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脱水:
• 轻度,仅皮肤、口唇干燥,眼窝稍陷,无神志改 变。一般失水1000ml。
• 中度,可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声音轻度嘶 哑,血压下降及尿量减少,约丧失水分3000一 3500mL。
PPT学习交流
19
• 重度,出现皮肤干皱,声音嘶哑,眼眶下陷、两
颊深凹、目闭不紧、腹呈舟状,神志淡漠或不清, 病人极度无力,尿量减少,失水约4000mL。
发病例数 158 168 85 157 24 75 53 24
死亡例数 0 0 0 0 0 0 1 0
PPT学习交流
3
2010年
• 安徽蒙城霍乱38例 08-13(08-16确认)----09-03
• 江苏淮安吴承恩中学19例 09-2-----09-09
• 南京1例
• 江苏泗阳?例 09月下旬----10月上旬
PPT学习交流
4
病原学
• 病原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1883年柯赫 (R.Koch)
首次发现
PPT学习交流
5
病原学
• 革兰染色阴性,短小稍 弯曲的杆菌,如逗点状。
• 长1.5—3μm,宽0.3— 0.4μm, 无芽胞,无荚膜, 菌体末端有一根鞭毛, 鞭毛长为菌体的4-5倍
• 运动活泼,悬滴检查可 见穿梭状或流星状运动。
PPT学习交流
6
毒素
• 霍乱弧菌可产生三种毒素。
• Ⅱ型毒素即肠毒素(CT),致病的霍乱弧菌均能 产生。CT是一种极强活性的蛋白质毒素,是致 病的主要因素。CT分子量为8.4kDa,不耐热, 56度30分钟即破坏,有抗原性。
• Ⅰ型毒素为内毒素系多糖体,耐热,存在菌体内部,是 制作菌苗的主要成分。 Ⅲ型毒素在发病作用上意义不 大
PPT学习交流
20
皮肤皱缩,弹性消失
PPT学习交流
21
(2)循环衰竭:
由于血容量显著下降而导 致失水性休克,血压下降, 少尿或无尿。 意识障碍、 甚至昏迷
(3)酸中毒:
碳酸盐大量丢失,产生代 酸。呼吸增快、Kussmaul 大呼吸
• 这次霍乱疫情主要发生在海地北部阿蒂博尼特沿岸地区, 中部高原地区也出现感染病例,而疫情集中暴发区域是 北部港口城市圣马克,距离首都太子港仅100公里。
PPT学习交流
2
国内近年发病Leabharlann 况• 年份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 年
PPT学习交流
12
非毒素蛋白,可与GMI受体结合 B亚单位
B亚单位 B亚单位
B亚单位 A2片段 A亚单位 A1片段
B亚单位
B亚单位
PPT学习交流
13
霍乱的剧烈腹泻是由霍乱毒素所致
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水、 抑制绒毛细胞对
氯化物及碳酸氢盐
钠的正常吸收
腺苷酸环化酶
环磷酸腺苷(cAMP)
三磷酸腺苷(ATP)
• 霍乱弧菌H抗原相同, 而O抗原不同。
• 霍乱弧菌O抗原特异性 高,有群或型特异性两 种抗原。
PPT学习交流
9
• O1 群含有共同的群特异抗原A和不同的型特 异性抗原B、C。
• 三者结合则可分为3型
原型:AC(稻叶型) 异型:AB(小川型) 中间型:ABC(彦岛型)
PPT学习交流
10
流行病学
• 传染原: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食物型传播日益增多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PPT学习交流
11
发病机理
• 人体存在非特异性免疫,以抵挡霍乱弧菌的侵入 • 胃酸在其中起主要作用(正常胃酸pH为3.2)。
胃酸破坏(胃大部切除后、大量饮水、大量进食),106 个弧菌即可引起腹泻。
胃酸正常,入侵的弧菌数量较多(108~109),亦可发病。
• 进入肠腔后,在富含营养的碱性环境中,依靠其 tcpA(毒素调控菌毛A)粘附于肠粘膜表面,迅速大量 繁殖(一般致病菌量为107~108/ml肠液),继而霍乱 肠毒素(霍乱原)起重要作用。
• 此外霍乱弧菌尚能分泌神经氨酸酶、血凝素等,亦有致 病作用。
PPT学习交流
7
分类
• WHO分类 以抗原性、致病性等特点,
WHO腹泻控制中心将其分为3群:
1. O1群霍乱弧菌
包括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
2. 非O1群霍乱弧菌
包括O139型
3. 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
PPT学习交流
8
抗原
