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现代城市的建设不再追求“高楼大厦”,而是注重综合性、低碳化及可持续发展。

低碳生态城市是指以低碳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借助高新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布局等方式,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一种城市形态。

本文侧重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定义及特点低碳生态城市具有以下特点:1.低碳减排低碳减排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为,可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采用低碳技术来实现。

2.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保持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通过植绿增绿、制止水土流失等方式来实现。

3.高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应用包括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等多方面。

智能化指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城市的智慧化程度;信息化指实现数字化管理的过程;绿色化指在城市建设中使用环保材料。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可持续性评价的难点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都需要进行可持续性评价。

可持续性评价是指对其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主要难点如下:低碳生态城市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

如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

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合理的划分。

2.数据收集难度大要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需要搜集相关数据。

但是由于数据来源的分散性和数据量的大,数据收集的难度也可能会相应增加。

3.评价结果的后续利用评价结果的后续利用是评价的最终目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评价结果的利用时常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如管理者的观念、工作重心等。

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模型的具体实现。

1.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体系是可持续性评价的基础。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指标要科学合理。

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环境评价研究

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环境评价研究

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环境评价研究近年来,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热门话题。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低碳城市的建设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因此需要进行环境评价研究,确保低碳城市建设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它是通过研究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配,以达到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城市绿色空间和节能减排水平的目的。

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布局低碳城市的城市布局应尽可能合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中心区域,应开展公交、地铁、步行等强势可持续交通模式,确保城市内交通更具人性,鼓励市民少用私家车;城市的周边区域,应该开展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公共设施,鼓励市民生活方式更多元、更健康;城市的绿地系统,应该强化城市绿化,加强城市氧化、降温、水净化等环境保护功能。

2.用地规划低碳城市用地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遵循保护、恢复、发展的原则。

城市内的建设应该高度依赖公共交通,减少不必要的开发,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城市内重点开发区域应该优化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减少土地开发,同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也应高度重视,建设生态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地区。

二、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是低碳城市规划的落地实施过程,其重点是建设低碳产业群和低碳示范项目,以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加强以下方面:1.资源利用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加强对资源的利用和利用率的提高。

城市建设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废弃物和污水等,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以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

在建设中,还应该注重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绿色建筑低碳城市建设应重视建筑设计和空间规划方面的环保与能效性。

建筑和设计应注重环保和能效,并采用环保的材料,如再生木材、生态材料等,以此减少碳排放。

同时,建筑也应该注重产品的环境性能,促进建筑品牌的建立。

低碳经济下基于AHP的碳资产评估

低碳经济下基于AHP的碳资产评估

低碳经济下基于AHP的碳资产评估作者:钱洁园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5年第11期摘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行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模式。

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深化发展,碳资产将成为我国相关企业的一种新型的重要资产。

从资产评估角度来看,碳资产评估是全新业务,无论是理论、方法还是评估技术,都与一般的资产评估业务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碳资产评估进行研究,通过新视角分析影响碳资产价值的因素,深入挖掘碳资产的内在价值,为碳资产交易、管理提供专业价值标尺,更好地服务碳资产的计价和管理。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资产;AHP低碳经济是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

此后,低碳经济日益受到各国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碳交易不断出现,相应的碳资产业务也随机产生。

1 碳资产的特征(1)稀缺性。

根据稀缺资源理论的观点,一种资源只有在稀缺时才具有交换价值。

随着世界对气候环境的日益重视,碳资产作为一种环境资源,它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所包含的价值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

(2)消耗性。

碳资产最终是在生产中被企业消耗,既可以直接被持有企业所消耗,也可以通过交易之后被持有企业所消耗。

(3)投资性。

碳资产可以在活跃的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流入,使得碳资产具有金融资产的一些特点。

2 AHP在碳资产评估中的应用(一)层次分析法的介绍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

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将一些比较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并且相对模糊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层次,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来简化问题的难度。

这是一种将评估者主观判断过程数学化的方法,所以经常被用于处理某些单纯使用定量分析无法获得准确结果的复杂问题。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关于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的论文报告一、引言二、低碳城市的概念三、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背景四、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五、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启示与挑战一、引言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加剧。

在此背景下,需要全球各国积极变革能源生产和使用方式,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城市。

