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工艺学黄酒论文

酿造工艺学黄酒论文
酿造工艺学黄酒论文

传统黄酒酿造概述

摘要:黄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之一。历史悠久,不仅黄酒能作为酒饮料调味料外,同时还具有其他功效。本文简要概述黄酒的生产工艺。

关键词:黄酒酒药酵母前景

正文:黄酒是中国的民族特产,也称为米酒,,历史悠久,据考证约起源于4000多年前。因其大多数颜色呈黄色或褐色,故称黄酒。黄酒是一种酿造酒,酒精浓度适中,风味独特,香气浓郁,口味醇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黄酒的用途极为的广泛,除了作为饮用酒之外,还可以作为烹调菜肴的调味料,不仅可以去腥,还能增进菜肴鲜美风味。除此之外,黄酒是医药上很重要的辅料或“药引子”。中药处方中常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炙一些中草药或调制药丸及各种药酒,据统计有70多种药酒需用黄酒作酒基配制。【1】

2 传统黄酒酿造方法

我国的酿酒技术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发酵

阶段,也是最原始的阶段,当采摘的野果食用不完被贮存起来以后,因没有保鲜方法,野果里含有的发酵性糖分与蛋白质与空气中的酵母菌融合发酵,产生含有酒香气味的果子。这种现象发酵现象时日长久,使祖先便积累了以野果酿酒的经验,有了对果实发酵的最初认识,为后人酿造黄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启示与模糊经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了粮食酿造阶段。囤积的粮食霉变浸在水里,经过天然发酵成酒,这便是天然粮食酒。第三阶段是曲药制酒阶段,由于引入西方

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知识后,人们懂得了酿酒微观世界的奥秘,生产上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机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质量更有保障。【2】黄酒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特产,可以和日本清酒及欧美的啤酒媲美。深受广大人民欢迎。

2.1原料配方。黄酒是以大米、糯米或黍米为原料,加入麦曲、酒母边糖化边发酵而生产的一种酿造酒。

2.2制作方法。

2.2.1原料选择:。

黄酒酿造所用的主要原料是经过精白处理的糯米和大米,也有用黍米和玉米的,其次是小麦和水。酿造黄酒从黄酒酿造工艺和成品质量上对大米品质要求为:应选择大粒、软质、心白率高、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及脂肪含量低,容易被酶分解的米。尽量使用新米,达到产酒多、香气纯、杂味少、在贮存中不易变质;支链淀粉比例大,容易蒸煮糊化,糖化发酵效果好,酒液清澈,糟粕少,工艺性能好,吸水快而少,体积膨胀小;发酵后,酒中残留的界限糊精和低聚糖多,使酒味香醇。【3】酿造用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优劣。对黄酒酿造用水的选择,要考虑水源和水质2方面,一是要有清洁、充足的水源;又要水质优良,二是要容易处理的水质或无需处理的水质。【4】一般要求所用的水要清洁卫生,符合饮用水的标准,常用泉水、湖水、深井水和河心水。

2.2.2米的精白:大米外层含有脂肪和蛋白质,影响成品质量,

应陔通过精白(碾米加工)把它除去,大米的精白程度可用精米率表

示,一般要求精米率在90%,也可以直接以标一粳或标二粳作投料用米

2.2.3浸米:其目的是使淀粉吸水,便于蒸煮糊化传统工艺浸米

时问长达l8~20天,主要目的是取得浸米浆水,用来调节发酵醪液的酸度,因为浆水含有大量乳酸。

2.2.4蒸饭:蒸饭目的是使淀粉糊化。目前一般使用卧式或立式

连续蒸饭机蒸饭,常压蒸煮25分钟左右即可,蒸煮过程中可喷洒85℃左右的热水并进行抄饭。要求米饭“外硬内软、内无生心、疏松不糊、透而不烂、均匀一致”。

2.2.5落罐发酵:蒸熟的米饭通过风冷或水冷落人发酵罐中,再

加水、麦曲(原料米量的10%)、酒母(约发酵醪液体积的10%),使总重量控制在300~340公斤(按原料米100公斤为基础),混合均匀,品温控制在24~2CC。落罐l0~l2小时,品温升高,进入主发酵阶段,这时必须控制发酵温度在30~3 1 oC,利用夹套冷却或搅拌调节醪液温度并使酵母呼吸和排出二氧化碳。主发酵一般要3~5天完成。

2.2.6后发酵:经过主发酵后,发酵趋缓弱,即可把酒醪移入后发酵罐,控制品温和室温在15~18 ,静止发酵20~30天左右,使酵母进一步发酵,并改善酒的风味。

2.2.7压榨、澄清、消毒:后发酵结束,利用板框式压滤机把黄液体和酒糟分离开来,让酒液在低温下澄清2-3天,吸取上层清液再

经棉饼过滤机过滤,然后送人换热消毒器,在70~75%灭菌20分钟

左右,杀灭酒溶中的酵母和细菌,并使酒中沉淀物凝固而进一步澄清,也让酒体成分得到固定。灭菌后趁热罐装,并严密包装,入库陈酿一年。成品黄酒要求酒度在16%以上,酸度在0.45以下。

2.3麦曲和酒母。麦曲在黄酒生产中主要起到糖化剂的作用,并

给予黄酒有色有香。酒母主要作为发酵剂的作用。黄酒发酵是典型

的边糖化边发酵的方法。

2.3.1麦曲制造:把小麦压成每粒3-5片,使小麦表皮破裂,淀粉外露,使霉菌易于生长。在麦片中加入20%左右的水,拌匀,使水分达到23%~25%,然后在曲匣内踩成块状,送入曲室里排成丁字形,关闭门窗保温培养,经过了3-5天,麦曲品温由26℃升至5O℃左右曲块上霉菌丝大量繁殖,这时应做好降温工作,开窗通风,继续培养,品温逐渐下降,约经20天,麦曲变得坚韧成块,将其按井字形叠起,通风干燥后使用。成品麦曲水分达15%~18%。黄酒麦曲也可把小麦压成麦片后,仿照酒精制曲,通风培养出生麦曲或熟麦曲。

2.3.2酒母:传统的黄酒酒母是利用淋饭法拌小曲酒药制备的,

俗称淋饭酒母。目前新工艺的黄酒生产一般做成速酿酒母,利用米

饭加入13%的麦曲,再接人纯粹培养的酵母种子,逐级扩大而成。也可仿照酒精生产的酒母,做成高温糖化酒母。即在60℃下把蒸熟的米饭用麦曲并加水保温3~4小时,然后把糖化液在8O~90℃下加热灭菌3O分钟,冷却至28。c左右接入预先培养好的酒母种子进行培养10~12小时,即可使用。在酒母培养过程中除了做好消毒灭菌、

清洁卫生工作以外,可在酒母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乳酸,调整培养液的pH为4.0 4.5左右,目的是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保证酒母的质量。

2.4营养价值。黄酒一般只含15%的酒精度,相当白酒的1/4,属于低度饭料酒。黄酒富含氨基酸类,尤其是助长人体发育的赖氨酸,每升含量比啤酒、葡萄酒多一到数倍。且含有糖、氮等多种浸出物,每升黄酒所含热量在1015~2010卡之间。黄酒刺激性较小,适当饮用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以及消除筋肉疲劳、安神补益、活血健体等作用。【5】

