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有哪些模型

小学数学中有哪些模型
小学数学中有哪些模型

小学数学中有哪些模型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还提到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模型思想。什么是模型思想呢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认为,一个数学表达就是模型,比如,方程就是模型,甚至一个代数式就是模型。广义上说,这样理解模型是可以的,但更确切的,单纯的数学表达是模式而不是模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说的模型,强调模型的现实性,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中的故事;强调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如何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一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是这样解释模型思想的: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由这个解释可以看到,模型有别于一般的数学算式,模型也有别于通常的数学应用,模型是能够用来解决一类具有实际背景问题的数学方法。必须强调的是,模型的重要性往往不是取决于数学表达是否完美,而是取决于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模型:一个是总量模型,一个是路程模型。

总量模型。这种模型讲述的是总量与部分量之间的关系,其中部分量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并列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模型中,部分量之间的运算要用加法。如果单纯从数学计算的角度考虑,还可以称这个模型为加法模型。这种模型具体表示为:总量=部分量+部分量

显然,模型中的部分量不局限于两个。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一类涉及总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总是屡见不鲜的。比如,计算图书室中各类图书的总和是多少,计算在商店中买几种商品的总花费是多少,计算在年级中各个班同学数的总人数是多少。还可以针对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背景的不同,引导学生灵活的使用这种模型,比如,可以在“部分量”那里讲一些故事;也可以在总量那里讲一些故事,把加法运算变为减法运算:部分量=总量-部分量。

路程模型。这种模型讲述的是距离、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如果假设速度是均匀的(或者平均速度),可以得到模型的形式:距离=速度×时间。

虽然所说的是路程问题,但这个模型可以适用于一类现实中的问题,比如,解决“总价=单价×数量”的问题,解决“总数=行数×列数”的问题等。但就描述自然界的规律而言,“距离=速度×时间”式中所表示的距离模型是本质的。因为这种模型强调的是乘法,因此单纯从数学计算的角度考虑,还可以称这种模

型为乘法模型。显然,在具体使用这类模型时,可以用时间讲一些故事,比如,甲比乙晚出发多长时间;还可以用速度讲一些故事,比如,某人在行程途中改变速度等。也可以用速度讲一些故事,把乘法变为除法:时间=距离÷速度。

针对具体问题的不同,还可以把总量模型“部分量=总量-部分量”和路程模型“距离=速度×时间”结合使用,在结合的过程中,方程就成为有利的数学工具。通过对模型的建构和理解,可以逐渐认识到:数学不仅是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的抽象,数学也不仅是逻辑推理的典范,数学所形成的概念、方法和命题还是描述现实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

在小学阶段,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还有两类模型是可以考虑的,一类是植树模型,一类是工程模型。

植树模型。这类模型的问题背景是:在直线上或者平面上有规律的挖一些洞(也可以假设有一些洞),在洞中植树。在一般情况下,植树的数量小于洞的数量,这样就可以提出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按一定规律在一部分洞中植树,问可以植树多少棵;一类问题是先确定植树的棵数,然后探索植树的规律。可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这类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也是非常有趣的、非常有意义的。比如,要在一条道路沿线设立若干个加油站,就可以把道路的里程看成洞,把加油站看成树;再比如,在一个区域要设立若干个商业点,就可以把居民住宅看成洞,把商业点看成树。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个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或者环境调查,因为可以设想调查点就是树,为了更加经济科学的进行调查,就需要合理的设计可以被用来植树的洞。

显然,在平面上设计这类问题要比在直线上困难得多,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背景主要是针对直线而不是平面。

工程模型。这类模型的问题背景是:有一个工程,甲工程队和乙工程队单独完成分别需要A天和B天,考虑两个工程队合作完成这个工程所需要的时间。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个简便的方法是假设工程为1,因为有了这个假设就可以确定甲工程队和乙工程队一天分别能完成工程的:1/A和1/B。正因为如此,人们又称这样的问题为归一问题。当然,在具体使用这个模型的时候,可以假设两个工程队合作会提高效率或者降低效率;也可以假设甲工程队先工作几天之后,乙工程队再参加;还可以假设有三个或者更多的工程队来完成这个工程。这种模型还可以包括传统的注水问题:有几个水管向一个池子中注水,还可以考虑一边注水一边放水的情况等。