为了评估各城市的低碳程度,需要建立全面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其主要内容,并进一步探究其启示和挑战。

二、低碳城市的概念低碳城市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城市。

它在城市规划、交通、建筑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设计、建设和经营模式。

低碳城市要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坚持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原则,依据其特性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目标。

三、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城市能源消耗总量排名居增长首位。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造福人民,需在能源和环保等方面采取更可持续的模式。

为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评价城市低碳化的指标,并基于此研究了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

四、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由多个指标组成,包括:1. 能源使用效率:低碳城市需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2. 交通与减排:低碳城市鼓励采用公共交通、骑自行车和步行等低能耗的交通方式,减少汽车的使用率,从而减少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3. 绿色建筑和节能措施:低碳城市应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的节能水平,从房屋建筑和运行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4.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低碳城市包括灵活的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矩阵式和环形式的公共交通体系。

5. 其他指标:包括节水减排、废弃物资源利用率、环境污染控制标准等指标。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

收稿日期:2010-03-26作者简介:付允,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美国能源基金会项目(编号:G-0304-06827)资助。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3付 允1,2 刘怡君1,2 汪云林2(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所,北京100088;2.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190)摘要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正在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国民健康、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承担着低碳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对于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研究的最新进展,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况为5个方面:①经济性,即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②安全性,即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③系统性,即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④动态性,即低碳目标不是凝固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地适应变化的情况;⑤区域性,即城市低碳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区域协作来实现。

然后总结了评估城市低碳水平的2种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本文提出了低碳城市的5大支撑体系,即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关键词 低碳城市;基本特征;评价方法;支撑体系中图分类号 X 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8-0044-04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08 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

自2008年初,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在中国内地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同样引起国内各界的关注,成为中国内地城市自“生态城市”之后的新热点。

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评估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评估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评估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城市建设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研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一、低碳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往往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低碳城市建设旨在通过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风险,还能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采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和低碳交通方式,城市能够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低碳城市建设还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二、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评估指标评估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可行性需要明确一些关键指标。

首先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减少程度,这是衡量低碳城市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

其次是经济效益,包括能源成本的降低、投资回报率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社会效益,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城市形象的改善等。

三、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技术支持实现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支持。

清洁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此外,还需要采用节能技术,包括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等。

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电网等信息技术也能够提高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

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

四、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应用前景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低碳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的要求。

其次,低碳城市建设能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最后,低碳城市建设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共3篇

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共3篇

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共3篇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城市发展也带来了诸如空气污染、垃圾囤积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加剧了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进程。

面对这些挑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旨在探讨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及其评价研究。

一、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必要性低碳生态城市是指在生产、日常生活和交通等方面实现低碳、节能、环保的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这是因为:首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城市污染和排放。

城市是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的地方,城市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不断加剧。

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改善城市系统、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其次,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升级和发展,推动城市环境的改善,提升城市品质和民生福祉。

同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也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也符合国际趋势和国家政策。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也将低碳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

二、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是指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它包括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一)技术创新1、能源技术创新针对城市能源的利用,可以从房屋建筑、交通方式、公共建筑、城市照明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例如,采用智能家居、LED照明、交通智能化等方式,可在城市用能方面实现低碳能源的优化、集成和协同。

2、环保技术创新利用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展自然风力、太阳能、生物质等环保技术创新,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采用环保材料、制造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基于ANP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研究

基于ANP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研究

基于ANP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研究徐善常; 郭裕; 张嫄园; 刘倩; 贺琳【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9(045)017【总页数】2页(P143-144)【关键词】绿色建筑; ANP分析法; 指标【作者】徐善常; 郭裕; 张嫄园; 刘倩; 贺琳【作者单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01.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满足城市新规划的要求,既有建筑存在很多问题如防震系统[1],所以需要大规模拆除,由于建筑建成时限较短,拆除重建既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浪费,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方向[2],而绿色建筑在施工及设计方面要明显优于传统建筑,其具体表现在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等方面。

但是,传统的分析方法对评价中各指标处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在推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进程中,根据建筑本身抗震性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3]和震后建筑的恢复进度[4],利用ANP网络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得出影响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主要影响因素。

1 绿色建筑决策阶段的风险识别在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中,风险大多发生在决策阶段,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这两种方法,总结出绿色建筑决策阶段的主要风险。