3.黄酒的发展前景

首先,从历史、文化、品质、口感和功能来看,黄酒是最优越的,随着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酒品质适合不同的人群,包括年轻人和女性,符合当前人们对营养、保健和时尚的消费需求。其次,黄酒的市场需求空间极大,虽然目前仅占饮料酒份额的 4.5%,在很多地区是空白或还不成熟,但发展潜力很大。再次,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微弱,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上华人不断增多,内外各种交流和交往增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黄酒将在国际市场上呈现大发展。【6】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黄酒的酿造历史与发展中国行业信息网

【3】大米品种和品质与黄酒酿造关系的探讨汪建国,汪陆翔上海

水产大学食品科学工程系

【4】水于黄酒酿造酒质的关系和要求汪建国,汪崎浙江树人大学

【5】浅谈黄酒酿造技术及其发展方向魏巍巍哈尔滨神泉酒业有限公司

【6】中国黄酒发展的趋势糖酒快讯-食品资讯2011-07-21

黄酒传统酿造

传统黄酒酿造工艺 (一)原料选择 水选择晨间至午时的山涧泉水。过午时后的水不用,因此,上午要备好一天的酿造用水。 糯米外观应具有品种特色和光泽,粒丰满,整齐,米质要纯,不可以混有糠粃,碎米和杂米等到其它物质。 红曲选择上等屏南产红曲。 (二)酿造方法步骤 1、浸米浸米是使米的淀粉粒子吸水膨胀,淀粉颗粒疏松便于蒸煮。浸米的时间要求:浸米的程度一般要求米的颗粒保持完整。而米酥为度。(5小时左右) 2、蒸煮蒸煮的要求:对糯米的蒸煮质量要求是达到外硬内软,内无白心,疏松不糊,透而不烂和均匀一致。 3、冷却蒸熟后的糯米饭必须经过冷却迅速地把品温降到适合于发酵微生物繁殖的温度,冷却的方法按其用途摊在大竹篱上,但需防止污染。(38°c左右)加拌甜酒曲 4、入坛把已清洗干净的酒坛用开水烫过,然后按比例斗米升曲加二五水(米与水按1:1.25),计算准确依次入坛,搅拌均匀,坛口加盖能透气的竹箩子,或干净的麻袋。(压实米饭,加冷开水,没过米饭2cm) 5、发酵管理物料入坛后如室温低于15度以下要进行适当保温,方法是地面辅30公分的谷壳,旁边加盖麻袋,关闭窗口和门,一般经过12小时后开始糖化和发酵,由于酵母的发酵作用,多数的糖分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开始上升,坛里可听到嘶嘶的发酵响声,并会发出气泡把洒醅顶到液面上来形成厚被盖的现象,取发酵醪尝,味鲜甜已略带酒香,品温比落坛时升高5-7度此时要注意观察,把挖掘开耗时间。历代相传,开耙有高温和低温两种不同形式,高温开耙待醪的品温升到35度以上才进行第一次搅拌(开头耙)使品温下降。 低温开耙是品温升至30度左右就进行第一次搅拌,发酵温度最高不超过30度,由于开耙的品温掌握的高低不同影响到成品风味也不同,惠泽龙黄酒采用的是低温开耙,俗称“冷作酒”头耙后品温显著下降,以后各次开耙应视发酵的具体而定,如室温低品温升的慢,应将开耙时间拉长些,反之把开耙的间隔时间缩短些。耙酒一般在每日的早晚进行,主要是降品温和使糖化发酵均匀进行,但为了减少酒精高挥发损失,在气温低时应尽可能少搅拌,经过约13-15天,使品温和室温相近,糟粕开始下沉,主发酵阶段结束即可停止搅拌用报纸封住坛口,让其长期静止然后发酵2-3个月。

《酿酒工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7ru 《酿酒工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仅供参考,非标准答案) 浸麦度:浸麦后大麦的含水率。 煮沸强度:指煮沸锅单位时间(h)蒸发麦汁水分的百分数。 原麦汁浓度:发酵前麦汁中含可溶性浸出物的质量分数。 无水浸出率:100g干麦芽中浸出物的克数。 浸出物:在一定糖化条件下所抽提的麦芽可溶性物质。 糊化:淀粉受热吸水膨胀,从细胞壁中释放,破坏晶状结构,并形成凝胶的过程 液化:淀粉长链在受热或淀粉酶的作用下,断裂成短链状,粘度迅速降低的过程。 糖化:指将麦芽和辅料中高分子贮藏物质及其分解产物通过麦芽中各种水解酶类作用,以及水和热力作用,使之分解并溶解于水的过程。 浸出糖化法:麦芽醪纯粹利用其酶的生化作用,用不断加热或冷却调节醪的温度,使之糖化完成。麦芽醪未经煮沸。用于制作上面发酵的啤酒。 煮出糖化法:麦芽醪利用酶的生化作用和热力的物理作用,使其有效成分分解和溶解,通过部分麦芽醪的热煮沸、并醪,使醪逐步梯级升温至糖化终了,用于全麦发酵生产下面发酵啤酒 复式糖化法:糖化时先在糊化锅中对不发芽谷物进行预处理——糊化、液化(即对辅料进行酶分解和煮出),然后在糖化锅进行糖化的方法。用于添加非发芽谷物为辅料生产下面发酵啤酒 蛋白质休止:利用麦芽中的内、外肽酶水解蛋白质形成多肽和氨基酸, 泡持性:通常,啤酒倒入干净的杯中即有泡沫升起,泡沫持久的程度即为泡持性。 挂杯:倒一杯酒,轻轻摇杯,让酒液在杯壁上均匀地转圈流动,停下来酒液回流,稍微等会儿,你就会看到摇晃酒杯的时候,酒液达到的最高的地方有一圈水迹略为鼓起,慢慢地就在酒杯的壁面形成向下滑落的酒液,象一条条小河,这就是挂杯。 清蒸清碴:酒醅和碴子严格分开,不混杂。即原料清蒸、清碴发酵、清蒸流酒。 清蒸混碴:酒醅先蒸酒,后配粮混合发酵。 混蒸混碴:将酒醅与粮粉混合蒸馏,出甑后冷却、加曲,混合发酵。 粮糟:母糟配粮后称之粮糟 酒醅(母糟):指正在发酵或已经发酵好的材料。 喂饭法发酵:将酿酒原料分成几批,第一批先做成酒母,在培养成熟阶段,陆续分批加入新原料,起扩大培养、连续发酵的作用,使发酵继续进行。 生啤酒:不经巴氏灭菌,而采用其他方式除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 鲜啤酒:不经巴氏灭菌的新鲜啤酒。 干型酒:酒的含糖量<15g/L的酒,以葡萄糖计。 淋饭酒母:传统的自然培养法,用酒药通过淋饭酒制造的自然繁殖培养酵母菌,这种酒母为淋饭酒母。串蒸:食用酒精或白酒经香醅料层再次蒸馏生产白酒的工艺。 酒的分类。 发酵酒:以粮谷、水果、乳类等为原料,主要经酵母发酵等工艺制成的、酒精含量小于24%(V/V)的饮料酒。 蒸馏酒:以粮谷、薯类、水果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蒸馏、陈酿、勾兑制成的、酒精度在18%~60%(V/V)的饮料酒。 配制酒:以发酵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辅料或食品添加剂,进行调配、混合或在加工制成的、已改变其原酒基风味的饮料酒。 黄酒的分类。 1.按生产方法分类:

