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第八章 发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概念
ü 1966年,韩德森( Virginia henderson)提出:护理是帮助健 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按;宁) 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
ü 1970年,罗杰斯(Rogers)提出“护理是协助人们达到其最 佳的健康潜能状态,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人,只要有人的 场所就有护理服务”
目前已发现的内生致热原主要有:
白细胞介素-1(IL-1)
白细胞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IFN)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
三、内生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制
图8-2 发热机制示意图
03 发热的分期与热型
一、分期
(一)体温上升期(stadium incrementi) 体温上升期为发热的初始阶段,该期热代谢特点为:机体散热减少,产热增多,由于 产热大于散热,体温逐步上升。
理对象从个体到群体;场地从医院到家庭、社区。 5、现代护理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是科
学、艺术和人道主义的结合。
60年代,约翰森(Dorothy Johnson)认为护理是: 某些人在某种应激或压力下,不能达到自己的需要, 护士给他提供技术需求,解除其应激,以恢复原有 的内在平衡。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专业---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 为较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 1978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 保健”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方向。
(图8-3)
(图8-4)
(图8-5)
二、热型
(二)按体温曲线形态分型
4.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体温波动不规则(图8-6)。 5.周期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步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数天后又复发,呈现波浪
起伏状态,又称波浪热(图8-7)。
(图8-6)
(图8-7)
04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 化
病理学
第八章 发热
【学习目标】
1.识记发热的概念、发热机制的基 本环节、内生致热原(EP)的性质 与作用、发热的分期、热代谢特点和 主要临床表现以及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2.描述发热时各系统的变化和机制 以及发热的生物学特点。
3.列举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的病因,发热的分型及常见热型的特 点以及临床治疗发热的基本原则。
一、护理的概念
护理(nursing)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utricius”,原 义为哺育小儿,包含保护、养育、供给营养、照顾 等这种照顾方式后来扩展为对老人和服务对象的照 顾。
护理的概念及定义是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 善而发展的,它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及环境变化而 不断发展及演变。
护理概念的演变过程
在下列情况下则应及时解热:体温过高使患者明显不适并危及中枢神经系统者; 恶性肿瘤患者(如持续发热会加重病体消耗);心肌梗塞或心肌劳损者(发热加重心 肌负荷)。解热时应选用适宜的解热措施,针对发热机制中心环节,切断发病环节。 如运用某些解热药干扰或阻止EP的合成和释放;阻断发热介质的合成;妨碍EP对体温 调节中枢的作用。这些措施均可使上升的调定点下降而退热。
(三)消化系统功能改变 发热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机体胃肠道蠕动减弱和唾液分泌减少,患者出现食欲不振、 口干舌燥等表现。
二、功能改变
(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随体温升高程度不同,发热患者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五)泌尿系统功能改变 早期,因交感神经兴奋,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及肾小 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使患者尿量减少,尿色变深,尿比重增加。持续高热可导致肾 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尿中出现蛋白老人院、临终
题,满足病人的
关怀医院
健康需要。
④工作方法仍以护理程序为
弱点 见病不见人
• 场所局限在医院 主 • 对象局限于病人
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
• 健康-----无病 • 疾病原因-----细菌或外伤引起的损伤和功能异常 • 护理-----协助医生诊疗,消除身体的疾患,恢复正常
的功能 • 护士-----医生的助手 • 护理方法---执行医嘱、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 • 护理教育—文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不突出护
理内容 • 南丁革尔的定义——通过改变环境,使病人处于最
佳状态,待其自然康复。
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
•特点: ü医护分工合作 ü形成规范的常规和技术 ü忽视人的整体性 ü护理研究领域局限、束缚了发展
从病人出发 ü 工作地点---在医院内,局限于健康恢复方面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1943年,奥立维尔(Sister Olivia)认为:护理是一 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 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
1957年,克瑞特(Francis Reiter Kreuter)提出: 护理是对病人加以保护、教导以满足病人不能自我 照顾的基本需要,使病人得到舒适。
热称为感染性发热。在所有发热中,感染性发热约占50%~60%,其 中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约为43%,是感染性发热的重要致热物质。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炎症 见于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心肌梗死、放射损伤等引起组织大片坏死, 导致组织蛋白分解以及坏死产物被吸收从而引起发热。
2.恶性肿瘤 某些恶性肿瘤常伴有发热,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肉瘤等,可能与肿瘤组织坏 死物的致热作用有关。
目 录 / contents
01 发热的原因和分类 02 发热的发生机制 03 发热的分期与热型 04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05 发热的处理原则
01 发热的原因和分类
一、感染性发热
(一)体温上升期(stadium incrementi) 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等侵入机体引起相应病变的同时所伴发的发
二、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是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由机体内生致热 原细胞产生并释放的一种致热物质。白细胞中的单核细胞是产生内生致热原的主要细 胞。此外,组织巨噬细胞,包括肝星状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和脾巨噬 细胞等,以及某些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等均可产生并释放内生 致热原。内生致热原本质上是一种分子量很小的蛋白质,因此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机体发热。
