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大学校史馆解说词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工业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辽宁工业大学校史馆参观,我是校报记者团学生记者---,也是本次校史之旅的解说员。

六十余载弦歌不辍,一甲子薪火相传,辽宁工业大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学术积淀的辽宁省属工科院校。

自1951年建校至今,学校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历程。

走进校史馆展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砺器悟道”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砺器悟道”的校训精神是辽宁工业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指引广大学子在“器”的磨砺中领会“道”的深远。

与“砺器悟道”校训相得益彰的是“勤学进取严谨求实”的校风。

1986年3月,学院向全院师生提出了这八字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精辟概括和真实写照。

校歌由著名诗人易仁寰作词,孟令红谱曲。

不仅形象的描绘出学校在凌河之岸、渤海之滨的优越地理位置,更充分的反映莘莘学子胸怀理想,志在四方的远大志向。

校训、校风、校标、校歌共同构成了辽宁工业大学重要的精神文化成果,已经深深的融入了学校的文化血脉。

了解了最为深邃的辽工大精神,接下来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校史馆的历史沿革部分。

透过这一幅幅穿梭甲子的画卷,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辽宁工业大学一路从历史的长河中姗姗走来。

这幅照片拍摄于1951年建校之初,是学校模范工作者的合影留念。

拓荒者的心血汗水哺育幼苗茁壮成长,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工业基础薄弱,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代辽工大人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他们拓荒创业、艰辛办学,为今日的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幅照片很有趣,拍摄于1956年1月,大家的目光纷纷投向了他们的左上方位置,面带笑容,目光炯炯,他们带着满心希望被派向祖国的大江南北,将最初的辽工大精神延展到祖国的四方。

到1960年4月,学校几经更迭,升格为锦州工学院,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院题写校名。

到1961年9月,学院首次招收本科学生91名,从此办起了四年制的本科大学,这对学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文革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1969 年10月,锦州工学院停办。

直到1978年4月,才恢复锦州工学院,复办后第一次录取新生246名。

我校迎来了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

这幅照片展示了80年代锦州工学院的全景,学校复办之后科教文化各方面迅速复苏,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举办学雷锋创三好表彰大会,成立大学生诗歌朗诵会,参加辽宁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校领导班子积极研讨工作,科研成果丰硕,先后
取得机械工业部、省政府多次奖励。

经过7年的奋斗,到1985年,已有在校本科生2054人。

1986年学校召开了锦州工学院第六次党代会,学校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全盛时期,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会议在这一时期陆续召开,提出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方向问题。

同时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关怀,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王巨禄多次来校视察工作。

1995年对于我校来说发生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继92年学校更名为辽宁工学院后召开了首届辽宁工学院党代会,迎来了国家教委专家组对我校的教学评估,并成为全国首批评价合格的高校之一,同时获得了国家教委颁发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合格证书。

接下来这一阶段,被我们称为是开拓进取,彰显实力的重要时期,进入21世纪,学校抓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开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学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关怀,各级领导纷纷来校视察工作,肯定我校的办学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我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这里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下,2003年我校成立的三个代表网站,现为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网站,在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中,网站的开通开创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的先河,也为我校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005年,我们迎来了本科教学评估,2007年,我们终于迎来了辽工学子翘首期待的那一天,辽宁工学院正式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

这是一幅学生拍摄的北区全景图片,正是一代代辽工大人经过六十年的奋斗建立起来的我们所熟悉的现代大学校园,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每一个辽工大人的家。

2011年6月,辽宁工业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在我校建校六十周年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辽工大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六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一朵,六十年却是人生旅途的慢慢跋涉。

可以说,辽宁工业大学的六十载校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史,是一部孕育、培植、熔铸和弘扬工大精神的发展史。

通过点击历史的各个节点,我们了解了学校的发展脉络。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走进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校发展概况,这些年我们大家都可以看到,学校的发展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很多高楼拔地而起,大家看这幅图片蓝天白云下雄伟壮观的9号教学楼,这边的图书馆信息楼,这两座楼都被评为国家建筑鲁班奖,这些建筑错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共同构成了辽宁工业大学的全景图画。

学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这幅图片清晰的向大家展示了学校本科专业的设
置情况,在1993年,我校获得了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形成了多层次多科类办学格局。

2009年,为配合锦州市打造千亿光伏之都对光伏专业人才的需要。

我校又成立了光伏学院,现更名为新能源学院。

完备的学科建设体系是发展的基石,完善的教学工作是保障学生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学校一直注重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文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管理体系。

取得的先进成果得到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先后刊登了我校教学管理先进成果的文章,极大的提高了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目前,我校拥有15门省级精品课,极早的进行了课程负责人制度的探索,长期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通过各种形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获得了一大批优秀教学成果奖。

同时学校也意识到,人才是强校之本,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原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志林受到原国家主席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和握手。

以下四幅图片为我校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这一版面向大家展示的是我校的辽宁省教学名师,正是他们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为他们赢得了赞誉,今天在这里展示的只是学校教师中的7位佼佼者,还有很多教师兢兢业业的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辽工大教育事业的发展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期待更多的名师登上校史的扉页,同时我们也向那些默默无闻在七尺讲台奉献自己一生的普通教师致敬。

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这一个个奖状,一份份荣誉,一本本专著,都凝聚了我校教师的心血,更成就了辽工大科学研究事业的壮大和发展。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化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直以来我校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辽宁工业大学科技产业园区拥有企业13家,现产值达到2.01亿。

2010年,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以下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彰显了校办企业实力。

开放办学与国际接轨一直是学校发展的方向,这些年,学校先后与世界各地的11个国家的22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18个国家180多名留学生,一个开放包容和谐的留学生教育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无形资产,学校在以党建为中心的学校精神文明和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获得文明单位标兵安全文明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十佳校园廉洁教育主题网站等先进称号。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力,校园网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探索网是我校学生自己创办的科技网站,辽宁工业大学报记录了学校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成为珍贵的史料。

2009年10月,学校党委书记王建中作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代表参加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受到原国
家主席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

体育,文艺,读书,学习这些所有的文化内涵建设构成了具有辽工大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成为了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

校友工作近年来日益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六十年来,我们已经向社会输送了近五万名毕业生,校友们遍布世界各地, 2009年学校成立校友总会随后全国有20个校友会陆续成立,辽工大校友创刊网站开通,2011又召开校园理事大会,为校庆庆典做好铺垫准备工作。

至此,学校的各项工作我们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学校的历任以领导。

他们就像执掌舵盘的舵手,操控着辽宁工业大学这艘巨轮一步一步史向今日辉煌。

一幅幅黑白照片,在辽工大历史上留下的却是一个个浓墨重彩的印记。

接下来的这一幅画面是我们所熟悉的面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团结和谐奋进的领导集体,目前,全校师生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带领下,在当前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共同努力,以一往无前的气魄,奏响一曲激情澎湃的长歌,我们相信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一定会成为现实。

好了,我的解说就到这里,谢谢大家!(2013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