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所反映的古代婚姻习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
●语言学研究
汉字所反映的古代婚姻习俗
赵会莉
(新乡学院历史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并且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虽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汉字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就像“化石”一样,全息地记录了汉民族古代的历史文化。

本文选取了一些和婚姻密切相关的汉字,探讨汉字蕴藏的古代婚姻习俗信息。

关键词:汉字;古代;婚姻习俗
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127-03
收稿日期:2012-05-03
作者简介:赵会莉,女,河南滑县人,新乡学院讲师。

汉字,超越时空,绵延千年并使用至今,可以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文字[1]1。

汉字作为汉民族独创的具有表意特征的文字,反映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

由此可见婚姻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婚姻习俗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部分汉字的形体构造出发,探讨汉字与古代婚俗的关系,以便使人们对汉字里蕴含的婚俗文化信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婚”、“娶”、“妻”与抢婚习俗
随着历史的发展,母系氏族开始向父系氏族过渡,同时男子的地位日益提高,夫从妻居也逐渐过渡到妻从夫居。

但是,远古的女子对此未必心甘情愿,于是便出现了抢婚的习俗。

“婚”在先秦文献里常写作“昏”,如《诗经·谷风》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婚”即写作“昏”。

《周礼》规定“娶妇以昏时”,显然,夜晚娶亲是当时一种风尚。

《礼记·郊特牲》记载,婚礼中不用鼓乐。

《仪礼·士昏礼》规定男方去迎亲时要坐黑色的车,称作“墨车”,男方可以借着朦胧夜色和黑色衣物的掩护来抢劫女子为妻,这种风俗为先民“抢婚”的遗迹。

不经过女子本人同意就强抢为妻,自然会引起冲突。

为了避免女方家庭的反抗或逃避,日落天黑时进行抢婚最为适宜。

《诗经·唐风·绸缪》中有“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诗句,描绘的就是晚上漫天星斗,男方用木柴点起火把到女家迎亲的情景,显然,这里“举薪为炬”是为了给抢亲的人引路。

《礼记·曾子问》:“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2]138-139三夜不息烛,是怕女子被抢走;三日不举乐,是为了保守秘密。

《易·屯卦》爻辞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意思是说男方携带武器,骑着花斑马,跨过山山水水来抢亲。

小伙子的马队在村外盘旋,他们不是强盗,而是迎亲的队伍,最后,他们将挣扎哭泣的女子抢回家里逼迫成亲。

这正是古代抢婚习俗的真实写照。

现在江苏一些地方还是在傍晚或晚上举行婚礼。

云南一些地方,男女之间有了爱情,双方就约定时间和地点。

相会时,男子假装抢夺,女子假装呼救,通知家人和邻里营救,这时男子或设法逃走,或把女子抢走,然后再派媒人正式向女
721
家求婚,付出一定彩礼。

这和古代先民的抢婚习俗有一定的关系,是上古时代抢婚习俗的遗留。

《说文解字》:“娶,取妇也。

从女从取,取亦声。

”这说明“娶”确实有抢夺的含义。

“娶”最初写做“取”。

《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娶”就写做“取”。

“取”在甲骨文里,象用手取耳朵,所以说“娶”带有强制性,它本来的意思就是夺取妇女为妻。

娶妻在远古时代实际上就是抢妻。

“妻”在甲骨文中整个字形象一只手抓拉成年女子,对其进行控制。

这反映“妻”最初可能是从其他部落、氏族掠夺而来,这个字也反映了原始的抢婚习俗。

我们今天的许多婚俗大都有一定的文化历史渊源。

如新娘到丈夫家门前,新郎要抱新娘下车或下轿。

为什么要抱呢?因为抢婚时代,当初新娘的双腿是用绳子绑着的,目的是防止她逃跑。

现在的婚礼上,新娘头上要蒙一块“红盖头”,新娘的“盖头”必须在入洞房后由新郎掀开。

原来在抢婚时代,女子的头要用布蒙上,以免她记着回家的路而逃跑。

这些现代的婚俗实际上都是古代抢婚习俗的遗留。

抢婚,对于女子而言,不是两情相悦的结合,而是伴随着痛苦,免不了要“痛哭”的,由此形成了“哭嫁”的婚俗。

当然,现在“哭嫁”的女子和古代被抢女子的心理是不一样的,今天的“哭嫁”更多的是对娘家的留恋。

古代之所以会有抢婚,原因是很多的。

一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古人对近亲婚配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婚姻不再局限于本氏族,而是开始扩展到临近或更远的群体。

二是抢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意味着父权和母权的争夺,抢婚的目的在于维护夫权制[3]。

三是把妇女作为私有财产的观念在作祟。

四是抢亲说明女子优秀。

我国西南一些地方流行这样一种观念,男子抢亲是对女子家的尊重,说明女子是很优秀的,不是嫁不出去的。

二、“嫁”、“妾”与买卖婚姻
《说文解字》:“嫁,女适人也,从女家。

”[4]1066李梵认为“嫁”得名于“贾”和“沽”[5]226,“贾”和“沽”都有买卖的意思。

女子嫁人,就是卖给人家。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或许就是买卖婚姻影响下形成的俗语。

“嫁”反映了古代买卖婚姻的习俗。

周代形成的婚姻六礼,其中的“纳征”,又称纳币,就是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这以说是买卖婚姻的雏形。

