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占地总面积723平方公里,人口56万,辖7镇7乡,304个行政村,全县各项事业进步,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发展全面。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39所,其中小学131所,初中31所,在职教职工5400人,在校生10万人。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8.2%,专科学历小学教师达65%,本科学历初中教师达25%。全县划分了5个协作区,
16个学区,确立了32所示范学校。
近年来,在省、市教科所的具体指导下,我县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坚持“科研兴教”,搞好三教统筹,推进依法治教,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创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齐头并进,高考成绩全市领先,综合教育水平位居省市前列。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积极引进教改成果,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逐步探索了一套符合我县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全面提高了师资水平、办学效益、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2003年,我县被河北省确定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2004年,我县承担了“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的实验研究。同年9月被教育部“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组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实验基地。现就我县校本教研工作向大家做一汇报:
一、创新体制,强化领导,为县域校本教研工作提供组织政策保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对教研工作的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校本教研”是教育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必然产物,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学校增添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渠道。我县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基地建设。
1、领导重视抓保障。
为切实将校本教研工作做好做实,我县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由教育局长任组长,主管局长任副组长,教研室主任和普教股长为成员,聘请省市教科所专家参加,负责全县“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协调规划、管理实施等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日常指导、督促检查。先后制定下发了《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实施方案》和《关于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的实施意见》,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纳入工作重点,进一步规范了“校本教研”工作。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小学校也成立了一把手负
责的领导小组,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统筹规划落实校本教研工作,协调经费、政策、资源和专业支持。领导小组成员坚持定期深入课堂,与教师一起参加教学研讨,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校长兼课听课,与教师平等沟通交流,提升了学校教研水平。县、乡、校三级领导体系,为“校本教研”工作深入扎实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明确目标抓典型。
坚持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的试验与评价为切入点,研究教育思想、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组织指导课题实验,广泛开展学科经验交流会,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教研,努力搭建教师教育学习、交流、实践的三个平台,在学校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努力打造“基础扎实、个性突出、特色明显”教科研水平高的品牌学校,评定出县乡示范校30所,以点带面,层层辐射,整体推进。
3、准确定位抓氛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能将校本教研工作作为一项实验课题来对待,更不能够急功近利,走形式,一刀切,或搞阶段性结题验收等,而要作为提高教师基本素养,推动教育事业持续优质发展的长期系统工程来抓。我们明确工作目标,找准“校本教研”工作的切入点,转变教研职能,逐步落实“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教研思路。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教师掌握科学的教研方法,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和教研氛围。
4、强化责任抓服务。
我们实行县教研员垂直包干制度,每人承包一个学区,直接指导和参与学区、学校“校本教研”基地建设工作。提高教研员服务意识,真正俯下身子、深入基层,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难题。教研员与所包乡校形成捆绑式,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联系、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参与基地学区、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加强教研指导。教育局将学区学校教研工作成效直接与教研员的奖惩挂钩,激励教研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了全县“校本教研”评估方案和教科研考核奖励办法,将“校本教研”工作纳入全县校长末位落位管理范畴。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将教研活动纳入教师量化管理,与教师评价机制挂钩,调动了教师投身教研、服务教学的积极性。全县形成了层层有压力、
级级有动力、人人搞教研的浓厚氛围。
5、注重督查抓落实。
为保证校本教研工作的落实,成立了指导组和督查组,指导组从教研室到中心校普教校长到学校教导主任,督查组从教育局到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到中小学校长,分两条线分别进行业务指导和行政推动。指导组负责全县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问题的收集汇总研讨解决。定期深入到各乡校进行业务指导,发现和解决在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定期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每个阶段结束后,对乡校的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合理计划和安排。督查组对各乡校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情况及时汇总,在《教育工作信息》开辟专栏,对教研工作开展扎实、效果显著的学校进行表彰,对教研工作先进典型的经验做法进行刊发,供大家参考借鉴。对消极懈怠,走形式、走过场的学校进行通报,全县曝光,激活校长教师队伍参与教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业务指导解决了基层学校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行政推动解决了基层学校重视不重视、干不干的问题。
