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综合业务接入区调整优化指导意见

中国移动综合业务接入区调整优化指导意见
中国移动综合业务接入区调整优化指导意见

中国移动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指导意见

2014年7月

目录

1.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的意义 (2)

2.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的原则 (2)

2.1总体原则 (2)

2.2指导原则 (2)

3. 适用的客户业务类型、技术类型及场景划分 (3)

3.1综合业务接入区内各类客户、业务类型 (3)

3.2综合业务接入区内各业务的接入技术类型 (4)

3.3综合业务接入区的场景划分 (5)

4. 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的触发条件 (6)

5. 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需具备的条件 (6)

6. 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的策略 (7)

6.1 OLT上行链路的传输资源及保护方式 (7)

6.2汇聚机房的选取、配套的解决方案 (7)

6.3汇聚机房主干光缆优化策略 (8)

6.4管道资源占用优化策略 (8)

6.5末端接入光缆优化策略 (8)

6.6维护管理的调整 (9)

6.7网络安全保证 (9)

6.8效果和投资效益比的评估 (9)

7.实施指导意见 (9)

7.1 综合业务接入区优化分工职责 (9)

7.2 综合业务接入区优化割接参考流程 (10)

7.3 新业务接入的质量维系 (12)

1.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的意义

随着移动全业务的大力拓展,网络及客户对光纤的需求急速增加,业务接入方式多样、带宽需求激增、网络安全保障层级不断提升,原有规划综合业务区块网络在基本满足全业务发展初期接入要求情况下,需根据市场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地调整网络结构,优化网络层级,均衡网络资源,强化业务接入能力。

通过对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进行优化调整,可以充分利用现网资源,使用户接入距离更近,接入质量更优,接入能力更强。

2.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的原则

2.1总体原则

对综合业务接入区的网络优化的总体原则应考虑以下四种情况:

(1)高业务量分裂接入区

在目标用户集中区域规划增加汇聚机房,进行综合业务接入区块的分裂,降低现网压力。

(2)城市规划新增接入区

对新建的大型工业园、开发区、居民住宅区、综合性市场等用户发展潜力区域规划增加汇聚机房,扩展网络覆盖范围。

(3)GPON光功率损耗分裂接入区

对GPON网络光功率衰耗越限的区域,结合考虑二级分光接入场景需求,规划增加汇聚机房,优化网络性能。

(4)传输网运维成本需求分裂接入区

对城区用管道资源不足区域,考虑到用户量过大宜造成主干接入光缆频繁扩容、并对管道造成过大压力的,同时影响接入时效的区域,可以考虑对综合业务接入区进行分裂。

2.2指导原则

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实施要求紧跟业务发展步伐,结合“已覆盖驻地网”

和“政企目标客户厚覆盖”建设需求,秉承“先入网、形成接入能力,后系统调整优化”的原则,优先裂化业务密集区域,提升密集型小区、政企的快速接入能力。

(1)接入区规划建设

面向现网问题和业务发展需求,进行综合业务接入区的规划和建设,分裂和新增并举,实现网络的连片覆盖。汇聚机房建设采用“已有站点改造、营业用房合建”等方式,减少机房建设投资及建设难度。

(2)网络结构优化

紧跟综合业务接入区建设步伐,统筹双效(效益和效率),充分利用原主干接入光缆段落结构,升级节点直接纳入现有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新增节点以“利旧原管线资源为主,新增割接资源为辅”的方式为主,快速实现接入区的分裂,形成接入能力。

(3)业务负荷均衡

充分利用新增综合业务接入区的承载能力,以小区、政企为单位,将业务按接入区分裂调整,逐步实现业务的均衡承载,大幅提升整体业务区块用户接入能力。

3. 适用的客户业务类型、技术类型及场景划分

3.1综合业务接入区内的客户业务类型

(1)移动业务:是基于移动通信环境下的业务种类,该类业务多体现在各种手持终端设备上,包括无线回传、WIFI 接入传送、无线视频、手机游戏。(2)集团业务:集团客户是指以组织名义与一个公司签署协议,订购并使用该公司通信产品和服务,并在该公司建立起集团客户关系管理的法人单位及所附属的产业活动单位,比如党政军机关、各企事业单位、法人组织、社会团体等,包括互联网业务、裸纤出租业务、数字电路、VPN业务等。(3)家庭业务:利用家庭宽带网络给家庭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IPTV点播、语音呼叫业务、互联网视频业务等。

3.2综合业务接入区内各接入业务的技术类型

全业务运营下的根据客户类型分主要可以分为移动基站业务、集团客户业务、家庭客户业务:各种业务的具体接入技术类型见下表:

(1)移动基站业务:

基站业务是移动的生存之本,必须予以最有力的保障,优先采用MSTP或PTN 方式接入;目前2G业务主要以SDH\MSTP方式承载,3G业务以SDH\MSTP及PTN 混合方式承载,4G业务将主要以PTN方式承载。

(2)集团客户业务:

该类业务带宽需求高,业务类型多样化,质量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用户分布相对分散。

中高端集团用户带宽需求大,安全性要求高,一般采用专线方式,在PTN

网络布局到位的条件下尽量采用PTN接入方式,MSTP接入方式作为备选。

低端集团用户带宽需求大,安全性要求一般,分步呈现区域集中化,尽量采用PON方式接入,根据业态形式,可以选择FTTO、FTTB方式接入,由于目前集采设备成本的降低,优先选择FTTO模式。

