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认为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而这几种疾病与膳食结构和营养素的摄取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的卫生统计资料,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为ll1.0l/10万,占总死亡的20.42%;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为95.77/10万,占总死亡的l7.62 ,两者合计为38.04,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流行病学资料预测世界到2020年冠心病和脑卒中仍将是人类死因的首位和第二位。到2020年,估算冠心病死亡数将从l990年的630万增至l100万,脑卒中自440万增至770万,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数将自l430万增至2300万,所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保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2]。

根据多数报道,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一个国家的膳食结构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

和农业资源、人民消费能力、人体营养需要,以及民族传统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基本上属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发展中国家膳食式.但自上世纪末有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动物性食物成倍增长,而主食粮食的消费量逐渐下降。据王惠君等报道,l989~2000年8省居民平均食物消费量,谷类、根茎类的消费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谷类食物下降l25g/d;根茎类下降了60g/d;豆类及豆制品则由78 g/d提高到96 g/d;蔬菜、水果的消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300 g/d和10 g/d。而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畜肉类和蛋类分别增长了25.6 g/d和l4.5 g/d.其增长幅度分别为45.9%和l29.2%;水产类和禽肉类分别增长了8 g/d和5 g/d,

到2000年禽肉类和水产类平均消费量分别为l4.9 g/d和24.6 g/d。奶类的消费量近年有较大的增长,人均达到l5kg/年,这个数字虽然还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比过去确有较大的变化,况且目前还在不断提高牛奶的生产量,城市居民对饮奶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但农村饮奶者尚属少数。

随着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提高,人民的营养状况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亦随之增加,如我国大城市及郊区和富裕省份的农村膳食中脂肪的供能比已超过30 ,日均胆固醇的摄入量已超过300mg。有研究证明。中国膳食中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keys脂质分值对升高血清胆固醇作用的力度并不低于西方膳食,由此导致血清胆固醇的水平上升。20世纪90年代末高血胆固醇血症(≥5.17mol/L)的检出率已达到中年人群的l/3,而中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型脑卒中)的发病约l0%归因于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其结果是近l0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步步上升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值得注意的问题。

2 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

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营养因素很多,首先是脂肪,摄入脂肪的量和质,尤其是其脂肪酸的构成影响甚大。每日每人膳食中脂肪供给的能量如超过一日总能量的30,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则明显增高。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呈正相关。

20世纪60年代keys和Hegsted通过人体试验,对膳食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与血清胆固醇的关系作出了量的估计,提出了评价的预测方程式[1]:

Keys:△TC-2.76△S+0.05△M-1.35P-1.68

Hegsted:△TC-2.32△S+0.32△M-1.46AP+1.56△C+0.83

式中:△TC血清胆固醇

△S为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M 为单不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P为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C为膳食胆固醇的变化

由上式可见,膳食饱和脂肪酸可升高血清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而单不

饱和脂肪酸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则甚小,但随着对脂肪酸的深入研究,对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又有了新的认识。

2.1 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中月桂酸(C12:0)、豆蔻酸(C14:0)和棕榈酸(C16:0)有明显升高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易形成动脉粥样化。硬脂酸(C18:0)由于在体内能迅速转变为油酸(C18:1)故不使血清胆固醇升高。

虽然C12:0~C16:0饱和脂肪酸能使多数人的LDL-C水平升高,但其反应程度不同。有些人对饱和脂肪酸异常敏感,反应明显,但有些人则有较大的耐受性。LDL-C水平只有轻度的升高。是否与遗传、环境、激素或年龄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2.2 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具有降血脂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2个系列。n-6和n-3系。n-6系列中的母体脂肪酸为亚油酸。n-3系列中的母体脂肪酸为α-亚麻酸。两个系列的脂肪酸在体内可转化为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转化过程如下图(去饱和的过程)。

n-6系:亚油酸→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AA)→二十二碳四烯酸→二十二碳无烯酸

n-3系:α-亚麻酸→十八碳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n-6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起主要作用的是亚油酸。亚油酸来自于植物,尤以植物油中含量丰富,含量最高的是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豆油含量也很丰富,其次为芝麻油、大麻油、棉籽油和花生油,除植物油外,坚果中含量也极丰富。亚油酸不仅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而且可以降低LDL-C.其作用机理以往认为是亚油酸能降低LDL颗粒的胆固醇含量,但目前更为有力的解释是亚油酸很可能是通过增进IDI 受体的活性,而增加了血循环中LDL 的清除量,另外与亚油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含apoB脂蛋白的分泌有关。但亚油酸在降低LDL的同时可使HDL降低,对其机理尚未确定,可能与亚油酸减少apoA-I的合成有关。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母体是α-亚麻酸,亚麻酸的食物来源较少,在植物油中以胡麻油含量最高,其次为菜籽油。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是鱼油,鱼油含有丰富的EPA