而指标体系着重分析了能源的消耗程度,同时通过系统的持久性从侧面评价建筑产品在寿命周期内是否产生贡献。

因此,本文建立的绿色建筑指标评价体系分为4个一级指标,同时利用11个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详细化。

各指标及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1)资源消耗程度。

资源消耗的程度包含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建筑材料的利用。

绿色建筑改造规模大,需要建设周期长。

因此,建筑的节能程度,选地有效利用程度,水系统规划,材料再利用等将成为影响绿色建筑不可避免的因素。

2)建筑环境适宜程度。

建筑环境适宜程度是建筑在经过绿色改造之后是否符合居民居住,居住感受是否感到舒适,舒适度由多种影响因素所决定,如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室内空气环境,热环境等。

城市低碳建筑评价体系开发研究

城市低碳建筑评价体系开发研究

城市低碳建筑评价体系开发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低碳建筑的出现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评估和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城市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开发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开发,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

首先,城市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开发需要明确评价指标和方法。

体系的评价指标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的碳排放情况,包括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

在设计阶段,指标可以包括建筑的经济性、能源效率、材料循环利用等方面。

在施工阶段,指标可以涵盖建筑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可持续性等方面。

在运营阶段,指标可以涵盖建筑的能源消耗、排放情况等方面。

同时,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建筑设计者、开发商和政府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评估结果和建议。

其次,城市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开发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案例研究。

不同城市的气候、资源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评价体系应能够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定制化。

例如,一个评价体系中应该包含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评估指标,更好地反映建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碳排放情况。

此外,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同,评价体系应适应不同城市的发展需求,并根据城市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指标的调整和优化。

第三,城市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开发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合作与支持。

政府在制定低碳发展政策和标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积极参与评价体系的开发和推广。

科研机构在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应重视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研发,并与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行业协会可以起到推动和引领的作用,鼓励行业内的企业采用低碳建筑评价体系,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最后,城市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开发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知识可以互相借鉴,共同推动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评价体系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为全球低碳建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AHP的零碳建筑技术评估与应用研究

基于AHP的零碳建筑技术评估与应用研究

基于AHP的零碳建筑技术评估与应用研究
王坤朋;陈川;李钧;范陈辰
【期刊名称】《低温建筑技术》
【年(卷),期】2024(46)2
【摘要】发展零碳建筑是我国国家战略,零碳建筑技术评估是促进规模化发展低碳建筑、零碳建筑的重要一环。

文中以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综合楼一期为验证案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建筑概念设计阶段的零碳建筑技术综合评估模型,得出建筑项目的零碳建筑技术建议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应用于概念设计阶段零碳建筑技术综合评估软件,运用软件为例得出评估结果与实际零碳建筑技术的应用基本符合,验证了评估方法与评估软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研究实现了零碳建筑技术的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评估,可为零碳建筑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不同建设目标的零碳建筑合理选择适宜的建筑技术。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王坤朋;陈川;李钧;范陈辰
【作者单位】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01.5
【相关文献】
1.基于AHP和GRA的低碳建筑技术方案优选研究
2.基于FMEA和变权AHP的大型起重机械零部件重要度评估
3.低碳经济下基于AHP的碳资产评估
4.基于AHP
与BWM方法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新政实施风险评估5.基于AHP-TOPSIS法的碳捕集技术方案综合评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AHP法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AHP法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AHP法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本文在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低碳经济内涵,以河北唐山市为例,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提出了评价模型的选用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AHP法指标权重贴近度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伴随着低碳经济在部分省、市的试点建设工作的开展,我们对低碳经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仍有对低碳经济的理解还比较模糊,甚至存在着误读,仅是把“低碳”一词置于城市、区域经济、产业等名词之前,把低碳经济当作了时尚追求。

按照系统工程的研究要求,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引导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仅有几位学者初步探索建立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胡大立、丁帅,2010;李晓燕,2010;马军、周琳、李薇,2010;刘嵘、徐征、李悦,2010)。

这些学者从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角度建立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简便实用的计算模型。

但笔者认为,目前以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部分指标误读了低碳经济内涵。

例如,有的研究在经济发展指标中过于关注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将低碳经济理解为“去工业化”和“去传统产业”,误读了低碳经济的内涵。

