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姓名古淑君指导教师汤本顺

系(部)思政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112学号11494205

2014年04月17日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

教育从古至今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影响,从孔子的《论语》中可见一斑。孔子所主张的教育思想,包括根据不同个性而教学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这些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孔子教育教育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埠人。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都在传道、授业、解惑。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在年轻时做过小官,后因不得志而辞官开办私塾,传授学问。在教学期间,孔子和弟子的言行被记载收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集,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是“四书”和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论语》一共二十篇,包括有仁、孝、礼、中庸、天命、教育等思想。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思想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很多的指示作用,值得去借鉴学习。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德智并重

孔子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先进》篇有所谓的孔子四科之说,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门类,也可以说明孔门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的修养(德行);实用的政治技能(言语、政事);古代文化知识(文学)。而在德、才二者之间,孔子更重视德;在实践与知识二者之间,孔子更重视实践。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孔子所说中,可以得知孔子注重道德的教育。且孔子注重德育大于智育。孔子有一学生子夏特别喜欢念书,孔子因这点就提醒子夏不要成为书呆子。这点跟现今的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同时,孔子也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论语·述而》就有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技能学习并重的原则。这对我们现今教育也有很大的意义,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的品德。从孔子把六艺作为教学内容,可以看出他对学生道德知识的教育。

2.孔子主张的教学方法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人。他主张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有悔焉”(《论语·述而》)可反应出在当时,只要有意向学习,能提供微博见面礼的人,孔子都愿意收作学生。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丘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懒;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丘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论语中所说的这段话,主要是说了孔子面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问题而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孔子注重在教学中观察、研究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依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来传授知识。孔子还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弄明白大多数地方,到最后一点疑难的时候,再给以指点。这样,学生的印象才最深刻。

孔子明确的提出,在学习上要“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并且“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还说到,在学习上一定要有所实际行动:“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告诫人们学习靠的不是空想,而是要付诸行动。且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一向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知道的就称不知道,而且“不耻下问”。《论语·为政》篇就有说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如人的地方,有自己的长处,他时常承认自己不如老农,不如老圃,不如采桑女,并且感叹:“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这里孔子指出学习不是多多的去学,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融会贯通。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意义

1.德智兼备全面发展

孔子主张德智并重,知识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育也不可忽视。这点给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就是不能从单方面看待学生,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单方面发展,要全面的看待、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是社会全面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世纪,关注人的发展成为全世界的潮流,社会竞争也将转变人的全面素质来竞争。而在我国现今的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占据主体地位,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却很少加强道德教育。众所周知的“马加爵事件”就很好的反应了当今学生加强道德教育的缺失。对于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只狭隘化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事实上,除了专业知识的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社

会实践也不可缺少。当今大学生就缺少实践锻炼,每年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普遍低下。尽管拥有高文凭,学识渊博,但实践能力却低下,这是现今社会不断在淘汰的。知识丰富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现在社会所需的不单是知识型人才,更需要技能型人才。因此,这也给学校管理启示:在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要灌输知识,也要多动手,提高实践能力。

2.有教无类的教学方式

在孔子以前,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平民阶级没有接受教育的可能。从而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育目的只是为了统治者培养接班人,严重阻碍了文明的普及和发展。孔子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为人类文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弟子三千,有鲁国的也有秦国的;有贵族也有平民;有头脑聪明的也有迟钝的;孔子都是平等对待。在1999年9月24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元哲应邀于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举行的新亚书院50周年校庆之中国文化专题讲座,发表题为《中国文化与教育》的演讲。他说到: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我们都坚信人生而平等,职业也没有什么贵贱,在一个分工很细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变得非常重要,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领域做出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好好培养自己的兴趣与才能,站在个别的工作岗位上好好为人群社会做出贡献,便是伟大的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出众的才华,但是每一个人经过教育与努力便能真正成为伟大的人,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理想,也就是儒家‘有教无类’的中心思想。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的影响力。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也给教育工作者启示:不该戴有色眼光去看待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是差生还是优生,都应一视同仁。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原则,也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

3.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就是孔子著名的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就像是孔子对学生共同的问题却有不一样的回答。其理由是:“求(冉有的名)也退,故进之;由(子路的名)也兼人,故退之。”这就是说,因为冉有比较保守,有保守思想,所以要对他多加鼓励,子路比较急噪,所以要对他加以抑制。在现今学生中,每个人发展情况不同,个性差异较大。有的可能比较张扬,而有的可能不善言谈。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在教育学生时应多加以观察,了解其个性,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从而进行教育,扬其长避其短。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体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而在我国现今实行的是“大班教育”,一个班级好几十个人,这给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也使得学生无法充分展现其个性,这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用心,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等,才能对症下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