可以看到,使用模型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主要表现在构建现实背景,想象背景中事物中的各种数量,想象各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的例54提出了一个范例。这个例子是针对路程模型的,用图形描述了小明的父亲和母亲各自散步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判断哪一个图形是父亲的,哪一个图形是母亲的。事实上,还可以先给出图形,然后让学生根据图形中所标注的数量关系,自己建构路程模型的故事。

总之,引导学生探索模型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方法,这样的教学所需要的时间可能要多一些,因此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专门设定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同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铜仁市碧江区第二小:文丽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多注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从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有的孩子在做应用题时,盲目追求做题速度,拿过来就做,结果经常做错,适得其反。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审题、分析和检验。在这几步中,审题能力尤为重要。审题能力是指获取信息的能力,新教材应用题类型很多,有的是图文式,有的是表格式,有的是对话式等等,所以如何抓住关键词,获取问题需要的信息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要求学生先通读全题,再字逐句地阅读,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给了几个对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事实证明有好多学生做错应用题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领会全题的意思。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并坚持长久。在开始训练时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逐步引导。如在教学三年级上时间的计算时有一道习题: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我就先后让几名学生读题,然后我提出问题:说说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笔画出关键句。问的是什么?在我的步步追问下,学生逐步解答,最终轻而易举地列出算式。在我的坚持经常的训练下,学生在以后做应用题中也自觉地采用这样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审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分类全

1.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 6 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 小时完成,丙单独做18 小时完成,若先由甲、乙合做 3 小时,然后由乙丙合做,问共需几小时完成? 2. 一项工程,甲独做需12天完成,乙独做24天完成,丙独做需6天完成,现在甲与丙合作2天,丙因事离去,由甲乙合作,甲乙还需几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3.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20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30 天完成,如果先由甲单独做8天,再由乙单独做 3 天,剩下的由甲,乙两人合作还需要几天完成? 行程问题。 4. 甲、乙两站的路程为360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 72 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 千米. (1)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2)快车先开25 分钟,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3)若快车上午9点30分出发,慢车上午11点出发,问几点钟两车相遇? 5. A 、B两地相距64 千米,甲从A地出发,每小时行14千米,乙从 B 地出发,每小时行18 千米,(1)若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需

经过几小时两人相遇?(2)若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需几小时两人相距16 千米?(3)若甲在前,乙在后,两人同时同向而行,则几小时后乙超过甲10 千米? 6. 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从甲站开出来一列慢车,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 从乙站开出一列快车,速度为每小时120 千米。问:如果两车同向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后),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快车可以追上慢车? 7. 甲、乙两人都以不变速度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在同一地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的速度为100米/ 分,乙的速度是甲速度 3 的2 倍,问(1)经过多少时间后两人首次相遇(2)第二次相遇呢?10.甲乙两人在400 米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两人速度分别是200 米/ 分和160 米/ 分. (1)若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反向跑,多少分钟后两人第 3 次相遇?(2)若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跑,多少分钟后两人第 2 次相遇? 8. 某校学生列队以8千米/ 时的速度前进,在队尾,校长让一名学生跑步到队伍的最前面找带队老师传达一个指示,然后立即返回队尾,这位学生的速度为12千米/ 时,从队尾出发赶到排头又回到队尾共用了7.2 分钟,问学生队伍的长是多少米? 9. 一艘货轮往返于上下游两个码头之间,逆流而上需要38小时,顺流而下需要32 小时,若水流速度为8 千米/ 时,则两码头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数学建模题目及答案

