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民族心理学是以发展的观点研究不同文化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下各民族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民族共同体心理是民族基于共同物质和精神生活纸上的、表现在心理活动诸方面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的心理特征。
民族意识民族意识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亦即认同(identication),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心理和观念的总和。
民族意识是对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应,而民族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指民族生活环境,民族存在和发展客观条件、现实状况,以及民族的特征与历史的传统等”
民族自尊从宏观方面看来,在民族自尊是一个民族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各民族成员应该友爱、平等;从微观方面看来,民族自尊就是要求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应相互协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
如何理解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在特定民族群体生活环境中形成,并为该民族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民族认知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如何理解民族认知认知:“吾人对事物知晓的历程。
在此历程中,包括对事物的注意、辨别、理解、思考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或民族群体中的个体,其认知必定受其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与制约而体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
研究一个民族的认知特点可以从民族认知框架、认知取向及认知方式等主要方面入手。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人们对女性或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要求和笼统的看法。
场域概念及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基本要素:关系,位置
文化对感知产生什么影响?心理人类学家对文化与错觉现象进行跨文化研究。
文化与深度知觉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相关性,心理学家哈德森发现了文化背景与图画的深度知觉问题。
民族群体人格的核心特征有哪些? 1、独特性与表征性2、稳定性、继承性3、功能性与可变性
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民族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研究民族心理,有利于提高民族心理素质2.研究民族心理,有助于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3.研究民族心理,有助于解决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4.研究民族心理,有助于全面掌握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5.研究民族心理,有助于充实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民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①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民族心理中的核心部分,是表征一个民族共同性的显著特征②民族语言文化心理,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研究任何一个民族必须首先研究他的语言③民族共同体的需要动机,民族成员的归属需要促成民族共同体产生和形成的心理基础之一;民族的自尊需要动机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的内源性元素④民族认知结构特点,具有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和经验,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或民族群体中的人,其认知必定要受其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制约,从而表现出独特的认识特点来⑤民族性别角色社会化,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
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⑥民族群体人格,在相同的环境中受到相同文化影响的成员之间的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称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
冯特民族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冯特的人类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冯特受黑格尔的历史演化论观点影响,认为民族心理的发展过程类似于“客观精神”的演化过程,人类心理发展看成是“精神运动”的结果。
他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启发,把民族心里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人阶段,图腾崇拜阶段,英雄与神的阶段和人性发展的阶段。
他还认为生物过着共同的生活。
②冯特关于语言的研究,冯特认为,语言是最初从个人意识的表现
中产生的,是民族共通的东西,
它形成了民族的结合,并且助
长民族的发展。
他还进一步阐
述了语言的心理功能。
语言是
理解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重
要窗口,离开了语言就无法了
解人类心理的发展。
③冯特关
于集体意识的研究,他指出多
数人集合在一个团体中生活
时,个人的意识并不是孤立的,
事实上是他们形成了一个统一
结合的关系。
而且多数人们集
聚的精神团体是有心理价值
的。
④冯特关于神话的心理起
源问题研究,他认为民族精神
是各个人具有的共通表现。
⑤
冯特关于宗教起源问题的研
究,认为原始人对自然物的礼
拜是宗教的起源。
⑥冯特关于
风俗习惯的起源问题研究,他
认为“风俗”是整个民族共同
的“意志的规范”。
风俗习惯的
社会规范是人类为了保存自己
满足生活的条件,必须过共同
的生活。
如何理解民族心理学研究中的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也叫实