和DHA,是由α-亚麻酸脱饱和和延长碳链而产生的。深海鱼油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约占鱼油总脂肪酸的25%。

n-3脂肪酸对血浆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机理为其阻碍甘油三酯掺入到肝的VLDL颗粒中,因而导致分泌到血循环中的甘油三酯减少。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摄入鱼油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但其血浆apoB水平并不降低。这些发现提示分泌到血浆中的脂蛋白颗粒总数并未减少。血甘油三酯水平正常的人,在用鱼油替换其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时,LDL-C水平下降,其效果与亚油酸一样。另外,EPA具有不使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食用鱼油时,为了防止脂质过氧化作用必须同时服用维生素E,一般每食用1g鱼油需服0.9mg维生素E。

我国《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建议每日膳食脂肪酸n-6和n-3的摄入比值以(4~6):1为宜[3]。

2.3 单不饱和脂肪酸

主要为油酸,属n-9系,硬脂酸去饱和后可转变为油酸。油酸对降低心血管疾病也有着重要意义。Keys等在7国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在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其冠心病发病率和血胆固醇水平皆远低于欧美国家,但其每日摄入的脂肪量很高,供能比达40%。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人民以橄揽油为主要食用油脂,而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由此使人们对单不饱和脂肪酸引起了重视。食用油脂中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茶油和橄榄油油酸含量达8O%以上,棕榈油中含量也较高,约40%以上。

据多数研究报道,单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作用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相近,但大量摄入亚油酸在降低LDL-C的同时,HDL-C也降低,而大量摄入油酸则无

此种情况。同时单不饱和脂肪酸不具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潜在的不良作用,如促进机体脂质过氧化、促进化学致癌作用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所以在膳食中降低饱和脂肪酸的前提下,以单不饱和脂肪酸取代部分饱和脂肪酸有重要意义。单不饱和脂肪酸降低LDL—C的机理,一般认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取代饱和脂肪酸可增加LDL受体的活性,饱和脂肪酸有抑制LDL受体活性的作用。LDL受体活性增加,从而使循环中LDL的清除加快。同时也因受体活性增强,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经受体清除增加,减少了VLDL残粒向LDL的转化,使得LDL的额外生成减少.因而使血清LDL-C降低。单不饱和脂肪酸除了被动激活LDL受体外也有拮抗膳食中胆固醇对LDL受体抑制的作用。以地鼠进行试验.饲料中同时加胆固醇和橄榄油,其肝脏LDL受体的活性远高于饲料中只加胆固醇而不加橄榄油的地鼠,说明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胆固醇有拮抗作用。

2.3 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不是天然产物,通常食用西餐的人其组织中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氢化脂肪产生的,如人造黄油,在氢化过程中某些天然存在的顺式双键转变为反式构型。人体摄入这些食物后,其中的反式脂肪酸或被氧化掉,或掺合到结构脂类中去。近期有报道,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多时可使血浆LDL-C上升,HDL-C下降,增加了冠心病的危险性。Hu等报道妇女将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降至占热能的2%,可使冠心病的危险性下降53%。典型西餐可含反式脂肪酸15g/d,美国膳食含8g/d,约占总能量的3%[4]。

3 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

除各种脂肪酸外,类脂中胆固醇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也有着密切关系。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与血脂呈正相关,因而增大了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性。食高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膳食血脂升高明显,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则血脂升高不明显。一般情况下,往往是高饱和脂肪酸与高胆固醇同时存在,故应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300mg。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见表1[5]。对膳食中胆固醇的敏感性,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有一部分人对膳食胆固醇是不敏感的,且胆固醇摄入量高时还有一定的反馈作用。

表1 常见食物中胆固醇含量

食物名称胆固醇含量(mg/100g) 食物名称胆固醇含量(mg/100g)

猪脑2571 猪肉(瘦)80

羊脑2004 猪舌158

羊肝349 鸡蛋585

猪肝288 鸡蛋黄2850 猪肉(肥)158 鸭蛋(咸)1570 鸡肝356 鳝鱼126

鸡腿162 墨鱼226

炸鸡198 河蟹267 牛肉(瘦)58 牛肉(肥)133

蟹黄(鲜)466

4 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疾病

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新的危险因素[6]。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蛋氨酸的分解产物。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需要B族维生素B6、B12和叶酸作为重要的辅助因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清叶酸、V B6、V B12

含量及其摄入量呈负相关。70%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血清叶酸和B族维生素水平较低。95%的叶酸和V B12缺乏症的人群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比正常者平均高31%。美国对中年男性医生进行的一前瞻性研究表明,如果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为17μmol/L(或高于正常上限的12%),则其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增加3.4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增高公认的界定方法是以正常人群的第95百分位数或平均值加2个标准差为截点,高于此值,定义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在5μmol/L~15μmol/L之间为正常,16μmol/L~100μmol/L为轻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00μmol/L为重度。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为:①促进血栓形成;②增强LDL致动脉硬化;⑨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④增加氧化应激和氧自由基水平。补充维生素V B6、V B12和叶酸可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有研究表明,单独给予0.5mg/d~5mg/d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下降25%;同时补充叶酸0.5mg/d~5mg/d和V B12500μg/d,下降32%;同时给予叶酸0.5mg/d~5mg/d和