二、规范管理,健全制度,探索运行高效的“校本教研”机制
为确保“校本教研”长期有效开展,我们坚持以县情定措施,以制度促规范,以人员作保障,完善制度,严格考核,不断推进“校本教研”规范化建设。
1、建立系列“校本教研”制度。
建立完善了多项规章制度,对“校本教研”的各个层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明确了基地分层活动、专业引领、教研员包乡校、工作例会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了学区、学校的研修学习制度、研讨日制度、教学交流制度、资料档案管理制度、教研奖励制度。明确规定小学以学区、中学以协作区为单位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教研活动立足教学实际,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交流、反思,举行课例评析,研讨下一阶段教学内容等教学研讨活动。
2、培养高素质“校本教研”队伍。
高素质的教研队伍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以往的教研活动大多数是教研员唱主角,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人员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全县学校的需要,受益学校和教师为数有限。基层教师普遍对教科研存有畏难情绪,缺乏参与热情,相当一部分学校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断加强县、乡、校三级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校业务负责人和骨
干教师的作用。组织多层次培训,分别对县教研员、乡校业务负责人、学区中心教研组骨干教师进行“校本教研”专题培训,再通过教研员、乡校业务负责人对基层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他们提高认识,明确“校本教研”的目的、内容、方法、要求,为全面开展“校本教研”奠定基础。
3、建立多层次专业引领队伍。
组建教师、教研员、专家构成的专业引领团队,能够增强指导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提高教研效果,避免校本教研同水平重复、自我论证。我们努力寻求多方面的专业支持,建立了多层次的专业引领队伍。一是省市教科所,是我县基地建设的主要专业引领机构,对我县教研方案的制定,工作的开展都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二是高校专家,他们站位高,视野宽,理论水平高,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指导意见。三是县教研员队伍,是我县专业引领的主力军。教研室实现了研究、指导、服务功能的转换,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突出现场指导,由一般性号召、组织、检查改变为深入课堂现场观察、指导与交流,发现问题,诠释理论。由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培训者、鉴定者、指导者,变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者、促进者、合作者,实现伙伴合作。四是各基地骨干教师,是分布最广、人员最多的引领团队。中学每学科每校各1人、小学每学区每学科各3人,共460余人,作为各基地学科专家,组成全县学科中心教研组,形成最具规模的基层专业引领队伍。他们收集各层面问题,举办校本培训,组织学校、学区教学研讨,成为校本教研的中坚力量。
三、完善网络,联动协作,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
我县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学校规模小,教师任课重,师资素质低,教研氛围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合作交流、研究方法、专业引领等方面产生了迫切需要,渴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科研型教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需求,我们确立了“立足本校、校际联合、区域协作、整体推进”的实施策略,由县教研员、各学区领导和各级骨干教师参与组织实施,既保障了全县教师的全员参与,又为教师发挥特长、形成特色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1、四级联动搭建多层平台。
第一级——学校教研。坚持正式教研活动与非正式教研活动相结合,依托学校全体教师,以问题驱动带动“教、研、修”一体化,逐步形成了“扎根每一堂课、辐射每一位
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新型教研文化。正式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集中一小时集体教研,认真参加学校及上级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非正式教研活动,教师随时对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加强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增加了教师之间、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将各种简单问题及时解决在基层,并做好了疑难问题的收集反馈。作为学校教育,任何教研成果,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发挥教育功效。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课堂。围绕课堂发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各学校依据本校实际,根据规模、基础、特点各自确定自己的教研内容和教研形式。
徐水小学的一课多上,徐水二中的同课异构研究,崔庄中学和遂城中心学校的主题研讨等,对课堂教学的改进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二级——学区教研。针对我县农村部分学校人员较少,校内交流局限性较大的具体情况,我们由乡镇中心学校牵头,组织辖区内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教研,既可为他们找到共同的合作交流伙伴,又能增加他们接受专业引领的机会,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解决农村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教研形式,解决了个别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少带来的教研真空问题。目前,学区教研已成为我县教研的一项重要组织形式。活动中,各地不断根据实际调整完善教研组织形式。安肃镇中心学校开始以大学科教研为主,后来逐步演变为分学段到分年级组织的教研形式,使教研问题针对性更强,提高了教研效果。遂城镇中心学校由开始的学区统一组织逐步演变为“三校四片”协同组织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各校校长的教研积极性。学区教研由业务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主持实施,由教研员参加指导,对学校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引领人员的指导作用,提高了研究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全学区教师共同发展。
学区教研最主要的形式是课例研究。活动初期,形式上以上课评课为主,强化互动。遂城镇中心学校实行了“突出重点、分组合作、集体评议”的观课、评课方法。他们从四个方面设计了教师评课参照标准:课堂教学设计评价,教师活动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听课时教师分成四组,每组重点观察一个侧面,记现象,找原因,想对策。交流时,以自己观察的内容为主谈体会、提建议,同时兼顾其他侧面,这一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课堂观察和评课能力。此后,我们加强了各
