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或: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指导意见)
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组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本指导意见的制定背景及依据) (2)
1 我国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
2 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的变化 (2)
3 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新的发展和推进 (3)
第二部分:指导意见正文 (4)
1 信息素养概念 (4)
2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高校学生应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能力) (4)
2.1认知多元信息的产生与作用 (4)
2.2 探索式查找与获取信息 (5)
2.3 辩证式利用信息与创新(利用...创新?好像有点不通) (5)
2.4 认知信息的伦理与安全:知识产权、信息道德、学术规范、隐私与安全 (6)
3 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 (6)
4 软硬件条件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 (9)
5 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估 (10)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1)
1 管理人员如何使用《指导意见》 (11)
2 教师如何使用《指导意见》 (11)
3 图书馆员如何使用《指导意见》 (11)
附录:本指导文件制定说明 (12)
第一部分:前言(本指导意见的制定背景及依据)
1 我国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我国教育部1984年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1985年、1992年又相继发布了文献检索课专门指导文件,这些指导文件为我国组织实施以文献检索课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规范准则,有力推动了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图书馆。

三十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为深入了解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现状、查找现存问题,以便为制定科学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提供决策依据,2014年9月-2015年1月,教育部图工委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组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含高职高专)图书馆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调研,来自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45所高校参加了此次调研,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图书馆基本形成了以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课程、专题培训讲座以及新生入学教育为主体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普遍拥有较好的教学硬件与师资条件,整体上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较好地发挥了支撑作用,一部分高校图书馆还积极探索在线教育和嵌入式教学等新型实践形式。

然而,此次调研也显示出,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规模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不能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和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需要,其内容和模式都亟待突破与创新。

2 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的变化
我们所处的整个信息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流、评价等环节打破原有模式、形成新的格局:信息的类型、载体、来源日益多元化,传统信息源的影响显著削弱;信息生产、出版和传播的界限日趋融合,新的出版与传播模式不断涌现;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开放学术运动的深化,以及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的提出,促使信息交流模式日趋多元化、网络化与开放化;信息可获取形式和数量多样、庞大,信息的甄别、管理、分析以及评价问题更加突出。

在新技术的影响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型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不断变革。

特别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发展迅速,呈现在线课程与线下学习紧密结合的态势。

作为课堂教学模式之外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在线教育目前逐渐正规化。

而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协作式等新型学习模式也极大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效果。

高等教育的网络化与开放化发展为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信息生态环境和高等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信息需求与行为
也在不断变化。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是标准的“网络一代”、“数字一代”,面对多元动态变革的信息环境和全新的高等教育环境,如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提高其获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研究、创新的综合能力,即信息素养,是当前高校教育者需要应对的紧迫课题。

3 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新的发展和推进
面对新的信息环境和新一代用户需求,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取得更大的提升,甚至可以说需要经历一场变革,才能更好的支持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这场深层次的变革迫切需要新型有效的规划指南来指引。

原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指导文件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本指导意见旨在规划新环境下中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方向,进一步促进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2015年12月,为更好地指导和规范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作为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并明确要求“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

”规程的制定与发布为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纵观全球,近20多年来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兴概念如媒介素养、数字素养、学术素养、元素养、元认知等层出不穷,尤其广受关注的是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于2015 年2 月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用全新的框架元素和新理念替代了其2000年的标准指标体系(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体现了新型信息生态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具前瞻性、指引性,引起了世界各国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本意见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指导,以全球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果为参考,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制定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规划和发展指南,它是各高校组织规划和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导性文件。

建议不同层次的协会、机构以此参考制定适应本学科、本机构的指导和实施文件,为各图书馆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指导意见正文(信息素养概念及教育内容括号内的内容发布时不出现)
1 信息素养概念
本指导文件中,信息素养是指融合了多种关于信息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意识的一组复合能力,具体包括:在信息生产过程中,认知和评价不同产生途径和形式的信息的价值;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够制定、调整信息发现和获取的策略;以辩证思维(用“辩证思维”还是“批判性思维”,需要思考和探讨?)分析评价获取的信息;规范合理地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问题并创造出新内容;以各种方式呈现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信息素养这一定义将信息素养的内涵延伸至当前信息环境下,与学生学习和学术研究等目标相结合,强调学生作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强调新环境下信息素养概念的动态性、灵活性,及其与高校学生个人成长的相关性。

2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高校学生应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能力)
2.1认知多元信息的产生与作用
(此部分内容建议重点放在信息源的多元性和信息类型的多元,以及不同类型信息的作用、价值,不同信息产生过程等内容。

需要再斟酌)
信息内容的可靠性与权威性与信息源和生产者相关。

研究、创造、修改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不同,生产者专业水平的差异,都会影响最终的信息产品价值和权威性。

人们对于信息内容权威性的判断基于其知识水平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环境下不同使用者对于信息价值的判断是有差异的,信息价值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唯一的。