二是指标权重赋值方法不够科学。

如请专家对多个层次、部分准则层包含9个以上指标、指标总量在30以上的指标直接赋予权重容易降低权重的准确性。

本文在剖析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低碳经济建设工作开展以城市为主要着力点的情况,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经济的内涵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DTI,2003)。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 . 1恩 格尔 系数 ( %) 6社 会 6 . 2城 市化 率 )
6 . 1 5 6 8
2 . 0 6 9 1 7 . 0 2 1 6
( 0 6 ) .
f 5 1 王赢政 , 周 瑜瑛, 邓 杏叶. 低 碳 城 市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构 建 及 实证 分 析 m. 统 计 科
2 . 1 人 均 日生 活 用 水量 ( 升)
3 . 2 2 9 8 1 0 . 8 2 3 3 7 . 7 1 6 5
1 . 2 2 3 7
消 费 比 重 对 低 碳 城 市 建 设 的 影 响 也 较 大 。提 高 工 业 废 水 、 废 气 和 余 热 综 合 回 收利用率 。 提 高 资源 利 用 效 率 . 从 而 提 高 碳 生 产 率 。加 快 推 进 天 然气 、 水能 、 太 阳 能 、 生 物 质 能 等 非 化 石 能 源 的 利 用. 逐 步减 少 煤 炭 的 消 费 比例 . 优 化 能 源结构。


私家 车 . 多 乘 坐 公 共 交 通 推 进 交 通 工 具低 碳化 . 发 展 新 能 源 汽 车 实 现 城 市 低 碳 化 。严 格 控 制 车 辆 尾 气 排 放 , 加 强 制
度建 设 . 建 立 完 善 机 动 车 辆 尾 气 排 放 的 监管体 系 。
参考文献 : 『 1 1 朱婧, 刘学敏 . 低 碳 城 市 评 价 指 标


3工 业 固体 废 弃 物 综 合 利 用 率(
2 . 4 6 4 6 7 . 7 8 3 3 3 . 0 0 3 9 6 . 8 5 8
2 . 4 1 8 2

3科 技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要议题。

低碳城市的发展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消耗,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本文将以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市为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其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研究。

1.研究背景和意义上海市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和交通中心,也是全球重要的大都市之一、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上海市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过高等。

因此,评价上海市的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可以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也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2.理论基础: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耐克斯·卡斯特利亚诺斯于1970年提出的系统理论,描述了开放系统如何通过不断消耗能量和物质来维持和发展。

在城市经济系统中,能源和物质的流动和转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因此,可以利用耗散结构理论来评价和分析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

3.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在评价上海市的低碳城市发展水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3.1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3.2能源消耗指标:包括城市能源总消耗量、人均能源消耗量和能源消耗强度等。

3.3交通和出行指标:包括私家车拥有量、公共交通的市场占有率和人均的交通出行量等。

3.4绿色建筑指标:包括绿色建筑的面积比例、建筑能源消耗和建筑材料的环境友好性等。

4.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上海市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上海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

根据指标体系,评估上海市在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交通和出行、绿色建筑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对比和综合评估,得出上海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结果。

5.结果和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对上海市的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讨论。

低碳社区评价研究报告范文

低碳社区评价研究报告范文

低碳社区评判探究报告范文一、引言低碳社区的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举措之一。

评判低碳社区的进步状况和效果,既是了解其实施效果的必要手段,也是为今后的改进和进步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对一座现有低碳社区的评估探究,探究低碳社区建设的状况、影响因素和需改进之处。

二、探究方法本探究选择某城市的A社区作为评估对象,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定量方面,我们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社区居民的意见、低碳生活行为指数,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在定性方面,探究团队对社区运行状况进行观察和深度访谈,了解社区低碳建设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低碳社区评判指标体系为了全面评判低碳社区的进步状况,我们设计了以下指标体系:1. 能源利用:包括社区能源消耗量、可再生能源占比等。

2. 废弃物管理:包括社区废物分类、垃圾减量等。

3. 交通方式:包括居民通勤方式、公共交通利用率等。

4. 绿色建筑:包括社区建筑节能状况、绿色建筑占比等。

5. 环境保卫:包括社区绿化遮盖率、水资源利用状况等。

6. 居民参与度:包括社区低碳行为、环保意识等。

四、低碳社区评判结果依据采集到的数据和探究结果,对A社区的低碳社区建设状况进行评判如下:1. A社区在能源利用方面表现较好,可再生能源占比较高,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能源利用效率。

