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马克思辩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老子的辩证法【摘要】: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世界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老子》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本文紧密结合《老子》一书,首先从世界本源、社会政治思想、战略战术、人生观四个方面阐述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然后深入分析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客观评价了老子辩证法思想,肯定了其对中国、世界,对学术、现实的积极意义。【关键词】关键词】:老子、辩证法、内容、局限性、意义:老子,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被奉为道教的教主。老子其人,哲学史上争论颇多,由于年代久远,许多问题也就无从考证,只是各家各派保留着自己的观点和臆测。老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全部的思想,尤其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又名《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言,却是中国哲学的发端和哲学方法论的集大成者。《老子》一书中,通篇都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以整体和过程的观点客观地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强调对自然、社会、人本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对各种事物的现象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提炼出其本质。所以,研究老子、剖析《老子》,不仅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我们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老子辩证法的内容1、关于世界本源的辩证法思想在世界的本源问题上,老子辩证地综合了阴阳的对立统一,提出了“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 章)。说明道是独一无二的,它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生成新的和谐体,从而产生了万物。道生万物从一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冲气以为和” ,从而否定了神的存在,因而是一种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法,表明了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的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和最终依-1-

据,是超越一切具体有形的存在,是万物之所以生之总原理。老子“道”的具体涵义是广泛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道生万物。“道”是宇宙的本原,是创造多样性世界的本质;第二,“道”不可名。道无时空之限,无始无终,无形无象;第三,道是实存的。道虽然无固定的形体,超越了感觉知觉的范围,但它并非空无所有;第四,“道”是宇宙的总规律。道不仅是宇宙创生之源,而且是万物存在和运动的依据。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而且是万物的本体。而在道这一范畴的属性问题上,老子进一步提出了有与无这一对新范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激” (1 章)。就是说,无是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他强调在认知上,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要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认识和把握它。在有无关系上,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 章),有无的矛盾转化,表明道的属性有唯物主义的成分在内。道的另一个本质属性,老子认为是运动:“反者道之动” (40 章),道不仅是运动的,而且这种运动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现代系统科学则已经证实了,事物的运动不仅有前进、有倒退,还有循环。可见“道之动”并不能用一个“反”字概括得了。2、关于社会政治思想的辩证法思想在社会政治思想问题上,老子的独到之处在于将辩证法思想融入到阶级矛盾中,不仅看到了阶级对立所隐含的深刻危机,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让统治者行无为之治,顺应自然之道,实现圣人之治。“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9 章),若没有老百姓作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重为轻根,静为燥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燥则失君”(26 章)。在老子看来,矛盾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有主次之分。在重与轻、静与燥这两对范畴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重制约着轻。同理,静是燥的主宰。万乘之大国的国君用骄奢侈靡、纵欲自残的轻率举动来治理国家,就会导致根本与主导(根与君)的丧失。“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平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77 章)。而现实呢,“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77 章)。老子眼见贫富对立、阶级压迫的不平等,渴望统治者能行天道,均贫富,改善百姓的处境。但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不过是乌托邦罢了,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老子无法看到它的实现。诚如“物壮则老”(30 章),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矛盾的主次方面总是在发生着变化。用兵“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强取。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30 章)。用兵达到目的则已,不可好斗逞强。“将欲款-2-

之,必先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6 章)。在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夺与与这四对矛盾中,老子宁可居于相对较柔弱的一方。因为他认识到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规律,从而告诫统治者国家的刑法等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在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上,老子更是现代和平外交政策的开山鼻祖。“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61 章)。老子并非希望维持大国领导小国、小国奉承大国的春秋时期状况,实现小国寡民之治,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交汇百川那样处于雌柔之位,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大国对小国谦下和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想过分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就会各得其所,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3、关于战略战术的辩证法思想在战略战术问题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中主要包含了“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和“以退为进”的战术思想。“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36 章),《老子》中“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包含了“以弱胜强”的战略发展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78 章)。《老子》从人类和草木生存现象中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但有生命力,因而最终会强大起来,“居是上”的。在这里,柔弱与坚强,“生之徒”与“死之徒” ,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起作用。坚强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机也会逐渐失去,故居于下降的地位。柔弱的东西,正在生长发展,是新生事物,故居于上升的地位。这是《老子》对各种现象矛盾斗争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总结,是一种战略观、世界观。同时这一思想也表明《老子》在社会生活中处理矛盾斗争的战略和策略的考虑,对待强大的敌人,不要硬碰硬,而要采取“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的策略。《老子》以水为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80 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43 章)。当然,《老子》并不认为任何柔弱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能战胜“坚强”的东西。他以水穿越坚石硬壁为例,认为弱者要符合规律,符合“道”“弱者道之用” ,(40 章)。我们从《老子》全书可以看出,只有符合“道”的规律的弱小力量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战胜刚强。同时,柔弱胜刚强是有过程的。弱水穿石,没有韧-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