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索绪尔符号学理论
【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一、记号、信号和符号
1、记号:任何能够传达信息的东西,包括具象的物体、颜色、声音、气味等。

常常是与生俱来的,有单一性、即物性、和及时性。

2、信号:也叫征兆,是一种有提示意义的信息传递载体。

3、符号: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是信息的表现方式。

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1、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一定内部关系的二元实体。

2、能指:是语言文字的声音、形象;
3、所指:所指则是语言的意义本身。

4、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的任意的,不能由“能指”推断“所指”也不能由“所指”推断“能指”。

一个能指能够指向多项所指,一个所指也能够被多项能指所指。

5、“符号的差异决定语义”,在语言系统中,一个符号职能凭借与其他符号的差异而具有意义。

EG:玫瑰这个能指,与爱这个所指,就构成了象征爱情的玫瑰符号。

【二】语言和言语
一、言语行为(包括语言和言语)
1、语言:由符号表示的规则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

也就是使具体语言成为可能的总体结构和一般规则。

语言具有社会性,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

2、言语:进入实际使用阶段的个人言语行为,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言语是个人的、异质的。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1、语言和言语是相互区别也是相互依存的。

2、语言是言语的工具又是他的产物;没有语言,言语就失去了同一的系统;没有言语,语言也不会建立起来。

【三】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也就是符号的“可变性”和“不可变性”
一、时间因素使语言符号具有不变的一面,也有可变的一面。

二、共时态:是指暂时把符号看做静止的状态,研究某一特定集体所共享的符号,研究他们的结构、组成等。

三、历时态:符号是变化发展的,从历史发展上来研究符号的变化的特征。

【四】“组合(句段)关系”和“联想(聚合)关系”
一、语言符号系统是一个由“组合(句段)关系”和“联想(聚合)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络。

二、“组合(句段)关系”:符号按照线性排列所组成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符号的线性特征。

其中一个符号的存在以其他符号的存在为依存。

三、“联想(聚合)关系”:是一个要素通过联想与其他要素建立关系,在结构的特殊位置上,彼此能够互换的成分体系。

在垂直方向上与尚未出现的词语的关系。

二、非语言沟通
符号(象征符)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一、概念: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二、分类
(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1、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包括体语(以及舞蹈语言)、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
①体语是一人的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体语一般包括手势、动态体态、面部表情、触摸、眼神等。

体语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可发挥替代、辅助、表露、调节、适应等功能。

②运动画面主要是指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中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

运动画面利用其光影、色彩、构图以及画面的组接和转换等元素来传递信息。

③人际距离:用距离符号表示关系。

一般而言,关系越密切,距离就越近;距离越远,表明关系月松弛。

他继而提出人际距离可以据此划分为四个区域:亲密区、熟人区、社交区、演讲区。

2、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包括静止体态、象征符号、实义符号乃至衣着、摆设、环境、雕塑、绘画、图片等等。

①静止体态不仅能沟通双方的思想和感情,而且它的不同样式还反映出双方社会地位和审美的区别(戈夫曼语)。

②象征符号代表某个抽象的意义,它往往是特定文化的结晶,如五角星,镰刀斧头等标志和徽记。

③实义符号表达某个确定的意义,特征为简洁、形象、直观、易记,如狼烟、烽火、路标、信号旗等。

(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①类语言:类语言是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它是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但是又不像语言一样有明确的字形和读音,也不像语言一样有固定的语法规律可循。

类语言包括辅助语言和功能性发声。

辅助语言是指辅助人类口头语言的声音要素,主要包括一掉、音量、音速和音质。

功能性发声是指人发出的哭、笑、哼、叹息、呻吟、口头语等声音。

②其他声音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

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下,某种单一的声音符号也可能担当传播信息的重任。

三、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连贯性,语言符号是依据语法、逻辑的规则排列的。

2、相似性,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

3、通义性,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

4、协同性,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

5、即时性,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方才输出,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

6、真实性。

四、非语言符号作用
1、补充作用;
2、替代作用;
3、强调租用;
4、否定作用;
5、重复作用;
6、协调作用。

三、文本的概念《文学文本理论研究》
一、文本:与讯息(massage)的意义大致相同,指的是有一定的符号或符码组成的信息结构体,这种结构体可采用不同的表现形态,如语言的、文字的、影像的等等。

文本是由特定的人制作的,文本的语义不可避免地会反映人的特定立场、观点、价值和利益。

四编码与解码——川大书
【一】编码和解码的涵义
【二】有关理论
一、霍尔理论
传播过程看作是一种结构,几个相互联系但各不相同的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之间的接合产生,并一直支撑着这种结构”。

还以此为起点对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种假想的受众对电视话语的解读立场。

1、编码与解码为中心
2、三个阶段:霍尔将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也就是所谓的“编码”阶段。

第二阶段是电视节目的成品阶段。

电视节目的意义被放入开放、多义的环境中,即将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解释和全新的意义。

第三阶段是观众的解码阶段,观众所面对的已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原本素材,而是加工过的内容,因此观众只有通过“解码”才能获知“内容”的意义。

3、三种受众解读立场和方式
(1)“支配—霸权立场”,对应的解读方式是“支配式解读”。

认同和接受传播给自己的支配性意识形态。

(2)“协商的立场”,对应的解读方式是“协商式解读”。

观众一方面对传播者的编码意义保持某种程度的认同,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社会立场,使接收的意义适合于自身的特殊情况和所属阶层的利益。

