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绪论)共44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相关学科:中国书史、目录学、版本学、 辑佚学、校勘学、文献学等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科学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2.借鉴和继承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3.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图书 出版事业的建设
4.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 究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因果关系,探讨其发展 规律
2.出版本质的界定
所谓出版,是指人类创作、编辑作品, 经过复制公之于众并被接收或接受的社 会传播现象(活动)。
(三)图书
1.“图书” 溯源 “图”、“书” 二字最早来源于上古的
传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 “图”“画”同源,“书”“画”同源。
从繁体字的字形上就可以看出。
“书”的概念是广泛的。从字形上看,以手秉 笔于物体上写字之形,于是有记载、誊写等动 词意义。又指誊写的符号,即“文字” 的意义。
因誊写的文字必然呈现一定的形体,所以又有 “书法”“书体”的意思。
从记载的载体角度去定义,“著于竹帛谓之书 (《说文解字》)。
从记载内容的角度定义,“书者,五经六籍总 名也”(《史记索隐• 礼书》)。
两种类型:由载体形式不同而派生出的,如书 札、书简、书卷、帛书、素书、策书等。由记 载内容不同而派生出的,如书信、刑书、律书、 诏书、盟书、文书、史书等。
社会变革与编辑出版之间的决定和反作用规律 是编辑出版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研究历史及现状
(一)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历史回顾 1.第一阶段:上世纪末至1949年 (1)两个世纪之交为出版史研究的滥觞时期 奠基之作是叶昌炽的《藏书记事诗》(1897年)
和叶德辉的《书林清话》(1911年) (2)20世纪20年代前后为出版史研究的萌芽时期 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戈公振《中国报
的编辑出版”的观点值得商榷) (2)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 (3)要有全面的联系的观点
(二)研究内容与学科地位
1.研究内容 (1)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
(2)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2.学科地位
(1)是编辑学、出版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下属学科:图书编纂史、编辑史、出版史、 印刷史、发行史、藏书史、目录学史等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 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作准备的工作;也指从事编辑工作的 人员或出版专业技术职务中的中级职务。(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 格考试办公室编.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上海:上海辞 书出版社,2019.46-47.)
《辞海》(2019年版):1)组织、审读、挑选和加工 作品的工作。是传播媒介工作的中心环节。2)用电子 计算机处理信息是增删修改数据、编排程序的一项工 作。3)根据特定要求选择若干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断, 汇集编排成为一部或一套作品的著作方式。4)从事编 辑工作的人员。5)我国新闻出版专业技术职务之一。
学史》 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中国印刷术
的发明及其西传》(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3)30至40年代为中国出版史研究的雏形 时期
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 贺圣鼎、赖于彦《近代印刷术》 陈彬和、查猛济《中国书史》 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
3.构成图书的基本要素 (1)需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 (3)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性质与社会作用
第二节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编
辑工作、出版事业的产生、发展和规律) 2.包括的涵义 (1)研究对象是明确的(但是“不包括新中国
2.第二阶段: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 (1)中国图书史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 皮高品《中国图书史讲义》 张秀民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2)出版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取得喜人的成
中国国家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 (GB3792.2-85): 图书主要指以印刷方式 单行本刊行的出版物,包括汇编本、多卷本、 丛书等。不包括线装古籍、连续出版物及各种 非书资料。
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为目的,用文字或 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载体材 料之上的著作物。
图书是指用文字、图像、声音或者其他 符号,按一定主题和结构组成的一个独 立的整体,以印刷Baidu Nhomakorabea非印刷的方式复制 在供携带的载体上以向公众传播的作品。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编辑
《书籍编辑学概论》:按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 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 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9.)
《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
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 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起先,包括不同类型的“图书” “档案”。 “图书”一词可能最早产生于汉代。到唐代以 后,慢慢多起来,并逐渐与档案分流。
徐康在《前尘影录》一文中提及“古人以图书 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故有‘图书’一说”。
2.图书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图书是指由出版 社出版并使公众可以得到,不计算封皮,页数 至少49页的非定期出版物。包括政府出版物、 教科书、大学论文、单行本,系列出版物、绘 画作品。(不包括广告出版物、时间表、价目表、 电话号码簿、节目单、日历年历、乐谱、地图 〈地图集除外〉、图表)
杨焕章: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再创造活动。 (杨焕章.论编辑的定义和编辑学的理论框架.河北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129.)
