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认为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而这几种疾病与膳食结构和营养素的摄取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的卫生统计资料,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为ll1.0l/10万,占总死亡的20.42%;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为95.77/10万,占总死亡的l7.62 ,两者合计为38.04,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流行病学资料预测世界到2020年冠心病和脑卒中仍将是人类死因的首位和第二位。到2020年,估算冠心病死亡数将从l990年的630万增至l100万,脑卒中自440万增至770万,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数将自l430万增至2300万,所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保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2]。

根据多数报道,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一个国家的膳食结构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

和农业资源、人民消费能力、人体营养需要,以及民族传统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基本上属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发展中国家膳食式.但自上世纪末有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动物性食物成倍增长,而主食粮食的消费量逐渐下降。据王惠君等报道,l989~2000年8省居民平均食物消费量,谷类、根茎类的消费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谷类食物下降l25g/d;根茎类下降了60g/d;豆类及豆制品则由78 g/d提高到96 g/d;蔬菜、水果的消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300 g/d和10 g/d。而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畜肉类和蛋类分别增长了25.6 g/d和l4.5 g/d.其增长幅度分别为45.9%和l29.2%;水产类和禽肉类分别增长了8 g/d和5 g/d,

到2000年禽肉类和水产类平均消费量分别为l4.9 g/d和24.6 g/d。奶类的消费量近年有较大的增长,人均达到l5kg/年,这个数字虽然还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比过去确有较大的变化,况且目前还在不断提高牛奶的生产量,城市居民对饮奶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但农村饮奶者尚属少数。

随着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提高,人民的营养状况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亦随之增加,如我国大城市及郊区和富裕省份的农村膳食中脂肪的供能比已超过30 ,日均胆固醇的摄入量已超过300mg。有研究证明。中国膳食中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keys脂质分值对升高血清胆固醇作用的力度并不低于西方膳食,由此导致血清胆固醇的水平上升。20世纪90年代末高血胆固醇血症(≥5.17mol/L)的检出率已达到中年人群的l/3,而中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型脑卒中)的发病约l0%归因于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其结果是近l0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步步上升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值得注意的问题。

2 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

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营养因素很多,首先是脂肪,摄入脂肪的量和质,尤其是其脂肪酸的构成影响甚大。每日每人膳食中脂肪供给的能量如超过一日总能量的30,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则明显增高。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呈正相关。

20世纪60年代keys和Hegsted通过人体试验,对膳食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与血清胆固醇的关系作出了量的估计,提出了评价的预测方程式[1]:

Keys:△TC-2.76△S+0.05△M-1.35P-1.68

Hegsted:△TC-2.32△S+0.32△M-1.46AP+1.56△C+0.83

式中:△TC血清胆固醇

△S为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M 为单不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P为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C为膳食胆固醇的变化

由上式可见,膳食饱和脂肪酸可升高血清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而单不

饱和脂肪酸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则甚小,但随着对脂肪酸的深入研究,对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又有了新的认识。

2.1 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中月桂酸(C12:0)、豆蔻酸(C14:0)和棕榈酸(C16:0)有明显升高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易形成动脉粥样化。硬脂酸(C18:0)由于在体内能迅速转变为油酸(C18:1)故不使血清胆固醇升高。

虽然C12:0~C16:0饱和脂肪酸能使多数人的LDL-C水平升高,但其反应程度不同。有些人对饱和脂肪酸异常敏感,反应明显,但有些人则有较大的耐受性。LDL-C水平只有轻度的升高。是否与遗传、环境、激素或年龄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2.2 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具有降血脂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2个系列。n-6和n-3系。n-6系列中的母体脂肪酸为亚油酸。n-3系列中的母体脂肪酸为α-亚麻酸。两个系列的脂肪酸在体内可转化为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转化过程如下图(去饱和的过程)。

n-6系:亚油酸→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AA)→二十二碳四烯酸→二十二碳无烯酸

n-3系:α-亚麻酸→十八碳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n-6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起主要作用的是亚油酸。亚油酸来自于植物,尤以植物油中含量丰富,含量最高的是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豆油含量也很丰富,其次为芝麻油、大麻油、棉籽油和花生油,除植物油外,坚果中含量也极丰富。亚油酸不仅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而且可以降低LDL-C.其作用机理以往认为是亚油酸能降低LDL颗粒的胆固醇含量,但目前更为有力的解释是亚油酸很可能是通过增进IDI 受体的活性,而增加了血循环中LDL 的清除量,另外与亚油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含apoB脂蛋白的分泌有关。但亚油酸在降低LDL的同时可使HDL降低,对其机理尚未确定,可能与亚油酸减少apoA-I的合成有关。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母体是α-亚麻酸,亚麻酸的食物来源较少,在植物油中以胡麻油含量最高,其次为菜籽油。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是鱼油,鱼油含有丰富的EPA

和DHA,是由α-亚麻酸脱饱和和延长碳链而产生的。深海鱼油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约占鱼油总脂肪酸的25%。

n-3脂肪酸对血浆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机理为其阻碍甘油三酯掺入到肝的VLDL颗粒中,因而导致分泌到血循环中的甘油三酯减少。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摄入鱼油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但其血浆apoB水平并不降低。这些发现提示分泌到血浆中的脂蛋白颗粒总数并未减少。血甘油三酯水平正常的人,在用鱼油替换其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时,LDL-C水平下降,其效果与亚油酸一样。另外,EPA具有不使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食用鱼油时,为了防止脂质过氧化作用必须同时服用维生素E,一般每食用1g鱼油需服0.9mg维生素E。

我国《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建议每日膳食脂肪酸n-6和n-3的摄入比值以(4~6):1为宜[3]。

2.3 单不饱和脂肪酸

主要为油酸,属n-9系,硬脂酸去饱和后可转变为油酸。油酸对降低心血管疾病也有着重要意义。Keys等在7国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在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其冠心病发病率和血胆固醇水平皆远低于欧美国家,但其每日摄入的脂肪量很高,供能比达40%。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人民以橄揽油为主要食用油脂,而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由此使人们对单不饱和脂肪酸引起了重视。食用油脂中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茶油和橄榄油油酸含量达8O%以上,棕榈油中含量也较高,约40%以上。

据多数研究报道,单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作用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相近,但大量摄入亚油酸在降低LDL-C的同时,HDL-C也降低,而大量摄入油酸则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