学区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的专题研讨,有针对的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教师带着问题来,拿着成果走。主要做法是:教师把两周内遇到的问题带到学区,骨干教师分类收集整理,简单问题当场与大家交流解决,难度较大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形成研究课题或上报中心教研组研讨。有价值的共性问题精选出来,提炼出主题,通过课例研讨予以解决。目前,我县课例研究主要有两种:一是观摩录像和光盘,交流研讨。优点是可对教学过程中的部分环节进行反复播放,认真研讨,寻找解决办法,活动受场地影响较小。二是现场授课,集体交流评议。研讨基本流程共十个环节:确定主题——查阅资料——选择教材——个人构思——集体备课、形成方案——观摩上课——说课反思——交流研讨——完善方案——行为跟进。
第三级——协作区教研。为加强各学区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采用协作区教研的形式。按照“合理区划、以强带弱、整体推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地理位置和各学区教研水平的差异,强弱搭配,将全县16个学区合并划分为5个协作区,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展教研工作。协作区由教研室领导分别担任组长,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学科教研。本学期,五个协作区分别组织了小学两个学科、中学四个学科的教学研讨活动。他们通过骨干教师授课、说课、反思和集体交流,加强了学区间的资源共享,起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有效缓解了各学区之间教研力量不均衡的矛盾。
第四级——县级交流。以省市县教研员为专业引领人,组织开展好各种集中培训研讨活动,解决各层次教研活动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全县校本教研的开展。一是举办专题培训。相继举办了教育理念培训、课题知识培训、教材培训方式研讨等。二是举办学科教学研讨。每学期举办学科研讨1—2次。三是举办各项评比竞赛活动。每年举办教师综合能力大赛,组织教学能手、教学标兵、骨干教师评选等多项活动。四是进行总结与表彰。每年召开一次全县表彰大会,对校本教研工作成效显著的学区、学校、个人进行表彰,就各层面教研经验及做法进行交流。今年年初,我们召开了全县“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研讨会,各中心学校校长、普教校长,各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及教研员共3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表彰了基地建设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我县优秀学区、学校、教师、教研员代表分别从不同侧面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验。教育局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
了周密部署,推动了项目工作向纵深开展。
2、周密组织确保教研实效。
我们立足教师、着眼全县,统筹安排,使各学区教研活动同步进行,既实现了全县一盘棋,又做到了以校为本、因地制宜。一是召开县中心教研组会议。县学科指导组每月初召开各乡镇中心教研组会议,与各学区、学校的骨干教师座谈,总结工作,梳理问题,探讨解决办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布置当月各基地、学校教研工作,提出指导建议,解决部分学校不会教研的难题。二是召开学区教研预备会。各基地领导小组(含包乡教研员)召集各学科骨干教师,对中心教研组活动建议进行讨论研究,按照“一次活动突出一个主题”的思路,进一步细化教研内容。明确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参加人员、组别和组织实施等。教研员为相关教师明确任务,指导备课。学区统一安排活动时间地点,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三是组织学区教研活动。各学科负责人独立组织本学科的教研活动,专业指导人员和教研员参加。活动以互动交流为主,主讲培训为辅,组织听课评课、反思交流、问题研讨、课例设计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效解决教学难题。四是及时交流总结。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查找不足,为下次活动积累经验。
3、全员参与提高教师素质。
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教研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我们以校级教研为基础,以各级骨干教师为依靠,最大范围内吸纳教师参与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教研活动。每位教师随机提出教学问题,骨干教师分类收集整理,精选共性问题,通过课例研讨予以解决。对薄弱学校、边远学校的教师给予倾斜,加强指导力度,创造教研条件。通过学区、协作区教研活动,提高其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的机会,快速高效的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了学校教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4、拓宽途径优化教研手段。
依托我县“校校通”、“班班通”建设的优势,在全县开办了教研网站,建立“课改网上指导室”,开展定期与即时网上教研。教师可以随时上网发表看法、提出问题、下载资料。“校本教研”骨干学校都建立了教研网页,设“校本教研”专栏,实现了校际交流,资源共享。网络教研为教师学习、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拓展了“校本教研”领域和空间。
经过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激发了基层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教研工作重心的下移。全县教研体系由线到网的转变,调动了各级骨干教师和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研工作更具人文性和针对性。“校本教研”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起到了指导推动作用,教师们尝到了甜头,感受了成功。全县教师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二是缓解了全县教研不平衡的矛盾,有效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校本教研”制度改变了县城与农村教师之间、平原与山区教师之间、乡镇中心学校与普通学校教师之间参与教研机会不均的局面,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教研活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都发生了转变,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批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群体正逐步形成。
三是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全县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通过学校、学区和全县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的解决课改实验中教师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针对性强、时效性强,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全县形成了校本教研良性发展局面,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的稳步健康发展。
目前,全县教研环境日益优化,教研氛围日益浓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师素质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办学效益连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