地调查法,即实地观察各民族
社会的方法,是所有从事各民
族问题研究的人十分重视的一
种方法。
主要有观察法和调查
法。
①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
然情境下,直接观察被试的行
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
以便提供可用作分析的素材的
一种方法。
②调查法是根据某
一特定要求,向被研究者或有
关人员了解某种心理活动的发
生及其条件,从而了解这种心
理活动。
如何理解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团
体动力系统?民族共同体以其
稳定的机构整体,影响制约着
民族团体的各个成员,使其成
员不仅具有相似的身体形态,
心理活动水平,而且具有相似
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
这一切又作用于民族团体,使
民族团体形成较稳定的社会实
体。
一个民族团体成员共同组
成了民族整体,形成了特殊的
社会环境。
这一切作用和影响,
使某民族成员表现出与其他民
族成员不同的行为模式与心理
活动特点。
个性作用于团体,
团体制约着个性。
二者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一
个具有动力特点的民族结构整
体。
如何理解语言与文化心理的关
系?语言是民族成员之间、民
族群体之间进行交流与活动的
根据,语言与民族心理有着密
切的关系。
民族语言是民族心
理的折射,投射出民族心理的
内涵。
(1)语言是民族文化心理
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语
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
的文化符号。
民族语言不仅是
一种表达工具,也与一个民族
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
关,真实记录了二个民族的文
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
的血脉。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
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
大多数这样的语言,它都没有
相应的文字,那么本民族的知
识结晶和它的文学作品,都是
保留在口语当中,口语一旦消
失,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一种
独特的文化也就丧失了。
从这
个角度来说,语言的消失.对
人类的文明是一种非常大的损
失,保护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文
化,同整个民族的生存关系重
大。
(2)民族语言折射着民族文
化心理: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
心理的载体之一,饱含着丰富
的民族心理。
民族的民族意识、
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民
族的生态伦理观念、民族的宗
教及崇拜心理、民族的交往心
理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无不
透过民族语言得以表现。
文化
等特点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
包括民族自我意识、民族感情、
民族认知、民族群体人格特点
等,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
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对语
言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制约的作
用,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是民
族语言生长的沃土。
民族语言文化心理表现在哪些
方面?(1)民族的语言求同心
理:民族对语言的求同意识与
求同心理是民族语言文化心理
的特点之一。
民族的语言求同
心理是民族共同体共同性在民
族心理上的反映。
(2)民族的语
言求异心理(3)民族的语言求
纯心理:民族语言的求纯心理
首先表现在维护民族语言的传
统性与纯正性方面不受外族语
言的影响。
因为任何一个民族,
都有自己的民族情感,都注意
自己的民族特性,因而看待自
己的语言,自然是希望母语中
固有成分越多越好,不愿被人
认为母语中外来成分比重很
大。
任何一个民族都将自己文
化中的精髓注入了本民族的语
言之中。
另外,语言的求纯心
理还表现在对待流行语的态度
上。
每一个民族将难以控制外
来的信息,这种不可遏制的观
念、意象和文化交融正在漫延
和发展。
正是通过开放往来,
尤其是通过电视屏幕,几秒钟
就可以办到事情,所以民族语
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同样面l
临全球化的挑战。
影响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
哪些?民族集团凝聚力应是使
民族成员保持在民族集团内的
合力,或是使人们集合在民族
集团内的情感,确切地说,是
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
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
(1)共同的宗教信仰对民族凝
聚力的凝固作用(2)自然生态
环境为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心理
物理环境(3)民族共同体的一
致性是民族凝聚力滋长的土
壤。
许多民族的集会像传统体
育竞赛、文娱活动及其他信仰
集会等。
无疑是实现民族认同、
增加民族凝聚力的一些重要而
有效的活动方式。
(4)民族发展
历史的锤炼是民族凝聚的强化
物。
所谓民族性,最主要的就
是指相对持久的、不同于其他
族群的心理素质。
总之,形成
民族凝聚力因素有很多,其中
既有自然因素,又有宗教因素、
民族文化等社会因素,在诸多
因素中概括起来就是两根最基
本的纽带:利益纽带和精神纽
带,而这两根基本纽带都是人
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产生的。
如何理解宗教对民族意识的提
升作用?伊斯兰教对民族意识
的提升——以伊斯兰教西道堂
的“乌玛”精神为例(1)临潭西
道堂西道堂是中国回族伊
斯兰教的一大教派。
甘肃省临
潭县共有9个民族,其中汉族
占72.7%,各少数民族人口占
27.3%。
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
16.3%,藏族占总人口的
10.95%)。
有多种宗教:伊斯
兰教(清真寺)、基督教(基督
教堂)、藏传佛教(寺庙)、汉
传佛教(寺庙)。
(2)西道堂的
“乌玛”“乌玛”—穆斯林公
社。
西道堂——19世纪末,马
启西在临潭县以“乌玛”形式
与特点建立的。
“乌玛”制度的
特点是:维护整体利益,禁止
内部争斗。
要求所有成员,必
须以服从宗教教义和教规为前
提,履行个人的一切义务,享
受应得的权利。
(3)西道堂独特
的生活方式对民族意识的提升
西道堂的成员以回族为主体,
还包括撒拉族、东乡族以及皈
依了伊斯兰教的一部分汉族和
藏族在内的好几个民族的穆斯
林。
“乌玛”文化是在特定民族
群体生活环境中形成,并为这
些民族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
的总和。
女性性别角色研究理论有哪些?
