出现了5个人物:
妻子、丈夫、朋友、妹妹、仆人,这样的环境表现看似不真实,但却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造型风格,从而更突出、更集中、更清晰地体现了感情世界的人物关系。

影片反映出了细腻真挚的心理情感,同时又拥有精妙独特的视听觉风格,通过运用女主人公的独白揭示了人物隐秘的内心感情,以及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最终达到一种诗意化的艺术追求。

(二)《小城之春》诗意的叙事
首先是叙事人称方面的独创性技巧。

费穆有意赋予第一人称叙述以全知视角,创造性地采用声画对位的方式,
让玉纹在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
独白的形式贯穿全片,赋予了其第三人称的全知功能。

这样导演便通过周玉纹全知式的独白颠覆了现实时空,而进入了诗情时空,
从而在叙事手法上创造出了更为灵活的表达方式。

其次,从《小城之春》诗意的空间上来看,
影片营造了一个完全封闭的、单纯化的空间环境。

故事发生在一个不
知名的江南小城,主要拍摄地点仅两个,
一处是小城的颓墙四周,一处是礼言的家,破败的城墙隔断了与世界的联
系。

这样就达到了一种分离的效果,
使得观众与之保持一种间离的欣赏状态,打破了荧幕上所呈现的一种真实的幻觉,从而使诗情的述说成为了可能。

最后是故事结构的封闭性。

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分别是章志忱的到来和离开,就像一颗石子投向了死水一样波澜
不惊的湖面,仿佛这个地方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情,
从来没有这个人来过,章志忱在戴家这十余天发生的一切就
是一个完整而又封闭的片断,
给人一种“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的忧哀诗意的调调。

(三)《小城之春》诗意的镜语
影片中有大量富有内涵和诗意的长镜头,
才构成了影片独特的视角,通过简单的镜头来表现复杂的情感。

比如
其中一个长镜头是老黄到花园的废墟上找少爷礼言。

老黄在左面的洞口看见了礼言,继而走到右边的洞口与礼言对话,镜头由左横摇向右。

本以为镜头会随老黄的对话让礼言从右洞口入画,但摄影机却巧妙地从左洞口慢慢推进,随着镜头透过墙洞慢慢深入推向礼言。

老黄再从右入画,此段的镜头运用可谓是别出心裁。

影片中还有一场长达1
分40秒的长镜头,这场戏拍摄得十分巧妙。

在这一段长镜头中,镜头没有切换,一共左右横摇了6次。

画面内容是志
忱来到礼言的家里,戴秀给他唱歌,
玉纹给礼言喂药。

玉纹是场面调度的中心点,右侧是戴秀和志忱,
左边后面的床上坐着礼言,前景是在为礼言弄药的玉纹。

戴秀唱歌吸引
志忱注意,志忱几乎一直看着玉纹,玉纹在照看礼言的同时也会看一眼志忱。

这六次横摇,
礼言、玉纹与志忱三人始终都没有在同一个画框里出现过,总有一个人在画外,从而暗示出此时他们三人的微妙关系。

影片中很少有镜头的切换,
大部分都是淡入淡出的叠画,这样就为片中微妙的人物关系添加了神秘的色彩。

独白的贯穿和淡出淡入的运用,为影片提供了一种全知式的视角和重复式的描述方式,巧妙地表达出当时情境下人物的心
理,另外语言的节奏也控制得很巧妙,
细腻婉转地将情节慢慢展现出来。

同时多数景别较紧,一个镜头整个都是全景的很少,角度绝大多数平视稍仰,体现出了费穆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物的关切。

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得以进入那个封闭的时间与空间,去体验那份纷繁复杂的情绪与淡淡的诗意。

二、《小城之春》的美学风格特征
从构图内部分析。

首先是空白背景的使用,
人物和空白的背景。

这些与中国传统绘画中对空白的使用相对应。

依据虚实结合、计白当黑的传统,
空白体现出“道”的底蕴,万物非孤立而是同在道中生化运行着的,
体现出中国人的宇宙观。

其次,在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处理方面,
还运用了园林美学的处理方式。

一方面,
人生活在固定的框架之
内,视听解读
浅析诗意化叙事电影
———以《小城之春》
为例阴杨晨玉
摘要:提起诗意化叙事电影,就会想到《小城之春》这部经典之作。

在纪念世界电影百年和中国电影90周年时,
《小城之春》被推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

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费穆和《小城之春》
的研究资料,发现研究大量集中在其文学性(人物特征、主题、象征与隐喻等)方面,对于电影语言的诗意化及美学风格特征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文将探讨电影的诗意化特征,分析该片美学风格及创作的独特之处,以推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在电影语言领域的发展及对中国
日后电影的启迪。

关键词:诗意化;人道主义;象征主义;长镜头;电影语言与风格92
比如构图中以窗、回廊、亭柱等为画框;另一方面,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中吐纳景物,营造出了一种“天地为庐”“万物皆备于我”的整体丰盈的自足世界。

