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作者:中河口中学向月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相关情况;明确《论语》在文中的价值。

2、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成语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感知六则《论语》的含义。

3、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4、研读课文,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论语》六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六条,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lún)”就是编纂的意思。

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者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

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3、《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政治主张、教育原则等,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4、学习生字:

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罔.(wǎng)殆.(dài)默而识.之(zhì)诲.(huì)哉.(zāi)焉.(yān)矣.(yǐ)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六则分为六段,实为六章,分属于《论语》中的四篇。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态度和个人修养。第二则,讲学习方法,指出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新、创新。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第四则,讲学习态度,称赞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态度。第五则,讲治学态度,为人师的条件。第六则,讲学习态度,主张向任何人学习,但不是肓目的学习。

四、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古今异义字:

默而识.之(“识”,古义是“记”。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

3、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

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

(2)、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学好问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六则格言,警策我们要做到“日三省吾身”,不断加强个人的学习和修养,以期达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段、篇及时间或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则:

(1)、“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第一句讲的是学习既要讲方法,也要讲态度。

(2)、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可增进友谊,并且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3)、常言说“君子坦荡荡”。不被人们了解就忧心烦恼甚至有所恨怨,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第三句是讲个人修养问题的。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2、学习第二则:

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则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不仅要巩固旧知识,还要能“知新”,能有新的理解或发现。

3、学习第三则: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这则讲学习方法,即要将学、思结合起来,辩证地看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4、学习第四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已成为学习态度方面著名的格言,要人们要以学习兴趣为主。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重视兴趣的重要性。

5、学习第五则:

重视取长补短,多学习别人好的优点,对比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要加以改正。这则讲学习态度,提出要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6、学习第六则:

这一则讲学者一生经历,注重学习过程以及个人品德修养,要求人们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带来的好处。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所选的六则孔子的话,看似只言片语,零碎散乱,不成体系,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

明确:所选六则的中心内容都是谈学习。

2、这六则《论语》主要涉及学习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3、分别说说六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明确: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是指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4、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是源于古代作品,请在课文中找出一些,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明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5、课文中有不少治学的格言警句,请找出来。

明确:(1)、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3)、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四、教师小结:

《论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那些闪烁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21、《论语》六则

1、谈修身做人:厚道仁义、热情大度;

2、谈学习态度: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3、谈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想做结合。

————立身树叶。

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教学设计

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教学设计 搜索技巧一一海南文化古迹 昌江中学林凤龙 所属科目:网络技术应用 课时:1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任务引导法、合作学习法、演示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网上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然后 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在网上搜索有关海南文化的有关知识并进行填表,达到即让学生熟悉搜索的技巧又能了解家乡的悠久文化的目的 重点难点:搜索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由同学们大部分都喜欢听歌导入 问同学们喜欢谁的歌曲?

配套K12教育资料

问同学们得到歌曲的途径有那些? 引入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歌曲 通过这些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t —- 演示 通过电脑加投影仪向同学们演示上网搜索的基本技巧:提出搜索引擎的概念 百度、google、搜狐等 提出关键字的概念 例如:周杰伦、P3等 提出下载、另存为、复制、粘贴等基本技巧 学生听讲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上机,通过搜索自己喜欢的歌曲来掌握搜索的基本技巧 布置新任务 教师布置新的任务: 引入: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同学们知道我们海南什么全国闻名吗? 提问,得出“汉文化”

提问同学们知道海南那些汉文化的古迹? 引入新任务:下面大家就通过搜索来获取有关海南文化古迹的知识并完成桌面上的表格。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出要求 每5人1组,合作完成搜索任务并填表。 注意搜索引擎和关键字 语言简明扼要。 完成后进行提交评比,由全班12组评出前3名表扬 学生合作学习 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搜索并完成表格 评比表扬 向全班公示表格,评出前三名进行表扬 激发学生荣誉感 总结 教师总结全课: 搜索引擎 关键字 下载浏览方法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搜索技巧教案