09级数模试题 1. 把四只脚的连线呈长方形的椅子往不平的地面上一放,通常只有三只脚着地,放不稳,然后稍微挪动几次,就可以使四只脚同时着地,放稳了。试作合理的假设并建立数学模型说明这个现象。 (15分) 解:对于此题,如果不用任何假设很难证明,结果很可能是否定的。 因此对这个问题我们假设 : (1)地面为连续曲面 (2)长方形桌的四条腿长度相同 (3)相对于地面的弯曲程度而言,方桌的腿是足够长的 (4)方桌的腿只要有一点接触地面就算着地。 那么,总可以让桌子的三条腿是同时接触到地面。 现在,我们来证明:如果上述假设条件成立,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以长方桌的中心为坐标原点作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方桌的四条腿分别在A、B、C、D 处,A、B,C、D 的初始位置在与x 轴平行,再假设有一条在x 轴上的线ab,则ab 也与A、B,C、D 平行。当方桌绕中心0旋转时,对角线 ab 与x 轴的夹角记为θ。 容易看出,当四条腿尚未全部着地时,腿到地面的距离是不确定的。为消除这一不确定性,令 ()f θ为A、B 离地距离之和, ()g θ为C、D 离地距离之和,它们的值由θ唯一确定。由假设(1), ()f θ,()g θ均为θ的连续函数。又由假设(3),三条腿总能同时着地, 故()f θ()g θ=0必成立(?θ)。 不妨设 (0)0f =,(0)0g >g (若(0)g 也为 0,则初始时刻已四条腿着地,不必再旋转),于是问题归 结为: 已知 ()f θ,()g θ均为θ的连续函数,(0)0f =,(0)0g >且对任意θ有00()()0f g θθ=,求证存 在某一0θ,使00()()0f g θθ=。 证明:当θ=π时,AB 与CD 互换位置,故()0f π>,()0g π=。作()()()h f g θθθ=?,显然,() h θ也是θ的连续函数,(0)(0)(0)0h f g =?<而()()()0h f g πππ=?>,由连续函数的取零值定 理,存在0θ,0 0θπ<<,使得0()0h θ=,即00()()f g θθ=。又由于00()()0f g θθ=,故必有 00()()0f g θθ==,证毕。 2.学校共1000名学生,235人住在A 宿舍,333人住在B 宿舍,432人住在C 宿舍。学生 们要组织一个10人的委员会,试用合理的方法分配各宿舍的委员数。(15分) 解:按各宿舍人数占总人数的比列分配各宿舍的委员数。设:A 宿舍的委员数为x 人,B 宿舍的委员数为y 人,C 宿舍的委员数为z 人。计算出人数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最大的整数进1,其余取整数部分。 则 x+y+z=10;

培养数学建模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培养数学建模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内容提要:数学应用问题 是有实际意义或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问题,着眼于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初中学生普遍对应用问题感到有困难,如何让学生掌握有 效的方法来解决应用问题,这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都在考虑的问题。培养与提高学 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解决初中数学应用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 用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源自于生活、用之于 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问题;数学建模能力 一、数学建模与实际应用问题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中特别指出:“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做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解决计算、解方程、求函数解析式等“纯数学”问题时得心应手,但一遇到应用题、实际问题时却抓耳挠腮,

不知从何入手了。教师与家长在查找问题原因时往往将之归结为学生做题时灵活性不够、生活常识欠缺,甚至认为主要是学生“太笨”。笔者认为:学生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出现困难,数学建模能力的缺失应该是很大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ling)就是把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我们把数学知识的这一应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的常规流程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其流程图为: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来达到解决初中数学应用问题的目的。 二、建构数学模型的实践 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一步。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初中阶段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与落实,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的。 建模 解释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最关键的培养时期,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课业学习、日常生活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其次论述了具体策略;最后,归纳总结了几种适合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方法。本文成果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参考价值。关键词:小学;数学;能力;解决引言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掌握多种方法、获得丰富的知识,最终形成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去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小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正处于启蒙期,如果过多灌输抽象思维的解决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容易陷入某种思维误区之中。故而,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长期的,数学技巧琐碎、繁杂,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条分缕析,讲明白讲清楚,长期培养,在耳濡目染之间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方法,这对教师的耐心和教学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首先深入阐述了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其次,结合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策略;最后,论证分析了几种具体方法。 一、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 本文认为,影响或改变对象的某种属性,应以结合对象的特点为指导思想,即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独特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生活背景等特征为指导思想,否则将南辕北辙。具体来看,首先,小学生逻辑能力稚嫩,对于直观事物的理解强于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因此,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应该教授过多的抽象方法,而应该教授直观的方法,如图解法、列表法、枚举法等。其次,不应该过早的教授高年级的内容,教材在知识点的分配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高年级的方法虽然解决问题效率更高,但不适合学生当前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容易造成基础不牢、知识混乱,不利于学生长期能力的培养和后续的学习。再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人生经历有限,不应该教授过于超出其知识储备的新知识,应该循序渐进,这点是