最后是对有关门的镜头的处理,白墙、冰裂纹的窗格、人物以及婆娑树影,丰富严整。

正是上述独特的处理方式展现了费穆将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同西方美学一些思想完美地结合。

影片中有大量稳定周正的固定镜头和以人物行动为运动支点的固定摇镜头,均能体现出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一行四人出去泛舟游玩,他们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泛着舟,随性地唱着歌谣,快乐地前行着,静静的湖面,美丽恬静的山水,导演运用了极佳的构图比例将那份诗意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人物运动为运动支点,突出了行云流水的美感,如女主人公拿着菜篮子走在破旧的城墙上打发着无聊的时光时的构图,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忧思,让人迷恋沉醉。

这种静态和平面长镜头美学,仿若脱胎于舞台话剧艺术,但费穆却圆浑地结合光暗对比、独白等纯粹的电影手法化为自己的美学风格。

三、《小城之春》的评价及影响
在影片的内涵方面,费穆一贯追求儒家的理想道德境界。

影片中没有谈时政,却通过三个人的三角恋爱情,发出了家国感怀,也抒发出当时知识分子的苦闷心境,实在是极具时代意味,整体氤氲出意境之美。

《小城之春》是在国家大乱的时代背景下顽强诞生出的美丽诗篇,不但是中国电影美学上的经典,更是世界电影的杰作之一,实在值得所有中国电影工作者不断重复观看和体会钻研。

当今电影市场存在泛娱乐化和商业化的现状,文艺电影在这个浮躁的电影氛围中夹缝生存。

费穆诗意化的叙事风格,这种倾向于普泛的人性主题和含蓄隐秀的艺术风格更令人觉得弥足珍贵。

从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实际出发,正视对电影本体的认识,剧本应走在资本之先,实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即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真正的统一,增强当代国产电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聂雪冰.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在电影史上的张力[J].戏剧之家,2014(09).
2.王宇非.诗意盎然曲蕴雅——
—电影《小城之春》中的戏曲情结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19):131-132.
3.张源.《小城之春》的创新与诗意研究[J].电影文学, 2017(09).
4.江俊绪.抒情写意韵悠悠——
—评四十年代电影《小城之春》[J].电影新作,1988(06).
5.文武.评《小城之春》[J].电影艺术,1990(01).
6.李少白.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上)——
—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J].电影艺术,1996(09).
7.李少白.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下)——
—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J].电影艺术,1996(11).
(作者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一、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文学和电影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谓的“镜像阶段理论”描述人在6个月到18个月的生命经验。

他认为,刚刚生下来的婴儿没有主客体之分,6个月到18个月是一个分水岭——
—“镜像阶段”。

这个时期的婴儿第一次在镜子面前看到了自己,知道了“我”的存在。

这时期的婴儿还不会说话,并打开了婴儿对世界的想象,这就是拉康所说的“想象界”。

婴儿在“想象界”里还不能算是意义上的主体,只有婴儿接受了社会文化结构和语言象征结构,被“人化”和“主体化”,才进入“象征界”。

“实在界”是人的潜意识,是人们所看不到和摸不着的境界。

镜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镜像时期、镜像时期、镜像后期。

二、前镜像时期
婴幼儿认为“自我”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意义的平面上的一个虚像。

电影《鸟人》中的主人公“鸟人”和艾尔在还没参加战争前都一致认为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鸟人”每天就是提着鸟笼子观察鸟儿的一举一动,而艾尔不是逗逗女孩子就是和一群小伙伴打棒球。

在现实世界里,“鸟人”是一个在外人看来有神经病的每天观察鸟儿的人,但他把自己当成一只鸟,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变得和鸟儿一样。

片头的声音主要有三部分内容:艾尔的呼唤声:“鸟人,鸟人!”还有一个女人的声音:“是像天使一样,它有翅膀……”;火车行进的声音,群鸟的鸣叫声和一群鸟翅膀煽动的声音;音乐,是非现实的人造音乐。

导演艾伦·帕克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方面是为了向观众突出电影主角“鸟人”,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我们缔造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正如电影主人公“鸟人”的命运一样,自己都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被关在一个到处是铁丝和白墙的精神病医院
里。

视听解读
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视角浅析电影《鸟人》
阴肖琴琴
摘要:1984年艾伦·帕克的电影《鸟人》公映后,在美国和欧洲大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是巨大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不仅仅是财力和物力上的伤害,最重要的是给士兵带来不可毁灭的伤害。

世界上反战争题材的作品很多,但《鸟人》这部作品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影片主人公“鸟人”和艾尔就是受到战争的影响,从而成为“非常态”的人。

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视角来解读“鸟人”和艾尔的悲剧实际上是源于战争对人的摧残。

关键词:镜像阶段理论;《鸟人》;三境界;非常态
93
视听2019.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