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物化学五绿茶制造化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PPT课件

《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PPT课件

功能划分
结构蛋白:存在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器中, 没有酶的催化功能。如:细胞壁的伸展蛋 白、组蛋白、核蛋白。
储藏蛋白:茶籽中存在,没有酶的活性, 比较稳定,种子萌发时,被水解为各种氨 基酸,供种子萌发。
结构特点
单纯蛋白:水解后只生成氨基酸的蛋 白质。一部分酶蛋白,以及所有的储 藏蛋白均属于这一类。
结合蛋白:核蛋白(含核酸)、脂蛋白 (含脂类)、糖蛋白(含碳水化合物)、 叶绿蛋白(含叶绿素)等等,各有不同 的结构和功能。
茶叶中的果胶等物质是糖的代谢产物,含量占干物 质总量的4%左右,水溶性果胶是形成茶汤厚度和外形光 泽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1、茶叶中的糖类
• 单糖:构成其他糖的基本单位,不能水解 成更简单的糖,其通式为CnH2nOn来表示, 在茶叶中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阿拉伯 糖、鼠李糖、半乳糖等。 • 特点:固体结晶,易溶于水、乙醇,具有 甜味。
第二章 茶叶中的氨基酸
第八章 绿茶加工化学
第三章 茶叶中的嘌呤碱
第九章 红茶加工化学
第四章 茶叶中的多酚类
第十章 其他茶类加工化学
第五章 茶叶中的色素
第十一章 茶叶功能成分化学
第六章 茶叶中的芳香物
第七章 环境与茶树的物质代谢
绪论
围绕和解决的问题: 1、《茶叶生物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2、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3、研究茶叶生化的意义? 4、茶叶生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5、学习该门课程的要求
课程名称:茶叶生物化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
○ 《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宛 晓春主编 2003.8
○ 《茶叶生物化学》(第二版)安 徽农学院主编 1990.5
○ 《茶叶生化原理》王泽农编著 1981.8

绿茶加工工艺分析PPT课件

绿茶加工工艺分析PPT课件
压。
第45页/共75页
第四章名优绿茶加工技术
三、扁形名茶加工技术
• 青锅:锅温2000C——800C左右,投入200g左右鲜叶;手法:带、抖— —搭、捺、甩。程度:八成干。
• 辉锅:锅温600C~800C,投叶量:0.2~0.4kg;手法:带、甩——捺、甩、 拓、抓、扣、磨、压——荡、轻磨、钩、吐;程度:足干,手捏茶条成粉 末状。
第16页/共75页
第四章名优绿茶加工技术
一、名绿茶加工的基本工艺与原理
4)杀青机具及技术 • 手工杀青:
• 机具:炒茶锅、畚箕、簸箕、抹布、棕扫帚、制茶专用油等。 • 锅温:锅底温度200 0C左右。
判断方法:用温度计量;看锅底白天成灰白色,晚上呈红色;用手离 锅心30cm处有明显刺热感;涂抹润滑油很快融化;鲜叶入锅中有劈啪爆声。
第30页/共75页
第四章名优绿茶加工技术
一、名绿茶加工的基本工艺与原理
4、干燥
3)干燥方法 • 烘干:烘笼烘干、机械烘干 毛火:1000C,厚度:2~5cm,至7~8成干。 足火:600C,至足干。 • 炒干:据不同类型名茶而不同。 • 半烘炒:烘炒结合。
第31页/共75页
第四章名优绿茶加工技术程度:含Βιβλιοθήκη 量15%左第36页/共75页
针形茶做形手法 :
理条
第37页/共75页
搓条
第四章名优绿茶加工技术
二、针形名茶加工技术
3、加工技术: 机械加工:在做形机内完成,利用弧 形槽水平来回震动理直茶条以及加压 棒的重力作用揉紧茶条。 • 3)干燥:平台上或烘干机上进行, 温度600C左右。
第38页/共75页
第46页/共75页
扁形名茶加工手法 拓