(3)家庭客户业务

家庭客户业务的需求向更多样化,更高带宽发展,分布呈区域集中型,小区一般采用PON方式接入,优先选择FTTH方式接入。

3.3综合业务接入区的场景

根据目前客户类型、业务分布等特点,可以将综合业务接入区分为城市区域、乡镇及农村区域等两大场景。

(1)城市区域综合业务接入区:根据城市行政区域的划分、以城市的铁路、桥梁、河流、湖泊、公园、绿化带、主要街道及其他妨碍光缆线路穿行的大型障碍为界,并结合城市中现有通信管道的实际情况和规划目标客户的分布情况,对城市进行网格状的区块划分,每一个区块就是一个综合业务接入区。

(2)乡镇及农村区域综合业务接入区:乡镇区域一般以行政边界划分综合业务接入区的覆盖范围,综合业务接入区设置在乡镇,通过传输线路的延伸覆盖边远乡村。由于农村用户分布以点线形式分布为主, OLT节点的覆盖范围应按照PON系统的最大传送距离进行规划。

综合业务接入区在不同区域下对应的覆盖面积

4. 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的触发条件

1)原汇聚机房资源受限

汇聚机房标准机位资源紧张,预留后期设备新建外,已无法扩容设备;

汇聚机房内已安装有3套以上OLT,业务量呈上升趋势;

汇聚机房出局管孔资源紧张,已无法扩容。

2)原汇聚机房位置不佳

综合业务接入区覆盖面积超出规划覆盖面积标准,需进行裂化;

综合业务接入区内部分地区分光器出光功率性能不佳,导致ONU侧收光功率不达标,影响质量。

3)部分城域网传输管线资源受限

主干道路管孔资源紧张,且市政开挖建设困难;

原有汇聚机房主干接入光缆纤芯占用率超80%,且整个环路扩容效果不佳;

主干分纤点光交端子占用率超80%,且扩容难度大。

4)综合业务接入区内业务分布不均

原综合业务接入区内业务分布不均,密集区域内业务量占据整个区块业务量的40%以上;

原综合业务接入区内业务分布呈明显不均衡,受到河流、道路等天然隔离呈部分区域集中型,且某一块密集区域配线层进出路由单一。

5. 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需具备的条件

在原综合业务接入区内,应具备上诉裂化触发因素,在评估、权衡投资收益及业务发展前提下,汇聚机房站点选址、配套建设以及上联及下延主干接入光缆建设全部完成情况下,可启动裂化区块内的优化割接工作。具体条件如下: 原综合业务接入区内,新裂化的汇聚机房选址合适,机房条件具备选址要求,机房空间、电源、OLT双链路符合安全需求;

汇聚机房选址完成后,应对机房进行相关配套改造,包含机房光纤槽道安装、动力配套升级以及OLT设备安装;

汇聚机房内的OLT设备应满足双链路安全需求;

汇聚机房新入网联络主干接入光缆已建设完成;

汇聚机房内OLT设备已调测入网。

6. 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的策略

6.1 OLT上行链路的传输资源及保护方式

城区(含县城)和发达乡镇区域,OLT应主要集中部署于汇聚机房,一般乡镇/农村区域,OLT应部署于方便实现用户接入的基站机房。当OLT部署在汇聚机房,且同机房内无SR/BRAS时,OLT上联应优先考虑采用OTN上联,无OTN 时可采用PTN或光纤直连方式上联,以加强上联保护能力。

6.2汇聚机房的选取、配套的解决方案

1)汇聚机房选址建设要求

建设方式:对于新增、以及迁移改的汇聚机房应以购、建为主,租用为辅,租用年限不低于10年;

选址要求:城区(含县城) 内优先选择商业楼宇及商铺,不建议选择进出条件不便的住宅小区、中小学校等区域。机房楼层优选一层或二层,如选三层及以上,需具备足够弱电井空间满足线缆进出的条件,在可能发生水浸的区域不宜选择一层和地下楼层。

面积要求:普通汇聚机房传输、全业务相关的使用面积一般应在60平方米左右,最小不应低于40平方米;

承重要求:应满足电信设备相关用房的承重标准和蓄电池组的承重要求,不满足时须进行加固处理;

动力配套:具备独立电力引入的条件,市电容量按照不小于30KW考虑;

2)配套解决方案

机房配套解决方案

在机房桥架层高余量较大,满足安装机房光纤槽道需求的,优先考虑安装光纤槽道;机房层高受限,上层空间不足的机房,适当引入软光缆进行设备间尾纤

的跳接。

动力配套解决方案

各专业合用2套组合开关电源,开关电源容量为600A,组合开关电源架尺寸600×600×2000(宽×深×高),具备二次下电功能(具体分路按照集采标准),采用48V/50A模块,每套开关电源远期配置2组48V/500AH蓄电池组。

6.3汇聚机房主干光缆优化策略

如原主干分纤点条件较好,可直接将该主干分纤点提升为汇聚机房,就近将所属主干分纤点纳入该机房覆盖范围,如图1所示;如新增汇聚机房在原主干接入光缆路由附近,可将机房割入原主干接入光缆,就近将所属主干分纤点纳入该机房覆盖范围,如图2所示;如新增汇聚机房离原有的主干接入光缆资源较远,则应新建主干接入光缆至该机房,就近将所属主干分纤点纳入该机房覆盖范围,如图3所示。

6.4管道资源占用优化策略

应根据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调整优化情况,对管孔占用率超80%的管道进行认真梳理。对同一物理点多用户接入,存在布放多条小芯数光缆占用管道资源的情况,宜从附近主辅配光交放出大芯数光缆,在合适位置做接头,将小芯数光缆割至此接头,利用大芯数光缆对这些小芯数光缆进行收敛,从而腾出部分管孔资源。