(3)“对抗代码或对抗立场”,对应的解读方式是“对抗式解读”,这些观众能够看懂电视节目编码传达的意思,还是以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使译码的结果和编码者所想传达的意思背道而驰,编码者的传播意图完全被颠覆。

五语境和语用
【一】语用学
一、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符号之间形式关系)、语义学(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

二、语用学:是指研究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并寻找使其恰当表达和正确理解的原则和准则。

(语用就是语言的运用,要考虑使用的人环境等因素;而语义就是指符号的意义)
三、语用学研究内容: 1、语境; 2、指示词语3、会话含义 4、预设5、言语行为 6、会话结构
【二】语境——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研究对象
一、概念:
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我们研究的是自然语言,言语交际成功进行必须依赖言语环境。

二、内容
1、上下文语境:语言因素构成
2、情景语境:非语言因素构成。

①时间和地点;②话题:
③场合;一定时间、地点、一些人就某个话题,一某种方式,为了某个目的进行言语交际的情况。

④身份:言语交际参与者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或人际关系。

⑤职业和教养:
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不同,对话语的理解会不同。

【三】指示词语
一、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判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

二、指示词语的不同用法——分为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
1、指示用法:身势用法:只有借助对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象征用法:只要知道言语事件的基本时间、空间参数就能理解。

2、非指示用法:照应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的所指与眼前出现的别的词语的所指是同一事物。

非照应用法:
三:指示词语的分类:1、人称指示2、时间指示3、地点指示4、语篇指示:用词语指示语篇中的某一部分,而所用词语包含在这语篇当中。

5、社交指示
【四】会话含义
一、概念: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话语的言外之意,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领悟说话人的隐含意义。

二、分类
1、一般性会话含义:不需要特殊语境就可以推断出的含义;
2、特殊性会话含义:需要特殊语境就可以推断出的含义;
三、会话含义的特征:
1、可取消性;
2、不可分离性;
3、可推导性
4、非规约性
5、不确定性
【五】预设
一、概念:是指一个句子的真必然以另一个句子的真为前提的。

二、分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六】言语行为
一、概念:“言语行为”这个术语的基本含义就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人们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活动,它是一种以交流信息为基本功能
的传播行为。

二、言语行为的本质:选择和组合是运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基本手段,也是言语行为的本质体现。

从语言符号系统的变量中选择
出适合表达需要的语言材料进行组合,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三、言语行为的基本要求 1、正确性2、合适性
四、言语行为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人与人之间进行人际传播,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目的,说话人通过话语来传达自己的意图。

2、对象性原则:在人际传播中,言语行为并非单方面的信息输出,而是针对特定对象的信息交流。

3、情境性原则:情境是人际传播过程中时间、空间和传播方式等因素构成的传播环境,它对于言语行为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1)传播环境制约言语行为:(2)传播环境补充言语行为:利用传播环境使言说取得更为充分的表达效果。

五、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
1、施为句理论
①区分“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
②施为句:“言有所为”的句子叫做施为句。

显性施为句:主动态势的,有第一人称施为人的,现在时的句子。

隐性施为句:没有明显的施为动词或人。

2、新言语行为理论
将言语行为分为:①叙事行为:以言指事②施事行为:以言行事③成事行为:通过说某件事情影响某人的情感、思想或行动。

六、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1、主张把言语行为分为四个部分:
①发话行为(说出单词、句子的行为)②命题行为:由谈到的人或事以及他们的表述指示的行为;
③施事行为:提问、命令等。

④成事行为: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

2、言语交际应遵循构成原则:能够创立和规定新的行为形式并对他们实施制约。

3、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方式,间接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

六隐喻和转喻
【一】认知语言学
1、范畴化是一种基于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主观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活动,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

范畴化就是要使同一个范畴的诸成员之间的相似性达到最大,不同范畴诸成员的相似性达到最小化程度。

2、原型是首创的模型,代表同一类型的人物、物件、或观念。

原型在文学、建筑与心理学中很重要。

原型往往被以后的作者、建筑师一再的重复模仿与重塑。

【二】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一种视角,
一、概念:
1、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

前者叫来源域, 后者叫目标域。

把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

例如,“轿车甲虫般地前行”。

2、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中映现,是用某物的一个部分或一个因子来代表其整体。

如部分代表整体,整体代表部分和生产商代表其产品等。

二、隐喻和转喻与文化的关系
①隐喻和转喻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因为经验域在所有的文化中并非一样的。

但一些最抽象和重要的隐喻和转喻可作为基本的来源域。

②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并用于某些语用目的。

人们要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拥有共同的来源域或者经验域才能够使用隐喻或者转喻。

三、隐喻和转喻相互作用
隐喻和转喻常常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类型,在纯粹概念层次上相互作用;在同一语言词语中,隐喻和转喻在话语中的相互示例。

1、大多数的隐喻都在概念上由转喻提供理据。

2、转喻也是要由隐喻提供理据的。

【三】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语言结构的基本功能是利用描写认知视角的不同的信息辨认度(accessibility)来考察语言的用法。

心理空间是说话人谈论实体和其各种关系时建构的一些可能世界和有关某一领域的信息集合。

【四】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

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

两个称为输入空间, 并在其之间建立跨空间的映现。

跨空间映现创造或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所共享的更抽象的空间,即类属空间。

第四个空间是整合空间,是从输入空间中进行选择性的映现而来的。

七话语的本质
【一】话语概念:语言是一种规范性的工具,言语是使用这种工具的行为,话语是这种行为产生的结果。

【二】语言的本质
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他是一种全体成员的规范和工具,没有阶级属性。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4、语言是符号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