第47页/共75页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6学时)-第二节(2学时)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6学时)-第二节(2学时)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
由于脱镁叶绿素呈褐色,杀青闷得过早,时间过长,出现的 茶叶色泽黄暗。 通常,时间越长脱镁率越高,脱镁叶绿素含量越高,而且往 往时间效应大于温度效应。脱镁率:全炒<半烘炒<全烘。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
2、非酶褐变反应
在绿茶制造过程中,由 维生素C是一种内酯类 于茶叶中存在的氨基酸、 化合物,还原电位较高, 还原糖类物质等,在热 极易被氧化,氧化产物 为氧化型维生素C,该 的作用下产生与食品加 工过程类似的非酶褐变 物在热的作用下易水解, 反应,使茶叶色泽不同 在杀青与干燥阶段降解, 保留量较少。 于鲜叶,主要有 Maillard反应,焦糖化 反应和维生素C的氧化 反应。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
一、绿茶制造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
多酚类的氧化聚合作用虽因 多酚氧化酶的绝大部分失活 而没有红茶制造时的变化那 么强烈复杂。 但在热和残留酶的作用下, 多酚类会因异构、水解和部 分氧化聚合等化学变化,使 组成发生变化,总量有所减 少,但减少幅度与工艺、茶 类等有关。
( A)
H
( A)
H
()O C
1
H 2 H
()O C
1
OR' 2 H
H
H
R'O B) (
H( B)
顺式
反式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
2、水解作用
绿茶制造过程中,酯型儿茶素因水、热等作用可发 生水解,生成简单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例如: (-)ECG→(-)-EC+GA;(-)-EC-(3“-MeG)→(-)-EC+3”MeG(3“-甲基没食子酸);(-)-EGC-3-(3”-MeG)→(-)EC+3“-MeG。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 中国茶艺 教学课件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 中国茶艺 教学课件
1、含量变化:总量大约减少15-20%,其中杀青和干 燥工序减少的比较多,杀青减少5-10%左右;儿茶素 尤其是苦涩味较重的酯型儿茶素减少较多30%左右;
∴ 通过杀青可使茶汤醇和。
图5-1三种绿茶制造过程中多酚类含量的变化
2、变化的形式
1)水解作用(水热作用下发生):
酯型儿茶素苦涩味重,收敛性强,而简单儿茶素收 敛性较弱,爽口。酯型儿茶素适量减少,有利于绿 茶滋味醇和爽口。
❖形成绿茶“清汤 绿叶”的品质外 观及以“湿热” 转化物为主要成 分的内质特点。
5、杀青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最适温度不是一种酶的特征物理常数,它与反应或测定的条件 (时间、基质、含水量等)有关。通常情况下,反应时间越 短或含水量越多,最适温度则相应提高,酶蛋白分子也表现 出较强的抗热变性能力。
1)“高温杀青,先高后低” 2)“嫩叶老杀,老叶嫩杀” 3)抛闷结合;多水叶“多抛少闷”,少水叶“少抛多闷”。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
第一节 绿茶制造中酶的热变性
一、酶的热变性 二、酶的热变性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第二节 绿茶制造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一、多酚类的变化
二、 氨基酸的变化
三、芳香物质的变化 四、 色素的变化
五、其它物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绿茶贮藏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一、含水率的变化
二、色素的变化
三、香气物质的变化
四、滋味物质的变化
3)抛闷结合;多水叶“多抛少闷”,少水叶 “少抛多闷”
一般地,在绿茶的杀青前期采取“多闷少抛”, 是迅速提高叶温,达到快速钝化酶活性的目的, 但持续时间不要太长,否则叶温太高会“烧焦” 茶叶,叶底产生焦点,滋味也会带“火焦味”;
杀青后期采取“多抛少闷”避免出现叶绿素在 温湿条件下降解过多,以及低沸点芳香物质散 发太少,而出现“闷黄味”。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6学时)-第三节(2学时)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6学时)-第三节(2学时)

