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掌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3.分析图文材料,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综合思维)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错误!⇒三圈环流错误!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气压带(北半球)

气压带分布形成

A赤道低压带南北纬5°之间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C副热带高压带30°附近高空空气堆积下沉

E副极地低压带60°附近近地面气流上升

G极地高压带极地地区终年寒冷,空气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大。

(2)分布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3.季风环流

(1)含义: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

(2)分布及成因

1东亚季风区错误!错误!

2错误!错误!

[特别提醒]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成为重要的季风区。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2)气压带不是大气环流。()

(3)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

(4)冬季亚欧大陆上出现的高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5)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

A.气流被迫抬升B.受热膨胀上升

C.气流收缩下沉D.气流堆积下沉

提示:(1)√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形成三圈环流。

(2)×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的具体体现。

(3)×南、北半球的西风带的风向不同,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南风,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北风。

(4)×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高气压中心,切断了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5)B [赤道地区终年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

冰船驶过南纬60度海域,完成穿越“咆哮西风带”首次进入南极地区,这是“雪龙2号”首次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有“咆哮西风带”之称。

问题1(地理实践力)依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判断“雪龙2号”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什么?

提示:盛行西北风。

问题2(综合思维)“咆哮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此纬度地带位于温带地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较大,且西风带中雨雪天气变化频繁,气旋活动较多,常会出现狂风巨浪的情况,因此海况恶劣。

[归纳提升]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如上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1.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是()

A.1B.3

C.5D.⑥

(2)5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3)4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

A.东北信风B.东南信风

C.盛行西风D.极地东风

(1)B (2)C (3)C [第(1)题,结合图示三圈环流的高度差异,3处为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5属于中高纬环流,气流上升,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3)题,4属于中纬环流圈中的近地面风带,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形成了近地面的盛行西风带。]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西伯利亚高压是北半球四个主要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它的存在强烈地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

西伯利亚高压常常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侵入我国。从秋季到冬季,影响的范围自北向南逐渐扩大。冬季势力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前沿可影响到南海、菲律宾和琉球群岛;春季势力渐弱,影响范围又自南向北缩小;夏季很少影响我国。

问题1(综合思维)西伯利亚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

提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亚欧大陆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最为突出,使分布在该纬度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西伯利亚高压的存在,给我国冬季带来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