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
一、概述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共同的生化本质是血尿酸升高,多数高尿酸血症可以终生不发生症状,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约有15%~2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称为痛风。
痛风石沉积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痛风性关键炎、痛风石沉积和慢性关节炎,尿酸性尿路结石和痛风肾。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属慢性代谢性疾病,病情发展缓慢,未累及肾脏者预后良好,一般不影响寿命。
如防治不当,不仅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有很大痛苦,且易导致肾结石,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
二、流行病学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西医始祖希波克拉底在2000多年前曾有过描述,历史上与痛风齐名的疾病只有瘟疫和精神病。
以往认为痛风在中国较为少见,但最近的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1998年上海市调查
15岁以上人群中,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在男性为14.2%、女性7.1%。
其中痛风在男性为0.77%、女性0.34%。
金门地区30岁以上人群的调查发现,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在男性为25.8%、女性15%;痛风男性为11.5%、女性3%。
高尿酸因症和痛风的患病率随年龄有逐渐增多趋势,发病高峰年龄在40岁左右。
天津一项调查发现,60岁以上老人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11.25%~16.9%。
痛风患者中32.7%为老年人。
由此可见,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三、尿酸的代谢和生理意义
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的根本原因,37℃时,血中尿酸的饱和度为420μmol/L(7mg/dl),如血中尿酸超过此饱和点,则称为高尿酸血症。
人体内尿酸来源有二种途径:①外源性,从富含嘌呤和核蛋白的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约占体内尿酸的20%。
②内源性,由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和核酸分解而来,约占体内总尿酸的80%。
正常人每天产生尿酸约750mg。
体内尿酸约2/3由游离尿酸钠
盐形式经肾脏排出,另1/3由肠内排出,此途径在肾功能不全时对机体尿酸排出有重要意义。
近年经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发现,尿酸是体内最强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以往未被认识的生理作用。
尿酸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①清除氧自由基,尿酸有比维生素C(抗坏血酸)更显著的增强红细胞膜脂质抗氧化,防止细胞调亡的作用。
②保护肺、肝、血管内皮细胞的DNA,防止细胞过氧化,延缓自由基所引起的器官退行性改变。
③延缓T、B免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调亡,维护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包括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障碍,尿酸生成过多占原发性痛风病因的15%~20%,多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年龄、性别、饮食及肾功能均可影响痛风遗传的表现形式。
但肾排泄尿酸不足才是高尿酸因症和痛风的最主要原因。
以下因素可影响肾脏尿酸的排泄:
(1)高血压肾动脉硬化、脱水导致肾内血循环量不足及尿酸排泄减少。
(2)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尿酸潴留体内。
(3)利尿剂、非固醇类抗炎镇痛药、小剂量阿司匹林(<300 mg)、左旋多巴、烟酸、环孢素等均可抑制尿酸排泄。
(4)饮酒,乙醇代谢使血乳酸浓度增加,后者可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
乙醇能促进腺嘌呤核苷酸分解而使尿酸增多,酒类还可提供嘌呤原料。
(5)慢性铅中毒可抑制尿酸排泄。
(6)代谢综合征,由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阻碍肾脏近曲小管排泄钠和尿酸,钠潴留与高血压相关。
高胰岛素血症与肥胖,脂代谢失常相互作用,故临床上常见高尿酸血症与超重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共存的现象。
五、临床表现
临床上痛风以男性患者多见,男女之比为20∶1;女性很少发病,如发生也多在绝经期后。
痛风的临床类型有:(一)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也
是促使痛风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初次发作常在夜间,多为单关节受累,好发于下肢承重关键,50%以上患者首发于足跖趾关节,在整体病程中90%以上患者足跖趾关节被累及,跖、趾、踝、膝、指、腕、肘关节也常受累,而肩、髋部、脊椎等关节则很少发病。
典型发作起病急,数小时症状发展到高峰,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红肿热痛,并可伴头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反应。
饱食、饮酒,劳累、感染都可能是诱发因素。
(二)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
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内沉积,可引起关节骨质侵缺缺损及周围组织纤维化,使关节发生僵硬畸形,活动受限,部分病人在慢性病变的基础上有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使病变愈发加重,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尿酸盐结晶还可在关节附近、腱鞘及皮下结缔组织中沉积。
形成黄白色赘生物即所谓痛风石,常发生于耳轮,前臂伸面,第一跖趾、手指、肘部等处。
关节附近易磨损处经常破溃形成瘘管,可有尿酸结晶排出,瘘管周围组织呈慢性炎性肉芽肿而不易愈合,但由于尿酸盐
有抑菌作用,一般不易发生继发性感染。
痛风石发生与血尿酸水平有关。
文献报告血尿酸<480μmol/L,90%患者无痛风结节,而血尿酸水平超过540μmol/L者,50%有痛风石形成,发生时间较短的痛风结节在限制高嘌呤饮食、降尿酸治疗后可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三)尿酸性尿路结石
原发性痛风患者约20%~25%并发尿酸性尿路结石,肾结石形成可早于关节炎发作。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尿路结石发生率更高,常因结石引起肾绞痛、血尿和尿路感染,单纯尿酸结石普通X线摄片不能发现。
混合钙盐较高者,尿路平片可显影,B超检查无损伤、经济、简便、阳性率高,推荐B 超作为筛查尿酸性结石的首选方法。
(四)痛风肾病
尿酸性结石沉积于肾脏趋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反应
可引起间质性肾炎,组织学改变为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肾小球硬化和肾小动脉硬化,早期有间歇性蛋白质和血尿,随病情的发展变为持续性蛋白尿,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