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九边十一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九边十一镇
明朝的九边十一镇
明朝建立后,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骚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将北征,同时,还分封子朱棣、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
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又于沿边设镇,派兵驻守。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
九边,亦称九镇。
边:边墙、长城。
明万里长城东起丹东的鸭绿江,西止祁连山下的嘉峪关,绵延万余里。
分九个区域管辖,每“边”为一“镇”,被称为九边重镇。
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至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了昌镇、在北京西南增设了真保二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
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无品级、无定员。
其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
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
各镇都驻有重兵。
万历中期,各边仅主兵就有六十万左
右;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
如蓟州镇,隆庆时,主兵原额为三万人,万历初连客兵在内达十六万五千余人。
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后,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
各边额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间,每年约四十三万两;嘉靖(1522~1566)时的最高额,每年为二百七十余万两;万历(1573~1620)时,每年则达三百八十余万两,相当于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成为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
九边之设,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防线。
对加强北部边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明朝为此加饷加税,尤其在明中叶以后,使人民负担沉重;而各级军官的残酷盘剥,又使饷银短绌,军士往往因生活无着而发动兵变。
九边建置次序为甘肃建于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宁夏建于建文四年八月,宣府建于永乐元年,大同建于永乐十二年,辽东永乐十三年已建镇,延绥建于天顺二年,固原建于成化四年,蓟镇建于成化十二年,山西镇建于弘治十九年。
每镇的建立、分别管辖的长城范围、总兵驻地及官兵人数如下:
1.甘肃镇
总兵驻张掖。
管辖的长城东起兰县(今兰州),西至嘉峪关祁连山下,全长约八百公里,全镇官兵名额九万一千五百七
十一人。
甘肃“以一线之路,孤悬西北二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
”正处蒙古、吐鲁番及南方少数民族交通之要地,为明朝北部边防之右腋,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
而吐蕃在明初也与明朝处于敌对态势。
故明太祖朱元璋称甘肃为西北重地,屡遣将领征讨附近蒙古势力。
如以蓝玉率兵征讨。