2. 废弃物管理方面,社区废物分类工作有待加强,居民垃圾减量意识有待提高。

3. 交通方式方面,社区居民普遍选择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但公共交通利用率较低,需要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4. 绿色建筑方面,社区建筑节能措施较多,绿色建筑占比较高,但需要加强新建楼房的节能要求。

5. 环境保卫方面,A社区绿化遮盖率较高,水资源利用状况较好,但需要加强环境保卫宣扬教育工作。

6. 居民参与度方面,社区居民低碳行为乐观性较高,环保意识普遍存在,但仍需要提高居民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乐观性。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通过对A社区低碳社区建设状况的评判,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全社会的低碳观念和意识培育。

基于SEM_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SEM_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管理总第816期第22期2023年11月收稿日期:2023-06-29作者简介:李艳芳(1981—),女,硕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房地产市场与政策;卢奕成(1998—),男,硕士生,研究方向:工程建造与管理。

基于SEM 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李艳芳卢奕成(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摘要:【目的】影响低碳城市建设的因素较多,且因素间相互影响。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影响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城市低碳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方法】】本研究基于DPSIR 模型五大要素相互间的影响关系,确定7个一级指标,结合相关研究文献与国家政策选取25个二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调查问卷;通过SPSS 26分析问卷数据、AMOS 26绘制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二阶CFA 分析检验研究假设,利用归一化处理标准化路径系数和因子荷载系数得到指标权重。

【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假设全部得到检验,指标权重最大的是低碳经济发展,最小的是污染物排放量,并分析了目前建设低碳城市面临的困境。

【结论】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低碳城市发展建议,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关键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方程模型;DPSIR 模型中图分类号:F205;X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3)22-0143-05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3.22.028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System Based on SEMLI Yanfang LU Yiche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Zhangjiakou 075000,China )Abstract:[Purpose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and the fac⁃tors affect each other,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explore the key factorsaffecting the leve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or⁃mulation of urban low-carbon development policies.[Methods ]Based on the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elements of the DPSIR model,this study identifies seven primary indicators,combines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national policies to select 25secondary indicator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determine the questionnaire;analyzes the questionnaire data through SPSS 26,AMOS 26draw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conduct second-order CFA analysis to test the researchhypotheses;and utilizes the normalized processing to standardize the path coefficients and the factorloading coefficients to obtain the indicator weights.[Finding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are all tested,the indicator with the largest weight is th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smallest is the pollutant emissions.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current dilemma facing the constructionof low-carbon cities.[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are proposed to help realize the "dual-carbon"goal.Keywords:low carbon cities;evaluation index syst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DPSIR model0引言目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凸显,成为全球各方讨论的焦点。

生态城区空间布局低碳性评价研究论文分析

生态城区空间布局低碳性评价研究论文分析

生态城区空间布局低碳性评价研究论文分析
研究结果 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通过对与低碳相关、与城市空间布局相关理论的梳理,进一步说明 空间布 局低碳性的内涵,明确了生态城区空间布局在协助新城新区低碳性发展方向上的重要作用 其次根据课题组已有研究中碳排放与城市空间构成要素之间相 关性强弱,挑选出其中与碳排放相 关性较高的指标,并加入针城区层面的创新 性指标,以生态城区空间布局的绿色低碳效度为总体 衡量目标,从规模、形态、用地、交通、碳汇 5 个维度,择取 20 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空间 布局低碳性评价指标体系 接下来对构成指标公式以及其在生态城区层面所表示含义做出解 释,并结合相关关系强弱与 AHP 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确定不同层级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构建指标层次模型,最后给出指标 计算之后量化与标准化的依据和 具体方法
生态城区空间布局低碳性评价研究论文分析
2007 年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 态文明", 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义为践行 科学发展观要义之一
紧跟我国高速城市化阶段的步伐,城市 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 部分
然而,城市人口急剧增加、道路交通日 益拥挤、居民住宅供不应求等问题严重 使城市在行驶社会、经济功能方面发挥 失常
一方面,社会中大量的物资随着城镇化 的加速被消耗殆尽
生态城区空间布局低碳性评价研究论文分析
另一方面,耗损的过程同样使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带来危害,甚至沉重打击人类的身心健 康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生态城区是城市建设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生态城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是从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 境工程学等学科视角出发,将社会、经济、自然三 大系统有机结合,从而进行规 划建设、管理运营的城区。以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状态