《搜索技巧》教学设计 孙芳泗水实验中学 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 搜索技巧 课时: 1课时 年级: 高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后部分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对前半部分内容——《搜索引擎》的深化,能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掌握切实有效的搜索技巧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通过对几个实例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的技巧和能力,使其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上网经历和经验,对学习搜索引擎也有很浓厚的兴趣,但只能使用简单的搜索方法,对于一些逻辑命令、类别搜索、利用网络工具搜索方法还不能系统的应用,缺乏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经验,因此,在原有的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并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网络信息搜索水平,是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和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搜索技巧:如:关键词的提炼、类别搜索、利用网络工具搜索等。 ②能够灵活运用搜索技巧搜索各种信息。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和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②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对比,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搜索技巧的重要性,利用搜索引擎有效获取信息对于学习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②培养学生协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重点:关键词的提炼、类别搜索、利用网络工具搜索。 教学难点:逻辑命令的使用;灵活运用搜索技巧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策略: 搜索技巧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本教材中仅列出了搜索技巧的相关要点,没有具有的实际详例,因此,依据课本中所提到的搜索方法,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实际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理解搜索方法的运用和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适当的拓展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搜索方法,从而使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地认识不同搜索技巧的不同效果,并在对比中,突出技巧的灵活与多样,体现“搜索”的思想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设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提出问题:往有哪些国家举办过世博会?世博会是怎么来的?引出搜索引擎的使用,并进一步引出如何选择关键词。 【教学设想】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提出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导入中提出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并为后面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做准备,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环节二:探究搜索技巧 (一)关键词的提炼: 1、针对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选择什么的关键词才能搜索到我们要找的内容。 2、根据所回答的几种答案,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不同的关键词所产生的搜索结果。 3、教师巡视学生活动,并指导、点拔,并提示学生尝试选择不同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4、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做进一步的讲解。并强调选择准确、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对提高信

《论语》两章

《论语》两章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 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 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 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 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 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 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 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 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 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 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yú)虎兕(sì)柙(xiá)椟(dú)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1、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说()愠() 罔()殆()好()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一部书。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五经”是指。3.解释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 4.默写填空。 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三重境界的句子是:,。孔子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怎样向他人虚心求教:,。 5.翻译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7.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 8.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论语六则》的体会。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教学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材信息技术(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信息技术教案 / 初中信息技术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上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本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促进作用,对教学效果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是海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在因特上浏览信息》中的一个知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打开网站进行信息的浏览,这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主要以搜索“儋州景点—东坡书院”为背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快速找到特定的信息,真正学会使用关键字查找信息,并学以致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二、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因特网的作用和如何打开网站进行信息的浏览,但缺少主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部分学生知道百度和谷歌网站,也偶尔进行搜索;但很少学生能使其与搜索引擎联系起来,更不清楚如何运用简单的搜索技巧让自己的搜索速度加快,准确率更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搜索引擎的作用及常用的搜索引擎;

2、掌握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掌握搜索引擎的两个技巧:提炼关键字和添加关键字。 (二)、过程与方法:以搜索“儋州景点—东坡书院”为切入点,以三个任务铺开,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索“儋州景点—东坡书院”,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和体验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树立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合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搜索引擎的两个技巧:提炼关键字和添加关键字。 难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两个技巧:提炼关键字和添加关键字 五、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六、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课件 七、教学教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2017教学设计万能模板(各科均适用)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各科均适用)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____学生能够掌握____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____发展/提高学生____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具体怎么导入,需要简单阐述) 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一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____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____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二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三)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彰显文章主题。 本文是一篇( )文,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或( )说明方法,采用( )表现手法,用词\语言( ),通过( )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并从中悟出( )道理\或抒发(表达)了( )情感。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

21《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教案 篇一:七年级语文上 21 《论语六则》人教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 《论语》六则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教学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幻灯片3、4、5) 从前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他总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他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他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他连忙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老人家听后说:“原来是你啊,听说你要来,

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并比我差,为何要拜我为师呢?”他听后,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走近孔子 孔子:(幻灯片6)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成就:(幻灯片7)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三、关于《论语》(幻灯片8) 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词:愠:(yùn)怨恨。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字词: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殆:危险。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字词:何以:“以何”的倒装,凭什么,为什么。文:谥号,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译)子贡问(先生)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原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字词:耻:“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是以:即“以是”的倒装,因此。 (译)先生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字词:识: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记”,读“zhì”。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厌:满足。诲(huì):教导。倦:厌倦,失去耐心。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译)先生说:“默默的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焉:“与之”。“在其中”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而”的用法 1.表顺承: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表修饰:默而识之 1

《搜索引擎》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搜索引擎》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信息技术 教学课题:《搜索引擎》 课时:1课时 授课班级:602 授课环境:机房,联网。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总结搜索经验 教材分析 1、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多样性以及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和技巧,为下一节课《文件的下载》进行基础的铺垫。 2、学习本节课使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一些学习等等的资料。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了解,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搜索引擎有一定的了解和简单的使用。 2、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对搜素引擎更深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搜索引擎让学生通过网络更容易查找资料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生,让学生能够使用搜索引擎的来查找需要的资料和软件等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教育学生查找健康、有益的知识资料,提高学生网络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多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专业的搜索引擎进行查找资料。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 行为 设计意 图