在贮藏条件下,经过脱 镁、脱植基而生成脱镁 和脱植基叶绿素,产物 经氧化降解(光和温度 引起的氧化裂解),生 成一系列小分子水溶性 无色物质,不仅影响了 干茶和叶底的色泽,而 且对滋味影响也较大。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
三、绿茶贮藏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
在贮藏过程中,茶香缓慢地 解吸附,使一部分香气物质 散失。同时,伴随着不饱和 肪酸自动氧化形成大量有难 闻气味的醛、酮和醇类挥发 物质,使绿茶原有的鲜爽香 气丧失,陈味显露。这是绿 茶贮藏后,香气不高和产生 陈味的主要原因。 绿茶头茶的清香和高档绿茶 的香气都是以顺-3-己烯醇 酯(如己酸酯、醋酸酯等) 为代表成分;绿茶陈茶气味 物质则是以丙醛和1-戊烯3-醇为代表成分,由此可鉴 别新茶与陈茶。
一般认为,单分子层状 态是脱水食品贮藏保鲜 的最佳含水量。 因此,贮藏时的含水量 可适当掌握高一些。 茶叶在单分子层状态含 水率一般为4-5%,质 量好的茶叶,单分子层 状态时的含水量比质量 差的要高一些。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
2、环境湿度
主要是针对敞口包装贮藏或保鲜库贮藏而言 的。 就绿茶色泽来说,在5℃、相对湿度81%条件 下,茶叶贮藏一年,其色泽可达到商业销售 标准;5℃下,相对湿度大于88%时,茶叶不 能保绿;温度高于17℃,相对湿度大于68%, 茶叶也不能保绿;30℃下相对湿度小于33%, 茶叶保绿效果好。 但在保鲜库里,很难实现这样低的相对湿度。
第五章 绿茶制造化学
(二)影响绿茶品质的贮藏措施
影响绿茶品质的贮藏环 境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 不同因素对绿茶品质的 影响有差异。 但影响往往是各种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切 旨在针对绿茶品质保鲜 的贮藏措施,都是在考 虑了单个或多个影响因 素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应 对方案。

0茶叶生物化学绪论 ppt课件

0茶叶生物化学绪论 ppt课件

2020/12/12
8
乌龙茶 又名青茶。绿叶红镶边、
花香或果香,汤色为黄色但要看其发 酵程度,偏红或偏青。属半发酵茶, 约占总产量的11%。加工工序为:鲜
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
叶子放在太阳下萎凋,然后在竹 筛中抖动,轻轻擦伤叶子边缘,由于 擦伤叶子中的茶多酚发生氧化反应, 使得叶子边缘转变为微红色。然后通 过杀青使这个轻微发酵立即停止。揉 捻造形,最后干燥。
2020/12/12
20
• 茶树次级代谢及其产物研究仍将是茶叶生 物化学的核心问题
次级代谢产物形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将 是茶叶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
• 茶叶安全生产及控制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茶用农业绿色生产资料,生物防治,茶叶 农残与卫生指标检测技术等的研究。
2020/12/12
21
2020/12/12
14
•我国茶叶产量:世界第二
当前,世界茶叶产量为320万吨,而我国茶 叶总产量为8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25%,为世 界第二大产茶国,仅次于印度(82万吨)。我国三 种主要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的生产量比例为 82:7:11。名优茶生产量比重占22.1%,但产 值比重却达55.2%。
4 介绍茶叶中一些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
2020/12/12
19
三、茶叶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
• 茶叶生物化学在茶学科中的基础地位将加 强
目前存在偏重开发应用、忽视基础理论研究 的倾向。
• 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的联系将会越来 越紧密
利用生物技术调节酶的合成,在基因水平上
进行酶基因的修饰和改造,进而选育出茶树优良 品种。
但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仅有0.36公斤。
2020/12/12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课件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汇报人:PPT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茶叶的种类与成分 茶叶中重要的化学成分 茶叶中化学成分的功能与作用 茶叶中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析方法 茶叶中化学成分与健康的关系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茶叶的种类与成分
茶叶的分类
按照制作工艺分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等 按照产地分类: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 按照茶叶形状分类:扁形茶、针形茶、卷曲形茶、球形茶等 按照茶叶发酵程度分类: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等
03
茶叶中重要的化学成分
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茶多酚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 肿瘤等功效
茶多酚可以改善肠道菌群,促进 消化健康
咖啡因
咖啡因是一种生物 碱,存在于茶叶、 咖啡、可可等植物 中
咖啡因具有提神醒 脑、缓解疲劳的作 用
重要影响
氨基酸可以增 加茶叶的鲜味, 使茶叶口感更
加丰富
氨基酸可以提 高茶叶的营养 价值,如提高 茶叶的蛋白质
含量
氨基酸还可以 促进茶叶的抗 氧化作用,提 高茶叶的保健
功能
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钙:维持骨骼和牙齿健康,调节神经和肌肉功能 铁:参与血红蛋白合成,维持正常造血功能 锌:参与酶的合成和代谢,维持免疫系统功能 硒:抗氧化,保护细胞免受损伤,预防癌症
健康养生建议: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 适的茶叶,注意饮茶时间、饮茶量等
茶叶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前景
降血脂:茶叶中的茶多酚和 咖啡碱有助于降低血脂,预 防动脉硬化