6.5末端接入光缆优化策略

沿街商铺宜采取驻地网翻墙模式,利用楼道DP盒实现接入和覆盖;一般政企应采用设立厚覆盖光交、分纤箱DP盒方式实现接入和覆盖。通过光缆同路由

归并、纤芯调整割接,将分散的用户点归属到就近的主干分纤点。

6.6维护管理的调整

调整优化的汇聚机房一般宜纳入原有综合业务接入区的维护管理范围,因维护管理队伍工作量不平衡确实需要进行调整的,应认真做好维护交接工作。

6.7网络安全保证

应确保调整优化汇聚机房OLT上行链路满足上联安全需求,通过双链路上联至SR/BRAS机房。

若汇聚机房楼层在1F以上时,必须选择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机房进行承重核算。对于承重核算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机房,应由专业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加固方案,以满足使用需求。

汇聚机房内应根据机房内通信设备的总体负荷,配置相应的空调设备,以确保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

市电应采用三类及以上市电供电,汇聚机房的交流电源引入要求引入一路较为可靠的市电电源,交流引入开关宜从楼层一级配电箱内引接,最低不低于二级配电箱引接。必要时,汇聚机房应预留应急油机接口。

6.8效果和投资效益比的评估

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现有基础资源情况顺势而为,在调整优化前,应以综合业务汇聚区与调整优化的区块为对比模型,从覆盖用户能力、末端接入质量、主干光缆纤芯占用率、主干分纤点成端占用率以及管道管孔资源占用率、投资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

7.实施指导意见

7.1 综合业务接入区优化分工职责

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调整优化,应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实施,可划分为线路

和设备两大块。根据项目组架构,清晰各职能部门职责,有序开展综合业务接入区网络优化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7.2 综合业务接入区优化割接参考流程

7.2.1 综合业务接入区优化割接的总体方案

在完成建设的综合业务接入区基础上,从业务摸查--方案制定--现场割接--资管数据修正4个环节完成优化割接。

7.2.2综合业务接入区优化割接的参考流程

全业务裂化区块规划建设完成后,即可开展汇聚机房区块内业务摸查,分场景绘制目标网络架构,制定初步优化割接方案,以业务接入点为基础,制定详细割接方案和紧急调度预案,指导割接实施,并做好资管数据的同步修正。

7.2.3综合业务接入区优化割接的详细步骤

7.2.3.1裂化区块内业务摸查

在原综合业务接入区内汇聚机房内,摸查PON网业务情况,摸清原有主干接入光缆上的业务去向。详细摸查出已覆盖驻地网小区、政企接入点的位置信息,并在可视化图层中加以标注。

7.2.3.2初步方案制定

结合已摸查到的接入驻地网及政企点位信息,充分利用百度、谷歌、e 都市等地图工具,在等比例地图上加以标注,并移入相应裂化区块内网络元素,就近收敛接入用户,形成目标接入网络架构,此架构可作为后期详细方案制定的依据。

7.2.3.3详细方案输出

根据初步方案要求,在分纤点区域内,以单个业务为单位,核对相应PON 口及路由信息,预分配好汇聚机房内新入网OLT的PON端口。根据场景,制定有效的割接应急预案。

7.2.3.4现场割接实施

严格按割接方案实施割接,按用户特性选择合理割接时间,控制割接时长,做好现场割接失败应急倒换工作。

7.2.3.5业务测试验证

条件允许情况下,可提前预约好用户参与测试,并做好个别遗留业务无法恢复的ONU的复位、替换等上门服务准备;FTTB模式下,可直接在楼道内ONU进行空余端口测试,确保该台ONU业务正常。

7.2.3.6资管数据修正

传输管线:根据割接竣工图纸对外围光缆进行修正;

PON光路:建议采用资管流程进行光路调整,完成现场尾纤标签的更正,拆除原有路由上的尾纤跳接。

7.3 新业务接入的质量维系

深度应用资管工具,在勘察设计阶段,首先由相关责任人在系统内确定好点位、上联分纤点信息,从设计源头规避新业务跨区接入。施工完成后,业务开通时,需要在资管内发起“接入网入网流程”及“纤芯调度流程”,在资源配置时,审核相应施工落实情况,接入方式及路由指定均控制在系统工单内,最大程度上确保新增业务的接入合理性及资源数据的完整准确。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v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目录1总则1 1.1.概述1 1.2.适用范围1 1.3.起草单位1 1.4.解释权2 2应用体系架构3 2.1.两级架构3 2.2.统一信息平台的组成4 2.3.总体技术要求5 3展示平台6 3.1.域名规则6 3.2.登录流程7 3.3.访问安全控制7 3.3.1.认证8 3.3.2.加密9 3.3.3.授权9 3.4.个性化展现经管9 3.5.内容应用聚集10 3.6.系统性能要求10 4网络和接入平台11 4.1.全国互联广域网组织结构11 4.1.1.全国互联广域网拓扑结构11 4.1.2.广域网互联承载网络的选择12 4.1.3.全国互联广域网的路由13 4.1.4.全国互联广域网的网络安全13 4.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3 4.2.1.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3 4.2.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5 4.3.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6 4.3.1.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6 4.3.2.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8 4.4.IP地址规划19 4.4.1.IP地址规划原则19 4.4.2.IP地址规划方法20 4.4.3.IP地址规划要求21 5安全经管平台21 5.1.网络经管及网络安全21 5.1.1.网络系统经管21 5.1.2.网络安全22