数学建模是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是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对数学的要求其实不高。 我上大一的时候,连高等数学都没学就去参赛,就能得奖。 可见数学是必需的,但最重要的是文字表达能力 回答者:抉择415 - 童生一级 3-13 14:48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 简单地说:就是系统的某种特征的本质的数学表达式(或是用数学术语对部分现实世界的描述),即用数学式子(如函数、图形、代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差分方程等)来描述(表述、模拟)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或系统在某一方面的存在规律。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即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 数学建模将各种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必备手段之一。 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并没有一定的模式,但一个理想的模型应能反映系统的全部重要特征:模型的可靠性和模型的使用性。建模的一般方法: 机理分析:根据对现实对象特性的认识,分析其因果关系,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规律,所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 测试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黑箱”系统,内部机理无法直接寻求,通过测量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按照事先确定的准则在某一类模型中选出一个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测试分析方法也叫做系统辩识。 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模型的结构,用系统测试方法来确定模型的参数,也是常用的建模方法。 在实际过程中用那一种方法建模主要是根据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程度和建模目的来决定。机理分析法建模的具体步骤大致如下: 1、实际问题通过抽象、简化、假设,确定变量、参数; 2、建立数学模型并数学、数值地求解、确定参数; 3、用实际问题的实测数据等来检验该数学模型; 4、符合实际,交付使用,从而可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不符合实际,重新建模。 数学模型的分类: 1、按研究方法和对象的数学特征分:初等模型、几何模型、优化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逻辑模型、稳定性模型、统计模型等。 2、按研究对象的实际领域(或所属学科)分:人口模型、交通模型、环境模型、生态模型、生理模型、城镇规划模型、水资源模型、污染模型、经济模型、社会模型等。

推荐:数学建模参赛真实经验(强烈推荐)1

数学建模参赛真实经验(强烈推荐) 本文档节选自: Matlab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卓金武等编著,北航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以下内容根据作者的讲座整理出来,多年数学建模实践经历证明这些经验对数学建模参赛队员非常有帮助,希望大家结合自己的实践慢慢体会总结,并祝愿大家在数学建模和Matlab世界能够找到自己的快乐和价值所在。 一、如何准备数学建模竞赛 一般,可以把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人的入门和积累阶段,这个阶段关键看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阶段,就是通常各学校都进行的集训阶段,通过模拟实战来提高参赛队员的水平;第三阶段是实际比赛阶段。这里讲的如何准备数学建模竞赛是针对第一阶段来讲的。 回顾作者自己的参赛过程,认为这个阶段是真正的学习阶段,就像是修炼内功一样,如果在这个阶段打下深厚的基础,对后面的两个阶段非常有利,也是个人是否能在建模竞赛中占优势的关键阶段。下面就分几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准备数学建模竞赛。 首先是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尤其是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不是数学分数高就说明有很高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扎实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的根基。对大学生来说,有高等数学、概率和线性代数就够了,当然其它数学知识知道的越多越好了,如图论、排队论、泛函等。我大一下学期开始接触数学建模,大学的数学课程只学习过高等数学。说这一点,主要想说明只要数学基础还可以,平时的数学考试都能在80分以上就可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了,数学方面的知识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去提高,不必刻意去补充单纯的数学理论。 真正准备数学建模竞赛应该从看数学建模书籍开始,要知道什么是数学建模,有哪些常见的数学模型和建模方法,知道一些常见的数学建模案例,这些方面都要通过看建模方面的书籍而获得。现在数学建模的书籍也比较多,图书馆和互联网上都有丰富的数学建模资料。作者认为姜启源、谢金星、叶齐孝、朱道元等老师的建模书籍都非常的棒,可以先看二三本。刚开始看数学建模书籍时,一定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要知道基本思路,时间长了就知道什么问题用什么建模方法求解了。这里面需要提的一点是,运筹学与数学建模息息相关,最好再看一二本运筹学著作,仍然可以采取诸葛亮的看书策略,只观其大略就可以了,等知道需要具体用哪块知识后,再集中精力将其消化,然后应用之。 大家都知道,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一定要有些编程功底,当然现在有Matlab这种强大的工程软件,对编程的的要求就降低了,至少入门容易多了,因为很容易用1条Matlab命令解决以前要用20行C语言才能实现的功能。因为Matlab的强大功能,Matlab在数学建模中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很多学校,数学建模队员必须学习Matlab。当然Matlab的入门也非常容易,只要有本Matlab参考书,照猫画虎可以很快实现一些基本的数学建模功能,如数据处理、绘图、计算等。我的一个队友,当年用一天时间把一本二百多页的Matlab 教程操作完了,然后在经常运用中,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名Matlab高手了。 对于有些编程基础的同学,最好再看一些算法方面的书籍,了解常见的数据结构和基本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寻找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它是为了实现解题目标而采取的指导方针.培养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常出现以下情形:有时,面对数学问题,无从下手;有时,明明思路很清楚,就是解不出来;有时解题到途中,却是:“山穷水尽”等等.这些疑惑可归结为没有掌握好解决问题的策略. 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把一般的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的能力,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对学生解题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尝试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 一、培养学生枚举的能力 枚举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有很多较复杂的问题,常常是从具体情况一一枚举,从中找出规律和方法再加以解决的。 妈妈买来7个鸡蛋,每天至少吃2个,吃完为止,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 解:需要考虑吃的天数和吃的顺序不同。一天吃完:7;两天吃完:5+2,2+5,4+3,3+4;三天吃完:3+2+2, 2+3+2,2+2+3。 答:一共有8种不同的吃法。