尤其是宋晟屡次兵征西番、哈密、罕东,并且封肃王于此。
不仅如此,以其孤悬西北,需将专制,乃先后设西安行都卫、陕西行都司于此。
洪武二十四年,令都督刘真创立甘肃城池,最后以宋晟多次征讨甘肃附近地区蒙古势力,威极西域,令其为总兵官,节制诸卫兵马,长期镇守于此。
两年后,又以曹国公李景隆佩平虏将军印往甘肃镇守。
建文时,继承洪武之制,令宋晟镇守于此,明成祖即位,宋晟来朝,仍令还镇镇守。
仁宗即位,令宋晟子宋琥佩征蛮前将军印镇守甘肃。
永乐十一年,甘肃总兵官不再节制陕西都司卫所官军,仅仅节制陕西行都司卫所官军。
景泰年间,改征蛮前将军为平羌将军。
2.宁夏镇宁夏镇总兵驻地在甘肃宁夏县(今银川市)管辖的长城,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县),西至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全长2000里,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七万一千六百九十三人。
贺兰山环其西北,黄河在其东南,阻山带河,四塞之地。
洪武五年,始经略宁夏。
洪武九年置宁夏诸卫。
朱元璋封庆王于此。
“犄角榆林,屏蔽固原。
”3.宣府镇
总兵驻宣化,管辖的长城东起居庸关,西至西洋河(今山西大同东北),全长五百一十余公里,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人。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开平,开平为元之上都,常遇春攻占开平,即建开平卫。
开平不仅地处明初北部防线之最前沿,而且由于地位特殊,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明初诸多军事行动,皆以此为据点。
如洪武二十四年,傅友德北伐,驻师开平。
但对第二层防线的宣府也十分重视,洪武二十七年,令刘真、李彬筑宣府。
至永乐时期,由于明成祖意图迁都于北京,地处腹里的宣府,地位便显然重要起来。
宣府离京不足四百里,为锁钥所寄,实为北京之门户。
永乐元年,以旧将郑亨充总兵官,镇守宣府,于是宣府正式建镇。
4.大同镇
总兵驻山西大同。
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东北),西至鸦角山(今山西偏关东北),全长三百三十五公里,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八名,战马5万匹。
先后修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
大同地势平漫,地处山西北部,西则平虏、威远,中则右卫、水口等处,皆称要害,盖虏南犯朔应诸城必窥之路也。
不仅为蒙古入侵山西必由之路,且因地势关系,常多大势进攻。
明初蒙古进攻大同,而明朝对大同之经略也在在记载。
明初攻占大同之后,便令汪兴祖镇守。
洪武四年,即置大同卫都指挥使司,以耿忠为都指挥使,为首置之都卫。
成祖亦
十分重视此地,永乐元年三月,即令江阴侯吴高镇守大同。
至永乐十二年令都督朱荣充总兵官镇守大同,节制山西都司、行都司备御军马。
大同正式建镇,作为九边重镇之首,成为首都的北大门。
5.辽东镇
总兵驻广宁(今辽宁北镇),管辖的长城东起辽东附近的鸭绿江边西南至山海关,全长九百七十余公里,全镇官兵九万九千八百七十五名。
辽东“三面濒夷,一面阻海,特山海关一线之路可以内通,亦形胜之区也。
”与甘肃一样,辽东亦孤悬东北,环列诸夷,从右侧牵制着蒙古的左翼,为明朝北部边防之左腋。
由于地处偏远,明朝较迟攻占此地。
洪武四年,元阳行省平章刘益归降。
仅置辽东卫。
当年刘益即被部下所杀,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此兵变,认为辽东新附,人心未安,非大为之防,无以保固疆土,并考虑到以元臣纳哈出等拥众未附,与北元汗廷遥相呼应,便设定辽都卫,令其总辖辽东各卫,赋予其更大的权力。
设置都卫始于此,可见辽东地位之特殊,亦可见辽东从开始,便相对其他地区,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力,以应对辽东复杂的形式和来自纳哈出的威胁,从而镇戍特点更为明显,近于大将镇守制度和其后的总兵镇戍制度。
由于辽东独当一面,地理特殊,故明太祖十分重视此地。