V B616.5mg/d,下降32%。所以叶酸、V B12和V B6具有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主要系因同型半胱氨酸在转甲基反应与转硫反应过程中必需有叶酸、V B12和V B6作为辅助因子,如缺乏则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7]。

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食品中,以动物肝、肾、鸡蛋、豆类、酵母、绿叶蔬菜、水果及坚果中含量较多,如猪肝236.4μg/100g,黄豆381.2μg/100g,菠菜347.0μg/100g,花生104.9μg/100 g。维生素B12主要食物来源为动物性食物,以动物肝脏和蛤蟹中含量丰富。维生素B6主要食物来源有动物肝脏、肉类、谷物、坚果、水果和蔬菜,蛋黄、乳粉中含量亦较高。

综上所述,膳食、营养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是经济转型中的大国,随着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死亡率的下降,慢性病的死亡率正在上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死亡的第一、二位死因,据最近卫生部公布我国血脂异常者达1.6亿人,体重超重和肥胖者达2.6亿人。据调查北京人每日植物油的平均摄入量高达83g。这些危险因素若不加以控制,将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正处于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关键时期,应及时地加强健康营养知识的宣传,争取政府、社区和媒体的支持,以迎接预防慢性病的挑战,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A.Drewnowski and Barry,M.Popkin.The Nutrition Transition:New trends in the global Diet[J],Nutr.Rev,1997,55(2):31~34

[2] 赵法彶.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J].营养健康新观察,2003,20:7~13

[3]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8~98

[4] Gary J.Nelson.Dietary fat,trans fatty acids,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Nutr.Rev,1998,56(8):250~252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编著.中国食物成分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

[6] 闻芝梅,陈君石.现代营养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53,60~62

[7] 周北凡.经济转型期的膳食营养和慢性病预防-挑战和机遇并存[J].营养学报,2004,26(4):241~243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之令狐文艳创作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令狐文艳 2012.7 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有综合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_张玉传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 张玉传李宗清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滨州256603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抑郁障碍;焦虑障碍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9510(2012)03-0220-04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持续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约占每年总死亡人数的40.27%。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肥胖、血脂异常、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精神心理问题可加重这些危险因素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国内外众多研究发现焦虑抑郁与多种疾病都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更为密切[1,2]。 2011年8月24日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双心医学”(心脏与心理)学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学组组长胡大一指出:“双心医学”作为一个由心血管科和精神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平台,旨在研究和阐释医学实践的目的和价值,寻求对生命的科学理解和对个体的人文理解的综合。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更多关注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不关注精神心理问题,导致许多有心理疾患的患者常以“心脏病”症状就诊于心内科门诊。许多患者不重视也不接受“精神心理障碍”诊断,拒绝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辗转在心内科重复诊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医疗资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普及,二级预防的规范化,控制不良生活方式,纠正代谢综合征等措施已使冠心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但部分患者躯体疾病虽然得到有效缓解,客观检查指标恢复正常,仍认为自己有未治愈疾病或认为有异物在心而反复就诊,对这样的患者,心血管科医生常感束手无策。本文针对心脏与心理共病的发病机制、识别与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1心脏与心理问题共病多见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理问题和包括心律失常在内的心血管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剧病情恶化,二者的共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目前,在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超过半数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除了部分患者是冠心病伴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外,大多数患者的症状是由精神心理障碍造成的焦虑、抑郁情绪所致。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复杂,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心血管系统变化对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有多个生物学途径可解释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预后之间的联系[3]。 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问题的现象在临床非常常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心血管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抑郁症,焦虑抑郁是高血压或血压升高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5]。1995年Leung对8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研究发现,合并焦虑症者94%,抑郁者34%,4%存在重症抑郁。2005年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进行调查显示,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刘梅颜等[6]报道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5.6%和78.9%,稳定冠心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5%和26.9%。在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中,共病的发生率可达40% 60%。2004年Interheart研究显示,精神应激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7]。一项经典研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年发现,即使轻度抑郁(Beck抑郁评分5 9分)也增加患者心肌梗塞死亡率,且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而增加[8]。李曦铭等[9]对673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随访1年发现,无论接受PCI还是CABG治疗,与无抑郁症状患者比较,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4倍。 在心理异常的患者中,初发和再发心血管疾病并发心理疾患的患者相关症状并不典型,这部分共病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其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活性改变引起血液的高凝状

7.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常见并发症应急预案(10种)