黄酒的酿造工艺

黄酒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特产,可以和日本清酒及欧美的啤酒媲美。它具有香气浓郁、酒体甘醇、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等特点,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低度酒。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等地区,目前正向全国各地发展。全国年总产量达50~60万吨。黄酒酒度适中,营养丰富。深受广大人民欢迎。 原料配方黄酒是以大米、糯米或黍米为原料,加入麦曲、酒母边糖化边发酵而生产的一种酿造酒。 制作方法 1.原料选择:黄酒酿造所用的主要原料是经过精白处理的糯米和大米,也有用黍米和玉米的,其次是小麦和水。酿造黄酒的大米应该米粒洁白丰满、大小整齐、夹杂物少。千粒重在20~30克,比重在1.40~1.42,米的淀粉含量越高越好。在生产时,最好使用吸水快、易糊化和糖化的软质米。 酿造用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优劣。一般要求所用的水要清洁卫生,符合饮用水的标准,常用泉水、湖水、深井水和河心水。 2.米的精白:大米外层含有脂肪和蛋白质,影响成品质量,应该通过精白(碾米加工)把它除去,大米的精白程度可用精米率表示,一般要求精米率在90%,也可以直接以标一粳或标二粳作投料用米。 3.浸米:其目的是使淀粉吸水,便于蒸煮糊化传统工艺浸米时间长达18~20天,主要目的是取得浸米浆水,用来调节发酵醪液的酸度,因为浆水含有大量乳酸。新工艺生产一般浸米时间为2~3天即可使米吸足水分。 4. 蒸饭:蒸饭目的是使淀粉糊化。目前一般使用卧式或立式连续蒸饭机蒸饭,常压蒸煮25分钟左右即可,蒸煮过程中可喷洒85℃左右的热水并进行抄饭。要求米饭“外硬内软、内无生心、疏松不糊、透而不烂、均匀一致”。 5. 落罐发酵:蒸熟的米饭通过风冷或水冷落入发酵罐中,再加水、麦曲(原料米量的10%)、酒母(约发酵醪液体积的10%),使总重量控制在300~340公斤(按原料米100公斤为基础),混合均匀,品温控制在24~26℃。落罐10~12小时,品温升高,进入主发酵阶段,这时必须控制发酵温度在30~31℃,利用夹套冷却或搅拌调节醪液温度并使酵母呼吸和排出二氧化碳。主发酵一般要3~5天完成。 6. 后发酵:经过主发酵后,发酵趋缓弱,即可把酒醪移入后发酵罐,控制品温和室温在15~18℃,静止发酵20~30天左右,使酵母进一步发酵,并改善酒的风味。 7. 压榨、澄清、消毒:后发酵结束,利用板框式压滤机把黄液体和酒糟分离开来,让酒液在低温下澄清2~3天,吸取上层清液再经棉饼过滤机过滤,然后送入换热消毒器,在70~75℃灭菌20分钟左右,杀灭酒溶中的酵母和细菌,并使酒中沉淀物凝固而进一步澄清,也让酒体成分得到固定。灭菌后趁热罐装,并严密包装,入库陈酿一年。成品黄酒要求酒度在16%以上,酸度在0.45以下。 麦曲和酒母麦曲在黄酒生产中主要起到糖化剂的作用,并给予黄酒有色有香。酒母主要作为发酵剂的作用。黄酒发酵是典型的边糖化边发酵的方法。 1.麦曲制造:把小麦压成每粒3~5片,使小麦表皮破裂,淀粉外露,使霉菌易于生长。 在麦片中加入20%左右的水,拌匀,使水分达到23~25%,然后在曲匣内踩成块状,送入曲室里排成丁字形,关闭门窗保温培养,经过了3~5天,麦曲品温由26℃升至50℃左右,曲块上霉菌丝大量繁殖,这时应做好降温工作,开窗通风,继续培养,品温逐渐下降,约经20天,麦曲变得坚韧成块,将其按井字形叠起,通风干燥后使用。成品麦曲水分达15~18%。

黄酒的分类以及特点

黄酒的分类以及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黄酒家族的成员不断扩大,品种琳林满目。 酒的名称更是丰富多彩。在最新的国家标准中,黄酒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酿造酒,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因其酒液呈黄色而取名为黄酒. 黄酒的定义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麦等为原料,经过蒸料,拌以麦曲、米曲或酒药,进行糖化和发酵酿制而成的各类黄酒黄酒为低度(15%-18%)原汁酒,色泽金黄或褐红,含有糖、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浸出物,营养价值高.成品黄酒用煎煮法灭菌后用陶坛盛装封口.酒液在坛中越陈越香,故又称为老酒.,以下是常见的黄酒分类。一:按酒的产地。 绍兴酒、金华酒、丹阳酒、九江封缸酒、山东兰陵酒等. 二:按酒的含糖量。 1、干黄酒:“干”表示酒中的含糖量少,糖份都发酵变成了酒精,故酒中的糖份含量最低,最新的国家标准中,其含糖量小于 1.00 g/100 ml (以葡萄糖计) 。这种酒属稀醪发酵,总加水量为原料米的三倍左右。发酵温度控制得较低,开耙搅拌的时间间隔较短。酵母生长较为旺盛,故发酵彻底,残糖很低。在绍兴地区,干黄酒的代表是“元红酒”。 2、、15.1~40.0g/L() 3、、40.1~100g/L()

4、、甜黄酒中的糖份含量达到10.00-20.00g/100ml之间。由于加入了 米白酒,酒度也较高。甜型黄酒可常年生产。() 5、浓甜黄酒、糖分大于或者等于20g/ml 6、加香黄酒,这是以黄酒为酒基,经浸泡(或复蒸)芳香动、植物或加入芳香动、植物的浸出液而制成的黄酒。 三:按酒的颜色。 1、琥珀色、元红酒。 2、浅绿色、竹叶青。 3、暗黑色、黑酒。 4、红黄色、红曲酒。 5、清酒,浊酒,白酒,黄酒,红酒 四:按酿造方法。 淋饭法黄酒 将糯米用清水浸发两日两夜,然后蒸熟成饭,再通过冷水喷淋达到糖化 和发酵的最佳温度.拌加酒药、特制麦曲及清水,经糖化和发酵45天就可做成.此法主要用於甜型黄酒生产. 摊饭法黄酒 将糯米用清水浸发16至20天,取出米粒,分出浆水.米粒蒸熟成饭,然后将饭摊于竹席上,经空气冷却达到预定的发酵温度.配加一定分量的

