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研究进展
Progressioninhomingof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
李培蕾林明(审校)
作者单位:350004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通讯作者:林明,E—mail:linmin90039@126.com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归巢
[Keywords]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Celltransplantation;Homing
doi:10.3969/j.issn.1672-5301.2010.01.023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01(2010)01—0065--0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等,并能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参与组织修复。
因此,BMMSCs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并取得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成果12—41,但是其到底是怎么归巢到靶器官,仍不是很清楚。
本文就BMMSCs归巢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综述。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8是来源于骨髓的非造血细胞,可以贴壁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并可以分化为骨、软骨和脂肪等多种类型的基质细胞。
它有以下特点:①获取方便,培养简单,具有高度扩增能力;②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各种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③低免疫原性,移植后免疫排斥小。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
BMMSCs的归巢就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移植部位到达特定的组织器官。
BMMSCs的归巢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趋化性因子和相应受体,并受很多因素影响。
3骨■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主要机制
3.1SDF一1/CXCR4SDF一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一1)即基质衍生因子一l。
SDF一1首先是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中发现的,它是一种由68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因子。
因其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保守的4个半胱氨酸,N端含有2个半胱氨酸,将其归为CXC亚家族,又称为CX—CLl2。
CXCR4是SDF—l的受体。
SDF一1/CXCR4在BMMSCs的归巢和组织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组织损伤时,受损组织会上调SDF一1的表达,使局部SDF一1的浓度升高,并向周围扩散,趋化表面表达CXCR4的BMMSCs沿着SDF一1的浓度梯度到达损伤部位,参与组织修复。
2004年,Abbott等【51发现,移植同量的干细胞到大鼠的心肌梗死区,使用AMD3100(可以阻断SDF一1的受体CXCR4)后,归巢到心肌梗死区的干细胞减少了(64.2±5.5)%,而在心肌梗死区注射携有SDF一1基因的腺病毒后,SDF—l的表达大量增加,归巢的干细胞增加了近100%。
3.2HGF/c—metHGF(Hepatocytegrowthfactor)即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是HGF的受体。
HGF和c—met结合后可以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可以抗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再生,在许多慢性病中还有抗纤维化、重构和功能异常的作用。
HGF的分泌主要靠微环境的调节,特别是组织损伤和炎症,活化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分泌大量的HGF。
2004年,NeusB等…发现BMMSCs也表达c—met和HGF,并通过细胞划痕测定法和Boyden—Chamber测定法证明,HGF对BMMSCs有很强的趋化性,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正比。
因此可以推断,HGF/c—met信号系统在BMMSCs的动员和归巢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3MCP-3/CCR-I、CCR一2、CCR一3、CCR一5MCP一3(monocytechemotacticprotein一3)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一3,属于趋化因子家族中的CC亚组,对多种细胞都有趋化作用,如单核细胞、粒细胞、树突细胞。
MCP一3主要是通过和它的特异性受体(CCR—l、CCR一2、CCR一3、CCR一5)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
很多损伤和炎症部位可以上调MCP一3。
2007年,Schenk等…在体外证明MCP一3对BMMSC8有很强的趋化性,而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在心梗区移植转染MCP一3基因的心脏成纤维细胞,使心梗区大量表达MCP一3,归巢的
万方数据
BMMSCs大量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
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主要影响因素
4.1组织是否损伤BMMSCs的归巢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归巢到有损伤的组织。
2009年,Assis等…通过尾静脉将等量BMMSCs分别注入正常组、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后发现,60min内,归巢到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心肌中的BMMSCs不断减少,而心肌梗夕E组的BMMSC8不断增加;7d后,心肌中仍可检测到BMMSCs,但仅存在于梗死部位。
其实BMMSCs归巢的实质就是组织损伤后释放的趋化性因子如SDF一1、HGF和MCP一3等,趋化那些表达相应配体(如CXCR4、c—met和CCR一1)的BMMSCs到达损伤部位。
4.2移植途径BMMSCs移植主要有四条途径:①心外膜移植;②心内膜移植;③冠状动脉移植:④静脉移植。
2006年,Freyman等[91分别通过尾静脉、心内膜、冠状动脉将等量的BMMSCs移植到猪的心肌梗死模型中,14d后发现,心内膜移植组归巢的BMMSCs(2864000+983000/5x107)最多,冠状动脉移植组(1393000+618000/5)<107)紧跟其后,而静脉移植组基本为零。
因心外膜移植和心内膜移植BMMSCs直接注射到心肌,故相对归巢的细胞较多:冠状动脉移植全部BMMSCs从心肌流过,故归巢的细胞相对较少;而静脉移植BMMSCs进入血液后,仅有部分MSCs进入冠状动脉,从心肌经过,所以最少。
4.3移植时间BMMSCs有多向分化潜能,并能分泌大量活性因子,促进组织修复。
但是不同时机移植效果是否一样,或者是否有明显差异呢?