7.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常见 并发症应急预案(10种)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应急预案 一、总则 1.各项手术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设备的运行情况、物品的准备、抢救药品的准备等。 2.术者应于术前充分考虑患者手术的风险性,制定出详实的手术方案,做好应急的特殊物品的准备和 心理准备。 3.一旦出现紧急意外情况按照如下流程进行抢救工作: ⑴第一时间,术者为主要负责人(有特殊安排者除外)指挥现场人员进行抢救,抢救效果好的,待 患者病情稳定后,据情况继续手术或终止; ⑵如在场人员自己处理有困难,应立即提出紧急会诊要求,邀请相关科室人员协助抢救,同时通知 医务处; ⑶如有必要,应报告给主管院长、院长; ⑷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通报患者病情和抢救情况,以征得家属理解; ⑸抢救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记录医嘱和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当时记录不全的抢救结束后立即补 记。 ⑹处理完后召开讨论会,分析出现紧急情况的原因、抢救是否及时、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出教训、 以及改进方案等,并详细记录备案。 二、实施细则 1、介入诊疗术中可能因导管钢丝等器械引起血管或心肌穿孔导致心包积液,需要立即行心包穿刺和引 流。 2、介入器械、药物干扰心脏敏感区域可能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室速、室颤或心 脏停搏),情况危急时需要药物、电复律或起搏器植入。 3、病情和病变性质决定介入术的策略,有时于介入术中临时改变计划,会向家属交待。 4、介入术中心脏、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脱落,以及器械的断裂或脱落可能造成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 死、中风、肺栓塞或其他部位缺血,情况危急时会考虑中断手术。 5、部分介入术需联合应用抑制血液凝固的药物,可能诱发或加重出血,包括伤口、消化道、腹膜后、 胸腔、眼底、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时需要输血、压迫、腔镜、外科手术等处理。 6、患者可能对消毒剂、对比剂或其他药物、材料过敏,出现皮疹、头晕、呼吸困难、休克、溶血等, 予相应处理,情况不能控制应终止手术。 7、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会出现再灌注综合征如:血压下降、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可予多巴胺、

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doc

冠心病的健康宣教 一、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 危险因素包括男性、中老年人、有家族史、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二、预防冠心病的措施: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宜消化,每周最多只吃三个鸡蛋。多吃水果及蔬菜,饮食要均衡。盐量低可以降低血压(每日≤6g),减少冠状动脉病的危险。 经常运动,但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来开始实行你的运动计划。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定时检查身体并遵照医嘱。 三、饮食习惯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四、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三个与冠心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 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 五、冠心病病人在冬春季节中要注意什么: (1)除坚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还要备好保健盒、氧气等急救药品。 (2)及时卧床休息,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天气 变化时,注意保暖。 (4)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 (5)提高皮肤的抗寒能力,同时要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锻炼: 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尽量避免奔跑、纵跃,气温高时,或湿度高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 七、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紧缩样疼痛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 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为及早发现冠心病,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做以下的检验: 如果检验结果不正常或有其他的易患危险因素,应该每五年作一次或更多次血胆固醇化验。 每年作一次血压检查。 每年作一次血糖检查。 若属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看是否需要接受心电图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最肯定的方法。 八、冠心病是遗传性疾病吗?

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

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 【关键词】 ,临床营养;心血管疾病 临床营养一般是指根据疾病的病理,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给予恰当的营养素,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组织修复,在对机体的内营养状况的监测下,调节营养的供给量,配合临床的需要,使患者早日康复。心血管疾病的饮食防治的目的:控制总热量、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 1 冠心病的饮食防治 治疗目的:控制总热量、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 1.1 热能比例要合理西方国家例如美国,目前居民的膳食中,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提供的热能分别占热能的40%、42%、12%,而我国则三者的比例分别为60%~70%、16%~20%、10%~14%,从预防冠心病的角度看,我国人民的膳食构成比较合理。 1.2 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前者动物脂肪中含量多,后者植物油中含量多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常用的菜籽油、豆油、花生油、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如肥肉、猪油、乳制品(全乳、乳脂、奶油、乳酪)等,则富含饱和脂肪酸。 1.3 适当限制胆固醇每日从食物摄取的胆固醇以<300 mg(300 mg的胆固醇约相当于2两肥肉,或4两瘦肉,或1个鸡蛋中的胆固醇的量)为宜,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则宜<200 mg。

1.4 多吃粗粮、蔬菜、瓜果粗粮较精白粮具有更多的食物纤维、维生素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瓜果类食物富含维生素、无机盐等,尚含有果胶,能降低血脂,因此冠心病患者在饮食调配上可适当增加这类食物。 1.5 经常食用降低血脂的食物如香菇、大蒜、豆角、芸豆、毛豆、黄豆、红小豆、淡菜、核桃仁、大葱、扇贝、对虾、甲鱼、豌豆、花生仁、木耳、洋葱、海带、紫菜、蚕豆等。他们通过人体试验,证实能降低血脂。 1.6 其他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必须戒烟,慎饮浓茶,禁用咖啡。 2 急性心急梗死的饮食治疗 (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3天内以流食为主,每日热量约2100~3360 kJ,容量约1000~1500 ml。包括豆浆、藕粉、米汤、菜汁、肉汤、牛奶(低脂)、淡茶水等。(2)一日多餐,并避免过冷、过热,以防心律失常。(3)禁止吸烟,慎用浓茶、咖啡及易引起腹胀的饮料。食物中的钠、钾、镁必须加以注意,一般建议低盐(少盐)饮食。(4)当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质,并逐步将热量增加至4190~5028 kJ。膳食宜注意清淡、富有营养和易消化。允许进食的瘦肉、鱼类、家禽、蔬菜、水果。经常保持胃肠道通常,以防大便过度用力,加重病情。3~4周后,随着患者逐步恢复活动、饮食的限制也可以逐渐放松,但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仍应适当限制。不要饱餐或进食大量脂肪,这可引起心肌梗死再次发作。另一方面,饮食也不要过分限制,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和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影响患者早日康复。 3 高