待西部逐渐攻占之后,明太祖开始加强辽东的经营,不但在洪武十八年,授郭英靖海将军,镇守辽东,又进征虏右副将军,仍镇辽东。
而且在洪武二十一年,遣
冯胜等率大军征讨纳哈出。
纳哈出降,辽东始平定。
遣都督杨文往辽东操练军马、提调屯田。
洪武三十一年,又遣耿炳文镇守辽东。
建文时期,朝廷为平灭燕王叛乱,令耿炳文佩大将军印,自辽东征讨燕王,建文元年十一月,又令杨文镇守辽东。
并且赏赐辽东兵,以为拉拢。
辽东之地位,更显重要。
故而明成祖即位之后,对辽东愈为重视。
建文四年七月,明成祖初即位,即命左都督府左都督刘贞镇守辽东,其都司属卫军马悉听节制。
虽未名以总兵官,而其职权却为总兵之权。
明成祖似乎对刘贞颇不放心,次年正月,即以亲信孟善镇守辽东。
永乐十三年时,都督刘江已为辽东总兵官。
6.延绥镇(榆林镇)
总兵驻地曾在绥德,后移至榆林堡(今陕西榆林)。
管辖的长城东起黄甫川(今陕西府谷),西至黄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约八百八十五公里,全镇官兵名额八万零一百九十六名。
明初,设绥德卫,屯兵数万守之。
拨绥德卫守御千户所刘宠屯治榆林。
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延安地控西北,与蒙古接境,命中山侯汤和等人赴延安防边。
但相对来讲,延安、绥德在永乐以前地位并不重要,原因在于尚有东胜为之藩屏。
永乐初年,以蒙古远遁,移东胜于延绥,延安、绥德遂为要冲。
但延安在宣德以前,蒙古进攻较少,故而延安等卫官军多调至陕西他处防守,或者番上京师。
宣德后,蒙古逐渐经由延安、绥德等地进攻陕西。
尤其宣德末
年,被瓦剌打败的鞑靼开始迁入河套,正统年间鄂尔多斯迁入,标志河套成为蒙古的永久根据地,成为攻打明朝北边的桥头堡,因为,蒙古卒进入河套地区是明蒙关系的关节点,河套本是北边的巨大缺口,使蒙古不断对北边发动攻击,“套寇”之患成为明代中叶边防的重中之重。
其中进攻的一条路径即是延安、绥德。
鉴于此,宣德七年,宣宗以西北边防最切要,令延安、庆阳等处官兵自宁夏回原卫戍守。
宣德十年,发还包括如绥德、延安、庆阳在内之陕西边卫番上官军。
并且在在宣德九年,陛绥德卫指挥使王永为陕西都指挥佥事,仍于延安、绥德巡督守备,提升了延安、绥德的军事地位。
正统元年,以蒙古进攻延安、绥德,令大同、宣府总兵官指挥战事,相机行事。
并且加强延安、绥德装备,给马二千匹。
但军事建置仍然滞后于当地的防御形势。
正统中,鉴于当地之形势,设置镇守官。
但延绥地处腹里,镇守官权限亦较小。
而天顺年间,孛来、毛里孩、阿罗出、孛罗忽等相继入寇。
鉴于此,白圭鉴于延绥广阔,而守军俱从陕西南阳、潼关调来,请于榆林立卫,并设总兵。
天顺二年,孛来寇延绥,令延绥守将都督佥事张钦佩征虏副将军印,总延绥、庆阳诸路兵。
同年,命杨信佩总兵官印,镇守延绥,延绥于是立镇。
成化年间,蒙古多次进攻榆林,榆林成陕西要害之地,于是在成化九年,将延绥镇迁至榆林。
榆林建镇。
7.固原镇(陕西镇)
总兵驻宁夏固原县。
管辖的长城东起靖边,与榆林镇长城相接,西至皋兰与甘肃镇相接,全长约五百公里。
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十二万六千九百一十九人。
关中之地,俯瞰中国,明初,明蒙在陕西展开多次大规模战争,是明元间的真正较量。
其后,虽然蒙古被驱逐出陕西,但仍不断发生战争。
故而,明初,陕西是明蒙争夺的焦点地区。
故而,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在洪武四年,即封次子于此,而且洪武七年建立陕西都司,令兵部尚书赞理陕西军务,并且以大将镇守陕西,如洪武十五年,长兴侯耿炳文、延安侯唐胜宗巡视陕西城池,督军屯田,训练士卒。
洪武二十五年,长兴侯耿炳文为总兵官,备陕西、甘肃。
明成祖对陕西也十分重视。
建文四年八月,为征虏前将军,总兵镇陕西、宁夏,节制甘肃、河南、山西诸兵。
永乐十一年,甘肃总兵官不再节制陕西都司卫所官军,仅仅节制陕西行都司卫所官军。
陕西都司职权增大,两年后,即永乐十三年,以旧人武职大臣出镇,其中丰城侯李彬即往陕西。
而此时陕西之地位,已与诸镇相侔。
(永乐十三年)敕陕西、甘肃、宁夏、大同、辽东诸守将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各都司,中都留守司、徐、宿、淮、{丕耳}、淮安、扬州、武平、归德、睢阳、潼关诸卫,选所属步骑兵,遣能干指挥千百户,统领操练,俟赴北京阅视。