2004年,Abbot等【51发现,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SDF一1的表达量迅速上调,但是在7d内下降。
在组织损伤的起始阶段,坏死物质释放大量因子,招募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到达损伤部位,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释放大量的SDF一1、HGF和MCP一3趋化那些表面表达CX—CR4、c—met、CCR一1、CCR一2、CCR一3和CCR一5的BMMSCs到达损伤部位,同时也会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和水解蛋白酶,不仅会破坏坏死组织细胞,而且也会破坏归巢到损伤部位的BMMSC8,使其大量死亡,所以移植效果很差;而在随后2天,损伤部位分泌的趋化性因子SDF一1、HGF和MCP一3达到高峰,同时炎症反应也减小,归巢细胞更多,BMMSCs的生存环境大大改善,更易存活,所以移植效果最好;而2周后,虽然炎症反应基本消退,但是受损组织分泌的趋化性因子大大减少,使招募的BMMSCs数量也大大减少,移植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4.4肺部毛细血管的阻滞大量实验证明,通过静脉移植BMMSCs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大量BMMSCs被滞留在肺。
2001年,Gao等IIo】把…IIl—oxine标记的BMMSC8通过股静脉移植到大鼠体内后,发现BMMSCs首先聚集在肺,其次是肝,而且绝大部分BMMSCs都阻滞在肺和肝,而提前注射扩血管药物硝普钠后,肺部滞留的BMMSCs减少了15%。
大量BMMSCs被滞留在肺部的主要因素可能是BMMSCs的直径和黏附性。
第一代BMMSCs的平均直径为20—24ttm,而肺部毛细血管的直径为10--15岫,另外,BMMSCs具有很强的附着能力,因此会大量滞留在肺部,但是硝普钠具有很强的扩血管和抑制BMMSCs黏附、聚集能力,所以使用硝普钠后滞留在肺部的BMMSCs就会大量减少。
4.5缺氧目前大量实验证明,在缺氧的条件下BMMSCs会上调很多基因,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并表达大量的膜性蛋白。
2008年,Rosov6t等…J用低氧诱导BMMSCs,发现细胞表面的c—met表达大量增加,对HGF的趋化能力也大大增强。
4.6细胞因子预处理很多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MMSCs表达CXCR4,从而增强其归巢能力。
2008年,Guo等1121分别用0、2.5、5、10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一1(IGF一1)干预大鼠BMMSCs,4、12、24、48h后发现,BMMSCs表面的CXCR4表达明显增加,与IGF—l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
把用10ng/ml浓度IGF一1预处理48h的BMMSCs经尾静脉移植到心肌梗死模型大鼠体内,发现归巢到心脏的BMMSC8明显增多,心功能明显改善。
2007年,Ponte等㈣用肿瘤坏死因子一Ot(TNF—a)预处理BMMSCs后,发现其对SDF一1的趋化能力提高了267%。
2007年,Shi等[141用SCF、IL-6、Fit-3Ugand、HGF和IL一3预处理BMMSCs后,发现其表面的CX—CR4表达量显著增加,归巢能力也显著加强。
4.7基因转染BMMSC8归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细胞因子及各种受体。
如果把它们的基因转染到BMMSC8上,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008年,Haider等㈣把转染IGF一1基因的BM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区,移植后心肌梗死区大量表达SDF一1,促使静脉移植的BMMSCs大量归巢,心功能明显改善。
2008年,Cheng等l*1将CXCR4基因转染到BMMSCs后,其对SDF一1的趋化能力明显增强,当通过尾静脉移植到心肌梗死大鼠体内,发现归巢到心脏的BMMSC8数目增多l倍,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左心室壁厚度明显增厚,心功能明显改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大,心肌胶原含量明显减少。
2007年,Schenk等f71在制作心肌梗死模型1个月后,将转染MCP一3基因的心脏成纤维细胞移植到心梗边缘,使心肌梗死区大量表达MCP一3;3d后将BMMSCs通过尾静脉移植到心肌梗死大鼠体内,3d后发现归巢的BMMSCs是对照组的3倍。
4.8移植次数BMMSCs经静脉移植后,要经过血液循环系统才能到达靶组织。
同时由于上文所述因素的影响,仅有部分BMMSCs能到达目的地。
为了提高疗效,我们只能加大移植BMMSCs的剂量,从而使归巢的细胞数目增加。
但是一次剂量太大,细胞可能栓塞血管,那就行不通。
那么我们是
万方数据
否可以像平常服药一样进行适量多次移植呢?2007年,Kyrlakou等D7]在制作心梗模型后,在12d内一共6次通过尾静脉移植BMMSCs到心梗部位,发现6次移植组归巢的BMMSCs数目是单次移植组的2倍多。
由于静脉移植BMMSCs,操作简单,技术设备要求低,创伤小,成本低,使多次移植有了可能。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像打针一样多次注射BMMSCs,给患者解除痛苦。
4.9体外传代次数高度扩增,大量传代是BMMSCs的一大优点。
但是其在体外的培养环境和体内的微环境毕竟是不一样的,缺乏很多细胞因子调控,那么体外大量传代对BMMSCs的归巢能力是否有影响呢?2008年,Kyriakou等1171将不同代数的BMMSC8通过尾静脉移植到受辐射的大鼠体内,20-24h后处死大鼠,发现归巢到骨髓或者脾脏的BMMSCs在小于8代组最多,8~12代组中等,而大于12代组最少,并且远远小于前两组。
具体原因,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实验找到。
2006年,Son等1181研究发现,BMMSCs表面的CXCR4表达量在第5代时为21.4%,到了第14代仅为14.7%;而c—met下降得更明显,第五代为30.4%,到了第14代仅有3.6%。
CXCR4和c-met在BMMSCs的归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体外传代培养代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从而导致BMMSCs的归巢能力下降。
看来我们要重新认识BMMSCs的高度扩增这一特性,在移植时尽量少传代,或者对其进行预处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BMMSCs的归巢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的细胞因子和膜受体,另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也不令人十分满意,怎么才能使BMMSCs更好地归巢,更好地发挥作用,仍然是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5参考文献
[1]余其贵,吴继雄.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实验研究.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7,5:838—841.[2]杨国凯,林明,许昌声,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9,7:458—461.[3]Moil#M,IntronaM。
lmbertiB。
eta1.Humanbone
ma删mesenchymalstemcellsacceleraterecoveryofacuterenalinjuryandprolongsurvivalinmice.StemCells。
2008。
26:2075—2082.[4]ShibstaT,NaruseK,KamiyaH,eta1.TransplantationofboneInarlD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improvesdiabeticpolyneuropmhyinrats.Diabetes,2008,57:3099-3107.