• 霍乱弧菌具有耐热的菌 体抗原(O),和不耐 热的鞭毛抗原(H)。
• 镜检无脓细胞
PPT学习交流
17
• (2)呕吐:
• 占80%以上,多不伴 恶心。
• 呈喷射状,呕吐物 初为食物残渣,继为 水样,与大便性质相 仿。
• 除儿童时有低热外, 一般无发热(O139有 时有发热)。
临床表现 泻吐期
PPT学习交流
18
4.脱水虚脱期
• 严重泻吐致水和电解质丧失引起,表现如下:
临床表现
• 1.潜伏期:一般为l~3日(3~6
小时--7日) • 古典型、O139以重型较多,埃尔
托型较轻。
• 2.前驱期:多数病人为突然发
病,无前驱期,少数病人在发病 前1~2日有疲乏、头昏、腹胀、 腹鸣等前驱症状。
PPT学习交流
16
3.泻吐期
• 剧烈腹泻和呕吐为本期特点,可持续数小时至1~2日,
肠黏膜细胞内的酶促反应
霍乱毒素(CT)
A亚单位
A1片段,毒素 的生物活性部分
A2连接A1与B亚单位的作用
B亚单位+宿主细
胞膜受体PPT学结习合交流
14
病理生理
霍乱剧烈的呕吐和腹泻
水与电解质的紊乱
血钾的丢失多
严重脱水 循环衰竭 肾功能衰竭
心律失常
乳酸增加
大量丢失碳酸氢根
代谢性酸中毒
PPT学习交流
15
概述
• cholera • 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我国列为甲类
• 发病急,传播快,呈世界流行
• 临床特点: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数病人仅 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出现水样或米泔水样腹泻, 很快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循环衰竭。
PPT学习交流
1
流行形势
• 2002年非洲发生13起霍乱流行。
• 2010年10月海地发生霍乱暴发。 至今已造成7000人死亡,52万人感染。
多数表现为先泻后吐。
• (1)腹泻:常为第一症状
• 多无腹痛,但O139部分病人可有腹痛( 44.3%有痛性痉
挛)(爱尔托型1/5有轻度腹痛) 。
• 次数,每日大便自数次至10数次或更多,重者失禁,持
续外流。
• 性状,初为黄稀便,后为水样便,以后排出米泔样或洗肉
水样,无粪臭,稍有鱼腥味,
• 无里急后重,排便后有轻快感。
• 轻度,仅皮肤、口唇干燥,眼窝稍陷,无神志改 变。一般失水1000ml。
• 中度,可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声音轻度嘶 哑,血压下降及尿量减少,约丧失水分3000一 3500mL。
PPT学习交流
19
• 重度,出现皮肤干皱,声音嘶哑,眼眶下陷、两
颊深凹、目闭不紧、腹呈舟状,神志淡漠或不清, 病人极度无力,尿量减少,失水约4000mL。
发病例数 158 168 85 157 24 75 53 24
死亡例数 0 0 0 0 0 0 1 0
PPT学习交流
3
2010年
• 安徽蒙城霍乱38例 08-13(08-16确认)----09-03
• 江苏淮安吴承恩中学19例 09-2-----09-09
• 南京1例
• 江苏泗阳?例 09月下旬----10月上旬
PPT学习交流
4
病原学
• 病原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1883年柯赫 (R.Koch)
首次发现
PPT学习交流
5
病原学
• 革兰染色阴性,短小稍 弯曲的杆菌,如逗点状。
• 长1.5—3μm,宽0.3— 0.4μm, 无芽胞,无荚膜, 菌体末端有一根鞭毛, 鞭毛长为菌体的4-5倍
• 运动活泼,悬滴检查可 见穿梭状或流星状运动。
PPT学习交流
6
毒素
• 霍乱弧菌可产生三种毒素。
• Ⅱ型毒素即肠毒素(CT),致病的霍乱弧菌均能 产生。CT是一种极强活性的蛋白质毒素,是致 病的主要因素。CT分子量为8.4kDa,不耐热, 56度30分钟即破坏,有抗原性。
• Ⅰ型毒素为内毒素系多糖体,耐热,存在菌体内部,是 制作菌苗的主要成分。 Ⅲ型毒素在发病作用上意义不 大
PPT学习交流
20
皮肤皱缩,弹性消失
PPT学习交流
21
(2)循环衰竭:
由于血容量显著下降而导 致失水性休克,血压下降, 少尿或无尿。 意识障碍、 甚至昏迷
(3)酸中毒:
碳酸盐大量丢失,产生代 酸。呼吸增快、Kussmaul 大呼吸
• 这次霍乱疫情主要发生在海地北部阿蒂博尼特沿岸地区, 中部高原地区也出现感染病例,而疫情集中暴发区域是 北部港口城市圣马克,距离首都太子港仅100公里。
PPT学习交流
2
国内近年发病Leabharlann 况• 年份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 年
