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选修四 城乡规划全套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规划(选修4)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3、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4、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5、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二、城乡分布
1、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2、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途径
3、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三、城乡规划
1、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3、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四、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1、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2、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3、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4、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本讲重点:
1.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2.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3.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4.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本讲难点: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2.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途径
3.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2.乡村聚落形态:
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
(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1.城市特点:
(1)以人为主体
(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
(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
2.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条件:
(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2)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四)世界城市的发展
1.古城市分布: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古城市的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水平很低
(五)中国城市的发展
1.我国古代城市自夏、商开始兴起,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受政治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的交通线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
(1)中国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分布:32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不含香港、澳门),37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含香港)(网站编辑注:数据有些旧)
4个——辽宁(沈阳、抚顺、鞍山、大连)
3个——山东(济南、淄博、青岛)
2个——黑龙江、吉林、河北、江苏、台湾
1个——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0个——西藏、青海、宁夏、安徽、广西、海南
(2)我国东、中、西部特大城市比较
补充:中国三大城市群: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为龙头的两个副省级市和珠海、佛山、江门、东芜、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的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市、惠东县和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
①优势条件: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贸环境都具优势,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②发展目标: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
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城市。
①优势条件:经济基础深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长江流域腹地深广。龙头市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便捷的高速公路和沪甬跨海大桥把江浙的城市群与上海衔接起来,使之起到长三角核心驱动作用。
②发展目标:长三角将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约5000万人)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走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即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资源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环境一体化、形态一体化。走出去就是指一般加工业,如果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定要向周边地区辐射。请进来主要是请进来一些适合上海环境、特别是能承受上海本地成本的一些企业,主要是服务业,也包括一些加工工业的高精尖生产制造业。放下去指一般的制造业就转移出去。一般的、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业,上海要主动放弃,这是加强长三角合作的一种好的手段。提上来指上海整个城市功能要提上来,真正增强它的服务功能、市场配置功能,一种内联外引的市场平台的功能。
(3)环渤海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石家庄。辽中南城市群——沈阳、抚顺、鞍山、大连、锦州、朝阳。鲁东、鲁北城市群——济南、淄博、潍坊、东营、烟台、青岛、日照。
①优势条件: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
②发展目标:要积极发展企业联合,不失时机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主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高效益。要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托这个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二、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
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