5.2.系统经管及系统安全23 5.2.1.系统经管23 5.2.2.系统安全24 5.2.3.数据经管和安全25 5.2.4.防病毒26 6系统和环境要求27 6.1.系统要求27 6.1.1.主机设备27 6.1.2.操作系统27 6.1.3.存储备份设备28 6.1.4.网络设备29 6.1.5.数据库31 6.1.6.展示平台软件33 6.1. 7.开发工具34 6.1.8.系统文档34 6.2.机房环境要求35 6.2.1.机房环境条件35 6.2.2.接地要求36 6.2.3.空调及电源36

中国三大运营商业务支撑系统介绍

三大运营商支撑系统介绍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运营支撑系统的代表是CMCCBOSS。2007年,中国移动于杭州举行的业务支撑工作会议对CMCCBOSS的发展变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会议中,中国移动创造性地提出业务支撑部门职责从支撑者到使能者的转变,以此配合中国移动从“移动通信专家”到“移动信息专家”的转型。这种居安思危的态度使得CMCCBOSS建设涌现出越来越多热点。与过去重视系统功能的传统思路不同,中国移动开始对运营商自身的研发支持体系进行思考。TDBOSS、BOSS3.0、BASS2.0、BOMC2.0逐渐成为中国移动的主线建设工程,而其NGBOSS的规划也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TDBOSS:出于TD-SCDMA在中国电信行业的独特重要性,TDBOSS也引起系统集成厂商的极大重视。在中国大宗采购TD-SCDMA网络设备的同时,中国移动也通过集采的方式选择集团和七个奥运城市的TDBOSS。亚信、华为、联创、神州数码思特奇、新大陆、HP等系统集成厂商纷纷参与其中。在经过了集采的价格博弈之后,HP顺利承建中国移动集团的TDBOSS,而亚信则承建其他分公司的TD支撑系统。尽管项目金额不足2000万元,但此后,亚信公司正式宣布,中标中国移动首个3GBOSS,这也为其在资本市场赢得了喝彩。 BOSS3.0:BOSS3.0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移动追求稳定发展的主线思路。BOSS3.0没有涉及革命性演变,项目建设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以CRM整合BOSS和客服,完善电子渠道,计费时效性强化。相应的,参与BOSS3.0项目的厂商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软件的维护和新业务的开发方面。当然,BOSS3.0的建设并不是没有创新的亮点。具体到软件建设模式上,浙江移动、上海移动、江苏移动的改造模式都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这或许将为NGBOSS未来的落地打下了一定基础。在BOSS3.0的硬件集采中,EMC、HDS、HP、IBM、SUN、Fujitsu、华为3COM、Veritas是主要参与的厂商。中国移动在注重控制成本的同时,也在存储虚拟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移动对存储异构的关注。在这种趋势下,未来存储硬件集采的竞争将可能呈现白热化。

中国移动PON网络维护优化案例

中国移动PON网络优化案例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PON网络组网模型 (4) 1.PON网络上联IP城域网组网模型 (4) 1.1光缆单路由直连IP城域网节点 (4) 1.2光缆双路由连IP城域网节点 (5) 1.3光缆双路由连IP城域网双节点(双上联) (6) 1.4通过PTN网络SNCP保护方式上联IP城域网 (7) 1.5通过城域波分网络波道保护方式上联IP城域网 (7) 2.PON网络组网模型 (8) 1.6无保护方式 (8) 1.7TYPE B方式组网 (9) 1.8TYPE C方式组网 (10) 第二章网络优化的目标和范围 (11) 2.1网络优化的目标: (11) 2.2优化的范围: (12) 第三章网络优化的原则及典型案例 (13) 3.1 PON网络优化原则与建议 (13) 3.1.1组网优化原则 (13) 3.1.2驻地网优化原则 (14) 3.1.3光缆网优化原则 (14) 3.1.4设备配置优化原则 (15) 3.1.5 VLAN、IP地址优化原则: (15)

3.1.6GEMPORT流限速与QOS规划建议 (15) 3.1.7 PON网络用户接入要求 (16) 3.1.8网管系统的优化建议 (16) 3.2PON网络优化应用案例 (17) 第四章软件管理办法 (17) 第五章PON网络备件配置原则 (19) 第六章维护人员技术要求 (21) 第七章应急方案的制定与演练 (22) 前言 中国移动进入全业务运营时代,大量的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对宽带上网提出更高的需求。中国移动为顺应这些需求,推出了以为PON网络接入为主的宽带接入

(经营管理)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最全版

(经营管理)中国移动经营 分析系统

中国移动运营分析系统 壹、中国移动运营分析现状研究近几年,随着国内电信企业的不断发展,电信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壹方面,客户选择电信业务及电信企业的余地越来越大,电信企业之间对客户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经过运营商不断的“价格战”,电信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增量不增收”现象,大量低忠诚度的客户转网或变更业务。电信企业虽纷纷采用具有壹定优惠期限的活动来降低客户的流失率,但在优惠期结束后,很多客户便纷纷离网或弃卡重入网以套取新的优惠,仍造成了大规模的客户流失,致使电信企业的业务收入下滑、客户发展效率低成本高。另壹方面,电信客户近几年高速增长,形成了庞大、需求差异很大的客户群;同时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各种新业务不断推出,电信企业需要通过细分市场、客户群,将最合适的业务推销给最需要的客户,实现业务和客户的最佳匹配。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情况下,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如何运用科学的运营分析方法,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和营销,用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和留住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是国内各电信运营商关注的重点。 基于之上背景,国内电信运营商纷纷建立起以“运营分析系统”为核心的企业决策支持体系,通过对X公司日常运营数据的分析、挖掘,为X公司决策者、各级管理者提供运营决策依据,以实现精细化营销。 1、中国移动运营分析系统建设概况 为保证中国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满足新业务、新需求、新机会的需要,有效提高中国移动市场前沿的信息化水平,辅助提升中国移动市场精细化营销水平和深度运营能力,确保中国移动的市场领先地位,中国移动在完成业务支撑系统(BOSS)建设和集中化后,于2001年开始筹备运营分析系统,起草了规范和标准。2002年中国移

