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再生产过程

文化再生产过程
文化再生产过程

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融合所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在文化和经济融合的过程中,有两种倾向值得引起重视:一种倾向担心在文化和经济融合中会背离甚至丧失文化应有价值,因而认为文化和经济“不兼容”,对文化和经济融合采取“逃避”态度;另一种倾向担心在文化和经济融合中很难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因而只注重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对文化和经济融合采取“回避”态度,出现了文化和经济的“两张皮”现象。本文拟对文化再生产的基本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以期为研究文化和经济融合提供新的视角及学理支持。

文化再生产的环节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对文化的存在形态及其结构也有多种解释。从众说纷纭的论争中,依然可以提炼出文化本身所特有的相对独立性:

首先,文化是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并列的环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制度文化由包括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在内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物态文化体现为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行为文化则通过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其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文化无论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它一经形成就会凭借其极强的渗透力、借助多种方式进行传承和延续,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至于生存方式。经济学上把循环往复的生产过程称为物质再生产,文化传承这种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也可比作一种再生产,即文化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各环节有所不同,文化再生产可分为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环节。

1.创作。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社会以及丰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有智力创造的成果,即精神财富的总和。创作既包括科学研究上的学术创作,也包括文学艺术创作。与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语言艺术相比,其它艺术创作通常都寓于生产过程之中,即创作和生产合而为一,最为典型的是舞台艺术以及影视剧等视听艺术。至于美术、摄影等视觉艺术和雕塑、建筑

等造型艺术,创作和生产往往不能截然分开。基于此,作为文化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创作通常是指学术创作和文学创作。

2.生产。无论是学术创作,还是文学创作,作为个体化创作的成果都体现为作品。要把各类作品转化为产品,必须经过生产环节。一方面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一般要借助于报纸、期刊、图书等印刷品以及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数字化和网络化平台转化为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作品经过改编、表演等再创作,借助于舞台、广播电视、电影等载体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从本质上讲,文化生产是内容生产,是一种特殊生产形态,所创造的是精神文化产品,是用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以牺牲社会效益换取经济效益是不可取的。

3.传播。文化产品只有经过市场交换或流通才能成为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再生产离不开市场交换,以至于人们习惯上把出版物的发行称作流通,甚至等同于物流。但是,文化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经过市场交换而成为特殊商品,其外壳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物质的形式,内核是精神文化;市场交换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其实质是在传播文化。基于此,把传播而不是交换作为文化再生产的环节,更能体现文化再生产的内涵及其特殊性。现代科技在文化再生产中的广泛集成应用,产生了多条文化传播渠道:一是广播电视网络;二是电影院线;三是出版物发行;四是文艺演出院线。此外,互联网服务场所(即网吧)、娱乐场所等也属于文化传播渠道。

4.消费。文化消费包括基本和非基本的两个层次。基本文化消费即公共文化消费,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是基本文化消费的基本属性,政府是保障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主体。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层次的,在基本文化消费以外还存在差异化、多样性的文化消费,即非基本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文化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创作的成果是作品,作品经过生产环节转化为产品,通过传播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最终进入文化消费。消费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人们在文化消费中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能够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原创性作品,使文化再生产周而复始、延绵不断。

文化再生产的基本矛盾

创作个性化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文化再生产的基本矛盾,并贯穿于文化和经济融合的整个过程中。

1.创作个性化是文化再生产的本质属性。文化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区别,不仅表现为再生产四个环节有所不同,而且体现为个性化创作是文化再生产的基础。创作个性化体现在艺术各门类上,就形成了艺术家们特有的艺术风格,引导艺术生产不断提高艺术品位和质量。

创作个性化和生产社会化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生产社会化建立在创作个性化的基础之上,个性化的创作成果只有通过集中化、规模化的文化生产,才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和消费。舞台艺术是一种即时性的现场表演,因而对演员的艺术素养和演技要求很高。但是,由于剧场容量有限,演员的艺术功底再深,其影响力也是有限的。与舞台艺术相比,影视剧这种艺术类型具有标准化、可复制等社会化生产的特征,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远远超出舞台剧。从这个意义上讲,比照电影院线模式,积极发展文艺演出院线,就能够推动舞台艺术的社会化生产,使创作个性化和生产社会化实现统一。

2.生产社会化是文化再生产的基本特征。由于创作具有个体化、分散化和周期长等特性,特别是艺术生产以艺术家个人创作为核心,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即文化生产及再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去甚远。创作特别是文学创作虽然属于个体行为,却具备一定的社会化特征:创作的来源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创作的群体具有社会广泛性,创作的成果具有社会性。艺术生产尊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但艺术产品(如舞台剧、影视剧)属于集体创作、集体劳动的成果,因而具备集中化、社会化生产特征。文化生产的集中化、社会化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产资料社会化是文化生产的前提。出版报纸、期刊和图书等印刷品,需要印刷设备以及纸张等原材料;制作音乐、影视等产品,需要摄像、录音等设备以及胶片、光盘等原材料;即使以艺术家表演为主的舞台艺术,也需要配备音响、照明等设备。文化生产离不开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的支撑。

与物质消费不同,文化消费要借助一定的消费场所和消费终端。图书馆、博物馆、

美术馆、剧场和影院等是重要的文化消费场所,电子书包、电子阅读器、移动终端、数码产品等电子产品,已经或正在成为十分便捷的文化消费终端。无论是建设文化消费场所,还是生产文化消费终端,都离不开社会化生产。