当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都按一定规律列出来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此题就比较容易完整的解答。 二、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思考解决问题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项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象性的特点。 已知两数之和为14,两数之差为2,求这两个数。 这个题如果列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很容易解决的:X+Y=14;X-Y=2。解此方程可知X=8,Y=6。但如果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尝试做此题,在没有学习方程的基础上,一般不考虑选用方程来解答。这样的题只能通过画图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要求其中较小的那个数,可以用两数之和减去两数之差再除以2,即(14-2)÷2=6。要求较大的数,也可以用两数之和加上两数之差再除以2,即(14+2)÷2=8。运用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学生能迅速地搜寻到解题的途径。怪不得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对天才儿童研究发现,许多天才儿童是借助画图解决问题,而数学上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依靠形象图形,最主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依靠。因而,对学生进行画图策略的指导显得犹为重要。 三、培养学生列表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把一些信息列举出来,寻求解题策略,也可以在让学生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分类整理(全)

工程问题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丙单独做18小时完成,若先由甲、乙合做3小时,然后由乙丙合做,问共需几小时完成? 2.一项工程,甲独做需12天完成,乙独做24天完成,丙独做需6天完成,现在甲与丙合作2天,丙因事离去,由甲乙合作,甲乙还需几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3.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2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30天完成,如果先由甲单独做8天,再由乙单独做3天,剩下的由甲,乙两人合作还需要几天完成? 行程问题。 4.甲、乙两站的路程为360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2)快车先开25分钟,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3)若快车上午9点30分出发,慢车上午11点出发,问几点钟两车相遇? 5 .A、B两地相距64千米,甲从A地出发,每小时行14千米,乙从B地出发,每小时行18千米,(1)若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需经过几小时两人相遇?(2)若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需几小时 . .

. . 两人相距16千米?(3)若甲在前,乙在后,两人同时同向而行,则几小时后乙超过甲10千米? 6.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从甲站开出来一列慢车,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从乙站开出一列快车,速度为每小时120千米。问:如果两车同向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后),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快车可以追上慢车? 7.甲、乙两人都以不变速度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在同一地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的速度为100米/分,乙的速度是甲速度的3 2倍,问(1)经过多少时间后两人首次相遇(2)第二次相遇呢? 10.甲乙两人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两人速度分别是200米/分和160米/分. (1)若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反向跑,多少分钟后两人第3次相遇? (2)若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跑,多少分钟后两人第2次相遇? 8.某校学生列队以8千米/时的速度前进,在队尾,校长让一名学生跑步到队伍的最前面找带队老师传达一个指示,然后立即返回队尾,这位学生的速度为12千米/时,从队尾出发赶到排头又回到队尾共用了7.2分钟,问学生队伍的长是多少米? 9.一艘货轮往返于上下游两个码头之间,逆流而上需要38小时,顺流而下需要32小时,若水流速度为8千米/时,则两码头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10.一列长50米的火车,穿过200米长的山洞用了25秒钟,这列火

数学建模及全国历年竞赛题目

数学建模及全国历年竞赛题目 (2010-09-28 21:58:01) 标签: 分类:专业教学 数学建模 应用数学模型 教育 一、数学建模的涵 (一)数学建模的概念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这个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二)应用数学模型 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诸如数理统计、最优化、图论、微分方程、计算方法、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数学软件包如 Mathematica,Matlab,Lingo,Spss,Mapple的使用,甚至排版软件等知识的基础。