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

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 基地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确保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是根据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规范》的要求,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工作。培训基地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推荐,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专家考核评审后确定并公布。 第三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导师(以下简称“培训导师”)是在卫生部确定的培训基地内承担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化培训的医师。由各培训基地推荐,由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专家评审培训后确定并颁发聘书。 第四条培训基地和培训导师应根据卫生部制定下发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规范》等文件的要求,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化培训工作。 第二章培训基地管理 第五条培训基地须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三级甲等医院; (二)具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500例。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导管消融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病例不少于7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70例; (三)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床位总数不少于150张; (四)有至少4名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 (五)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六)近3年在国内核心专业杂志或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发表有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或出版临床专著; (七)举办过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或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第六条培训基地自身规范化工作的要求:培训基地应制定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 2015-02-10 16:04来源:中华内科杂志作者:常翠青 字体大小 -|+ 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人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可减少LDL-C 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因此,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医学专业学会或协会都膳食干预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一、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鱼和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蔬菜和水果(包括浆果)、富含亚油酸和钾的食物、植物甾醇,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与减少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饱和脂肪酸(豆蔻酸和棕榈酸)、反式脂肪酸、高钠摄人、大量饮酒、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维生素(Vit)E 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无关联。 α- 亚麻酸、油酸、膳食纤维(非淀粉多糖)、全粒类谷物、无盐坚果、叶酸很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膳食胆固醇和未过滤的熟咖啡很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硬脂酸与心血管疾病没有关系。摄人类黄酮和大豆制品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富含月桂酸的脂肪、 B- 胡萝卜素补充剂和胎儿营养不良可能增加其风险。膳食营养因素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证据水平见表1。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V01.15 No.3 第 15 卷第 3 期井冈山医专学报 M 丑 v.2008 2008 年 5 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 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林玉川(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对老年人健康的危害。 根据其发病原因,从营养学、体育保健和临床医学三方面提出老年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措施,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国民体质建设,缓解人 12 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老年人;性血管疾病;健康保健 [中围分类号】R5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35(2008)03001202 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1.1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中国是目前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见表 1),当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 1 亿 4 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l1%左右表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划分标准 (引自耿德章,1994) 自1999年以来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就不断增加。 据估算 210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 3.18 亿,总人口的 1 / 6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标准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 (2011年版) 为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制定本规。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或血管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心血管科。 开展心血管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

40。 2.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30。 3.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检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5)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主动脉球囊反搏仪,以及心血管有创压力监测仪;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开展心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

心血管疾病营养治疗原则(内容充实)