210878123_基于ANP-Fuzzy_的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评价研究

210878123_基于ANP-Fuzzy_的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评价研究

价值工程0引言智慧城市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资源高效整合,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从而促进人文与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1]。

智慧产业是将创新研发、社会生产和管理等活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具有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绿色化等特点[2]。

在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下,人口、经济、生态环境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本文通过ANP-Fuzzy模型来分析我国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促进我国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文献综述关于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融合发展路径与发展机制方面的定性研究。

张向阳等[3]从终端融合、网络融合、平台融合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姚冲等[4]基于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多元融合提出相应的融合发展机制。

李东屿[5]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来源于智慧产业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郑立明[6]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产业具有关联效应和催化效应,郝斌[7]等通过分析智慧产业的投入产出相关系数,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以上学者对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并依据出台的有关政策及各地实行智慧城市的实践经验,构建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作用机理框架,综合评价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而判断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性,如图1所示。

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来促进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向良好方向发展,其中智慧城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创新技术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治理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智慧产业致力基于ANP-Fuzzy的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评价研究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Smart City and Smart Industry Based on ANP-Fuzzy郭慧锋GUO Hui-feng;顿彤彤DUN Tong-tong(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南昌330063)(School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330063,China)摘要: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探究我国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作用机理。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者:贾祥玉赵喜仓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15期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科学界乃至政治界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及时有效地监控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状况,是科学指导低碳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事实依据。

文章从经济、环境、科技、交通、能源和社会六个方面构建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层次分析法;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科学界乃至政治界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9世纪以来地表平均温度确实增长了;过去30年中的任何一个十年的气象记录温度都要比之前高,且21世纪开始的十年是最高的;1901~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9℃,而1951~2012年,温度升高了0.72℃;自195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陆地的最高和最低温度确实增加了。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关注,世界各国对于承担碳减排任务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不断得到加强,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被提出,并正在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现在又正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正确处理好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重要。

目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指标体系既是对城市当下发展阶段的一个基本判断,同时也是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目标性的发展指导,从而构建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文献综述国内外许多学者就低碳城市的评价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2010年,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价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中国首个较为完善的低碳城市标准,但该标准体系有些指标过于宏观,有些指标显得冗余,有些没有进行具体量化,所以操作使用起来还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没有进行有机综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 并结 合 低 碳 城 市 发 展 的实 际 , 文 认 为 : 碳 本 低 城市 就 是在城 市 发展 低 碳 经 济 , 以较 少 的碳 排 放 和 能源 消耗 实现 较 大 的社 会 经 济 效益 , 在保 证 经 济 即
发展水平 、 民生活水 平 和质量 不断提 高 的前提 人
下, 为全 球碳 排 放 减 少 作 贡献 的 城 市 建 设 模 式 、 经 济 发展方 式 和社会 生 活方 式及理 念 。 有 关低碳 城 市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研 究 较 少 , 致 大
( o ab nE oo y ” L w C ro cn m ) 的概 念后 , 城市 低碳 发 展逐 步 走进 人们 的视 野 。从 目前 来 看 , 碳 城 市 的概 念 低
工业 革命 给人 类 带 来 了高 度 繁 荣 的物 质文 明 , 同时也 带 来 了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等 长 久 隐 患 。 为 了 实
求 。城市 的低 碳发 展 是 一 项 涉 及 面广 、 合性 强 的 综 系统 工程 , 实现 其 良性 发展 , 须在 操 作 方 便 、 要 必 设 计 合 理 的综 合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基 础 上 , 用 系 统 、 选 客观 的评 价 方 法 来 科 学 地 界 定 城 市低 碳 发 展 的现 状 。本文 建 立 了一 套 可 量 化 的 低 碳 城 市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将 网络层 次 分析 法 ( N ) 用 于 城 市 这个 并 AP应 复杂 的社 会大 系统 , 江苏 省 1 对 3个地 级城 市 的低碳 发展 水平 作 出综合 评 价 , 以期 为低 碳 城 市 评 价 提供
21 0 1年 1 2月
第 6期
第2 4卷
总第 1 4期 4
基 于 A P的 低 碳 城 市 评 价 研 究 N
华 坚 任 俊
( 海 大 学 商 学 院 ,南 京 2 10 ) 河 1 10