绿茶制造生物化学

绿茶制造生物化学
酶活性逐渐失活,在此温度下,有些酶的变性还是 可逆的。当温度>80℃时,绝大多数酶发生不可逆 变性,因此,制茶上一般将茶叶酶热变性的临界温 度确定为80℃,除此之外,还要持续一定的时间, 从而保证酶性失活。
糖类物质中多糖水解为单糖 使甜味增强
黄酮苷类的水解生成苷元配基和糖 槲皮苷-→槲皮素﹢鼠李糖 牡荆苷-→牡荆素﹢葡萄糖 苷类的水溶液具有苦味,在酶和热的作用下生
变化4:滋味的变化——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多酚类 物质虽然没有红茶加工时的强烈,但在热的作用下, 多酚类物质仍在进行水解、异构、裂解、氧化等化 学变化,含量减少。减少途径:
3、揉捻:揉捻的目的是破坏杀青叶细胞组织,使细 胞汁外溢,增加茶汤浓度,同时揉捻成型。
杀青过程中茶叶各类物质的变化
酶的热失活 酶一般在30℃时,就开始逐步变性,60℃以上,
成苷元,苦味消失。所产生的苷元(黄绿色)是构 成茶汤颜色的主体。 酯型儿茶素的水解生成简单儿茶素和素的异构:
主要是在热的作用下发生,使儿茶素种类增加。 顺式儿茶素异构为反式儿茶素,给茶汤带来良好的 影响。
多酚类的自动氧化→(高温、湿热、氧)邻醌﹢蛋 白质中的巯基结合→不溶性化合物(叶底黄绿的成 分)
3、干燥的目的:
控制含水量,避免霉变,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品 质的形成(香气),终止内含成分的化学变化,固 定品质。
关于绿茶品质形成的几点说明
1、物质基础—鲜叶内含成分(品种、生长环境、内 含物)
2、工艺是关键—物质的转化 3、前提—品质要求
谢谢观赏
氨基酸脱羧形成酚类、吲哚等香气物质
对改善茶汤香气有良好的作用。
酪氨酸→苯酚; 色氨酸→吲哚
氨基酸的氧化
亮氨酸→异戊醛→异戊醇
苯丙氨酸→苯乙醛→苯乙醇