酿酒工艺学

酿酒工艺学 《酒的起源》 1: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 2: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 3: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即指原料经发酵后,不经蒸馏但经贮存等工序可直接饮用的酒。(如葡萄酒、黄酒、啤酒等。) 4:蒸馏酒:凡用水果、乳类、糖类、谷物等原料,经过酵母菌发酵后,蒸馏得到的无色、透明的液体,再经过陈酿和调配,制成透明的、含酒精浓度大于20%(V/V)的酒精性饮料,称为“蒸馏酒”。 5:配制酒:指以蒸馏酒或酿造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或称基酒),利用允许的天然或人造的某些材料,经特定的工艺,增加呈色、呈香、呈味成分的酒。 6:50~55 度的白酒成为高度酒,40~49 度的白酒为降度酒,而39 度以下的白酒为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占40 %。 7:白酒中的名酒是按香型评定的。现分为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其它香型(董香型,凤香型,芝麻香型等)。 8: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白酒是中国所特有的,一般是粮食酿成后经蒸馏而成的;西班牙加泰隆人也许是第一次记载了蒸馏酒的人。 9: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决定酒的质量的成份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这些成份含量的配比非常重要。 10:酒精可被肠胃直接吸收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人体本身也能合成少量的酒精,正常人的血液中含有0.003%的酒精。血液中酒精浓度的致死剂量是0.7%。 11: 酒的度数表示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啤酒的度数则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麦芽汁的浓度,12:葡萄酒,又称为佐餐酒(Table wines)。 国际通用上葡萄酒规则: 先上白葡萄酒,后上红葡萄酒; 先上新酒,后上陈酒; 先上淡酒,后上醇酒; 先上干酒,后上甜酒。 《酒曲》

酿酒工艺学结课论文

酿酒工艺学结课论文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摘要:酒文化一词由我国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最初的酒是人们的一种饮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饮酒的内涵不断的丰富,最终演变为一种文化,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种族国家之间的酒文化也有所差异。关键词:酒文化;差异 一、酒的诞生 在东方亚洲的中国与西方欧洲的希腊几乎同时产生了酒这种饮品在中国历史中。人们更倾向于认为酒是由杜康率先开始酿造的。所以才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传世。在希腊,则非常浪漫的认为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发现了酒的制作方法。教会了人们如何酿造葡萄酒。现存的历史记载中。出土于伊朗西部的扎格洛斯山脉的戈丁山丘一带。公元前3100—3500年的苏美尔人的作品就有提及啤酒。 二、酒的种类 中国幅员辽阔。丰富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因此,勤劳的中国人民多用粮食酿酒。中国本土的酒主要分为两种:白酒和黄酒从酿造工艺角度看。 白酒:蒸馏酒;黄酒:发酵酒;从酿造原料白酒原料:几乎各种粮食都可以,比如中国着名的五粮液就是以小麦,大米,玉米,高梁,糯米为原料; 黄酒:原料:一般糯米、大米、粳米。从酒精浓度看白酒酒度:一般28—68度;黄酒:一般25度以下。从色泽看白酒色泽:无色;黄酒:微黄、黄色、红色都有。营养价值:白酒较小;黄酒较高。

西方文明的诞生地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其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更利于葡萄的种植。所以西方的酒主要是果酒,尤以葡萄酒为典型代表。现在法国的葡萄酒举世闻名。 除了葡萄酒。啤酒也是西方国家对酒的一种创造发明资料显示。啤酒由公元前3000年的日耳曼人及凯尔特人部落带到整个欧洲。当时主要是家庭作坊酿造;工业革命开始后,啤酒的生产开始从家庭手工酿造转至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在19世纪开始占主导地位,从20世纪初,啤酒传人中国。啤酒的原料为大麦、酿造用水、酒花、酵母以及淀粉质辅助原料(玉米、大米、大麦、小麦等)和糖类辅助原料。 三、酒具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上层阶级的酒器称为“尊”。是一种敞口,高颈,圈足。饰有动物图案的盛酒器皿。而下层社会一般就使用土陶碗喝酒。体现了阶级社会的差异性和等级森严。在现代社会中。一般不会直接从酒瓶里往外倒酒。通常把一瓶白酒先分装在一个玻璃的或者陶瓷的小酒壶里。再盛在小的玻璃或陶瓷小1:3有足酒杯里(酒量不足一两),这样的分酒方式体现了一种雅。 在西方传统观点有握柄。上身较白酒杯更为圆胖宽大主要用于盛载红葡萄酒和用其制作的鸡尾酒窄口为葡萄酒选择正确的酒杯。能帮助更好的品味美酒红葡萄酒杯杯底部宽肚是红酒杯中的经典设计。窄口是为了使酒的香气聚集在杯E1。不易散逸。以便充分品闻酒香和果香:宽肚是为了让红酒充分和空气接触白葡萄酒杯杯底部有握柄,上身较红酒杯修长,弧度较大。但整体高度比红酒杯矮。主要用于盛载白葡萄酒香槟杯为郁金香型,杯身直且瘦长,高脚杯。啤酒杯一般使用玻璃材质。因啤酒都是冷藏后饮用。饮酒者的手不应触及杯身。以免影响酒的

绍兴黄酒论文

课程论文 题目绍兴黄酒文化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2 年12 月 绍兴黄酒文化 摘要:绍兴黄酒以味甘、色清、气香、力醇徵誉海内外,被封为黄酒中的上品.绍兴老酒声誉斐然,清朝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产之一。黄酒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酒种,经过历代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养育和呵护,已经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密不可分,同时,黄酒又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礼仪、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习俗。

关键词:历史典故制造工艺礼仪风俗养生功能 一、绍兴黄酒的起源与发展 绍兴有酒的文字记载当推《吕氏春秋》和《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中的“越语”篇中记载越王为增加国家人口补充兵 力和劳力,曾采用过一系列奖励生育的政策和措施,内中有“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由此可见当时已把酒作为生儿育女的奖品。《吕氏春秋》记载,越王句践在出师伐吴时,父老向他献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流,与将士们一起迎流共饮,历史上称之为“箪醑劳师”。绍兴酒至少有2500多年历史的说法,就是从以上两部《春秋》中来的。 最早以绍兴地名作为地方名酒之名的当推南朝梁元帝萧绎所著的《金缕子》,书中提到“银瓯一枚,贮山阴甜酒”,其中山阴甜酒中的山阴即今之绍兴。 晋代嵇含所著笔记《南方草木状》中第一次提到了女酒,也可知道当时酿酒已普及到家庭中,嵇含为今上余人,此女酒即后来声誉鹊起的女儿酒“花雕酒”的前身。 唐代的绍兴酒,其名气不及当时的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的若下酒,但不像若下酒在宋以后便销声匿迹。在唐代,绍兴酒以其独特的地方魅力,仍然吸引着无数地名人墨客、名人志士,“酒八仙”之首的贺知章、诗仙李白等都曾在越地留下了不少对越酒的吟咏和高歌。 绍兴酒到宋代才真正定名,宋以前绍兴一直是越国越州的都城,州治,下辖会稽、山阴等郡县,到1131年赵构皇帝以“绍万世之宏休,兴百王之不绪”之义,改年号为绍兴元年。时越州官吏军民僧道士联合上表,乞赐府额。赵构皇帝即升越州为绍兴府,取“承继前业,振兴昌盛”之意,绍兴之名由此而来,由于绍兴酒业的兴盛,各种酒名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如“竹叶青”、“瑞露酒”、“蓬莱春”、“堂中春”等。 明清时期,可算得上绍兴发展的第一高峰,不但花色品种繁多,而且质量上乘,确立了中国黄酒之冠的地位。当时绍兴生产的酒就直呼绍兴,到了不用加“酒”字的地步,特别是清代设立于绍兴城内的沈永和酿坊,以独创的“善酿酒”享誉海内外,康熙年间的“越酒行天下”之说即是当时盛况的最好写照。