心血管疾病营养治疗原则 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是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营养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脂、血压、血糖和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同时,增加保护因素。鼓励内科医生自己开营养处方,或推荐病人去咨询临床营养师。对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营养师作为多学科小组(包括医师、心理医师、护士和药剂师)的成员,通过提供医学营养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减少再入院和住院天数、提高对限制钠及液体摄入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等心衰患者的治疗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营养治疗和咨询包括客观地营养评估、准确地营养诊断、科学地营养干预(包括营养教育)、全面地营养监测。推荐首次门诊的时间为 45- 90 min,第 2-6 次的随访时间为 30-60 min,建议每次都有临床营养师参与。从药物治疗开始前,就应进行饮食营养干预措施,并在整个药物治疗期间均持续进行膳食营养干预,以便提高疗效。 医学营养治疗计划需要 3-6 个月的时间。首先是行为干预,主要是降低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即减少肉类食品、油炸油煎食品和糕点摄入;减少膳食钠的摄入量,清淡饮食,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其次是给予个体化的营养治疗膳食 6 周。在第 2 次随访时,需要对血脂、血压和血糖的变化进行评估,如有必要,可加强治疗。 第 2 次随访时可指导患者学习有关辅助降脂膳食成分(如植物甾醇和膳食纤维)知识,增加膳食中的钾、镁、钙的摄入量,此阶段需对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进行监控。在第 3 次随访时,如果血脂或血压没有达到目标水平,则开始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当血脂已经大幅度下降时,应对代谢综合征或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 校正多种危险因素的关键是增加运动,减少能量摄入和减轻体重。通过健康教育和营养咨询,帮助患者学会按膳食营养处方计划合理饮食、阅读食品营养标签、修改食谱、准备或采购健康的食物,以及外出就餐时合理饮食。 极低脂肪膳食有助于达到降脂目标。在二级预防中,这类膳食也可以辅助药物治疗。这类饮食含有最低限度的动物食品,饱和脂肪酸 (<30/0)、胆固醇(<5 mg/d) 以及总脂肪(<10%) 的摄入量均非常低,该类膳食主要食用低脂肪的谷物、豆类、蔬菜、水果、蛋清和脱脂乳制品,通常称之为奶蛋素食疗法。对于有他汀类药物禁忌证的患者可以选择极低脂肪膳食进行治疗,或由临床医师根据病情选择。 (一)总原则 1.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平衡膳食。 2.总能量摄入与身体活动要平衡:保持健康体重,BMI 在 18.5-<24.0 kg/m2。 3.低脂肪、低饱和脂肪膳食: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 30%,其中饱和脂肪酸不超过总能量的 10%,尽量减少摄入肥肉、肉类食品和奶油,尽量不用椰子油和棕榈油。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 20 -30 g。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29T15:06:54.6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4期作者:尹素萍 [导读] 文章针对ASCVD、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展开了分析。 昌邑市人民医院 261300 摘要: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在世界疾病之中具有较高死亡率,其中IHD(缺血性心脏病)、卒中为主要原因,在2013年的临床数据中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247.9人病死,据WHO的预测直至2030年其抑郁症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致残的又一原因。基于此现状,文章针对ASCVD、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障碍;分析 Abstract:ASCV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world of disease with high mortality,which IHD(ischemic heart disease),stroke is the main reason,in 2013 the clinical data average per 100000 people have 247.9 people died,according to the who predicted until 2030 the depression will be another cause of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ased on this situation,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obstacles of ASCVD,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Key words: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ntal disorder;analysis 在2015年对其精神障碍的病群死亡实施“Meta”分析,相关结果显示为:他们比非精神类障碍病群死亡率高出2倍多,占是全球患者死亡的14%以上,平均每年因精神障碍死亡的患者约达80万。基于心血管疾病、抑郁症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患病机率,它们是可以进行预测的,然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产生抑郁症远远比预期中要常见得多。在研究中发现二者在相关性方面为双向,心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结果都是抑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务必要分析患者精神心理上的障碍。 一、双心医学在临床中的发展 国内双心医学是在1995年由其胡大一所提出,而后一直将其致力在精神心理的卫生中作为心脏疾病予以整体性防治的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在不断发展中加快了双心医学应用的步伐。尤其是在2015年的ESC上,更有力说明了双心医学在国内发展的实况。在近20余年中伴随研究的深入,其双心医学获取了较大发展,不单单是临床医生就双心问题的认知得到提升、患者接受心理问题的程度有所增加,还体现在它的构建及其在其中获取的医学利益。 二、分析精神心理障碍为ASCVD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它和血脂、其它异常代谢存在相关性,尤其是在血管炎症类疾病中,是产生心血管疾病一个重要原因。其病理十分复杂,经常和低密度的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细胞的渗透性改变、血管壁的损伤存在相关关系。经过数据的分析结果,证实了焦虑或是抑郁症在普通的精神障碍中比正常群体要高很多,对心血管存在的危险因素调整依旧存在,提示了焦虑或是抑郁症和亚临床的动脉粥样硬化实际加速有关。其精神障碍和继发性卒中产生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在吸烟之后患者的抑郁症、卒中产生明显的变化。此外,另一批学者针对台湾人群实施了对照性分析及研究,其结果也显示心理障碍带来的疾病风险比较高。 独立因素 双心医学证明了患者精神心理的障碍为ASCVD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此同时对其ASCVD的预后有不利的影响。在2004年进行了“Meta”分析,其结果为抑郁症是冠心病的患者出现死亡最危险的因素。针对于中年男性存在很多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试验,显示抑郁症和全因的死亡率间存在相关关系,其心血管疾病存在较高的死亡风险,特别是卒中比较明显。此外,在“Meta”分析中发现了焦虑患者中冠心病不仅增高了风险,还令心源性的死亡增加了危险。在2011年国内调查数据的评估显示,重度的抑郁症和躁狂症以及焦虑症类患者较早产生心血管类疾病死亡主要风险。在后期上的随访中,抑郁患者IHD的死亡率风险矫正值是3.7,明显比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基于重度的抑郁症、企图自杀、自杀致使IHD死亡率存在的风险其男性约占13%,而女性约占65%,故其在危险因素中表现最强。在2014年发表的建议类文章,也就是ACC提出要将抑郁视为ACS在预后不良后果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它也是此次正式提出的危险重要因素,在之前一直觉得抑郁是一种“可能”,而现在作为里程碑进行认知。 三、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在临床上的表现及其识别 精神心理障碍在临床上经常表现为:和心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症状,它包括心脏疾病的临床症状,例如:胸痛和心动过速及其心悸;在呼吸系统方面的症状有呼吸困难和窒息感等;在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有:头痛和头晕以及出汗甚至发抖等。这些症状在临床上会难以分辨,在耐心倾听基础上,要借用量表实施评估。此外,依照精神疾病相关诊断及其统计标准的手册对患者精神心理上的障碍进行诊断,包含抑郁和焦虑及其双相的障碍,这足以彰显出多学科下协作进行诊治的临床优势。 总结: 心血管医师在双心医学治疗中属于最佳的启动者、推广者,需要增强心理卫生的培养,并在实践的工作之中,努力诊断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且实施综合的临床诊治。此外,医院相关体制还需进行深化性改革,增强社区医疗的一体化临床服务,其三甲医院可以在条件允许状况下增设一些心理咨询的机构,进而完善科室间诊治协作,更好的从患者利益去出发,诊治并互治双心。各级医院、社区医院都需完全认知到双心医学在临床领域中具有的意义,令双心理念走向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魏万林,张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10(5):579—581. [2]夏春晨,段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治疗[J].医学综述,2014,20(22):4101—4103.