(三)数学建模的特点 数学建模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形式灵活,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高等特点;数学建模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四)数学建模的指导思想 数学建模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 (五)数学建模的意义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械广泛应用的媒介,是数学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经常性地想到用数学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尽量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当代高新科技成果的意识,能将数学、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 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训练快速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3.锻炼快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技能; 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增强写作技能和排版技术;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表时间:2010-05-24T09:30:41.733Z 来源:《新校园》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黄秀平(乐清市柳市镇第四小学,浙江温州325604)[导读] 我们要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两位数相乘的对比教学 黄秀平 (乐清市柳市镇第四小学,浙江温州325604) 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而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依托于教师对数学问题的教学来完成,解决问题的学习应该成为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切入口。 第一次授课 1.设置问题 题目:再过半个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了,听说二(一)班一些小朋友为了迎接自己的节日,正准备做纸花来布置教室庆祝一翻。安排每两个小朋友一小组,每个小朋友做3朵花,请问8个小组一共能做多少朵花? 问题一抛出,学生很快解答出来了,并说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根据平时解题的一些现象,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价,提醒学生今后解决问题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问题。 2.自主探索 题目:运动会开幕式上,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从图画中寻找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合作交流 可以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解题过程和结果。 4.解题指导 课堂教学一切进行得那么顺利自然,因为每一道题目都是笔者一步一步,一字一句讲解的。笔者又出示一道例题:一辆小铲车把十二箱啤酒正运到一辆大卡车上去,旁边还堆着两堆啤酒,每堆十二箱,问每次运到车上多少箱?” 笔者讲解答案时,下面出现了窃窃私语的声音。一问才知道,有些学生误把旁边两堆啤酒也算进去了。笔者连忙给他们解释道:解决问题时要看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词,这里虽然有两辆车在运,但问题是相对于小铲车而言,因为问题中“运到”这个词就说明是小铲车把啤酒运到大卡车上面去,而不是“运走”,而小铲车每次只能运一堆。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求计算小铲车上的那一堆,明白了吗?误算的学生经这么一讲也就恍然大悟了,而那些解题思路正确的学生则在下面自豪地说:“就是嘛!我也是这样想的。”看到学生那舒展开的眉头,笔者也很开心。 5.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校领导评价:这节课较好地结合了小课题“数学要讲究实用化”,通过几个活动能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成功之处: (1)教态亲切,数学用语干脆,注意了课堂纪律的调控。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关注全体,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2)小组合作学习考虑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参与度高,且小组内分工已经初具规模。 (3)本课练习中能注意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广泛的应用。 不足之处: (1) 课堂节奏不紧凑,小组合作有点拖拉. (2) 评价时鼓励性的语言还要多一些,教师要少讲多引导,不要把学生紧紧地抓在手心,要大胆放手,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要步步给他们铺好垫脚石,把学生的思维权剥夺走. (3) 解决同一个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解题时能具有灵活性。

