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主义读书报告文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主义读书报告
大家好,我们组做的是《东方主义》的读书报告,本组报告人是我,综述人是张颖,组员包括######.在开始读书报告之前,先和大家做一下背景介绍。我所用的书的版本是由王宇根所译,三联书店出版的版本。本书在大陆翻译成东方学,其他地区翻译成东方主义。1978年,《东方学》(Orientalism)一书问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这本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风靡一时的学术畅销书。这本书创下美国学术出版纪录:
[1] 发行量最大。80年代20万册,如今逾百万,兰登书屋因此发财;
[2] 翻译本从4种增至20余种,包括一些弱小民族的冷僻文字;
[3] 学界引用最多。
《东方学》是本太有名的书,如作者本人为第五版撰写的后记中所说,它“几乎以一种博尔赫斯的方式,衍变成了许多不同的著作”,似乎已经成为一本集体的书。鉴于本书的难度和本身能力所限,我本次报告中主要是对本书的主旨性概念进行讲解,并对本书的结构做一个大致介绍,一些衍生的相关重点例如后殖民主义本次则略过不谈。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Edward W. Said。强调作者背景并非只是走一个过场,一个人的经历、出身、所见所闻必然影响他思想的反馈。了解它有助于理解作者的作品。《东方学》的作者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Edward•W•Said)是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1935年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富裕家庭,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受到良好教育,后
移民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哈佛获得学位。之后,他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萨义德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报道伊斯兰》《最后的天空之后》等。作为一位生于阿拉伯世界,而后又在西方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者,萨义德内心无疑充满了种种矛盾,一边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阿拉伯世界,一边是成就他同时也压抑着他的第二故乡——美国。因此,萨义德一生都置身于东西方语言、文化和认同的交错之中而“不得其所”。他生为阿拉伯人,却是基督徒,在他立身扬名的美国,一些西方人和犹太人斥之为“恐怖分子”,而在他难以割舍的中东,极端分子却将他列入“黑名单”。正是这些复杂的政治经历和多重的文化身份,才造就了萨义德的个性与学术。萨义德曾用OUR OF PLACE 格格不入来命名自己的回忆录。
这一矛盾也同样体现在《东方学》理论的内在矛盾性上,一方面,他对西方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上的霸权深恶痛绝、利用一切机会予以批判和抨击,但另一方面,由于他深受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三位一体思想的影响,因而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著述中流露出掌握甚于真正的第三世界学者的话语权的优越感。
全书共分为三章,作者分别从东方学的范围、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以及东方学的现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具体介绍这三章内容之前,我们首先对几个关键性概念做一了解
什么是东方?中文的译本叫做《东方学》,这个名字让我一见而联想到与中国,或者广义而言的中国附近地域有某些关系,这也是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做报告的主要原因。然而事实上完全没有。
什么是东方学?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简单的理解为“对东方社会、事物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而阅读之后发现,这种理解不说大错特错,也至少是相差甚远的。那么,在萨义德《东方学》一书中,作为主旨概念的东方指涉那些国家?东方学到底指什么?
第一问题:Orient的含义。如我在刚开始介绍时所说,一个人的成长背景所见所闻必然在他的思维中留下痕迹,对美国人来说,所谓东方更可能是与远东—主要是中国和日本联系在一起,而对于萨义德而言,本书将Orient仅仅界定为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作此限定后,东方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印度、日本、中国以及其他远东地区被排除在外。他不止一次的提到为何将伊斯兰作为分析的重点,不仅仅在于他本人的个人关怀,而且在于对于西方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就是东方的代表,伊斯兰曾在漫长的世纪里同时统治西方和东方,东方的其他地方对于欧洲只是野蛮和神秘而已,但是伊斯兰不但神秘、而且充满了威胁。
第二问题:Orientalism?从绪论部分来看,萨义德的东方学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学科;其二,东方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大部分时间里,“东方”与“西方”是相对而言的。其三,东方学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赛义德本人的重点自然在第三种。书里说的比较的哲学抽象化,我试图尽可能的让他简明起来。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片,如果说把东方这个实体——不管是从地理上还是从其他角度区分,他一定有一个实体所在——比喻成图片中的建筑,那么《东方学》当中的主体东方充其量不过是这个建筑在水中的倒影。现实创造或应用东方学的人并不关心真正的建筑是怎么样的,只研究零碎不完整的一个实体投射。
我们会觉得奇怪,一般来说我们研究一样事物,总是希望尽可能的接近事物本质。而东方学对研究主体偏离的奇怪现象,和东方学的应用目的有关。
由东方一词大家很容易联想到西方。但什么是东方?什么是西方?当我们想当然的使用”西方“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指涉的是什么样的概念?仅仅是地理上的划分么?如果从地理上看,我们指涉的是一个或者一群国家,这些国家里包括土耳其么?包括罗马尼亚么?包括保加利亚克罗地亚么?
显然并不包括。
我们常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里“西方”它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还有思想,代表着“现代”,代表着“权力”,也代表着对”东方“的控制。
就像福柯在性经验史里说的那样,为了达到控制“性”(sexuality)的目的,我们需要先建立起来“性”这个主体。“东方”的概念亦是如此。为了达到殖民的目的,西方的话语必须先将“东方”这个概念建立起来,这是最基本的条件。而这一概念的建立来自于西方的“话语”(discourse)。通过学者,官员,旅人等等许多人的”话语“的不断
组合,一个落后,破碎,衰败,野蛮的”东方“逐渐出现在了西方人的视野中,并逐渐变成知识和真理。毫无疑问,东方正在等待被西方拯救。也就是说,由西方来定义东方,尽管脱胎于东方实体,“东方”实际上却是一种想象体,并且一经定论,便难以转变。
根据萨义德的观点:东方学是指通过做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看到这个定义时,我突然顿悟了东方学的一些内涵,萨义德讲的比较晦涩很难理解,我觉得结合中国古代的一些政治智慧就比较好理解,可能理解有错,和大家分享一下。世上本没有东方学,西方想殖民侵略东方国家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披戴着“平等”、“民主”、“自由”的西方人士怎么肯把自己就定位在一个侵略他人家园的坏人形象上?于是他们需要一个工具来正当化他们的行为。中国古代大将一朝黄袍加身,造反常打着“清君侧除小人”的口号,为什么?因为这个名号能说明不是我要造反,我是为你好;揭竿起义通常领头人物是前朝皇子皇孙,真的当然好,没有假的也要造一个出来,为什么?为了说明我才是正统,我是为了把偏离轨道的统治转会正道,在理论上占据大义。
老祖宗一句话说得好。明朝朱鼎《玉镜台记·闻鸡起舞》:“庶几义声昭彰,理直气壮,师出有名,大功可就矣。”总要给自己冠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既能保留道德上的遮羞布,也不妨碍要攫取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