初学者根据这一认识观点,可以从多元途径查找信息,依据已有的权威评价指标(如出版物类型或作者资质)判断信息的价值。

并能简单选择出版方式和途径,发表成果。

专家则能够不局限于固有评价指标体系,而是从观点和内容角度判断信息的价值与权威性,而且知道权威信息的有效性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权威不是绝对的。

专家知道如何寻求权威观点,并依据观点思想和信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情况,选择适当的出版途径和形式,与同行进行交流。

该项能力的具体学习内容要点包括:
(1)认识到当今信息产生途径、存储格式、传播交流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纸质信息源、数字信息源、社交媒体、开放获取、其他新的出版模式);
(2)认知不同信息源的产生过程,判别其作用、可信度与价值;
(3)认知自身所属专业知识环境中信息的产生途径和主要传播方式及其作用;
(4)形成自身常用信息源集合,并合理选择信息源进行信息查找。

(5)在理解所属专业信息环境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出版方式和途径,发表和传播自己的成果。

2.2 探索式查找与获取信息
信息查找是一种非线性的,需要反复进行且带有偶然性的发现活动,与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过程同步进行,一步到位的信息查找过程几乎是不存在的。

初学者在理解这一观点后,可根据问题属性、限制条件、研究计划和目标,简单切分检索词,确定检索策略,使用多种信息源进行查找。

并在获得新知识后,根据对问题进一步的理解和研究,灵活地变更查找策略,以保证较全面的开展调研。

专家则熟知不同检索工具的特点,选取适当工具,在查找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的细化和提炼检索词,使用更多检索技巧和手段,如不同检索运算符的组配和专业检索式的构建,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对检索结果能够进行深入剖析,并灵活调整检索策略,根据已有知识,发现和提炼新问题,推进研究的深度发展。

该项能力的具体学习内容要点包括:
(1)分析问题,提炼信息需求和检索词,确定检索策略的能力;
(2)判别和综合使用不同的查找工具、方法与技巧;
(3)分析查找结果,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优化检索策略;
(4)评价自身的信息查找过程与思维,培养自己的信息查找与获取习惯,并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和完善。

2.3 辩证式利用信息与创新
问题的解决同样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融入新的信息和知识。

信息和知识的整合与重组形成新的成果,这些新的成果需要与同行分享、交流,融入到学术交流中,增强研究影响力,促进研究进步,及新研究问题的发现。

初学者能够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和保存,分析他人研究成果的成就与局限,并能适当应用于学习与研究任务中。

专家能够系统的组织和保存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深入分析他人观点,集成各类思想,明晰异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等,并能撰写研究论文,同时能够在各类学术会议及其他学术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该项能力的具体学习内容要点包括:
(1)使用合理的方式或管理工具将查找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和保存;
(2)辩证式审视他人的研究成果(信息内容),鉴别其成就与不足;
(3)在自己的研究中合理引用他人成果,支持自己的观点;
(4)能够总结不断变化的特定主题的学术观点,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
(5)能够合理地重用他人研究数据和方法,验证自己的观点,解决自己研究中的问题;
(6)将获取到的信息与已有研究或方案结合,提出新的思想、方法、技术、解决措施等;
(7)积极以各种方式与工具呈现、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及成果。

2.4 认知信息的伦理与安全:知识产权、信息道德、学术规范、隐私与安全
信息与知识的产生,是个人或集体智慧的产出,是劳动成果的凝结。

这种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信息和知识是自由的,但并不意味着毫无约束。

信息泛在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具有其破坏性的一面。

所以我们要能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知识产权,合理利用他人成果,遵循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保护个人隐私,抑制不良侵害等。

初学者能够认识到知识产权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在论文中规范引用他人成果,不抄袭、不剽窃、避免不合理引用。

在信息使用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使用安全软件和工具,保护自己计算机设备的安全。

专家能够利用知识产权法保护自己的成果,如申请专利权,并利用法律打击侵权行为。

能够了解信息合理利用条件,规避风险,有效获取信息。

专家具有较高警惕性,能够在信息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不宣传、发表有害社会发展的言论,以及辨别网络中的欺诈、不健康等内容。

该项能力的具体学习内容要点包括:
(1)了解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具有保护自己和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
(2)了解无限利用与合理利用的条件和界限;
(3)能够遵循信息交流、传播和利用过程中的法律与道德规范;
(4)在信息利用过程中,注意保护隐私;
(5)有效识别有害、欺诈、不健康等信息内容;
(6)了解信息安全问题,防止黑客、计算机病毒攻击,掌握安全软件的使用,维护信息安全。

3 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
图书馆应紧跟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拓展与延伸教育内容,改革与创新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3.1 学分课程
(1)图书馆应积极开设有关信息素养的学分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学习,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必修课,其他学校可
作为选修课。

(2)信息素养学分课程包括信息资源概况,信息检索、分析与利用,信息组织与管理,学术论文写作,信息伦理与安全,学术交流工具与规范、情报分析与方法等。

图书馆应根据所属大学的办学层次、学校性质、学校规模、学科特点以及学生需求规划和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逐步完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3)图书馆应针对全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位、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级讲授。

(4)图书馆应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尝试各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课堂、慕课等,提升教学效果。