1、弗洛伊德认为 :男孩恋母女
孩恋父是一种本能的异性爱的
倾向,弗洛伊德还认为,儿童
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对异性
的情绪和态度会保持下来,继
续影响着他以后成年生活中与
异性成员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
为女性人格有被动性、受虐性、
自恋性特征。
在弗洛伊德看来,
女孩的恋父情结不如男孩的恋
母情结那样解脱得彻底,故女
性的自我发展是不成熟的。
2、
南茜-绰卓的母性复制理论:又
可称为分离与依恋理论女性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中与父母的
关系不同于男性。
女性更多地
在生命的早期与母亲有较强的
依恋的关系,而男孩则要在心
理上经历与母亲的分离过程。
社会的强化主要是指“性别”
来分配工作的劳动体系。
由于
早期受母亲抚养的经历在男性
和女性的认识观中形成了一种
对母性的认识定式。
人们在心
理上认为由于对婴幼儿照料的
缘故,母性缺乏对婴幼儿的分
离感。
人们对母性认识的这一
特点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女性生
活的其他领域中。
3.班杜拉的
社会学习理论4.柯尔伯格的社
会化理论:柯尔伯格的自我社
会化理论认为,儿童性别及性
别自认的概念经历了与其他概
念相似的变化。
他的观点中,
具备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自认这
一基本概念(约4~6岁),是获
得性别角色的关键和基础。
儿
童明白自己是男性或女性,他
们就会把性别自认作为个人自
认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主动地
与同性榜样认同 5.卡荣•吉利
根(C.Gilligan)的女性道德发
展研究:卡荣•吉利根从社会心
理学和女性道德发展的角度,
发现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
的社会中不仅处于弱势,她们
还被披上男性标准的外衣,女
性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人
们总是以男性的标准来衡量女
性并向女性提出要求。
如何理解巫术与心理治疗之间
的场域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
巫师与心理治疗师所处的“位
置”是一致的,两者的同质同
构性都表现为场域关系中主位
者、高位者、给予者等。
反之,
被施法术者和被治疗者的“位
置”亦是同样的,他们是低位
者、客位者、被施予者。
因此,
从“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
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
在这个基本理解的前提下,人
(巫师、被施法者、心理医师、
被治疗者)的行为则“自然的”
存在在他们所处的“生活世界”
之中。
这个“生活世界”是一
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人们在“场
域”中既显露了自身的性情系
统,也暗藏着社会文化所加诸
其上的影响。
“习性”有助于把
场域建构成一个有意义和有价
值的世界。
在此世界中,人们
投入财力(比如巫术的作法、心
理师的操作等),并积累了有效
的资本。
就“场域”的“资本”
概念而言,仪式场域中的巫师
和心理医师都是富有资本者。
其“位置”加上“资本”构成
了他们的权威,而“权威”正
是巫术和心理治疗中最核心的
关键因素。
分析影响与制约民族群体人格
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生
态环境与民族群体人格形成。
很明显,一个民族的人格由其
文化所制约,而最初决定民族
文化形态的就是自然环境。
同
一民族集团的成员由于生活于
同一地域中,受同一气候条件
的制约,接受相同的自然资源
的恩赐而总是有着同一的生
产、生活方式以及有关的社会
习俗与相应的心理意识。
因此,
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往往使
不同的民族集团表现出不同的
文化及人格特点。
二、宗教信
仰与民族群体人格。
信仰决定
着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及审
美观,使人们形成独特的社会
态度体系。
社会态度则指导着
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
的人格特征。
因此,具有相同
信仰的社会集团成员,往往在
人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同的
特点。
在某些信仰同一宗教的
民族中,这种影响表现尤为突
出。
三、民族共同体儿童社会
化与民族群体人格。
跨文化的
研究发现,不同民族由于其特
定的文化背景不同,对待儿童
的教养方式不同,因而施与儿
童的社会化过程也不同,民族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既凝结着本
民族群体人格,同时又对延续
与发展这种人格特征起着固化
与传承的作用。
四、民族文学
作品与民族群体人格。
民族文
学总是产生于一个或几个特定
的民族中,是由那一特定民族
的民族历史、民族精神凝练而
成的。
民族文学、神话传说总
是折射出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
模式、民族意识、思维方式、
审美观念等,同时也反映出一
个民族的生存环境、传统习俗、
政治经济状况等,反映着不同
民族的群体人格。
简述题
简述马凌诺夫斯基的民族心理
学思想。
马凌诺夫斯基,受弗
洛伊德的启发,发表了《两性
社会学》和《巫术、科学、宗
教与神话》,并到罗布里恩德岛
调查,然后修改了弗洛伊德关
于性和攻击两个理论,他的研
究以“文化与人格”研究为出
发点,同时促使人们注意巫术
在民族心理形成和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
马凌诺夫斯基从人的
心理需要出发看待各民族集团
的行为与文化。
他以心理分析
的观点解释文化现象。
他的“需
要理论”、“功能理论”以及关
于亲属关系、经济活动、宗教
活动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都以
心理分析的理论为基础。
简述马格丽特•米德的民族心
理学思想。
马格丽特•米德研究
了南太平洋萨摩亚岛居民的青
春期问题,结果表明青春期的
变化是由于文化因素所致,而
不是生理躁动的结果。
现代西