黄酒传统酿造工艺

黄酒传统酿造工艺 基本思路:先糖化再酒化,最后后酵消耗残余淀粉和糖分。选米→精白→清洗→浸米→蒸煮→摊凉→拌料,落缸→糖化发酵→压榨→澄清→煎酒→成品酒 1.具体工艺: ●糯米浸泡 (1)是保证原料充分吸水,使淀粉粒间的空隙被水充满,淀粉粒膨胀, 便于粮粒在蒸煮是容易透心,达到糊化彻底,浸泡后沥干水分可除去谷 物中的部分杂质。(2)获取含乳酸的浸米浆水在传统摊饭法酿制黄酒的 过程中,浸米的酸浆水是发酵生产中的重要配料之一。操作中,米中约有 6 %左右的水溶性物质被溶入浸渍水中,由于米和水中的微生物的作用, 这些水溶性物质被转变或分解为乳酸、肌醇和磷酸等。抽取浸米的酸浆 水作配料,在黄酒发酵一开始就形成一定的酸度,可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保证酵母的正常发酵;酸浆水中的氨基酸、维生素可提供给酵母利用;多 种有机酸带入酒醪,可改善酒的风味。浸米开始,米粒吸水膨胀,含水量增 加;浸米4~ 6 h,吸水达20% ~ 25%;浸米24 h,水分基本吸足。浸米时, 米粒表面的微生物利用溶解的糖分、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进行生 长繁殖。浸米2 天后,浆水略带甜味,米层深处会冒出小气泡,乳酸链球 菌将糖分逐渐转化为乳酸,浆水酸度慢慢升高。数天后,水面上将出现由 产膜酵母形成的乳白色菌膜,与此同时,粒中所含的淀粉、蛋白质等高分 子物质受到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蛋白酶等的作用而水解,其水解产物提 供给乳酸链球菌等作为转化的基质,产生有机酸,使浸米水的总酸达0. 5%~ 0. 9 %左右。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温度,原料的吸水速度也会发生 变化。冬天气温低需要的时间长,夏天温度高需要的浸泡时间短,但在 工业生产中浸水温度一般保持在25℃~30℃浸泡时间48h左右,浸米酸 度达到0.4~0.8%。 ●蒸米 (1)使淀粉糊化浸米以后,淀粉颗粒膨胀,淀粉链之间变得疏松。对浸渍 后的大米进行加热,生淀粉受热膨胀,破坏了原来淀粉的结晶构造,使植物组织和细胞破裂,水分渗入到淀粉粒内部,淀粉链得以舒展,淀粉分子之间的组合程度受到削弱,形成单个分子而呈溶解状态,这就是糊化。糊化后的淀粉易受淀粉酶的水解作用而转化为糖或糊精。 (2)蛋白质变性在蒸汽及高温作用下,原料中的蛋白质吸水,因热产生 热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易于被蛋白酶分解。 (3)原料灭菌通过加热杀灭大米所带有的各种微生物,保证发酵的正常 进行。挥发掉原料的怪杂味,使黄酒的风味纯净。黄酒酿造采用整粒米饭发酵,是典型的边糖化边发酵工艺,即双边发酵[3]。发酵时的醪液浓度高,呈半固态,流动性差。为了有利于酵母的增殖和发酵,使发酵彻底;同时又有利于压

黄酒工艺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黄酒工艺学 英文名称:Chinese Rice Wine Technology 一、课内学时:22 学分: 1.5 二、适用专业: 酿酒工程、生物工程 三、先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 四、教学目的:《黄酒工艺学》属于酿酒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为基础,研究中国黄酒的酿造工艺特征、质量控制和行业发展的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理、工、农交叉性综合课程。对于理解高浓液态发酵、酿酒工程设备、酿酒机械化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掌握中国黄酒文化、历史沿革,传统工艺黄酒生产工艺、现代工艺黄酒生产技术及其涉及关键设备、关键质量控制点,了解日本清酒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一定的黄酒酿造工艺的创新研究。 五、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注:▲表示重点,*表示难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黄酒定义及历史沿革 第二节黄酒功用及酿制生产特点▲ 第三节黄酒分类▲ 分类按黄酒国标GB/T 2008进行,今后进行各类酒品比较、指标鉴定、交流的基础。功效学习,利于了解黄酒、认识黄酒、宣传黄酒。 第二章、原辅料与糖化发酵剂 第一节主要原料▲ 第二节次要原料 第三节辅料 第四节主要微生物▲* 第五节黄酒酿造中的酶 第六节制曲工艺*

第七节酒母制作工艺▲ 上述内容均是从事黄酒生产工作或进行黄酒建厂工作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或环节,即原料满足、当地水源特性或理化指标、当地优势环境微生物是否适合制曲等等。 第三章、传统黄酒生产工艺▲ 第一节元红酒生产工艺▲ 第二节加饭酒生产工艺▲ 第三节绍兴善酿酒工艺 第四节香雪酒生产工艺 第五节北方黄酒生产工艺 第六节川派黄酒的特点及工艺、发展方向* 第四章、现代黄酒生产发酵工艺▲ 第一节简介 第二节麦曲黄酒生产工艺▲ 第三节主要设备介绍▲* 第四节物料平衡与生产计算* 第五节膨化法黄酒生产工艺* 第六节液化法黄酒生产技术 现代黄酒生产工艺,是以机械化为代表,融合较多先进科研成果而成,故工厂设备是学习、生产、建现代黄酒酿造厂的重点内容; 物料平衡与生产计算方面的内容,是进行车间、工厂设计的基础,许多是经验数据,必须了解、掌握,体现了酿酒工程人员的基本素质。 第五章、成品黄酒管理▲ 第一节黄酒贮陈▲* 第二节黄酒勾兑▲ 第三节黄酒的非生物稳定性* 第六章、黄酒厂设计改造▲* 第一节中小型黄酒厂全厂工艺初步设计论证▲ 第二节小曲酒厂改造为黄酒厂的初步设计论证*

黄酒酿造及其功效

天津农学院 黄酒的酿造工艺及其功效 班级: 姓名: 学号:

黄酒的酿造工艺及其功效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黄酒的特点,和黄酒的酿造工艺,向读者介绍了黄酒的营养价值及黄酒的一些药用价值。 [关键词]:黄酒,双边发酵,固态发酵,功效 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 1.黄酒的简介 黄酒以大米、黍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柔和爽口,回甜生津,但后劲颇足。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数种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8种必需氨其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黄酒和白酒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酒类。简单来讲,黄酒就是米酒(水酒),是黄色的混浊的,白酒是由黄酒蒸馏而得,酒液清澈透明,质地纯净、无混浊或只有少量沉淀。 黄酒产地较广,品种很多,度数低,糖度也适中,黄中带红或黄中带白,香气浓郁,醇厚可口,色泽明亮,呈琥珀色;营养价值特别高,比被列为世界营养食品的啤酒还要高 5~10倍;用途广泛,用法多样,并且有其得天独厚的调味功能。 其中著名的有浙江加饭酒(花雕酒、女儿红等)、绍兴状元红、上海老酒、福建老酒、江西九江封缸酒、江苏丹阳封缸酒、无锡惠泉酒、广东珍珠红酒、山东即墨老酒等。但是被中国酿酒界公认的、在国际国内市场最受欢迎的、最具中国特色的,首推绍兴酒。 1.1黄酒的特点 黄酒虽然种类多,各具特点和风格.在中国的酿酒行业采用固态发酵技术非常普遍,并成为传统特色,大多名优白酒采用固态发酵法