要: 发展低碳 经济是应对气候 变化的 重要举措 , 而作为 经济社会 中心的城 市是碳 排放 的集 中地 。建设低 碳城
温室 气体 排 放 , 渐 摆 脱 以往 大 量 生 产 、 量 消 费 逐 大
和大 量废 弃 的社会 经 济 运 行 模 式 。刘 志 林 、 亦 欣 戴
将 低碳 经 济 作 为 城 市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主 要 模
式 , 低碳 发展 之路 已经 成 为 世 界 各 城 市 的共 同追 走
必 然选 择 。
经济 , 包括 低 碳 生 产 和低 碳 消 费 , 立 一 个 良性 的 建
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 系。付允 、 汪云林等(0 8 20 ) 提 出低碳城 市 是通 过 在 城 市 空 间发 展 低 碳 经济 , 创
新低 碳技 术 , 变 生 活 方 式 , 大 限 度 减 少 城 市 的 改 最
模型 , 系统研究 了指标体 系 内各种 复杂的依 存与反馈 关 系, 并对 江苏省 20 0 9年 1 3个地级城 市的低 碳发展 水平作
出综 合 评 价 。
关 键 词 : 碳 城 市 ;指 标 体 系 ; 价 ;A P 低 评 N
O 引 言

1 文 献 综 述
英 国政府在《 能源 白皮书》 中提出“ 低碳经济

等(09 指出 , 20 ) 低碳城市应 当被理解为通过经济 发展 模式 、 费 理 念 和 生 活 方 式 的 转 变 , 保 证 生 消 在 活质 量不 断提 高 的前 提 下 , 现 有 助 于减 少 碳 排 放 实 的城 市建 设 模 式 和 社 会 发 展 方 式 。综 合 考 虑 上 述
种 科 学可行 的方法 。
基金项 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 基金项 目 —— “ 江苏发展低碳经济” 项 目编号 :0 Y 0 3 项 目负责人 : ) ( 1E C 2 ; 华坚 成果之一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 业 务费项 目——“ 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金融 支撑研究 ” 项 目编号 : 1 B 0 1 ; 目负责人 : ( 2 0 144 项 0 华坚) 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 : 坚 , 华 管理学博士 , 河海大学商学 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资源 、 环境经济与管理 ; 任俊 , 河海大学商学 院硕士研究生 , 究方 向 : 研 资 源、 环境经济与管理 。
1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第2 4卷
总 第 1 4期 4
21 0 1年 1 2月
市对 于我 国发展低碳 经济 , 实现产业 结构调整 具有重要 意义。在对 国内外现有低碳城 市研 究进 行梳理和 对低碳城 市进行界 定的基础 上 , 从低碳 经济发展 、 低碳社会文 明、 碳资 源环境三 个维度构建 了由 3个一级 指标、 1个二级 低 1
指 标 、8个 三 级 指 标 组 成 的 一 套 操 作 性 较 强 的城 市低 碳 指 标 体 系。 引 入 A P方 法 建 立 了 可 量 化 的 低 碳 城 市 评 价 2 N
现人 类社 会 的可 持续 发 展 , 现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共 实 生, 必须 改变 现有 的生 产 和 生 活方 式 , 约 能 源 , 节 减
依 然处 于讨 论探 索 阶段 , 有 明确 一 致 的定 义 。 夏 没
垄 堡 ( 0 8 认 为 , 20 ) 低碳 城 市就 是 在 城 市实 行 低碳
少 碳排 放 , 展 低碳 经 济 。城 市作 为人 类 生 活 和 生 发 产 的重要 载 体 , 实 现 节 能 减 排 、 展 低 碳 经 济 的 是 发 关 键 。据联 合 国统 计 , 球 各 地 的 城 市容 纳 了世 界 全 总 人 口的 5 % 以上 , 0 所排 放 的温 室气 体 占到 总量 的 7 % 。城市低 碳 化发 展是 应对 全球 气候 变化 的重 要 5 举措 , 也是 能源 短缺 的背 景 下 城 市 取 得 长 足发 展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