茶叶基础知识及茶叶的加工ppt课件

茶叶基础知识及茶叶的加工ppt课件

19
品类
产地
发酵程 度 不发酵 (0)
加工工艺
品质特征 香高味醇 清汤绿叶
品种 安吉白茶、黄山毛峰 、 六安瓜片、西湖龙井、 碧螺春 、信阳毛尖
绿茶 18个省份
杀青→揉捻→干燥
湖南君山、安 轻微发酵 “三黄”,即色黄、 君山银针、霍山黄芽、 黄茶 徽金寨、浙江 杀青→闷黄→干燥。 蒙顶黄芽 汤黄、叶底黄 (10-20) 平阳等 福建福鼎、政 微发酵 白茶 和、松溪和建 (20-30) 阳 青茶 武夷山、安溪、半发酵 (乌龙 潮州、台湾 (30-60) 茶) 萎凋(日晒)→干燥 白毫显露、香气 清鲜、滋味甘醇 白毫银针、政和白牡 丹、贡眉、寿眉
茶叶基础知识 及茶叶的加工
1
报告提纲
一、茶的起源与传播 二、茶叶主产区和生产情况 三、茶的形态和生长环境 四、茶叶的分类和加工 五、营养与保健 六、品质与评审 七、茶叶食品安全事件、流言与真相
2
一、茶的起源与传播
学术界认定:茶树原产于中国的云贵高原,而非印 度、缅甸等其它地方。
3
1)中国西南地区是山茶属植物的分布中心
一曰散茶。”
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 元璋下令改贡饼茶为芽茶:“庚子
诏, …… 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 笋……”。
28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五、从蒸青到炒青 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 发炒青茶技术。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 茶歌》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 “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诗中就 有记述: “日铸 ( 浙江绍兴日铸茶 ) 则越茶
43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绿茶加工 2、 揉捻:
44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锅”的温度140-160℃,“熟锅”的温度80-90℃, “烘焙”温度60-90℃。
“生锅”、“熟锅”是两口大小一致的光洁铁锅, 并列安装成35-40度倾斜状。
“生锅”起杀青、 初揉作用,叶片软绵,初步形成 泡松条索,嫩茎折不断,即全部转入“熟锅”。除 继续起蒸发水份作用外,主要是进行做条、整形加 工,并使之发挥香气。
信阳毛尖:中原名茶,名声远播
产地:河南信阳
品质特征:中国名茶。茶 叶中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 芳香物质等等内含物丰富。信 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 多白毫,内质香气高鲜有熟板 栗香,滋味鲜醇厚,饮后回味 生津,叶底嫩绿匀整。早在 1915年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上获名茶优质奖状。
信阳毛尖品质好,端在炒中成。信阳毛尖炒制工艺 独特,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三个工 序,用双锅变温法进行。
酶的热变性对绿茶品质的基本影响已在前面有所涉 及。由热变性处理引发的化学反应将在本章后面部 分予以详细讨论。
这里仅就酶的热变性与绿茶品质的关系作出简要介 绍。
酶的热变性与绿茶品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酶热变性本身对绿茶基本品质特征及其耐藏 性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二,热变性处理过程对促 进绿茶品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酶的热变性处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其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温低湿条件下叶绿素的脱 镁反应、糖和氨基酸的深度脱水转化反应都会伴随 热处理进程趋于程度加深和产物持续积累的状态。 当产物积累过量时,将导致成茶叶叶底和汤色的黑 暗、混浊之感。尤其在热处理操作不当的情况下, 还可能产生成茶香、味焦苦或在制鲜叶红变的严重 后果。
(A) H
(C)O
1
H 2H
H R'O(B)
顺式
(A) H
(C)O
1
OR' 2H
H
H (B)
反式
另外,由于儿茶素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碳原子, 具有旋光性,在热的作用下发生旋光异构。 如:
(-)-EC→(+)-C; (-)-EGC→(+)-GC;
水解作用
不同酶热变性的处理方法形成了不同品质风格的成 茶。蒸青茶色泽浓绿或翠绿、清香明显;而锅炒杀 青茶叶色较淡,以“烘烤香”为主。
绿茶滋味由“苦、涩、鲜、甜”4要素构成。通常, 鲜叶中以儿茶素为主体的苦涩味物质的含量足以满 足绿茶滋味要求,因此适当减少成茶中酯型儿茶素 的味觉影响和增加氨基酸及可溶性糖的含量是增进 茶汤滋味质量的关键。成茶中的氨基酸含量与滋味 好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8左右。香气方面, 成茶中约1/3的成分为热转化物,这些成分未从鲜叶 中检出,由此可见高温处理对于绿茶香气形成的重 要性。
“生锅”用细软竹扎 成圆扫茶把,在锅中 有节奏地反复挑抖, 鲜叶下绵后,开始初 揉,并与抖散相结合。 反复进行4分钟左右, 实成圆条,达四五成 干(含水理55%左右) 即转入“熟锅”内整 形;
“熟锅”开始仍用茶把继续 轻揉茶叶,并结合散团,待 茶条稍紧后,进行“赶条”, 当茶条直的的关键。
烘焙经初烘、摊放、复火三个程序,即成品优质佳的 信阳毛类。上等信阳毛类含水量不超过6%。
一、多酚类的变化
多酚类在茶叶中含量高,组成复杂,它们在数量、 种类上的变化,对茶叶品质的色、香、味均有重要 影响。
绿茶制造的特点是在第一道工序采用高温使酶变性。 多酚类的氧化聚合作用虽因多酚氧化酶的绝大部分 失活而没有红茶制造时的变化那么强烈复杂,但在 热和残留酶的作用下,多酚类会因异构、水解和部 分氧化聚合等化学变化,使组成发生变化,总量有 所减少,但减少幅度与工艺、茶类等有关。
图5-1三种绿茶制造过程中多酚类含量的变化
异构化作用
绿茶制造中儿茶素发生差向异构化作用,主要是在 高温作用下发生的,由顺式儿茶素转化成反式儿茶 素,产生了四种新的儿茶素,即:
(-)-EGC→(-)-GC; (-)-EGCG→(-)-GCG;
(-)-EC →(-)-C; (-)-ECG→(-)CG;
第二节 绿茶制造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