中国移动业务运营业务支撑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

中国移动业务运营业务支撑系统(BOSS)概要设计书 业务管理子系统 版本号: 3.0 密级:机密 编写:▁▁▁▁▁▁▁▁年▁▁月▁▁日 审核:▁▁▁▁▁▁▁▁年▁▁月▁▁日 批准:▁▁▁▁▁▁▁▁年▁▁月▁▁日 联创科技

目录 1.引言................................................................................................................................................................ 3 1.1软件名称........................................................................................................................................ 3 1.2文档说明........................................................................................................................................ 3 1.3文档密级........................................................................................................................................ 3 1.4参考资料........................................................................................................................................ 3 2.总体描述........................................................................................................................................................ 3 2.1功能描述........................................................................................................................................ 3 2.2软件结构........................................................................................................................................ 4 3.模块设计........................................................................................................................................................ 4 3.1资源管理........................................................................................................................................ 4 3.1.1分级管理与权限控制............................................................................................................ 4 3.1.2........................................................................................................................................................ 7 3.1.3号码资源管理........................................................................................................................ 7 3.1.4卡号资源管理.................................................................................................................... 12 3.1.5票据资源管理.................................................................................................................... 22 3.1.6续费卡资源管理................................................................................................................ 22 3.1.7终端配件资源管理............................................................................................................ 31 3.1.8其他资源管理.................................................................................................................... 35 3.2资费管理.................................................................................................................................... 35 3.2.1业务资费管理.................................................................................................................... 35 3.2.2帐务资费管理.................................................................................................................... 37 3.2.3套餐资费管理.................................................................................................................... 43 3.3客户管理.................................................................................................................................... 48 3.3.1潜在客户管理.................................................................................................................... 48 3.3.2客户信用管理.................................................................................................................... 50 3.3.3客户有效期管理................................................................................................................ 67 3.3.4客户欠费管理.................................................................................................................... 70 3.3.5用户积分管理.................................................................................................................... 75 3.4大客户管理................................................................................................................................ 78 3.4.1大客户分类........................................................................................................................ 78 3.4.2大客户资料管理................................................................................................................ 78 3.4.3大客户信用管理................................................................................................................ 82 3.4.4大客户服务........................................................................................................................ 83 3.4.5大客户分析........................................................................................................................ 83 3.5集团用户管理............................................................................................................................ 83 3.5.1集团用户分类.................................................................................................................... 83 3.5.2集团用户资料管理............................................................................................................ 84 3.5.3集团用户信用管理............................................................................................................ 86 3.5.4集团用户资费管理............................................................................................................ 87 3.5.5集团用户服务.................................................................................................................... 88

中国移动企业级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导意见V1.1(终版)资料

中国移动企业级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略的服务能力,对驱动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对外提供信息服务型产品,实现大数据开放后的运营和服务提升,公司决定在全国围实施中国移动企业级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通过整合全公司数据资源,盘活数据资产,助力公司第三条曲线的拓展,以服务“增效、外增收”的整体企业战略,保证中国移动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要求与重点 企业级大数据中心作为中国移动唯一、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服务和运营的平台,通过“统一采集、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和统一服务”,形成集团及各省市公司“多节点”、“网状网”形态的数据和服务共享能力;具备独立机构以承担平台建维、数据交换、资产管理、应用开发、数据服务和数据运营职责。为企业、外部客户提供“按需”的服务能力,辅助企业决策,彰显数据价值。 企业级大数据中心的建设要求包括三方面: (一)建好组织:建立相对独立的、专业的企业级大数据中心管理机构,立足公司全局,全面负责企业级大数据平台的规划、建设、运维,以及数据资产管理、产品开发和数据运营等职能。 (二)搭好平台:企业级大数据中心满足中国移动全部数据“统一采集、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服务”的要

求,实现逻辑集中;全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存储分布于多个节点,进行物理分散,同时实现关键数据资产的异地容灾备份。 (三)做好服务:企业级大数据中心能为集团各部门、专业基地(位置等)、专业公司(咪咕、互联网、政企、在线服务、物联网等)、各省公司及外部行业提供灵活的“按需”服务。 二、建设重点 企业级大数据中心建设重点要求如下: (一)企业级大数据中心的能力要求 为了承接大数据中心的基础平台管理、数据交换、资产管理、应用开发、数据应用、数据运营六个职责,在大数据平台技术架构层面提供数据基础服务能力、系统平台管理能力、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和应用共享开放能力四个部分: 数据基础服务能力:数据基础服务能力是大数据平台的基础,包含数据采集功能、数据存储运算功能、数据交互功能。数据采集需包括来自BSS、OSS、MSS的基础数据、来自于用户上网行为的DPI二次解析数据以及来自外部的第三方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运算功能可根据数据类型及应用采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技术实现对不同价值、规模、时效性的数据差异化存储和运算。数据交互功能是实现不同形式的数据存储之间的数据交互。 系统平台管理能力:大数据平台需具备系统平台管理能力,提供对大数据平台的软件和硬件资源的管理,包括诸如资源管

