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唐伯虎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唐伯虎研究综述
摘要:关于唐伯虎的研究,学术界起步较晚,似乎这个稍带有戏谑性的人物不登大雅之堂,甚至高教版的文学史都没有把唐伯虎收录进来。

到了现代,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越发重视起来,进十年来,发表于期刊的论文就有几十篇,研究的领域和深度都有较大的扩展。

对唐伯虎的研究可以分为三大块。

一、把唐伯虎作为历史人来研究。

二、把唐伯虎当作文学人来研究。

三、从接受的角度来考察唐伯虎。

关键词:唐伯虎唐寅综述
唐寅(1470—1523),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是杰出的画家、文学家。

他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希望他通过科举考试当官,以光宗耀祖。

唐伯虎才气横溢,在朋友祝允明(即著名才子祝枝山)的激励下,认真读书一年参加乡试,就高中了解元。

次年会试时,却因一名同试室的考生作弊而被牵连入狱。

唐伯虎从此无意上进,以诗、书、画、酒自娱,生活放浪,甚至流连妓院,自己刻了一个图章,自称“江南第一才子”。

在晚明时候,唐伯虎这种无意上进,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正好暗合了士子的心理,因此关于唐伯虎的故事在小说、戏曲和民间广为流传。

唐伯虎从此成为一个妇孺皆知并受人喜爱的公众人物。

关于唐伯虎的研究,学术界起步较晚,似乎这个稍带有戏谑性的人物不登大雅之堂,甚至高教版的文学史都没有把唐伯虎收录进来。

到了现代,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越发重视起来,进十年来,发表于期刊的论文就有几十篇,研究的领域和深度都有较大的扩展。

与学术研究相对应的是对唐伯虎逸闻趣事的改编和评价,这一部分占整个论文总量的决大多数。

他们单纯地把唐伯虎作为一个文学形象、而不是一个历史中的人来解读。

这与真正的学术研究是有区别的。

下面我们对近十年来唐伯虎研究做一个简略的综述。

对唐伯虎的研究可以分为三大块。

一、把唐伯虎作为历史人来研究。

二、把唐伯虎当作文学人来研究。

三、从接受的角度来考察唐伯虎。

一、把唐伯虎作为历史人来研究。

这类文章相对来说比较多,它们或从唐伯虎的行为,或从他的诗歌中来对他的人生和性格进行局部与全面的解读。

在行为上,王文英《唐伯虎的人生历程及其立名思想》认为“世
人多认为明朝中期的唐伯虎风流不羁,整天只知玩赏游乐,不治正事。

其实不然,从唐伯虎的一生真实经历及其传世作品来看,他深受儒家“三不朽”思想影响,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思想意识,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与消逝。

”[1]唐寅于早年仰慕古代豪杰,希望能仗剑而行,扫除眼前不平之事,并自谓布衣之侠。

不过,他作为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社会中的读书人,还是向往读书、应试、做官的传统生活模式。

可是他科场案发,被永贬为吏,耻而不就后就放浪形骸,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表示对社会当局的不满。

在唐伯虎的诗中反映出一种复杂的心态,尤其在晚年经济窘迫时。

张春萍《唐寅诗作“畸人”特质的表征及渊源》认为“唐寅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畸人”特质,主要表现在张扬自由个性与建立“及时享乐”的人生价值观方面。

”[2]但唐伯虎也会在诗中发出痛苦的呻吟,丛彬彬《谈谈唐伯虎和他的劝世诗》认为“唐寅的“劝世诗”就是一个封建社会落魄才子饱经人世坎坷后发出的痛苦的呻吟,‘权人重德’‘宣扬知足常乐’‘诲人以忍’‘哀叹人生短暂’”。

[3]总的来说唐伯虎的思想呈现出多面性,佛教的“人生即苦”与“诸行无常”观念,禅宗的修行方式与教义促使唐寅建立了“及时享乐”的人生价值取向,还有一种儒家“三不朽”,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思想意识。

二、把唐伯虎当作文学人来研究。

唐伯虎能进入文学作品决非偶然,一方面是他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促进。

唐伯虎科场案后接着又遭到家庭的冷遇,一怒之下离家出走,搬家到了桃花坞。

他写诗发誓:“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把酒对月歌》。

由于失去了家庭的资助,生活陷入了绝境,在绝境中他故意作出任诞风流的行为,常以妓院为家,并赶走了自己的妻子。

也许他这是在效仿《世说新语》“任诞”一门中晋人的故事,以求耸动视听。

这也许只是他不幸的开始,在应聘宁王宸濠后,查其反意,欲急脱身,便开始歌哭无常,起居无节,佯狂使酒,箕踞谩骂,甚至遇到了王府中的妃缤乘轿外出,也挡在道中解衣小便,口中高喊“骄其妻妾”。