用数学模型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数学模型思想方法解决 初中数学实际应用问题 关键词: 数学模型难点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进步落实,素质教育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素质、数学意识和较强的数学应用能力。而数学实际应用问题具有这种考查功能。它不仅具有题材贴近生活,题型功能丰富,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而且其应用性、创造性及开放性的特征明显。新课标把探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落实到各种版本的数学实验教材中去了。今天社会对数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培养出一批数学家,更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善于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类人才。初中阶段是探索和培养各类数学人才的黄金时段,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是绝大多数初中学生的难题,如果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模型思想帮助学生克服和解决这一难题,那么学生就会摆脱实际应用问题的思想束缚,释放出学习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强大动力,激活创造新思维的火花。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通常称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不同于一般的模型,它是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一种模型,也就是把一个实际问题中某些事物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抽象成数学语言,近似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①实际问题→数学模型;②数学模型→数学的解;③数学的解→实际问题的解。对初中学生来说,最关键最困惑的是第一步。 一、初中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难点 1.1、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与纯数学问题相比,数学实际问题的文字叙述更加语言化,更加贴近现实生活,题目也比较长,数量也比较多,数量关系显得分散隐蔽。因此,面对一大堆非形式化的材料,许多学生常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产生惧怕数学应用题的心理。具体表现在:在信息的吸收过程中,受应用题中提供信息的次序,过多的干扰语句的影响,许多学生读不懂题意只好放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受学生自身阅读分析能力以及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许多学生缺乏把握应用题的整体数学结构,并对全立体结构的信息作分层面的线性剖析的能力。即使能读懂题意,也无法解题;在信息提炼过程中,受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影响,许多学生无法把实际问题与对应的数学模型联系起来,缺乏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的转译能力。 数学建模问题是用数学知识和数学分法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涉及到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创造性劳动的动力因素和基本条件,它主要包括以下要素:自觉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稳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和独立的个性;强烈而明确的价值观;有效的组织知识。许多学生由于不具备以上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对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应有的信心。 1.2、对实际问题中一些名词术语感到生疏 由于数学应用题中往往有许多其他知识领域的名词术语,而学生从小到大一直生长在学校,与外界接触较少,对这些名词术语感到很陌生,不知其意,从而就无法读懂题,更无法正确理解题意,比如实际生活中的利率、利润、打折、保险金、保险费、纳税率、折旧率、移动电话的收费标准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基本意思都没搞懂。如果涉及到这些概念的实际问题就谈不上如何去理解了,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例如:从2001年2月21日起,中国电信执行新的电话收费标准,其中本地网营业区内通话费是:前3分钟为0.2元(不足3分钟按3分钟计算),以后每分钟加收0.1元(不足1分钟按1分钟计算)。上星期天,一位同学调查了A、B、C、D、E五位同学某天打本地网营业区内电话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如何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耐心分析,明确数量关系 (三)通过画图,构建模型 无论高低年级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用图会更直观而有趣地表达题意。学生一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 图中可以更清晰看出各种数量关系,已知量与未知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而不是只限于文字的想象,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这也是更快、更准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四)列式解答,别忘检验 根据以上分析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这只是初步把问题解决,是否正确呢?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检验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障。 检验的方法有多种: 1.估算法。估计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数据结果与实际差距太大,就要反思解答过程及计算。 2.代入法。把已得出的数据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题中,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另一个条件中的数据,如果与已知条件相符就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3.寻找其他方法。检验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以上是在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前提,还要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消元法、替代法等,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运用,要掌握各种方法,随问题中的条件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一)消元法 所谓消元法是对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的应用题,必须想方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最后再求出消去的那个未知数。我们由浅入深地来分析此类型的方法。 例1.甲乙二人去商店买练习本和笔记本,甲买了5个练习本和6个笔记本,共花了9.5元。乙买了5个练习本和7个笔记本,共花了10.7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 分析:此题有两个未知数,要想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可以消除一个未知数,也就是利用甲乙二人花钱的差,先求出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此题关键是数控量关系:(5个练习本+7个笔记本)-(5个练习本+6个笔记本)=1个笔记本 解:(1)乙比甲多买几个笔记本?7-6=1(个) (2)1个笔记本多少钱?10.7-9.5=1.2(元) (3)6个笔记本多少钱?6×1.2=7.2(元) (4)5个练习本多少钱?9.5-7.2=2.3(元) (5)1个练习本多少钱?2.3÷5=0.46(元) (二)替代法 什么是替代法呢?题中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未知数量替代它的未知数量,使数量关系化繁为简,数量关系单一了,也就可以解?Q问题了。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问卷 问卷概况: 16 个问题 1 页已被引用 2 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老师为了能够充分了解你对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理解,想了解你们在这些方面的情况,故设计此问卷,本问卷内容无对错之分,不参与评价你的学习成绩,只作为教育科研之用,你所填写的一切内容我们都将为你保密,所以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作答,选择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项,你的回答对调查结果将是十分重要的。谢谢合作! Q1:你喜欢学习数学吗? ○非常喜欢 ○一般 ○不喜欢 Q2:遇到实际数学问题时,愿不愿意花费一些时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愿意 ○不愿意 Q3:当你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你通常会 ○立即请教家长、老师或同学 ○先放一放,然后再慢慢弄懂 ○不去想它 ○和同学讨论解决 Q4: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显示问题? ○动画 ○图片 ○文字 ○声音 Q5:你可以很快地读懂题目吗? ○可以 ○不可以