在绿茶初制过程中,茶叶内含物质发生了复杂的化 学作用,由此,产生茶叶内质的变化,消除了茶鲜 叶中原有的青草气、苦味,形成绿茶所特有的清香 和浓醇的滋味。
绿茶制造过程中在热物理化学作用下,以鲜叶含有 的化学成分为反应基质,以脱水、水解、取代、异 构、氧化、还原等反应形式,不但使原有的化学成 分发生数量上、组成比例上、化学结构上的变化, 并伴有大量新物质的形成。由于一系列化学成分综 合变化的结果,形成了绿茶特有的色、香、味,由 青涩味重的鲜叶,加工成鲜醇可口的饮料。
“理条”手势自如,动作灵巧,要害是抓条和甩条, 抓条时手心向下,拇指与国外四指张成“八”定形,使 茶叶从小指部位带入手中,再沿锅带到锅缘,并用拇指 捏住,离锅心13-17厘米高处,借用腕力,将茶叶由虎 口处迅速有力敏捷摇摆甩出,使茶叶从锅内上缘顺序依 次落入锅心。“理”至七八成干时出锅,进行“烘焙”;
具体表现为:
抑制氧化酶类活性:氧化酶类特别是PPO和POD的热 变性及时消除了杀青叶、揉捻叶红变的可能性,从 而确保“绿叶清汤”品质特征的形成。
促进水解酶类活性:发生热变性之前水解酶活性在 叶温升高的一定范围内迅速提高,加快了蛋白质、 淀粉、纤维素、原果胶、酯型儿茶素等物质的水解, 增加了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溶性果胶等茶汤成分 的积累,削弱了苦涩的酯型儿茶素对茶汤滋味的影 响,并为以后工序中物质的转化提供了大量先质。
酶热变性处理过程中,随着鲜叶温度的升高和水分 的减少,发生了一系列非酶性水解、异构、脱水和 氧化还原等反应,特别是水解反应相当活跃,其底 物和产物与酶性反应相近,这对于增进绿茶品质风 味极为有益。同时,糖、氨基酸和果胶的脱水反应 中产生大量挥发性物质形成了绿茶的“烘烤香”。
高温处理使鲜叶香气化学组成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 变化,与青气有关的一些低沸点成分得到充分挥发, 使高沸点成分透出怡人的香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