黄酒的酿造方法

黄酒的酿造方法 黄酒的酿造方法第一步:蒸饭干 将糯米用水浸泡半天,然后把糯米滤干水分,用一个木制的外形如桶的专门器具或者一个透气的布袋,隔水把糯米熏熟。这样蒸出来的饭干,外观上看去还是像生糯米,但实际上已是熟米饭了。 第二步:上酒曲 客家人通常把酒曲叫“酒饼”,上面生存有大量的霉菌,是用来使饭干发酵用的东西。酒饼中所含的酶制剂能将谷物原料——也就是糯米饭干糖化,酵母再把糖分发酵成酒。 酒饼可在市场上买到,但许多客家人都有自己的“秘方”,自己制造酒饼。客家人是这样自己制造酒饼的:到野外采来十多二十种野草,在太阳底下晒干后放到锅中煮烂,把谷子磨碎后,用煮出的汤水搅拌搓成团,盛到竹匾中压实抚平,再放到干燥阴暗处发酵。一个晚上后,米团上会长出菌毛,第二天拿到太阳底下晒干,晚上再放回阴暗处让它继续发酵长菌毛,然后再晒干。如此反复三四次后,用刀把已非常干燥的米团切成小块保存好,这就是“酒饼”。酒饼是糯米发酵的关键,所以酒饼对酿出的酒的好坏有很大关系,谁家的酒饼做得好,还能声名远扬,许多人寻求购买。 上酒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自然放凉饭干后将其盛入一个大

缸中,把酒曲调成水溶液,均匀地洒到饭干上。另一种用冷水淋浇饭干使之冷却,再将酒曲研磨成粉末,均匀地洒在饭干面上。 第三步:出酒 上好酒曲,把缸密封盖好,等着饭干发酵出酒就行了。在缸中把饭干压实的同时,通常还在中间压一个凹下去的窝坑,称为“酒井”,再在酒井中撒一些酒曲。饭干发酵出酒后,都会流到“酒井”中。 一天后饭干就开始发酵了,饭干慢慢变得松软并出酒,在“酒井”中舀酒试尝味道。夏天天气热,温度高,一般7到10天左右就可出酒完毕。冬天天气冷,则要半个月左右时间。30度左右是最适宜酒曲发酵的温度,如果温度不够,还要在缸外加盖几层厚毛巾厚衣服什么的。 直接从饭干发酵流出来的酒,客家人叫它为“娘酒”,也叫酒娘、酿酒、酒酿、老酒,颜色较深,酒味清醇浓香,耐存放。娘酒的出酒率约是1.2,也就是1斤糯米蒸成饭干发酵后,最终可酿出1斤2两的酒。 第四步:炙酒 如果连酒糟带娘酒一齐加水兑冲,再滤去酒糟,这种兑了水的黄酒叫“水酒”,酒色浑浊一些,酒味没有娘酒那么浓香,但是口感更柔顺。水酒的兑水量通常是1∶2.5,最终的水酒成量约是原料糯米重量的3.5倍左右。要是添加的水高过这个标准,那就真的是“酒淡如水”,是名符其实的“水酒”了,这是奸商才比较喜欢干的事情。 因为水酒兑有水,所以一定要经过加热煮沸才可饮用。常见

白酒酿造论文

酒的品尝论文 专业:****** 班级:****** 姓名:李某某学号:******

白酒的酿造 白酒的酿造工艺流程主要有哪些? 酿酒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包括:酒精发酵、淀粉糖化、制曲、原料处理、蒸馏取酒、老熟陈酿、勾兑调味等。 (1)酒精发酵 酒精发酵是酿酒的主要阶段,糖质原料如水果、糖蜜等,其本身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成分,经酵母或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可直接转变为酒精。 酒精发酵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化过程,有一系列连续反应并随之产生许多中间产物,其中大约有30多种化学反应,需要一系列酶的参加。酒精是发酵过程的主要产物。除酒精之外,被酵母菌等微生物合成的其他物质及糖质原料中的固有成分如芳香化合物、有机酸、单宁、维生素、矿物质、盐、酯类等往往决定了酒的品质和风格。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发酵温度,因此必须合理控制发酵的温度,当发酵温度高于30~34℃,酵母菌就会被杀死而停止发酵。除糖质原料本身含有的酵母之外,还可以使用人工培养的酵母发酵,因此酒的品质因使用酵母等微生物的不同而各具风味和特色。 (2)淀粉糖化 糖质原料只需使用含酵母等微生物的发酵剂便可进行发酵;而含淀粉质的谷物原料等,由于酵母本身不含糖化酶,淀粉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所以采用含淀粉质的谷物酿酒时,还需将淀粉糊化,使之变为糊精、低聚糖和可发酵性糖的糖化剂。糖化剂中不仅含有能分解淀粉的酶类,而且含有一些能分解原料中脂肪、蛋白质、果胶等的其他酶类。曲和麦芽是酿酒常用的糖化剂,麦芽是大麦浸泡后发芽而成的制品,西方酿酒糖化剂惯用麦芽;曲是由谷类、麸皮等培养霉菌、乳酸菌等组成的制品。一些不是利用人工分离选育的微生物而自然培养的大曲和小曲等,往往具有糖化剂和发酵剂的双重功能。将糖化和酒化这两个步骤合并起来同时进行,称之为复式发酵法。 (3)制曲 酒曲亦称酒母,多以含淀粉的谷类(大麦、小麦、麸皮)、豆类、薯类和含葡萄糖的果类为原料和培养基,经粉碎加水成块或饼状,在一定温度下培育而成。酒曲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培养基成分,如霉菌、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霉菌中有曲霉菌、根霉菌、毛霉菌等有益的菌种,“曲为酒之母,曲为酒之骨,曲为酒之魂”。曲是提供酿酒用各种酶的载体。中国是曲蘖的故乡,远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不仅发明了曲蘖,而且运用曲蘖进行酿酒。酿酒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制曲的工艺水平,历史久远的中国制曲工艺给世界酿酒业带来了极其广阔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制曲的工艺各具传统和特色,即使在酿酒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作坊式的制曲工艺仍保持着原先的本色,尤其是对于名酒,传统的制曲工艺奠定了酒的卓越品质。 (4)原料处理 无论是酿造酒,还是蒸馏酒,以及两者的派生酒品,制酒用的主要原料均为糖质原料或淀粉质原料。为了充分利用原料,提高糖化能力和出酒率,并形成特有的酒品风格,酿酒的原料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定工艺的处理,主要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比及其状态的改变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也是关键的环节。 糖质原料以水果为主,原料处理主要包括根据成酒的特点选择品种、采摘分类、除去腐烂果品和杂质、破碎果实、榨汁去梗、澄清抗氧、杀菌等。 淀粉质原料以麦芽、米类、薯类、杂粮等为主,采用复式发酵法,先糖化、后发酵或糖化发酵同时进行。原料品种及发酵方式的不同,原料处理的过程和工艺也有差异性。中国广泛使用酒曲酿酒,其原料处理的基本工艺和程序是精碾或粉碎,润料(浸米),蒸煮(蒸饭),摊凉(淋水冷却),

