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导六(第十—十一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祖国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

一、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

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严重战乱等原因,造成至今未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争取祖国统一进行了不停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邓小平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顺利回归祖国,台湾也在和平统一的道路上逐步前行。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这一构想的提出本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但现实中却首先应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继而用于解决澳门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2月—1981年8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以及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第一次改变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提法,不再使用以往惯用的“解放台湾”的口号,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这一天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单方面停止了自1958年8月23日以来对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例行炮击。以上提法和做法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一些基本原则,表明中国政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第二阶段(1981年9月—1983年5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成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以

及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该谈话对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作出了明确阐述,后来被称为“叶九条”。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叶剑英所提出的九条方针,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一国两制”的构想由此形成。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中国准备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解决香港问题。

第三阶段(1983年6月—1993年3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学者,阐述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心代表团的谈话,以及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具体设想。这些设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心代表团时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这样,从“叶九条”到“邓六条”,“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容更加完备充实,更加明确和系统化。1985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基本涵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自治;力争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基本内容是: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作为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搞“台独”,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实现统一。

“从实践方面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符合我国实际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国策。其实施的重要意义主要是:第一,顺利收回香港、澳门,保证了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发展;第二,坚持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主权的同时,照顾到台海两岸的历史和现状,有利于避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也尽可能为中国经济建设争取到和平的国内外环境,第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提供了新思路,进行了有益探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邓小平曾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构想是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提出来的。”

从理论方面讲: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现实出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科学构想。其重要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在一个国家内,可以同时容纳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第二,创造性地把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运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认为,在一个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地区,可以参照这五项原则和平共处。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起到了推进祖国统一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验证。

1 .香港问题的解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提出要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香港问题。自1982年至1984年12月19日,期间经历了22轮的艰苦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上正式签字。该声明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12条,包括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仍为自由港和独立的关税地区,将继续保持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和其他国家在香港的经济利益将得到照顾。《联合声明》确定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政府在声明中还承诺,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中国政府会确保香港本身的资本主义制度及民主制度维持50年不变。等等。这些方针政策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集中体现。1990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按照“一国两制”构想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12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选举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2 . 澳门问题解决

在运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香港问题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将其运用于解决澳门问题。“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践,为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借鉴,创造了有利条件。从1986年6月起,中葡两国政府经过4轮会谈,于1987年4月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中葡《联合声明》,就解决澳门问题达成协议。1993年3月3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葡《联合声明》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