(5)图书馆应根据教学目标,自主选用适合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有条件的图书馆可组织各方面力量编写相关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整合与推荐开放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加强图文、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丰富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6)教学课时建议一般以16-32学时为宜,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规划。

针对信息素养课程中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应重视课程实习这个教学环节,讲授与实习的课时比例建议为1:1。

3.2 新生培训
(1)图书馆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新生(如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分层次有效开展新生培训工作,使学生具备初步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习能力。

(2)建议通过发放图书馆指南手册、带领参观、播放宣传片、鼓励自助式学习、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新生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工作。

(3)建设图书馆新生专网,生动形象展示图书馆资源与服务。

针对新生读者的兴趣与需求,积极开展灵活多样、创意新颖的迎新活动,利用新媒体、网络社交平台等进行多途径宣传。

3.3 专题讲座
(1)除新生培训和课程教学之外,图书馆应紧紧围绕学生学习和学术研究的整个流程,积极开展有关信息素养的系列专题讲座,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和提升学生以及不同类型读者的综合信息素养。

(2)图书馆专题讲座内容除了图书馆资源、工具介绍外,还应包括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面向就业、考研、创业创新训练的信息需求,新媒体新技术介绍,媒介信息素养、科学数据管理、学科专业工具与软件等。

并且图书馆应不断拓展与延伸专题讲座的主题内容,创新讲座形式,为读者提供预约式个性化专题讲座服务,更加灵活地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3)图书馆应注重开发和建设培训课件、视频、讲稿等教学资源;利用网
络和新媒体集中展示各种资源,供学生随时进行在线培训和自主学习。

(4)除图书馆教师外,还可根据需要邀请院系专业教师、硕博士研究生、数据库培训专员等为读者开设专题讲座,增强图书馆整体信息素养教育能力。

3.4 嵌入式教学
(1)嵌入式教学是信息素养教育深度嵌入学校专业课程的形式,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学校教务部门、学院主管领导应了解嵌入式教学模式,支持与配合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教学。

(2)图书馆员作为教学助手嵌入到学生专业课程实体课堂或网络教学平台中,有机地将信息素养知识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通过与专业课教师的协作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检索意识和能力,增强自我学习和科研创新的能力。

(3)图书馆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虚拟、实体、以及虚拟实体相结合的嵌入式教学课程。

(4)在虚拟嵌入式教学中,图书馆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与课程或学科相关的各种辅助教学资源,并为读者提供在线评判作业、互动咨询答疑等支持。

(5)在实体嵌入式教学中,图书馆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讨论教学大纲,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教学和评价,分别讲授相关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3.5 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

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图书馆应积极利用学校或商业化在线教育平台,或自建在线教育平台,利用新媒体社交网络工具、语音直播系统等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3.6 教育联盟
(1)秉承合作开放的理念,各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联合协作的开放式信息素养教育共同体,构建各种类型的信息素养教育联盟(如医学信息素养教育联盟,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联盟;某区域信息素养教育联盟等)。

拓展读者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渠道,加快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

(2)信息素养教育联盟应积极推动优质课程在馆内馆际、校内校际的教学应用,组织教师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与培训活动,共享信息素养教育资源。

为广大馆员基于信息素养教育联盟的教学、科研及个人发展提供平台。

4 软硬件条件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障有效组织开展学分课程、新生培训、专题讲座及虚拟或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活动,高校及其图书馆应在教育空间、软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给予支持,进行相应的配置。

4.1 信息素养教育空间与教学设施
高校图书馆需顺应现代高校师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特点,建立适用不同需求的大型多媒体培训教室、小课堂研讨空间和个性化学习辅导空间。

大型多媒体培训教室适合大课堂教学和大中型讲座,应配置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施、投影仪、多媒体设施和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常用软件系统。

小课堂研讨空间适合中小型培训和学习研讨,配备可自由组合的家具,笔记本电脑接入端口和投影设备等。

个性化学习辅导空间适合面对面个性化咨询和辅导,主要分布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或学习共享空间。

4.2 教学素材库及在线教育平台
高校应在信息素养教学教育实践中,形成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素材库。

教学素材库包括教学指导文件和教学媒体。

教学指导文件包括理论课教学大纲、实践操作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媒体包括教材、教学教案、教学课件、课程作业、教学案例、检索实习题库、考试测试题库。

应注重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更新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学校或商业化在线教育平台,或自建在线教育平台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可以实现在线授课、在线测试和师生互动等功能,发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推广和宣传的作用。

4.3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配备上,应遵循以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为主,教师的整体知识结构要适应所在高校的主要学科需求,具备较高的图书情报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并按一定比例配备助教。

建议高校图书馆成立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教学组,开展各项信息素养教育的统筹协调和业务研讨。

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可以采取专职与兼职的方式,专职教师建议纳入学校教师编制,兼职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人员可以是图书馆学科馆员或其他专业馆员、院系专业教师、硕博士研究生,以及数据库培训专员等。

高等学校应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培养高层次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鼓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相关人员参加在职学习、进修,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研究,参加学术会议交流,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