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

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 一、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现状研究近几年,随着国内电信企业的不断发展,电信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一方面,客户选择电信业务及电信企业的余地越来越大,电信企业之间对客户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经过运营商不断的“价格战”,电信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增量不增收”现象,大量低忠诚度的客户转网或变更业务。电信企业虽纷纷采用具有一定优惠期限的活动来降低客户的流失率,但在优惠期结束后,很多客户便纷纷离网或弃卡重入网以套取新的优惠,仍造成了大规模的客户流失,致使电信企业的业务收入下滑、客户发展效率低成本高。另一方面,电信客户近几年高速增长,形成了庞大、需求差异很大的客户群;同时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各种新业务不断推出,电信企业需要通过细分市场、客户群,将最合适的业务推销给最需要的客户,实现业务和客户的最佳匹配。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情况下,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如何运用科学的经营分析方法,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和营销,用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和留住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是国内各电信运营商关注的重点。 基于以上背景,国内电信运营商纷纷建立起以“经营分析系统”为核心的企业决策支持体系,通过对公司日常经营数据的分析、挖掘,为公司决策者、各级管理者提供经营决策依据,以实现精细化营销。 1、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建设概况 为保证中国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满足新业务、新需求、新机会的需要,有效提高中国移动市场前沿的信息化水平,辅助提升中国移动市场精细化营销水平和深度运营能力,确保中国移动的市场领先地位,中国移动

在完成业务支撑系统(BOSS)建设和集中化后,于2001年开始筹备经营分析系统,起草了规范和标准。2002年中国移动开始投入巨资进行经营分析系统建设,并于2004年实现省级经营分析系统和有限公司一级经营分析系统的全国联网。 经营分析系统的投入使用,使中国移动初步建立了面向企业运营的统一数据信息平台,为全网业务、客户服务、市场营销、经营决策、业务实施等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同时进一步支持了有限公司对各省市场经营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在中国移动的业务运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移动精细化运营提供了基础。 2、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框架介绍 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通过与其它业务系统的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业务支撑系统(BOSS)和服务、财务、网络等系统产生的大量基础数据,运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并通过预定义报表、即席查询、OLAP分析等功能,实现对公司的经营情况的分析和监控。 经营分析系统主要包括四层结构,即数据获取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应用层和数据访问层。 (1)数据获取层 数据获取层支持中国移动省级经营分析系统从BOSS、DSMP、网管等源系统中将相关业务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加工、整理并加载到数据仓库的过程。 (2)数据存储层

中国移动集中参数生产管理指导建议

集中参数生产管理指导建议 一、总则 为指导各省开展好LTE/NB网络无线参数集中生产工作,进一步推进全网无线参数集中生产、提高集中优化效率,特制定《集中参数生产管理指导建议》。本指导建议对LTE/NB无线网参数的生产、核查分析、智能参数集中管理优化生产平台(以下简称参数平台)的功能应用、以及参数优化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明确要求。 参数平台作为全网参数优化生产的唯一支撑手段入口,在集团、省端两级部署,要求所有无线参数的修改、核查及分析等生产工作均通过参数平台实施留痕,原则上不再允许通过OMC进行参数修改注1。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中国移动各省公司LTE/NB无线参数的集中生产和管理流程。 三、集中参数生产管理办法 1、参数分类 LTE/NB参数按重要程度实行参数分级管控,划分为A、B、C三类参数管理,所有参数全部纳入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参数集中管理范畴,均由集团公司和省公司集中制作和修改,原则上市公司不允许修改任何参数。 ?A类参数为集团管控参数,范畴涵盖子帧配比、功率配置、CSFB开关、节电参数等影响网络感知的关键参数。A类参数修改申请可由省公司发起,须集团公司审批或备案。 ?B类参数为省公司管控参数,包括影响小区重选、切换等对网络性能感知有重要影响的参数。B类参数可由省公司发起修改。 ?C类参数涵盖事件判决门限、邻区切换偏置等对现网影响小的参数类别。C 类参数可由省公司发起修改。 NB暂未区分ABC分类,后期进行规范。重点参数清单见附录1。 2、参数配置原则 LTE/NB重点优化参数应参考《中国移动LTE重点优化参数配置指导手册(2018)》和《中国移动NB-IoT无线重点参数配置指导手册v1.0》规范进行配置。具体规范详见附录2、3。 3、参数修改流程 1)参数修改流程 全网各类参数的修改需遵循本指导建议的要求,具体流程环节如下: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高质量要求规范-低端网络优化分册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质量规范低端网络优化分册 (2017年版)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2017年6月

目录 第七部分低端网络优化分册 (1) 第一章代维工作内容 (1) 第二章代维工作流程 (10) 第三章代维质量指标 (13)

第七部分低端网络优化分册 第一章代维工作内容 第一条代维工作范围 低端网络优化代维工作指GSM/TD/LTE无线网络优化中的基础性、低技术含量工作内容,具体包括: 1、网络测试:指根据移动公司要求完成相应的网络质量现场测试工作; 2、投诉现场信息采集:指响应客户投诉的业务需求,配合移动公司进行的相应现场测试及其他支撑工作; 3、天馈调整:根据移动公司要求完成相应天馈方位角、俯仰角等调整和验证工作; 4、配合室分新建站功能验收:按室分新开站验收流程完成相应新室分开通站点的质量验收工作。 第二条网络测试工作内容 (一)代维工作内容 包括网格质量测试、交通干线测试、城市轨道交通测试与各场景测试(校园、风景区等重点区域)、道路测试、室分测试、网络调整配合测试工作等。 (二)代维工作步骤 代维公司应根据移动公司派发的相应任务工单内容完成相应外场DT/CQT 测试工作,接单后再次进行任务需求对接,确保测试符合工单要求,并保证测试