“骄其妻妾”是一个典故,但听起来却像“浇其妻妾”或“交其妻妾”,使得妃缤个个掩面塞耳,花容失色。

唐伯虎把他的狂放发挥到了极致,终于惹怒了宁王宸濠并获得了释放,但他的这种不得已的狂妄渐渐有了离合的神光,变的传奇起来。

他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

因为有了后人在他身上所附丽的故事,千百年来活在千万人的口头上、心目中。

弹词《三笑》虽然完全出自对他的杜撰,对其人有极大的歪曲,但也因此扩大了他的知名度,使得唐伯虎更加不朽。

唐伯虎进入了故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

当时正处在中晚明时期,在王阳明心学和李挚“童心说”的思想影响下,社会有一种反理学
倾向,市民经济当时也较发达,社会从上到下普遍“好货好色”;讲求真性情,因此唐伯虎这种无意上进,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正好暗合了社会的潜意识。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97年—07年)期刊网上对这个故事的研究论文有4篇。

李志梅《秋香故事溯源及考证》认为“唐寅娶秋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特别是“三笑”弹词的演绎更使得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从而完全淹没了真相。

通过对故事原始材料的溯源、故事中人物的考证、类似故事的附会以及唐寅自身所娶三位妻子的考察等角度的分析,我们试图质疑并证明唐寅娶秋香的故事只不过是后人附会的结果。

”[4]蒋旻《论<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文学形象的生成》也认为“《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有很多,但史料记载显示这一故事的男主人公其实另有他人。

历史上唐寅的生活中既无点秋香一事,亦非全然是诗画艺术。

晚年时陷于经济窘境而郁郁寡欢的唐寅更与故事中的“唐伯虎”相差甚远。

唐寅身上带有浓重的放荡不羁的名士风流是“点秋香”故事被移接在他身上的主要原因。

”[5]
至于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改编更是许多,如毛国梁《点秋香》,这里节选一部分正文“旦:西湖三月艳阳天,丑:欢歌笑语满画船。

旦:水下鸳鸯相偎恋,丑:岸上情侣醉花间。

旦:且不表湖光山色如画卷,丑:单表表唐伯虎风流儿男。

旦:这一日写生来到西湖畔,丑:挥彩笔画西湖壮丽景观。

旦:一画那一线天外——丑;天开一线。

旦;二画那二龙滩内——丑:虎踞龙盘。

”[6]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甚至还被搬上了荧屏,拍成了电影,这里从略。

三、从接受的角度来考察唐伯虎。

唐伯虎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才子,而文学史却没有将他收录。

有人认为文学史应该重写,把一些作家收罗进来,其中之一便有唐伯虎。

马宇辉《文学史写作的一个挑战——唐伯虎之文化意义论析》认为:“唐伯虎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这个形象、这个题材具有持久魅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他又被现行的文学史写作所轻蔑所漠视。

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唐伯虎"生涯画笔兼诗笔",在他的生命中丹青价重、诗赋擅场与浪漫传奇紧紧啮合在一起,引起了后人广泛的兴趣;同时也强化了他在文学史写作者心目中的"非我族类"的印象。

唐伯虎之被文学史冷落的另一个原因,同样也是他在通俗作品中的被热捧的原因。

这就是他的"俗"。

事实上,唐伯虎在文学批评史上并非冷门话题,他之被忽视,只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出现以来近几十年间的事。

如何看待他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如何看待他的形象被不断地"再创造"的现象等等。

这些都对我们现行的文学史的写作提出了挑战。

”[7]还有一种方式是拿唐伯虎与文学名人或文学名著相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唐伯虎的接受。

雷文学、成杰《唐伯虎与<红楼梦>》认为:“从对比的角度,阐述了曹雪芹在创作
《红楼梦》时,无论是在小说中诗歌的具体创作、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创作思想上,都从唐伯虎那里得到了借鉴。

”[8]孙文飙《从高启到唐寅——试论吴中诗风演变的意义》认为:“高启是“吴中四杰”之首,也被誉为明代第一诗人;唐寅则是“吴中四才子”中代表人物,二人诗歌影响远出吴中地区。

高启到唐寅的诗风变化,体现了吴中诗歌的演进的趋势,也具有开启或复古或性灵的文学史意义。

”[9]
近几年来,唐伯虎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唐伯虎全集》2002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重新修订出版,无疑为唐伯虎研究提供更翔实丰富的材料,增添光辉的研究前景。

但是笔者认为对唐伯虎研究还远远不够,仅唐伯虎的本人和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深层次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去开拓。

参考文献:
[1] 王文英.唐伯虎的人生历程及其立名思想[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 张春萍.唐寅诗作“畸人”特质的表征及渊源[J]. 固原师专学报,2000,(4).
[3] 丛彬彬.谈谈唐伯虎和他的劝世诗[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4).
[4] 李志梅.秋香故事溯源及考证[J]. 云梦学刊 , 2004,(06)
[5] 蒋旻.论《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文学形象的生成[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6] 毛国梁.点秋香[J]. 戏剧文学,2005,(4).
[7] 马宇辉.文学史写作的一个挑战——唐伯虎之文化意义论析[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8] 雷文学、成杰.唐伯虎与《红楼梦》[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9]孙文飙.从高启到唐寅——试论吴中诗风演变的意义[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