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

一、冠心病介入诊疗工作开展情况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从1974年开始开展冠脉造影,1987年开始进行冠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PCI)。随着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冠脉造影及PCI 的病例数逐年增加,近3年来PCI例数更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近几年我院已开展的冠脉内治疗项目包括冠脉旋磨术、冠脉血栓抽吸术、冠脉内超声检查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等,并从1999年开始全面开展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诊PCI 治疗,使大量的冠心病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2008年心内科心导管总例数有较大幅度增长,共完成8258 例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95% ,其中完成冠脉PCI 2436 例次,并且PCI成功率达98%以上,死亡率仅0.6%,各种并发症也只有1%左右。 我院从2000年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立5个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工作组,包括介入治疗医师、导管室护理人员和放射人员。轮流值班进行24小时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工作,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治疗。使95%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疗效最好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冠脉内超声检查从科研和临床实践应用方面开展。结合无创的冠状动脉CT 以及分子生物学开展了冠状动脉斑块的病理形态学和稳定型方面研究,并应用于临床,评价了血管内超声对临床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冠脉内超声在接入治疗过程中的评价治疗和指导介入作用,并进行了临床的推广。 从1998年开始,对于冠心病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我们开展了综合性的介入治疗工作。包括颈动脉介入治疗、肾动脉介入治疗以及主动脉和髂动脉病变的综合介入治疗。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介入治疗方案。从1998年开始开展了经皮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到2008年成功进行了颈动脉支架置入约400例。1999年开展了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每年大概进行50例左右的肾动脉支架置入。同时开展了肾动脉狭窄与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相关研究,并进一步追踪随访,评价了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对患者血压和肾功能改善的情况,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与核心期刊。2002年开始进行主动脉夹层的经皮带膜支架的封堵治疗,减少了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到2008年共进行了经皮主动

世界著名心血管营养学专家

世界著名心血管营养学专家、美国心脏病学会副主席、波士顿塔夫兹大学心血管营养研究所所长列奇廷斯坦教授指出,为了保持心血管的健康,人们应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经常吃以下九类食品。 一、有叶蔬菜,如:绿花椰菜,花菜,球芽甘蓝,卷心菜,芹菜等。有叶蔬菜提供大量的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硬化。 二、具有鲜亮色素的蔬菜,如:菠菜,莴苣,红薯,南瓜,西葫芦,胡萝卜,红辣椒,黄辣椒,绿辣椒等。这些亮色蔬菜中不仅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纤维,而且含有抗氧化的生物素,可以帮助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 三、新鲜水果,如:苹果,桃子,葡萄,杏子,草莓,西红柿等。水果中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和抗氧化生物素,可以帮助预防心血管疾病。 四、全谷类食物,如:含麸面粉做的面包,褐色糙米,燕麦片,爆玉米花等。这些全谷类食物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同样能降低低密度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 五、用菜油、豆油或橄榄油做菜,这些植物油中富含奥米加三类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帮助维持正常心脏血管功能。 六、低脂肪或不含脂肪的乳制品,如:低脂或无脂牛奶,低脂乳酪,酸奶等,以此来替代高脂肪乳制品,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七、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剑鱼等。深海鱼类富含奥米加三类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八、豆类食品,如:豆浆,豆腐,豆腐干,鲜豆或干豆等。豆类中含有大量有益于心脏健康的植物蛋白、脂类和纤维。 九、低度酒,如:啤酒和葡萄酒等,也能帮助降低低密度胆固醇,从而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据说多吃洋葱对脑血管硬化有改善作用,特别是针对脑血管硬化引起的头痛偏头痛患者。 与心血管有关的疾病 心脏病是心脏及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血管栓塞等一组疾病。他们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各异。最关键的基础性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早搏等症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2.7 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

心血管疾病的营养

心血管疾病的营养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周围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等 ?四高一多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硬化——即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等沉积,并伴随着纤维组织的形成与钙化等病变 心血管疾病——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 ?WHO报道目前全球每年16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202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2500万 ?WHO预测,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目前我国每年约400万人死于此病占总死亡人数的3/5以上 ?全世界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地区就在中国,中国以北方为高发病区 这令你震惊吗? ?现在全球有近1/4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而且终身一生可能有1/3的人为心血管疾病阴影所笼罩,最后有1/5 人口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抗争不分区域、人种,已成为全人类的挑战之一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通常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前者是指防病于未然,后者是指防病已形成当然无论对病人还是医生的最高境界为防“未病” ?一级预防即心血管疾病的病前预防 根据心血管疾病病易患因素一级预防内容包括: (1)控制血压 (2)合理饮食结构及热能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脂血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3)戒烟 (4)积极治疗糖尿病 (5)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充钙、镁 (6)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分激动 (7)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一级预防针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饮食建议则是非常重要 ?由于缺少关于现有饮食及其对健康益处的确切资料,产生了很多混乱 ?许多年来,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低脂饮食: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5%,脂肪占30%,蛋白质占15%,胆固醇每天限制在<300mg/d ?这种强调低脂饮食的后果是无意中促进了碳水化合物的无限制摄入 ?改善饮食既能讲究营养又能明显影响体重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由于肥胖的盛行,除了建议低脂饮食外,新出现了很多流行的饮食 ?尽管某些饮食对健康有益,但其中也不乏损害心血管和全身健康者 ?临床医生和营养师有必要充分了解这些饮食以便指导患者或食客 ?本讲座的目的就是总结那些常见的心血管健康饮食疗法并对其现有的科学依据进行评价 肥胖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1991年以来美国肥胖病的患病率高达61% 估计每年有30万美国成年人死于肥胖相关的疾病 ?中国肥胖人群达7000万是成年人总数的14.6%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应急预案之欧阳家百创编