LOG质量有效性,同时提供相应场景无线环境描述协助后台分析人员完成分析报告撰写及相关调整效果验证。 (三)代维工作内容反馈要求 1、按要求完成测试工作并提供完整的原始测试LOG(移动语音、移动数据、联通语音、联通数据、电信语音、电信数据);

2、报告形式输出本次测试相关指标统计(部分测试包括竞对指标); 3、现场无线环境照片; 4、特殊场景下问题描述(例:可能存在的网络质量隐患、现场无线环境描述等) (四)代维工作过程要求 代维公司开展该项工作需满足下列人员、车辆、测试仪表配置及操作要求。 测试要求.xlsx (五)代维工作核算方式 计价单位为“公里、人时”的工单,经质检合格的工单费用测算时均读取LOG中有效数据公里数及时长,只计算每工单中派发的测试内容(例高速测试,仅计算高速上的公里数,出发地至高速出口往返路程不计),质检不合格或接单后未现场处理工单不计费。 计价单位为“次”的工单,不测算LOG中的公里及时长,工单质检按次服务的时效性、现场问题是否解决、客户回访是否满意、LOG等现场数据收集反馈完整性等,质检不合格或接单后未现场处理工单不计费。 第三条投诉现场信息采集工作内容 (一)代维工作内容

中国移动集中优化白皮书5.0-《集中维护分册》

中国移动TD-LTE 集中维护白皮书

目录 目录 (2) 1 概述 (5) 2 适用范围 (5) 3 集中维护架构和职责 (5) 4 运维质量管控 (8) 4.1 实时性维护问题管理 (8) 4.1.1流程架构 (9) 4.1.2工作职责 (9) 4.1.3 集中分析性能事件告警库 (9) 4.2 非实时性维护问题管理 (10) 4.2.1流程架构 (11) 4.2.2各环节的责任人及职责 (11) 4.3 非实时性维护分析规则 (12) 4.3.1基于可用性 (12) 4.3.2基于告警 (13) 4.3.3基于性能 (13) 4.4 异常状态基站监控规则 (14) 4.4.1小区可用性 (14) 4.4.2零业务站址 (14) 4.5 运维质量管控指标集 (14) 4.6 专题维护 (15) 4.6.1 基站健康度评估体系 (15) 4.6.2 基站智能节电 (19) 5 设备质量管理 (20) 5.1 设备问题与需求管理 (20) 5.1.1设备问题与需求管理原则 (20) 5.1.2流程架构 (21) 5.1.3各环节的主要职责 (22) 5.1.4各环节的流转规则 (23) 5.2 设备版本管理 (23) 5.2.1设备版本管理原则 (23) 5.2.2流程架构 (24) 5.2.3各环节主要职责 (24) 5.2.3各环节主要工作内容 (25) 5.3 设备后评估管理 (27) 5.3.1设备后评估管理原则 (27) 5.3.2流程架构 (27) 5.3.3各环节主要职责 (28) 5.3.4各环节主要流转规则(更新较大,全部更新) (29) 6 无线安全管控 (31) 6.1 无线账号管理 (31)

4G移动网络优化案例分析

题目:4G移动网络优化案例分析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回顾历史每次人类社会的飞跃进步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的,其中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为社会的整体发展作出了无数的贡献.在中国我们的老百姓享受到了移动通信技术从模拟移动通信到数字移动通信4G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和对生活的改变.对于通信网络运营商而言,如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始终都是主要的运营方向,它是一切运营的基础,是电信运营商运营与发展的生命线.要把网络运营做强做精,除了基本的解决网络覆盖问题以外关键是要做好网络优化。 关键词:移动通信4G,网络运营,网络优化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Title: 4G Mobile Network Optimization Case Study Abstract: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recalling the history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every leap is trigger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ut also for the ov eral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made numerous contributions in China our people enjoy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rom analog to digital mobile communication 4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 hnology brings convenience and change of life. for th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operators, how to pr ovide quality customer service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network operational direction, which is the f oundation of all operations, is the lifeblood of Telecom Operator and development. network operators should do fine and stronger, in addition to the basic problem solving network coverage is essential t o do network optimization. Key words: 4G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operators, Network Optimization 目录 1 引言 (4) 2 通信的发展史 (5) 3 4G移动网络优化的特征 (6) 3.1 4G的特性7 3.2 4G网络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他的网络优化特征7 3.3 4G移动网络优化特征7