Q6:看到题目后,你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可以 ○不可以 ○可能可以 Q7: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你可以很快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吗?○可以 ○不可以 ○可能可以 Q8:在数学课上,你会思考并主动回答老师提出来的数学问题吗? ○经常 ○有时 ○很少 ○从没 Q9:在作业或者检测的时候,你可以自己检查出做错的题吗? ○可以 ○不可以 ○可能可以 Q10:做问题解决部分题目时,你会凭知觉来答题吗? ○经常 ○有时 ○很少 ○从没 Q11:在数学课上,老师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吗? ○经常

○很少 ○从没 Q12:你同意每个数学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并且所有题目都是正确的? ○同意 ○不同意 Q13:在遇到类似下面的题时,你会:请观察下面的算式,然后填空。(定势思维)1×999+2=10012×999+3=20013×999+4=30014×999+5=40015×999+5=( ) ○直接计算 ○根据规律很快写出得数 ○找规律,但是自己还会再算一遍 Q14:你平时会选择哪些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作图的策略 □列举信息的策略 □转化的策略 □假设的策略 □逆推的策略 Q15:你的作业经常出错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不会审题,题意看不懂 □题目太难 □粗心大意,没认真思考 □计算错误 □作业时间太短,心里着急 Q16:你觉得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对数学的学习有哪些帮助? ____________

构建数学模型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构建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青州市王府街道刘井小学邢文谦 每次听课对我的课堂教学都有一个新的提升,今天我听了本校教师刘老师的“相遇问题”这节课,我有一种新的感觉是老师引导的太到位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上学情境,且采用动画形式呈现,学生在现实而有趣的情境吸引下,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提炼生成完整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起“相遇问题的情景模型”。通过观课学习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第一,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背景材料学生是否熟悉,学生是否对这些背景材料感兴趣。只有对实际原形有充分的了解,明确原型的特征,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简化。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分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所熟悉的或了解的一些生活实例作为应用题教学的问题背景,这样既克服了教材的不足,又对问题背景有一个详实的了解,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简化,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二,要让学生参与数学模型的建立形成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主动建模的积极性,千万不能对学生的不合理的归纳或不恰当的抽象,以及不合常情的假设加以批评和指责,恰恰相反要抓住他们闪光的地方加以表扬、鼓励,并通过适度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简化更加清楚。 总之,我们要提供实际问题不同层面学生对数模的理解,问题的难易是有层次。例如基本练习,拓展练习和延伸练习。在本节相遇问题的课例中,刘老师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拓展练习和延伸练习。让学生将相遇问题的解题策略和解题经验进行迁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篇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数学解决问题研究概况 1.《数学教育学》里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中指出: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并不包括常规教学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数学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问题,问题是相对的。 2.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题”不单独成章,而是把它溶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领域之中。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流程 【模式一】 1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常用教学流程:(一般用于新课第一课时)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本环节,教师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把图画、对话、表格里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要指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分一分、理一理、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把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准确。 2. 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将实际生活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1)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利用猜想、迁移、类推,尝试探索解 2 决问题的方法。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互动交流,促进生生之间相互补充,形成统一认识,达到深化思维、理解问题的目的。 (3)小组合作之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在引领学生反思归纳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3. 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于类似的问题是否适用,需要将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检验。本环节要为学生提供若干能应用学生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建立数学模型的稳定性及其特点,同时能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总结,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

浅析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浅析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针对数学建模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在数学建模的优势、建模步骤、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与结语部分总结了数学建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创新 数学建模[1]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它常常是以某种意义上接近实际事物的抽象形式存在的,但它和真实的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如何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人们的数学素养,让人们学会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值得数学工作者的思考。由于数学建模的过程是反复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与计算,以得出实际问题的最佳数学模型及模型最优解的过程,因而学生明显感到自己这一方面的能力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得到了较大提高。 一、优势 数学建模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在培养创新意

识和创造能力、训练快速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锻炼快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写作技能和排版技术、荣获国家级奖励有利于保送研究生、荣获国际级奖励有利于申请出国留学、更重要的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开放性思考方式等方面尤为突出。 二、建模步骤 第一步――准备工作,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以数学思想来包容问题的精髓,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进而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要求符合数学理论,符合数学习惯,清晰准确。第二步――假设,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第三步――建模,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常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或近似计算[2])。第四步――分析,对所要建立模型的思路进行阐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第五步――检验,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