时甘肃、宁夏、大同、辽东皆已设总兵官,仅陕西未设,可见当时陕西之地位,已与四地相侔。
杨士奇也云陕西、甘肃、
宁夏、大同、宣府、开平缘边去处。
至景泰年间,于谦云辽东、宣府、大同、陕西等边,及永平、山海、居庸、白羊、紫荆、倒马等关总兵镇守等项。
而刑部侍郎耿九畴后改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左都御史陈{金益}镇守陕西十余年。
可见,陕西之地位自永乐十三年,便基本同于镇之地位,但尚不为镇。
成化四年,以满四反叛,令宁远伯任寿充陕西总兵官平之。
陕西始设总兵官,即陕西称镇始于成化四年。
8.蓟镇
总兵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
所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慕田峪(今北京怀柔),全长八百八十余公里,全镇官兵人数十万七千八百一十三人。
明太祖建大宁,与辽东、宣府为外边,并封宁王于此,屯驻重兵,为北边重镇。
“靖难”之役后,内徙大宁都司于保定,此地遂空。
但成祖欲迁都北京,不得不在其北边建立重镇以为藩屏。
永乐十八年,以各地镇守官缺,令武臣出任,其中都指挥叶高往蓟州,李昌往山海,徐甫往永平。
蓟州等处已设镇守官。
洪熙元年正月令大同、辽东、甘肃、宁夏、山海、永平、宣府、开平总兵官及备御镇守官防蒙古。
可见,山海、永平地位已与镇相侔。
至三月,便已出现山海、永平等处总兵官。
九月,又称山海等处总兵官。
宣德三年,以薛禄、陈瑛、朱晃镇守永平、山海,蓟州府境内为二镇。
宣德五年,又命都督佥事陈敬充总兵官,率领官军于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备御。
总兵
官名称一直变换,可见,蓟镇尚未完全建立。
不仅如此,宣德十年,永平、山海总兵官陈敬请仿辽东、大同总兵官例,请给关防,以永平、山海非辽东、大同边境之比,不与。
从此事可看出,蓟州等处总兵官权力要小。
景泰四年,总兵自寺子峪移至忠义中卫。
成化十二年,以后,总兵官名称基本固定为蓟州等处总兵官,蓟镇逐渐建立。
9.山西镇(太原镇)
总兵驻偏关,管辖的长城西起保德、河曲的黄河岸边,从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龙泉山、固关而达黄榆岭,全长约八百公里,此镇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之内,这一线的长城被称为内长城,并多石墙,有些地方的石墙多达二十多重,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五万七千六百一十名。
明初,与陕西一样,明蒙围绕山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即使明朝占领山西后,蒙古仍然不断袭击山西,故而,洪武前期,诸边中最为重视山西,多次派遣徐达等屯驻、练兵、镇守。
洪武后期,相对于北平来讲,山西防御地位稍微下降,但仍为重点防御地区。
永乐时期,重点防御大同镇,原因在于大同为山西之藩屏。
但随着明朝北部防线的内移,山西全省逐渐临边。
故而,宣德年间设山西镇守。
山西所备,已不限于大同,而雁门、偏、宁三关成为次于大同的军事要冲。
景泰年间以蒙古不断进攻,于谦请守备三关。
三关以偏头关难守。
于是守备偏头,并以将镇守雁门。
景泰二年,以都御史镇守
雁门、偏头、宁武关,后以山西巡抚兼之。
天顺年间,以局势平缓,废雁门关镇守都院。
但其后蒙古又不断进攻山西,于是,成化元年复设兵备副使。
成化十一年筑偏头关。
成化三年,初设宁武关,并设偏头副总兵。
弘治年间,蒙古住套,山西屡被攻击。
蒙古出套则侵犯偏关、大同、宣府一带,入套则犯延绥、宁夏迤西一带。
弘治十一年筑宁武关,三关逐渐建置。
而在成化十九年,都督佥事周玺已充总兵官,镇守代州、三关。
山西镇初步建立,仅仅总兵驻区尚未完全确定。
嘉靖二十年,移副总兵自偏头至宁武,并改总兵,三关称镇。
10.昌镇
总兵驻昌平。
是为加强对五朝首都和帝陵(十三陵)的防务而从原蓟镇中增设的。
管辖的长城东起慕田峪,西止紫荆关,全长二百三十公里,全镇官兵人数一万九千零三十九人。
11 .真保镇
总兵驻保定,也是为加强王朝首都的防务而增设的。
管辖的长城北起紫荆关,南至故关,全长三百九十公里。
全镇官兵名额三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