方社会青春期人格特征不存在
于非西方社会。
她发现,和生
物学因素相比,文化因素对发
育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简要评述弗洛伊德的民族心理
学思想。
贡献:弗洛伊德以对
家庭动力关系的分析为基础,
构建里其集体心理学理论,他
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充满了性的
色彩,尽管他夸大了性的作用,
被称为“泛性主义者”,但他冲
破性的禁区,把性作为科学研
究对象并提出了独特的研究理
论。
他独特的对于原始民族的
禁忌与图腾崇拜的阐释启发了
众多的民族心理学家的思考,
激发学者们对各民族禁忌与图
腾崇拜产生的心理根源或心理
机制的研究兴趣。
另外,他还
以为独特的视角阐释了群体领
袖的作用以及领袖个人魅力的
自身来源。
局限性:他把本能
的满足与文化对立起来,把个
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企图用生
物学的观点去说明各种文化现
象和处理社会问题,未免过于
偏激。
简述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
式”。
1、文化整合。
她认为文
化整合是一个共同体文化的综
合其内部是互相联系和协调
的,族体内所有成员都能分享
它的各部分。
文化整合是指一
个民族共同体文化传统的完整
性。
2、文化差异。
她指出民族
族体之间文化差异表现在各个
方面,她强调文化是一种行为,
文化差异表现为人们行为举止
的差异。
并认为在文化过程中,
保持原有文化整合的族体。
3、
文化模式的构成。
一个民族共
同体的文化模式,主要由两种
关系构成,①人的关系,②物
的关系。
本尼迪克特强调共同
体文化模式,主要是指由若干
文化丛组成的一种文化整合,
她把族体文化模式大体分为三
种类型:①固有式②混杂式
③外来式4、三例文化模式表现
的三种不同民族群体人格。
她
认为人类有各种文化,每种文
化的内部都有其之旋律构成其
性格,使不同文化具有不同模
式,故而呈现文化差异。
简述玛格丽特·米德的性别与
气质研究米德对新几内亚三个
未开发部族进行过田野调查,
探讨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其
成员心理特征,尤其是群体人
格之间的关系,探讨对两性角
色和态度的影响。
认为在相同
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共同体之
间在群体人格方面存在着很大
的相似性。
简述卡丁纳的基本人格的研
究。
1、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理
论。
文化、制度与人格。
卡丁
纳将文化描述为在有组织的社
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规
范等,制度是人们彼此相互作
用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固
有模式,基本人格结构是生活
于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个
人都共同具有的有效的适应工
具。
2、基本人格结构如何创造
次级制度。
卡丁纳一方面将人
格视为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
将人视为文化的创造者。
他认
为基本人格结构能够创造和影
响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
3、
对人类学现场研究材料的分
析。
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
作用理论是在对一些人类学现
场的研究的材料进行分析的基
础上得以形成并从中得到验证
的。
论述题
论述弗洛伊德民族心理学思想
的主要内容。
①俄底普斯情结。
弗认为它对个体个性发展有
决定作用,它是产生家庭动力
关系以及以家庭动力关系为基
础而构建的集体心理学的核
心。
②图腾与禁忌。
图腾崇拜
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
腾是人为了避免某种超自然力
量的惩戒,按照民族部落约定
俗成的规约,对人、事或物所
持的忌讳观念或行为。
弗认
为,禁忌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
某事物产生了某种不被允许的
愿望。
图腾发生的原因应该从
人们性本能中找寻,图腾观念
源于恋母情结。
③民族群体及
领袖。
弗在《群体心理学和自
我分析》中,分析了构成群体
的本质--力比多,并提出了集
体心理学的两个主要概念:情
绪联系和认同作用。
他认为集
体是个体的结合,由群体内成
员的两条情绪的纽带联结而
成。
领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集体成员对领袖的依赖
性易受暗示性,而导致理性因
素降低
论述当代民族意识发展的特
点。
(1)民族意识具有超时空
特点:民族意识还可以跨越空
间,而不局限于地域的限制。
在民族发展的不同时期,同一
个民族民族意识中的核心部分
是会延续,同时会被其后人心
理认知结构所顺应的。
(2)民
族意识随社会发展而发生变
化: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爱
斯基摩(Eskimos)”一词是由
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
生肉的人”。
因为历史上印第安
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
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
因此,
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
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
( Inuit)”或“因纽皮特
( 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
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3)
社会化过程对民族意识的影响
首先,社会现代化过程也为民
族意识的淡化和削弱创造了条
件。
其次,民族意识在社会化
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两面性。
从
积极方面来看,民族意识是民
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基础。