标
工作 协助医生诊断 应用护理程序,实 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
内容 和治疗疾病
施整体护理
健”的为工作目标
①成为一门专门 ①强调是一门专业 ①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特点
的职业
②逐步形成了护理
②规范的护理常
学的知识体系;
②对所有人、生命周期的所 有阶段的护理
规和技术操作 ③应用护理程序解 ③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
“护理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 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
护理教育---充实人文科学知识。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特点:
ü 医护关系—合作伙伴 ü 护患关系---病人参与全面了解病人整体情况 ü 护理方式---护理是以患病的人为中心,应用
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护理 ü 管理概念---从强调整齐划一发展到制度措施
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以疾病为中心 第二阶段——以病人为中心 第三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护理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
以疾病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背景 “没有疾病就 是健康”
新的医学模式—— 生理、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的产生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 新月异以及疾病谱的变化: 1977年WHO提出“2000年人 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
ü 1973年,国际护士学会(ICN)提出“护理是帮助健康的人或 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平静地死去)
ü 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ANA)提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 对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特点:
1、不再是从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 2、护理方法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护理程序, 护士要具有“诊断” 和“处理”的能力。 3、护理是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 4、护理任务已超出了原有的对病人的护理,服务范围扩展到 从健康到疾病的全过程的护理;护
05 发热的处理原则
临床上,针对发热病人的主要原则是查明和治疗原发病,清除致热原。发热患者 的热型和热程变化可反映病情变化,故可作为诊断、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 指标,所以一般体温在40℃以下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无明显改变的患者不必强行解热。 如急于解热使热程被干扰,就会失去参考价值,有弊无利。
一、代谢变化
(一)蛋白质代谢 (二)糖代谢 (三)脂肪代谢 (四)维生素代谢 (五)水盐代谢
二、功能改变
(一)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 发热时,由于血温升高刺激窦房结以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心率也 随之加快。
(二)呼吸系统功能改变 发热时血温升高以及酸性代谢产物的增加可剌激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中枢兴奋性增 高并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患者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
二、热型
(二)按体温曲线形态分型 1.稽留热 体温恒定持续在39℃~40℃以上,24h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图8-3)。 2.驰张热 患者持续高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可达2℃~3℃或以上(图8-4)。 3.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后迅速下降至正常或正常水平以下,每天或隔天复发一次(图8-5)。
(二)高峰期(fastigium) 当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后,就波动于较高的水平上,称为高峰期或高 热稽留期。
(三)体温下降期(stadium decrementi) 此期由于发热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在体内得到控制或清除,上升的体温调定点逐渐 回降到正常水平。
二、热型
将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所测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表上,将各数值点连接起 来可形成体温曲线,曲线的不同形状称为热型(fever type)。 (一)按发热的程度分型 1.低热型 腋下温度不超过38.0℃。 2.中热型 腋下温度为38.1~39.0℃。 3.高热型 腋下温度为39.1~40.0℃。 4.极热(过高热)型 腋下温度在40.1℃以上。
3.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及致敏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而导致的发热。见于血清病、风湿 热或某些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4.类固醇物质 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对人体有明显的致热性,如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
02 发热的发生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指能够激活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的物质,包括外源性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1.外源性致热原 :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称外源性致热原。 2.体内产物 :体内产生的发热激活物主要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灶激活物、淋巴因子、 某些类固醇产物、尿酸结晶及组织崩解产物等对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也有激活作用,均 能引起机体发热。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 提出“生物---生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
健康:1948年WHO提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 陷,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
护理:1955年美国的莉迪亚.海尔(L.Hall)提出责任制 护理的概念;护理学家提出了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护 理程序,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思考与训练
1.体温升高是否就是发热?为什么? 2.是否所有的发热病人都必须解热?为什么? 3.试述发热的机制? 4.简述发热的分期及每期的热代谢特点。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以下为:护理学的概念及范畴
学习目标
掌握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含义; 掌握护理专业的特征、护理专业的工作范畴; 掌握护士的角色特征; 熟悉护理概念的演变; 了解专业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