[5]AbbottJD,HuangY,LiuD,eta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laplaysacriticalroleinstemcellrecruitmenttotheheart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butisnotsufficienttoinducehomingintheabsenceofinjury.Circulation,2004。
110:3300-3305.
[6]NeussS,BecherE,WoltjeM,eta1.FunctionalexpressionofHGFandHGFBecepto—c—metinadult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
suggestsaroleincellmobilization,tissuerepair,andwoundhealing.StemCells。
2004,22:405—414.
[7]SchenkS,MalN,FinanA,eta1.Monocytechemotacticprotein-3isamyocardialmesenchymalstemcellhomingfactor.StemCells。
2007,25:245—251.
[8]AssisAC,CarvalhoJL,JacobyBA,eta1.Time-dependentmigration0fsystemicallydeliveredbonemmrrowm∞enchymalstemcellstotheinfractedheart.CellTransplant,2009.
[9]FreymanT,PolinG,OsmanH,eta1.Aquantitative,randomizedstudyevaluatingthreemethodsofmesenchymalstemcelldeliveryfollowingmyocardialinfarction.EurHeartJ,2006,27:1114—1122.[10]GacJ。
DennisJE,MuzicBF,eta1.Thedynamicinvivodistri-butionof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afterin-
fusion.CellsTissuesOrgans,2001,169:12-20.
[¨]Resov(1I,DaoM,Catx.cciaB,eta1.Hyp商cpreconditioning舻suitsinincreasedmotilityandimprovedtherapeuticpotentialofhumanmesencbymalstemcells.StemCells,2008,26:2173—2182.
[12]GuoJ,LinG,Baoc,eta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mprovestheefficacyofmesencbymalstemcellstransplantationinarat
modelofmyocardialinfarction.JBiomedSOi,2008,15:89-97.[13]PonteAL,MaraisE,GallayN.eta1.Theinvitromigratione41-pacityofhuman
bonenMIrrwmesenchymalstemcells:Compar-iconofchemokineandgrowthfactorchemotocticactivities.Stem
Cells,2007,25:1737—1745.
[14]ShiM,LiJ,LiaoL,eta1.RegulationofCXCB4expressionin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bycytokinetreatment:roleinhomingefficiencyinNOD/SCIDmice.Hacmatolo#ea,2007,92:
897-904.
[15]HaiderHKh,BangS,NiagaraM,eta1.IGF一1overexpressingmesenchymalstemcellsacceleratebonenⅡI朗叩啊steulcellmobi-liT..sttionviaparacrineactivationofSDF-Ia/CXCR4signalingtopromotemyocardialnp8ir.CircRes,2008,103:1300-1308.
[16]ChengZ,OuL,Zhoux,eta1.TargetedmigrationofmesencbymalstemcellsmodifiedwitlICXCB4gonetoinfarctedmyocardiumimproveseardiacpadjnnall∞.MolTher,2008,16:571—579.
[17]KyriakonC,RabinN,PizzeyA,eta1.Factomthatinfluenceshort—termhomingofhumanbonemarrow-derivedmesencbymalstemcellsinaxenngeneicanimalmodel.Hacmatolo#ca,2008,
93:1457—1465.
[18]SonBR,MsJrqueg—CurtisLA。
KuciaM,eta1.MigrationofboneinglTowandcordbloodmesenchymalstemcellsinvitroisrebm—latedbystromal-derivedfactor-1-CXCB4andhepatocytegrowthfactor-c-metaxesandinvolvesmatrixmetalloproteinases.StemCells,2006.24:1254—1264.
(收稿日期:2009—11-03)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