中国移动管理支撑

一、一些基本概念的了解 谈到南方基地的管理支撑系统,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几个概念:管理支撑系统,IT支撑系统。 在电信企业中,IT支撑系统由管理支撑系统(MSS)和业务支撑系统(BSS)、运营支撑系统(OSS)组成,三大系统的范畴分工明确。 业务支撑系统(BSS)是对企业对外提供的电信服务业务的支撑,主要包括对采集、计费、账务、结算、市场营销、产品、综合客服、合作伙伴及大客户等业务的管理。 运营支撑系统(OSS)是对电信企业的网络运营业务的支撑,主要包括服务开通、服务保障、工单/故障单调度、网络管理及网络资源管理等。 管理支撑系统(MSS)是对电信企业的企业管理业务的支撑,其支撑的业务范围与eTOM 中企业管理域(EM)相对应。EM的内容涵盖战略与企业规划、企业风险管理、企业效率管理、知识与研发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涉众与外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因此,MSS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计划、办公自动化、企业门户、统一身份管理以及决策支持等。此外,MSS 还是BSS和OSS等系统的对外展示窗口。 二、管理支撑系统的现状分析: 1.MSS的组成 狭义的MSS包括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工程管理系统、OA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企业信息门户等。广义的MSS除包含上述系统外,还包括基于BSS、OSS、狭义MSS基础上面向管理需求的数据综合挖掘及分析,如企业级的运营决策支撑系统、企业工单流系统,以及包含网络资源和码号资源在内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等。 2.MSS的主要系统介绍 (l)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的管理平台,系统化地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相关的外部资源的整合,它把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以及相应的信息流紧密地集成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l”〕。ERP系统是一个系统范畴概念,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由若干个相关子系统组成。由于ERP业务领域及其系统支撑领域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复杂性,E即在我国的应用还不成熟,成功率较低,这也凸现出系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2)办公自动化系统 面向管理支撑系统的一种系统需求分析模式及其在ERP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Office Automation)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办公的效率,进而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处理;采用interen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处理办公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 (3)企业门户系统 企业门户系统,即EIP(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为企业员工提供各应用系统的统一入口,支持办公管理信息的共享、集中展示以及个性化的应用界面。此外,EIP也是BSS和OSS的对外展示窗口。 (4)统一身份管理系统 统一身份管理系统管理企业支撑系统的接入安全,通过对各系统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实现统一用户账户管理、统一认证管理、统一授权管理以及统一安全审计(简称4A)。 (5)决策支持系统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全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文件 中移计[2009]191号 关于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 为了应对全业务市场竞争,做好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集团公司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结合中国移动现状,本着保持优势,坚持有特色、差异化、扬长避短的思路, 秉承“科学规划、严格管理、量入为出、投资长远”的指导思想,现提出以下近期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目标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依托现有资源和优势,优化配置,挖掘潜力,强化创新意识,打造具有中国移动特色的、差异化的全业务竞争能力。 (一)丰富接入手段,充分发挥移动接入灵活方便和有线接入高带宽的特点,面向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带宽能力。为重要集团客户提供4M-1G的带宽,为新建高档小区客户提供4M-67M的带宽,提升用户体验;TD/EGPRS与WLAN相结合,为不同区域、不同客户提供灵活便捷的带宽接入能力。 (二)面向通信和信息的综合需求,全面提升融合业务的提供能力。方便、快捷地为客户提供移动固定融合的基本语音业务、语音增值业务、宽带视频类业务等,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

提供ICT信息解决方案。 (三)借助规模化优势,完善支撑系统能力,大力推进业务捆绑。加强个人移动业务与集团、家庭业务的捆绑,提供统一资费和优惠套餐,增强用户粘性。 二、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 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为:发挥无线优势,延伸基站光缆,以IP技术为基础,通过CM-IMS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即“无线+基站光缆延伸+IP+IMS”。在网络建设中应全面推动技术、网络、业务、运营支撑体系、客户服务管理、用户使用习惯等六大融合。 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应充分发挥无线网络覆盖和质量优势,利用移动通信方便灵活的特点,全力开展TD-SCDMA 网络建设,促进GSM/TD网络融合发展,推动TD-LTE技术成熟,积极研究采用各类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合理规划接入光缆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基站光缆资源,针对较明确业务需求,快速延伸基站光缆至客户侧,确保投资效益;积极采用IP技术,持续全面推动网络IP化,保持网络优势;引入CM-IMS,提供多媒体业务及融合应用,高起点规划建设IDC,增强国际通信能力,提高网络互联水平,丰富互联网信息资源。 三、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服务 (一)立足无线,大力发展TD-SCDMA,持续保持移动领先优势。充分利用移动网络规模大、覆盖广、质量高的优势,加

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发展分析

介绍了全业务及3G业务对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的影响,总结出BSS在支撑全业务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 要共性问题,指出了BSS需要快速提升的几项关键能力的意见。 电信运营;BSS;全业务;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6200(2011)01-0018-04 摘 要关键词 ::刘 双,程红波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哈尔滨 150080) 2009年1月7日,随着我国3G运营牌照的发放,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全业务运营、3G网络建设及市场拓展方面的竞争态势已经呈现白热化。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及系统建设优势及将其转变为竞争优势,成为各大运营商争相探索的重要内容。业务支撑系统(Business Support System,BSS) 作为企业运营的核心支撑系统,在产品运营、客户管理、市场挖掘、决策分析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能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成为运营商决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利用现代化IT技术,保障业务支撑系统的全面快速推进,建设功能完善、互通灵活、信息充分共享的支撑系统,成为运营商重点发展的运营战略。实现业务支撑系统的科学、全面、扎实的推进,要清晰的认识到全业务将会对系统带来哪些影响?现有系统距实现全业务运营能力要求存在哪些差距?从而确定系统需要提升的关键能力,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才能切实发挥业务支撑系统的核心作用,保障企业运营立于不败之地。 1 全业务和3G业务对业务支撑系统的影响 1.1 全业务的影响 1.1.1 全业务运营对业务支撑系统的总体要求 全业务运营要求业务支撑系统提供多业务支撑以及综合产 品营销能力,具备提供移动、固话、宽带等业务受理、计费、账务处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1.2 全业务与现有业务的差异 (1)全业务环境下产品及其相互之间跨产品种类的套餐将增多,尤其在固网领域其产品属性繁多且产品间相互依赖性很强,这些因素都将导致订单管理的复杂性增加。如图1所示。 (2)移动业务据有即开即通的特点,只需在BOSS系统中即可完成;而非即开即通的固话宽带业务开通流程需要流转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流程的环节和时间都将明显延长,系统需要支 图1 订单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