买卖婚姻,就是把女子当做物品来买卖。

既然得到物品,就要付出金钱财物。

在买卖婚姻中,女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女子不过是男人的一种私有财产而已。

所以,结婚,对于男子来说是“娶”,对于女子来说就是“嫁”。

这里的“嫁”不能理解为现代的男女平等,两厢情愿、两情相悦,而是充满了女子的不幸与辛酸。

婚姻有了买卖的性质,也就产生了嫁女的补偿问题。

刘师培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说:俪皮之礼,即买卖妇女之俗。

后世的聘礼就是先民买卖婚姻习俗的遗留。

在现代婚姻当中,一些地方还风行女子出嫁时向婆家索要丰厚的彩礼以显示身价的习俗,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买卖婚姻对今天的影响。

我们看甲骨文“妾”的写法。

“妾”从字形上看,是一跪着的女子,头部或颈部带有刑具。

“妾”表示有罪的女子,本义就是女奴。

但也有人认为,“妾”字的上部是一种呈冠角形状的头饰。

不可否认的是,妾在后代的身份上是比较卑微和低下的。

宋代《萍州可谈》中说:京师买妾,每五千钱一个。

可见“妾”当时就像商品一样被买来买去。

“妾”在男主人的家庭中虽然是家庭一员,但因其像物品一样被买来,所以其地位是十分低下的。

文学来源于生活,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就有贾府中妻、妾被卖的凄惨描写,这正是古代买卖婚姻的真实写照。

三、“媒”、“妁”与包办婚姻
媒妁是婚姻中的主要参与者。

《说文解字》说:“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

”[4]1066媒人作为中间人去做男女双方的工作,使男女双方能够顺利缔结婚姻关系。

妁,指的是女方的媒人。

《说文解字》说:“妁,酌也,斟酌二姓也。

”[4]1067“妁”的意思就是斟酌两个不同姓氏的男女能否结合。

从字面上看,古代媒人的作用和现代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媒人是在一夫一妻制确立之后产生的。

据专家考证,媒人出现在西周时期。

《诗经·豳风·伐柯》说:“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也有内容类似的诗句:“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

说明当时男女结婚必须通过媒人说合才能成功。

没有媒人不能成全婚事,俗语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的说法,所以说婚姻的成功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人讲究明媒正娶,私奔历来为世人所不齿。

“媒妁”为婚姻的成功架起了一座桥梁。

由于“媒妁”看重的是门当户对和郎才女貌等,男女的结合往往缺乏感情基础,这酿成了很多婚姻悲剧。

传说
821
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

四、“娣”、“姪”与媵制婚俗
“媵制”通行于周代,就是侄女随姑姑出嫁,妹妹随姐姐出嫁,姑姑、侄女,姐姐、妹妹共事一夫,这是周代诸侯国国君的婚姻习俗。

当国君娶妻的时候,妻子一方与妻子同姓的女子要一同出嫁;同嫁的女子必须是同宗的亲属,有贵族的血统。

《诗经·泉水》中有“娈彼诸姬,聊与之谋”的诗句,“诸姬”指的就是诸位姬姓的陪嫁之女。

《说文·女部》:“娣,同夫之女弟也。

从女,弟声。

”[4]1069《诗·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

”“娣”指的是“妻之女弟”。

可见,古代有妹妹随姐姐同嫁一夫的习俗。

《说文·女部》:“姪,女子谓兄弟之子也。

从女,至声。

”侄女随姑姑出嫁的“媵制”在上古存在过。

发展到后来,“姪”的范围扩大,不仅指兄弟的女儿,也包括兄弟的儿子。

战国以后,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姐妹、姑侄共事一夫的现象消亡了,“媵制”也随之消亡。

后来,男子的妻子死后,可以由妻妹来续弦,这可以说是“媵制”婚俗的遗留。

此外,“姨”本指妻的姊妹,因在古代有姊妹同嫁一夫的“媵制”,在陪媵消亡后,“姨”就专指嫡妻以外同嫁一个男人的女子。

“姨”明清时代和小老婆同义,比如“大姨太、二姨太”的称谓即是如此。

五、“卺”与祝福新人
“卺”是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多用来做瓢。

在古代,结婚时人们用卺做成的瓢当盛酒器。

新婚夫妇行“合卺”之礼,始于周朝,“合卺”是古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

仪式中,把一个瓠瓜剖成两个瓢,然后以线连柄,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同饮一卺,表示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彼此亲爱的意思。

这可以说是古人的“交杯酒”。

虽然在现代婚礼上人们已不再用“卺”来盛酒,但用彩线连着的交杯酒,还是保留了夫妻“合二为一”的含义。

“卺饮”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据说卺酒异常苦涩,夫妻二人同饮卺中苦酒,象征两人今后要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其次,寓意夫妻二人今后要像一只卺一样,紧紧拴在一起,合二为一;三是“卺”为古代乐器之一,“合卺”意味着新郎新娘婚后会琴瑟和谐,和睦永远。

汉字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它跳动着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一些单纯的僵硬的符号。

汉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和风俗流淌在一个个汉字之中,汉字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特定文化信息的精灵,它对研究我国深厚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参考文献]
[1]阿辻哲次.图说汉字的历史[M].高汉文,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丛书编委会.中国礼仪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3]王建章.初论湖南民族地区婚俗的原始性特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6).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5]李梵.汉字简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责任编辑李延明]
9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