相
反,过激的、偏执的民族自我
意识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会
导致民族意识的保守与狭隘,
甚至排他。
(4)民族意识受民
族成员文化素质制约。
民族个
体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民族意识
的强弱成正比,也即个体接受
教育的程度越高,其民族意识
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因此,
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本民族的文
化促进。
(5)民族意识随社会
发展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民族
意识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
化的。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民
族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愚昧等
因素将被抛弃,各民族呈现出
的趋同、吸纳与融合的倾向必
然带来民族意识的淡化。
论述影响民族认知结构的主要
因素1.影响民族认知结构的自
然环境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生
态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与影
响着民族认知及结构,影响着
民族认识客观事物时对对象的
取舍及取舍方式。
如,在饮食、
服饰文化等的取舍上明显受气
候状况等自然环境影响。
2.民
族传统习俗的作用;不同民族
的认知差异,主要是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民族传统习俗作为民族传统文
化的一部分融入民族成员的意
识与行为中,常常内化为无意
识的行为。
3.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到民族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取
向.
(孟佳:1.环境因素对民族认知
结构及特性有着极大地影响。
居住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某种
程度上制约与影响着民族认知
及其结构,影响着民族认知客
观事物时对对象特征的取舍其
取舍方式。
如由于自然生态环
境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可能在
饮食、服饰等的取舍上表现出
很大的差异性。
2.民族传统习
俗的作用。
民族传统习俗是社
会环境的重要部分,作为民族
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融入民族
成员的意识与行为中。
不同民
族的认知节后与组织离不开民
族族体长期形成的传统习俗。
如苗族。
3.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信仰也在。
取向。
如维
吾尔族人喜欢绿色,与他们所
信奉的伊斯兰教有关。
)
论述民族认知特点研究的心理
维度。
1.认知框架:民族认知
框架即某一特定群体或某一民
族对某些事物共有的认同方
式、传统的做法、固化的模式
等,这种认知框架带有明显的
民族或群体的印记。
有不同生
活经验、生活条件的个体或民
族其认知框架是不同的。
例如
颜色、爱好的选择。
2.认知选
择性: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根据
自己民族发展的需要、所处的
自然社会环境、宗教文化等,
选择主要的内容、合理地安排
认知能力的投入。
认知的这种
选择性取向,就形成了各民族
认知取向上的差异。
主要表现
在认知的深度、广度以及认知
对象选择性力度方面。
例如吉
祥物。
3.认知方式(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认知方式是一
种信息加工习惯表示个人的感
知觉。
记忆思维等特征。
各民
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自然生活条件的不同、宗教习
俗的不同其认知方式也相差很
大。
主要研究场依存性—独立
性维度。
例如农业—场依存。
打猎、采集经济生活方式—场
独立。
(课件:3. 认知方式(场依存
性——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和
场独立性认知方式是对立的信
息加工方式。
在信息加工中基
本上依赖于内在参照(主体感
觉)的倾向叫做场独立性认知
方式;对外在参照(主体之外的
客观事物)有较大依赖性的倾
向叫场依存性认知方式。
)
论述民族文化与性别角色社会
化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的共
同性营造出本民族的个性特
征: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得
两性的基本人格、基本需要、
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具有共同
性,因而才具有了本民族的基
本人格和民族性格,也使得每
个民族具有迥然不同与其他民
族的民族特征。
二、民族文化
的多样性孕育出民族性别角色
的迥异性:由于民族文化、民
族社会的多样性,性别角色也
表现出惊人的多样性。
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民族文化
造就了不同的性别角色意识。
男女在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
自我认知等方面都存在着程度
不同的差异。
三、由民族文化制约形成的性
别角色规范着男女的社会意识
及社会行为:在各民族社会环
境中,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角色
要求一般都是有差别的,因而
社会赋予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成
长机会往往并不均等,对他们
的社会交往、从业状况、成就
取得等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四、宗教信仰使民族性别角色
打上民族烙印:宗教对一个民
族的族体心理、对民族个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