黄酒酿造要点笔录

一、黄酒的原料 糯米、粳米或晚晚籼米;小麦(主要用来制备麦曲,适合使用红色软质小麦);水; 二、要点记录。 1、浸米:使大米吸水膨胀以利蒸煮。 (1)传统需以浆水作配料的酿酒方法,浸米的时间可长达16~20天,米中约6%的水溶性物质被溶入水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乳酸、肌醇和磷酸等成为酸浆水。 传统摊饭法酿酒中,酸浆水是发酵生产中的重要配料之一。 (2)浸米24h,米的水分基本吸足,2天后,浆水略带甜味,米层深处会冒出小气泡,乳酸链球菌将糖分逐渐转化为乳酸。数天后,水面上出现由产膜酵母形成的乳白 色菌膜。浸米水总酸达到0.5%~0.9%,米粒开始出现“吐浆”现象。酸浆水中细 菌最多,酵母次之,霉菌最少。 (3)现代工艺以乳酸调节发酵醪的pH,不需要浆水,浸米时间常在24~48h,淋饭生产黄酒,浸米时间仅几小时或十几小时。 2、蒸饭: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分解。 3、米饭冷却:分淋饭法和摊饭法。 淋饭法,生产淋饭酒、喂饭酒和甜型黄酒时使用。摊饭冷却,速度慢,易感染杂菌和出现淀粉老化现象。 4、黄酒发酵中的主要微生物: (1)霉菌:曲霉菌(麦曲、米曲中的曲霉菌,在酿造中起糖化作用,其中以黄曲霉为主,还有较少黑曲霉等),生产中通常适当添加食品级糖化酶,提高糖化能力。 根霉(根霉菌是酒药中的主要糖化菌。糖化能力强,几乎使淀粉全部水解生成 葡萄糖,还能产生乳酸等有机酸,降低pH,抑制产酸菌的侵袭。)红曲霉(红 曲霉耐酸、耐湿,能抑制其他霉菌生长,还分泌红色素或黄色素等)。 (2)酵母:酒药中含有许多酵母,主要起发酵产生酒精的作用。优良的酵母菌种AS2.1392能发酵葡萄糖、半乳糖、蔗糖、麦芽糖及棉子糖,产生酒精并形成典 型的黄酒风味。 5、酒药(又称小曲、酒饼、白药),主要用于生产淋饭酒母或淋饭法酿制甜黄酒,作为糖 化发酵剂。 酒药中主要含根霉、毛霉、酵母及少量的细菌和梨头霉等微生物。纯种的根霉曲是人工分别培养根霉和酵母,接种在麸皮或米粉上,发酵后混合制成的小曲。

黄酒酿造实验

黄酒酿造实验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黄酒酿造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黄酒酿造过程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学习黄酒酿造的工艺和技术。通过感官检测和理化检测,观察物料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变化和转化,最终产生黄酒特殊风味的过程。 二、实验材料及器具 糯米、酒曲、水等 纱布、漏勺、电磁炉、不锈钢锅、糖度计、标签纸 三、工艺流程 1.糯米→浸泡(4~8h)→沥干、平衡水分→电磁炉蒸煮→淋饭冷却→拌曲 (1kg米加200g红曲或1%的酒药)→培养(25-28℃)→微生物增殖(2-3天)→检测糖度→加水(没过原料表面)→糖化发酵→榨汁→后发酵(静置、密封)→陈酿 2.对酿造过程进行感官、理化检测 四、检测指标 1.理化检测: 糖度计检测醪液糖度; 密度法检测酒精度; 分光光度法检测澄清度; 酸度计检测醪液酸度。 2.感官评价: 对产品的外观组织、形态、风味、口感、香气等进行评价。 五、操作要点 蒸饭时间:10~15分钟,要求饭芯蒸透,不能太过,否则米易糊、粘; 操作时要注意清洁卫生,以免带入杂菌; 使用之前不锈钢锅用热水烫过,或用洁净的冷开水洗涤; 拌曲时饭和曲要均匀; 搭好窝后需用洗过的纱布将不锈钢锅盖好; 糖度计检测好后用滤纸吸水,不能擦拭,以免磨花镜面。

六、思考题 1.为了避免黄酒酿造过程出现酒变酸的情况,请分析操作过程应注意的事项。 2.黄酒酿造过程操作重点和难点是哪些步骤 七、实验要求 期间请注意安全、遵守纪律,出现问题及时向有关老师汇报; 实验结束后,清点仪器,清理好实验台,经实验老师和指导老师检查后方可离去; 由于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期间同学们在9:00-10:00,15:00-16:00之间自行去实验室对实验进行观测,观测结束后经实验老师检查后方可离去; 实验前请认真准备预习报告,仅仅拷贝模板的报告需要重写,没有书写预习报告的同学取消实验资格; 主动参与实验,对酿造过程认真、细致地进行感官、理化方面的检测,并详细地记录; 实验失败允许重做; 实验结束后,将预习报告、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报告整理好上交,作为实验成绩的评分标准 实验报告的书写 1.实验目的和意义 2.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建立 3.材料与方法 4.实验结果与计算 5.结论与讨论 6.感想与建议

黄酒制作方案

客家黄酒制作方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客家黄酒制作的工艺流程,并学会控制各个关键点。 2、了解不同原料对黄酒制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酒曲中有灰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物。灰霉将淀粉转化成糖,即糖化过程;酵母将糖转化成乙醇,即酒化过程。 2、黄酒的糖化和发酵同时进行。 3、糙米的糖层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会给黄酒带来异味。 4、蒸煮的目的是可以灭菌、糊化、去除可挥发异味。 5、麦曲和酒母麦曲在黄酒生产中主要起到糖化剂的作用,并给予黄酒有色有香。酒母主要作为发酵剂的作用。 三、实验原料与仪器 原料: 糯米1000克、酒饼一颗 仪器: 电饭煲、电磁炉、盆子、烧杯、电子天平、量筒 四、实验步骤 五、要点控制 1.原料选择:黄酒酿造所用的主要原料是经过精白处理的糯米和大米,也有用黍米和玉米的,其次是小麦和水。米的淀粉含量越高越好。在生产时,最好使用吸水快、易糊化和糖化的软质米。 酿造用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优劣。一般要求所用的水要清洁卫生,符合饮用水的标准,常用泉水、湖水、深井水和河心水。