1、情境导入 教师讲述:徐路同学是在“中华民 俗文化”网络协会的会员,他正在写一 篇关于“东巴文化”的研究报告,但是 报告中需要引用一幅关于纳西人宗教信 仰的图片,可是他在网上花了很长时间 就是找不到。怎么办?(请前后两桌四 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为进行讨论(以下 讨论小组安排同)。 提问学生讨论得出的结果,可以用 “百度”搜索等工具进行查找 进行了激 烈的讨论。随 意抽选5个小 组到讲台写出 所在小组的讨 论结果。 吸引学生注 意力,提高学 生学习搜索 引擎的兴趣, 引出课题《搜 索引擎》 2、搜索引擎 从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搜索引擎室 指用于因特网信息查找的网络工具。它 可以划分为两个引擎。 以小组 为单位讨论, 派出代表举例 说明有什么样 的搜索引擎 让学 生回想平时 搜索资料的 操作,从而更 深一步了解 搜素引擎。让 学生体会到 协作学习的 意义。 (1)全文搜索引擎教师操作: 学生观看 图片网站 通过图 片网站的引 入直观说明 全文搜索引 擎。让学生直 观学习并掌 握。 (2)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教师操作: 学生继续 观看图片网站 通过图 片网站的引 入直观说明 全文搜索引 擎。让学生直 观学习并掌 握

《鸟的天堂》逆向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逆向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逆向教学设计 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时间40分钟 教材分析《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

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12个词语; 3、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4、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 重点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好仁不好学导学案(教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学习目标】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 思考。 【重点难点】1.主要学习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2.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 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学习方法】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他们的论著也是 中华文化的源头,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教学《先秦诸子论著选读》,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 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这方 面的感悟。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知识链接】本课共选取《论语》中的十一则文章,中心内容是“学”,选文依次强调好学,阐述好 学的内容,说明好学的具体体现,突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选文中的学不仅仅是指学习关于自然、 社会的知识技能,更是指人格修养,孔子将完善品格修养看成学习的重要内容。 【预习检测】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xǐ)悌(tì)笃(dǔ)贰(èr)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 贼:①其蔽也贼(害)②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③几落贼手死(敌人)④其太子丹乃阳会荆轲为贼(刺客)⑤是天下之大贼也(祸患,祸害)趋:①鲤趋而过庭(快走)②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向,奔向) 就:①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②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完成,达到) ③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即使) 闻:①子亦有异闻乎?(名词,教导)②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动词,听说) 偷:①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刻薄,不厚道)②善为国者,仓禀虽满,不偷于农(苟且,得过且过) ③楚有善为偷者(偷窃)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你)②好知不好学(“知”通“智”:聪明) ③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④出则弟(“弟”通“悌” :敬爱兄长) 4.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其蔽也贼:名词活用作动词,害人害己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使动用法,使……尽 ③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第二个“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有才德的人。 ④不贰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⑤民斯为下矣:是⑥古之学者为己:为了 ⑦勇而无礼则乱:转折连词,却⑧鲤趋而过庭:修饰连词 ⑨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⑩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连词,表并列 ⑾不如丘之好学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⑿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⒀君子笃于亲:对⒁ 敏于事而慎于言:在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生而知之者,上也(判断句) (2)君子笃于亲(介宾短语后置句) (3)(我)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判断句)(4)陈亢问于伯鱼日 (介宾短语后置句) (5)敏于事而慎于言(介宾短语后置句)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翻译下列句子,标出重点字词、注意句式句型,并说说你对该语句的理解与感悟。 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第4则)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yì)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信息检索基本方法教案

布尔逻辑检索 Boolean logic 由GEORGE BOOLE 1815-1864提出,目前大多数搜索引擎都采用 与 AND, *, & 或 OR, + ,︱ 非 NOT,—, ! 逻辑“与”:用关系词AND表示(可写作“*”或“&”)。逻辑“与”表示AND 所连接的两个检索词必须同时在结果中出现才满足检索条件。 逻辑“或”:用关系词OR表示(可写作“+”或“︱”),逻辑“或”表示OR所连接的两个检索词只要有一个能出现在结果中就算满足了检索条件。 逻辑“非”:用关系词NOT表示(可写作“and not”“—”或“!”),逻辑“非”表示NOT后面的那个检索词一定不能在检索结果中出现。 例如:校庆 AND 武汉大学 高等教育 * 中国 湖南 OR 湖北 移动学习 + 泛在学习 大学 NOT 武汉大学 玉米–甜玉米 例如,用GFsoso检索,电子 AND 读书笔记 电子读书笔记 OR 读书笔记软件 位置限制检索 临近检索(Proximity Search) 以Dialog为例,收900多个数据库 (1)PRE/0,P/0 表示前后词序不能颠倒,中间不能插入其他词,但可以插入符号。 With, (W) 例如:Wuhan P/0 University (2)PRE/#,P/# 表示前后词序不能颠倒,中间可插入一定数量的单词,即