遵义县人民医院 欧阳家百(2021.03.07)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应急预案 (冠脉介入、起搏与电生理、先心病介入封堵术) 一、总则 1.各项手术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设备的运行情况、物品 的准备、抢救药品的准备等。 2.术者应于术前充分考虑患者手术的风险性,制定出详实的手术 方案,做好应急的特殊物品的准备和心理准备。 3.一旦出现紧急意外情况按照如下流程进行抢救工作: ⑴第一时间,术者为主要负责人(有特殊安排者除外)指挥现 场人员进行抢救,抢救效果好的,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据情况继续手术或终止; ⑵如在场人员自己处理有困难,应立即提出紧急会诊要求,邀 请相关科室人员协助抢救,同时通知医务处; ⑶如有必要,应报告给主管院长、院长; ⑷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通报患者病情和抢救情况,以征得家 属理解; ⑸抢救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记录医嘱和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当时记录不全的抢救结束后立即补记。 ⑹处理完后召开讨论会,分析出现紧急情况的原因、抢救是否 及时、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出教训、以及改进方案等,并详细

记录备案。 4、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心内科开展的冠脉介入手术、起搏器安置与 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与射频消融术、先心病介入封堵术等心脏病介入手术。 二、实施细则 1、介入诊疗术中可能因导管钢丝等器械引起血管或心肌穿孔导致 心包积液,需要立即行心包穿刺和引流。 2、介入器械、药物干扰心脏敏感区域可能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 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室速、室颤或心脏停搏),情况危急时需要药物、电复律或起搏器植入。 3、病情和病变性质决定介入术的策略,有时于介入术中临时改变 计划,会向家属交待。 4、介入术中心脏、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脱落,以及器械的断裂或脱 落可能造成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中风、肺栓塞或其他部位缺血,情况危急时会考虑中断手术。 5、部分介入术需联合应用抑制血液凝固的药物,可能诱发或加重 出血,包括伤口、消化道、腹膜后、胸腔、眼底、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时需要输血、压迫、腔镜、外科手术等处理。6、患者可能对消毒剂、对比剂或其他药物、材料过敏,出现皮 疹、头晕、呼吸困难、休克、溶血等,予相应处理,情况不能控制应终止手术。 7、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会出现再灌注综合征如:血压下降、室性心 律失常、心动过缓等,可予多巴胺、利多卡因、阿托品等静

缺乏营养会加重心脏疾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缺乏营养会加重心脏疾病 导语:冠心病患者常能听到这样的忠告:高脂肪、高胆固醇对心血管有害、饮食要多吃低脂肪、低胆固醇类食物。应该说,这话基本是正确的。但有的老年 冠心病患者常能听到这样的忠告:“高脂肪、高胆固醇对心血管有害”、“饮食要多吃低脂肪、低胆固醇类食物”。应该说,这话基本是正确的。但有的老年人过分地控制饮食,对肉类、鸡蛋和牛奶不敢沾,甚至连植物油也吃得过少,长期与青菜、萝卜之类素食为伍,这不仅会造成营养不良性贫血,而且还会由此引发心绞痛。临床观察证明,营养不良性贫血导致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并非少见,这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贫血平均发生率为30%以上,生活条件差的人群中,贫血发生率竟高达近50%,其中有不少人是由于营养不良所致。营养不良性贫血会引发心绞痛,这是因为贫血时的摄氧量减少,迫使心脏加快血流量,而增加血流量又意味着心脏工作量加大,心肌耗氧量升高,而致心绞痛。这种心绞痛并非用抗心绞痛药物就能奏效,只有增加营养,提高血色素,消除了贫血后,才能解决问题。 贫血引起的心肌缺血,并不是单纯的血流量减少问题,关键还是缺氧,氧是靠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运送的。如果患者的血红蛋白减少了一半,那么即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一点也没有减少,心肌得到的氧气也只有一半,只有靠加快血液循环才能补偿,可是,血液循环又只能靠心肌收缩来推动,加快血液循环必然增大心脏工作量,于是它本身需耗费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也要相应增加。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重度营养不良性贫血,对心脏没有病的人也可能导致贫血性心脏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