2.2.米的精白:大米外层含有脂肪和蛋白质,影响成品质量,应该通过精白(碾米加工)把它除去,大米的精白程度可用精米率表示,一般要求精米率在90%,也可以直接以标一粳或标二粳作投料用米。 3.浸米:其目的是使淀粉吸水,便于蒸煮糊化传统工艺浸米时间长达 18~20天,主要目的是取得浸米浆水,用来调节发酵醪液的酸度,因为浆水含有大量乳酸。 4.蒸饭:蒸饭目的是使淀粉糊化。常压蒸煮25分钟左右即可,蒸煮过程中可喷洒85℃左右的热水并进行抄饭。要求米饭“外硬内软、内无生心、疏松不糊、透而不烂、均匀一致”。 5.落罐发酵:蒸熟的米饭通过风冷或水冷落入发酵罐中,再加水、麦曲(原料米量的10%)、酒母(约发酵醪液体积的10%),使总重量控制在300~340公斤(按原料米100公斤为基础),混合均匀,品温控制在 24~26℃。落罐10~12小时,品温升高,进入主发酵阶段,这时必须控制发酵温度在30~31℃,利用夹套冷却或搅拌调节醪液温度并使酵母呼吸和排出二氧化碳。主发酵一般要3~5天完成。 6.后发酵:经过主发酵后,发酵趋缓弱,即可把酒醪移入后发酵罐,控制品温和室温在15~18℃,静止发酵20~30天左右,使酵母进一步发酵,并改善酒的风味。 7. 压榨、澄清、消毒:后发酵结束,利用板框式压滤机把黄液体和酒糟分离开来,让酒液在低温下澄清2~3天,吸取上层清液再经棉饼过滤机过滤,然后送入换热消毒器,在70~75℃灭菌20分钟左右,杀灭酒溶中的酵母和细菌,并使酒中沉淀物凝固而进一步澄清,也让酒体成分得到固定。灭菌后趁热罐装,并严密包装,入库陈酿一年。成品黄酒要求酒度在16%以上,酸度在0.45以下。 麦曲和酒母麦曲在黄酒生产中主要起到糖化剂的作用,并给予黄酒有色有香。酒母主要作为发酵剂的作用。黄酒发酵是典型的边糖化边发酵的方法。 1.麦曲制造:把小麦压成每粒3~5片,使小麦表皮破裂,淀粉外露,使

酿酒工艺学结课论文

酿酒工艺学结课论文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摘要:酒文化一词由我国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最初的酒是人们的一种饮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饮酒的内涵不断的丰富,最终演变为一种文化,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种族国家之间的酒文化也有所差异。 关键词:酒文化;差异 一、酒的诞生 在东方亚洲的中国与西方欧洲的希腊几乎同时产生了酒这种饮品在中国历史中。人们更倾向于认为酒是由杜康率先开始酿造的。所以才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传世。在希腊,则非常浪漫的认为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发现了酒的制作方法。教会了人们如何酿造葡萄酒。现存的历史记载中。出土于伊朗西部的扎格洛斯山脉的戈丁山丘一带。公元前3100—3500年的苏美尔人的作品就有提及啤酒。 二、酒的种类 中国幅员辽阔。丰富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因此,勤劳的中国人民多用粮食酿酒。中国本土的酒主要分为两种:白酒和黄酒从酿造工艺角度看。 白酒:蒸馏酒;黄酒:发酵酒;从酿造原料白酒原料:几乎各种粮食都可以,比如中国着名的五粮液就是以小麦,大米,玉米,高梁,糯米为原料; 黄酒:原料:一般糯米、大米、粳米。从酒精浓度看白酒酒度:一般28—68度;黄酒:一般25度以下。从色泽看白酒色泽:无色;黄酒:微黄、黄色、红色都有。营养价值:白酒较小;黄酒较高。 西方文明的诞生地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其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更利于葡萄的种植。所以西方的酒主要是果酒,尤以葡萄酒为典型代表。现在法国的葡萄酒举世闻名。 除了葡萄酒。啤酒也是西方国家对酒的一种创造发明资料显示。啤酒由公元前3000年的日耳曼人及凯尔特人部落带到整个欧洲。当时主要是家庭作坊酿造;工业革命开始后,啤酒的生产开始从家庭手工酿造转至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在19世纪开始占主导地位,从20世纪初,啤酒传人中国。啤酒的原料为大麦、酿造用水、酒花、酵母以及淀粉质辅助原料(玉米、大米、大麦、小麦等)和糖类辅助原料。 三、酒具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上层阶级的酒器称为“尊”。是一种敞口,高颈,圈足。饰有动物图案的盛酒器皿。而下层社会一般就使用土陶碗喝酒。体现了阶级社会的差异性和等级森严。在现代社会中。一般不会直接从酒瓶里往外倒酒。通常把一瓶白酒先分装在一个玻璃的或者陶瓷的小酒壶里。再盛在小的玻璃或陶瓷小1:3有足酒杯里(酒量不足一两),这样的分酒方式体现了一种雅。 在西方传统观点有握柄。上身较白酒杯更为圆胖宽大主要用于盛载红葡萄酒和用其制作的鸡尾酒窄口为葡萄酒选择正确的酒杯。能帮助更好的品味美酒红葡萄酒杯杯底部宽肚是红酒杯中的经典设计。窄口是为了使酒的香气聚集在杯E1。不易散逸。以便充分品闻酒香和果香:宽肚是为了让红酒充分和空气接触白葡萄酒杯杯底部有握柄,上身较红酒杯修长,弧度较大。但整体高度比红酒杯矮。主要用于盛载白葡萄酒香槟杯为郁金香型,杯身直且瘦长,高脚杯。啤酒杯一般使用玻璃材质。因啤酒都是冷藏后饮用。饮酒者的手不应触及杯身。以免影响酒的品味。所以啤酒杯有的有高

黄酒的主要材料

黄酒的主要材料 篇一:黄酒的分类以及特点 黄○酒○的○分○类○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黄酒家族的成员不断扩大,品种琳林满目。酒的名称更是丰富多彩。在最新的国家标准中,黄酒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酿造酒,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因其酒液呈黄色而取名为黄酒. 黄酒的定义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麦等为原料,经过蒸料,拌以麦曲、米曲或酒药,进行糖化和发酵酿制而成的各类黄酒黄酒为低度 (15%-18%)原汁酒,色泽金黄或褐红,含有糖、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浸出物,营养价值高.成品黄酒用煎煮法灭菌后用陶坛盛装封口.酒液在坛中越陈越香,故又称为老酒.,以下是常见的黄酒分类。一:按酒的产地。 绍兴酒、金华酒、丹阳酒、九江封缸酒、山东兰陵酒等. 二:按酒的含糖量。 1、干黄酒:“干”表示酒中的含糖量少,糖份都发酵变成了酒精,故酒中的糖份含量最低,最新的国家标准中,其含糖量小于 1.00 g/100 ml (以葡萄糖计) 。这种酒属稀醪发酵,总加水量为原料米的三倍左右。发酵温度控制得较低,开耙搅拌的时间间隔较短。酵母生长较为旺盛,故发酵彻底,残糖很低。在绍兴地区,干黄酒的代表是“元红酒”。

2、半 干黄酒、15.1~40.0g/L(加饭酒)   3、半甜黄酒、40.1~100g/L(善酿酒) 4、甜黄酒、甜黄酒中的糖份含量达到10.00-20.00g/100ml之间。由于加入了米白酒,酒度也较高。甜型黄酒可常年生产。(香雪酒) 5、浓甜黄酒、糖分大于或者等于20g/ml 6、加香黄酒,这是以黄酒为酒基,经浸泡(或复蒸)芳香动、植物或加入芳香动、植物的浸出液而制成的黄酒。三:按酒的颜色。 1、琥珀色、元红酒。 2、浅绿色、竹叶青。 3、暗黑色、黑酒。 4、红黄色、红曲酒。 5、清酒,浊酒,白酒,黄酒,红酒 四:按酿造方法。 淋饭法黄酒 将糯米用清水浸发两日两夜,然后蒸熟成饭,再通过冷水喷淋达到糖化和发酵的最佳温度.拌加酒药、特制麦曲及清水,经糖化和发酵45天就可做成.此法主要用於甜型黄酒生产. 摊饭法黄酒 将糯米用清水浸发16至20天,取出米粒,分出浆水.米粒蒸熟成饭,然后将饭摊于竹席上,经空气冷却达到预定的发酵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