插入#个单词。 例如:Wuhan P/1 University 检索结果: Wuhan Medical University; Wuh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Technology University; (3)NEAR/0,N/0 表示前后词序可以颠倒,但中间不能插入单词。 例如: Wuhan N/0 University 检索结果: Wuhan University; Wuhan –University;Wuhan ,University University, Wuhan; University-Wuhan; University Wuhan (4)NEAR/#,N/# 表示前后词序可以颠倒,中间可以插入#个单词。 例如: Wuhan N/1 University 检索结果: Wuhan Medical University; Wuh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Technology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uhan; University in Wuhan; University at Wuhan (5)(s)是sentence的缩写,A(s)B表示A和B必须同时出现在记录的同一个句子或短语中,但次序可以随意改变,A与B之间可以有若干个其他的词。 如:resin (s) ester (酯化树脂) 【练习】1、查找computer和game的间隔不大于100个单词的网页 2、检索“杂交玉米”的外文文献,要求两词间隔1个词,前后次序固定。hybrid、corn 答案:1、computer near/100 game 2、hybrid p/1 corn hybrid w/1 corn

逆向教学设计(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逆向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教学重点】 1.学会逆向思维方法 2.掌握逆向思维技巧 【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竞赛法、训练法 【教学过程】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案例一:司马光砸缸 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案例二: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 案例三: 日本是一个经济强国,却又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因此他们十分崇尚节俭。当复印机大量吞噬纸张的时候,他们一张白纸正反两面都利用起来,一张顶两张,节约了一半。日本理光公司的科学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通过逆向思维,发明了一种"反复印机",已经复印过的纸张通过它以后,上 面的图文消失了。重新还原成一张白纸。这样一来,一张白纸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不仅创造了财富,节约了资源,而且使人们树立起新的价值观:节俭固然重要,创新更为可贵。智力思维训练题: abcde所代表的省份 对地理非常感兴趣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研究地图。其中的一个同学在地图上标上了标号a、b、c、d、e,让其他的同学说出他所标的地方都是哪些城市。 甲说:b是陕西。e是甘肃;乙说:b是湖北,d是山东;丙说:a 是山东,e是吉林; 丁说:c是湖北,d是吉林;戊说:b是甘肃,c是陕西。这五个人每人只答对了一个省,并且每个编号只有一个人答对。你知道abcde分别是哪几个省吗? 答案:假设甲说的第一句话正确,那么b是陕西,戊的第一句话就是错误的,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就不符合条件。甲说的第二句话正确。那么e就是甘肃。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同理可推出a是山东,b是湖北,c是陕西,d是吉林,e是甘肃。篇二:逆向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附: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教学重点:1.学会逆向思维方法 2.掌握逆向思维技巧 教学设想:分五步:第一步明理示向,第二步示例明样,第三步现演树样,第四步示范促壮, 教学过程:

论语断句练习

《论语》断句练习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乐节礼乐,乐道人 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 矣③。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翻译】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4、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翻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孔子答道:“有个叫颜回的弟子很好学,他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感悟】孔子的学问并不是仅仅指文学知识,凡切身之用都可以称得上是学。所以孔子认为“不迁怒、不贰过”的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 不迁怒,是指在甲人那里受了气,不要把脾气发到乙人身上。迁怒的毛病我们经常犯,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人,家人好心跟你说个话,经常会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恶言相对。 不贰过,就更难了。犯错误不要紧,但是知错一定要真心实意的改,不要再犯第二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嗜酒如命,因为醉酒耽误了不少事。张飞独守徐州,刘备很不放心,张飞保证改过自新,绝不饮酒。但最后还是喝的酩酊大醉,罪打曹豹,引得吕布攻进了徐州,连刘备的妻子都被俘虏了。按说这个教训够大的,张飞应该改了吧,但最终他还是死在了喝酒上。张飞喝了酒,鞭打士兵,两个挨了打的士兵忍无可忍,晚上趁张飞醉酒,直接把他的头砍了下来。猛将张飞,贰过、三过,最终连性命都搭上了,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见:音xiàn,同现。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注释】(1)无道:指无道的人。(2)有道:指有道的人。(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4)偃:仆,倒。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9、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专对:独立地谈判交涉。以:用。 不达:指行不通,办不了。对;对答 【翻译】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11、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5)迩(ěr):近。【译文】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2、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翻译】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断句译文: 孔子说:用统治方法来引导,拥严酷的刑律来整顿,百姓虽不犯罪却无德。用品德和礼仪来引导感化百姓,百姓就有廉耻之心且归服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