(二)出版
1.类型分析(6种类型)及典型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 第六款: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 发行。
黄镇伟: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 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 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化活 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科学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2.借鉴和继承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3.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图书 出版事业的建设
4.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 究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因果关系,探讨其发展 规律
2.出版本质的界定
所谓出版,是指人类创作、编辑作品, 经过复制公之于众并被接收或接受的社 会传播现象(活动)。
(三)图书
1.“图书” 溯源 “图”、“书” 二字最早来源于上古的
传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 “图”“画”同源,“书”“画”同源。
从繁体字的字形上就可以看出。
“书”的概念是广泛的。从字形上看,以手秉 笔于物体上写字之形,于是有记载、誊写等动 词意义。又指誊写的符号,即“文字” 的意义。
因誊写的文字必然呈现一定的形体,所以又有 “书法”“书体”的意思。
从记载的载体角度去定义,“著于竹帛谓之书 (《说文解字》)。
从记载内容的角度定义,“书者,五经六籍总 名也”(《史记索隐• 礼书》)。
两种类型:由载体形式不同而派生出的,如书 札、书简、书卷、帛书、素书、策书等。由记 载内容不同而派生出的,如书信、刑书、律书、 诏书、盟书、文书、史书等。
社会变革与编辑出版之间的决定和反作用规律 是编辑出版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研究历史及现状
(一)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历史回顾 1.第一阶段:上世纪末至1949年 (1)两个世纪之交为出版史研究的滥觞时期 奠基之作是叶昌炽的《藏书记事诗》(1897年)
和叶德辉的《书林清话》(1911年) (2)20世纪20年代前后为出版史研究的萌芽时期 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戈公振《中国报
的编辑出版”的观点值得商榷) (2)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 (3)要有全面的联系的观点
(二)研究内容与学科地位
1.研究内容 (1)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
(2)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2.学科地位
(1)是编辑学、出版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下属学科:图书编纂史、编辑史、出版史、 印刷史、发行史、藏书史、目录学史等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 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作准备的工作;也指从事编辑工作的 人员或出版专业技术职务中的中级职务。(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 格考试办公室编.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上海:上海辞 书出版社,2019.46-47.)
《辞海》(2019年版):1)组织、审读、挑选和加工 作品的工作。是传播媒介工作的中心环节。2)用电子 计算机处理信息是增删修改数据、编排程序的一项工 作。3)根据特定要求选择若干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断, 汇集编排成为一部或一套作品的著作方式。4)从事编 辑工作的人员。5)我国新闻出版专业技术职务之一。
学史》 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中国印刷术
的发明及其西传》(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3)30至40年代为中国出版史研究的雏形 时期
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 贺圣鼎、赖于彦《近代印刷术》 陈彬和、查猛济《中国书史》 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
3.构成图书的基本要素 (1)需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 (3)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性质与社会作用
第二节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编
辑工作、出版事业的产生、发展和规律) 2.包括的涵义 (1)研究对象是明确的(但是“不包括新中国
2.第二阶段: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 (1)中国图书史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 皮高品《中国图书史讲义》 张秀民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2)出版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取得喜人的成
中国国家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 (GB3792.2-85): 图书主要指以印刷方式 单行本刊行的出版物,包括汇编本、多卷本、 丛书等。不包括线装古籍、连续出版物及各种 非书资料。
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为目的,用文字或 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载体材 料之上的著作物。
图书是指用文字、图像、声音或者其他 符号,按一定主题和结构组成的一个独 立的整体,以印刷Baidu Nhomakorabea非印刷的方式复制 在供携带的载体上以向公众传播的作品。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编辑
《书籍编辑学概论》:按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 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 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9.)
《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
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 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起先,包括不同类型的“图书” “档案”。 “图书”一词可能最早产生于汉代。到唐代以 后,慢慢多起来,并逐渐与档案分流。
徐康在《前尘影录》一文中提及“古人以图书 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故有‘图书’一说”。
2.图书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图书是指由出版 社出版并使公众可以得到,不计算封皮,页数 至少49页的非定期出版物。包括政府出版物、 教科书、大学论文、单行本,系列出版物、绘 画作品。(不包括广告出版物、时间表、价目表、 电话号码簿、节目单、日历年历、乐谱、地图 〈地图集除外〉、图表)
杨焕章: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再创造活动。 (杨焕章.论编辑的定义和编辑学的理论框架.河北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129.)
(二)出版
1.类型分析(6种类型)及典型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 第六款: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 发行。
黄镇伟: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 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 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化活 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