PPT学习交流
12
非毒素蛋白,可与GMI受体结合 B亚单位
B亚单位 B亚单位
B亚单位 A2片段 A亚单位 A1片段
B亚单位
B亚单位
PPT学习交流
13
霍乱的剧烈腹泻是由霍乱毒素所致
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水、 抑制绒毛细胞对
氯化物及碳酸氢盐
钠的正常吸收
腺苷酸环化酶
环磷酸腺苷(cAMP)
三磷酸腺苷(ATP)
• 霍乱弧菌H抗原相同, 而O抗原不同。
• 霍乱弧菌O抗原特异性 高,有群或型特异性两 种抗原。
PPT学习交流
9
• O1 群含有共同的群特异抗原A和不同的型特 异性抗原B、C。
• 三者结合则可分为3型
原型:AC(稻叶型) 异型:AB(小川型) 中间型:ABC(彦岛型)
PPT学习交流
10
流行病学
• 传染原: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食物型传播日益增多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PPT学习交流
11
发病机理
• 人体存在非特异性免疫,以抵挡霍乱弧菌的侵入 • 胃酸在其中起主要作用(正常胃酸pH为3.2)。
胃酸破坏(胃大部切除后、大量饮水、大量进食),106 个弧菌即可引起腹泻。
胃酸正常,入侵的弧菌数量较多(108~109),亦可发病。
• 进入肠腔后,在富含营养的碱性环境中,依靠其 tcpA(毒素调控菌毛A)粘附于肠粘膜表面,迅速大量 繁殖(一般致病菌量为107~108/ml肠液),继而霍乱 肠毒素(霍乱原)起重要作用。
• 此外霍乱弧菌尚能分泌神经氨酸酶、血凝素等,亦有致 病作用。
PPT学习交流
7
分类
• WHO分类 以抗原性、致病性等特点,
WHO腹泻控制中心将其分为3群:
1. O1群霍乱弧菌
包括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
2. 非O1群霍乱弧菌
包括O139型
3. 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
PPT学习交流
8
抗原
• 霍乱弧菌具有耐热的菌 体抗原(O),和不耐 热的鞭毛抗原(H)。
• 镜检无脓细胞
PPT学习交流
17
• (2)呕吐:
• 占80%以上,多不伴 恶心。
• 呈喷射状,呕吐物 初为食物残渣,继为 水样,与大便性质相 仿。
• 除儿童时有低热外, 一般无发热(O139有 时有发热)。
临床表现 泻吐期
PPT学习交流
18
4.脱水虚脱期
• 严重泻吐致水和电解质丧失引起,表现如下:
临床表现
• 1.潜伏期:一般为l~3日(3~6
小时--7日) • 古典型、O139以重型较多,埃尔
托型较轻。
• 2.前驱期:多数病人为突然发
病,无前驱期,少数病人在发病 前1~2日有疲乏、头昏、腹胀、 腹鸣等前驱症状。
PPT学习交流
16
3.泻吐期
• 剧烈腹泻和呕吐为本期特点,可持续数小时至1~2日,
肠黏膜细胞内的酶促反应
霍乱毒素(CT)
A亚单位
A1片段,毒素 的生物活性部分
A2连接A1与B亚单位的作用
B亚单位+宿主细
胞膜受体PPT学结习合交流
14
病理生理
霍乱剧烈的呕吐和腹泻
水与电解质的紊乱
血钾的丢失多
严重脱水 循环衰竭 肾功能衰竭
心律失常
乳酸增加
大量丢失碳酸氢根
代谢性酸中毒
PPT学习交流
15
概述
• cholera • 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我国列为甲类
• 发病急,传播快,呈世界流行
• 临床特点: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数病人仅 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出现水样或米泔水样腹泻, 很快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循环衰竭。
PPT学习交流
1
流行形势
• 2002年非洲发生13起霍乱流行。
• 2010年10月海地发生霍乱暴发。 至今已造成7000人死亡,52万人感染。
多数表现为先泻后吐。
• (1)腹泻:常为第一症状
• 多无腹痛,但O139部分病人可有腹痛( 44.3%有痛性痉
挛)(爱尔托型1/5有轻度腹痛) 。
• 次数,每日大便自数次至10数次或更多,重者失禁,持
续外流。
• 性状,初为黄稀便,后为水样便,以后排出米泔样或洗肉
水样,无粪臭,稍有鱼腥味,
• 无里急后重,排便后有轻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