3.文化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生产社会化本身表明,国民经济体系是文化生产及再生产的重要支撑。与之相适应,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也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产品不断丰富,文化载体日趋多元化、多样性。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丰富文化生产及再生产外延的同时,也赋予文化生产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征,把多业态的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业、建筑装饰业、信息业、包装业等相关产业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使文化再生产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特别是把文化元素或符号,通过创意设计融入国民经济各行业,必将提升物质产品和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品牌价值。文化创意是文化和经济融合的“润滑剂”。

电子设备制造业丰富了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通道,反过来,文化消费能够拉动电子设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立体视觉产业的兴起,立体视频的采集、制作、播映、显示所需的摄像机、电视机、计算机、手机、银幕等设备必然面临更新换代。一旦立体摄像机进入家庭,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文化再生产的规模

文化再生产按其规模状况,也可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文化再生产,属于简单再生产;规模扩大的文化再生产,则属于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文化再生产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简单再生产属于文化再生产的特例,意味着文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文化消费的有效需求是文化再生产扩大规模的原动力。人们精神文化的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取决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取决于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与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类是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迅速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

文化再生产规模的重要途径。

从供给的角度看,影响文化再生产扩大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原创能力。作品是产品的基础。没有好作品,就没有好产品,已被文化发展史充分证明是一条“铁律”。如何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活力,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原创性作品层出不穷,应当是检验文化体制是否完备的试金石。创作本质上属于个体行为,但其最终成果是属于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励创作、保护原创应成为社会行为、国家行为,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建立文化艺术荣誉制度、健全版权保护制度是重要举措。

2.公共投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取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备程度,并以公共财政投入为支撑。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也存在一个财政投入方式转变问题,尤其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逐步社会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以及剧场、影院等公共文化设施,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消费场所,属于公共文化体系中的硬件建设,国家在土地供应、建设资金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一旦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形成并初步形成体系,软件建设及供应就成为制约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种类和水平,有效解决观众“看不全”和“看不懂”等问题。

3.市场主体。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既要尊重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遵循创作生产规律,兼顾集约化与个性化、社会化生产与分散化创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企业,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适应力强的中小企业,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无论文化产业发展到何种程度,中小文化企业都具备骨干文化企业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都会有较大的生存空间。但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文化企业。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看,也需要尽快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4.市场体系。从产品到商品,经济学上被称为“惊险一跳”,事关文化再生产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也会对文化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以及软实力产生制

约作用。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壁垒、城乡分离,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促进文化产品跨区域的合理流动,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尤其要把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成全国互联互通的文化传播“高速公路”。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属于典型的轻资产行业。文化企业有形资产较少,却拥有创意、品牌等无形资产,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培育文化市场中介机构,推动文化产权交易、版权交易,对于建立和完善文化要素市场意义重大。

5.融资能力。资本积累是文化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内功”,但文化企业单靠自身积累是很难迅速做大做强的,必须鼓励文化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向资本市场融资,通过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迅速做大做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中小文化企业也不例外。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是鼓励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的贷款品种,鼓励和引导担保和再担保机构面向文化企业开拓业务。

6.科技支撑。在世界文明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文化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和文化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文化已成为新技术应用与集成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既可以丰富文化的表现力、提高文化的感染力、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又可以带给人们全新的消费体验,增强文化消费力。必须大力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文化的新业态、新载体,创造新的文化消费终端,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高书生)

教师的阶层文化与教育的文化再生产_西方学者论阶层文化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EDUCATIONAL RESEARCH 教师的阶层文化与教育的文化再生产* ——西方学者论阶层文化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朱新卓王欧 [摘要]在西方关于各阶层文化资本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源自社会上层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总是会被建构成社会的主流文化,并最终成为学校 中的支配性文化和教育内容。由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携带的阶层文化与学校文化 之间的契合度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趋向于学校所代表的自由 奢侈品位文化以及中上阶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排斥劳工文化与底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教 师文化中的这种阶层趋向通过教学过程导致中上阶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大、底 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小,后者经由考试、教育分流以及就业渠道会导致阶层再生 产。这是学校教育承担文化再生产和阶层再生产功能的内在机制。打破这种现象需要平 等对待各阶层文化、树立多元智能观和全面的学力观,教师应走向文化觉醒,成为转化型 知识分子。 [关键词]阶层文化;文化资本;文化再生产;教师文化;阶层再生产 [作者简介]朱新卓,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武汉 430074);王欧,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北京100084)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学者在文化社会 学、文化研究和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发现了阶 层文化及其社会学和教育学意义。其中,既 有丰富的关于各阶层文化资本对教育、文化 再生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散落在 各研究主题之下关于中小学教师的阶层文化 倾向的研究。 一、阶层文化、主流文化与教育公平 (一)阶层文化研究开启了社会分层研 究的新领域 社会分层历来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 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法国社会学家布 迪厄(Pierre Bourdieu)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当代 社会学家开始突破经济因素,探寻文化与社 会分层之间的联系,发现了阶层文化的存在, 也开创了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社会分层反映的是社会上各类物质性和 象征性资源在不同人之间的分布状况。[1]布 迪厄将这些物质性和象征性的资源概念化为 资本,将资本的范围从经济与物质领域扩大 为经济、文化、社会与符号四种资本类型,并 且根据四种资本类型的数量、结构及个人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项目 编号:10CKS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第59卷第3期2006年5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 V ol.59.No.3 May2006.331~336 收稿日期:2005-11-30 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向志学1,向东2 (1.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44; 2.江苏张家港市凯悦公司文化中心,江苏张家港215633) [作者简介]向志学(1935-),男,湖南衡山人,沈阳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主要 从事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向东(1968-),男,湖南衡山人,江苏张家港市凯悦 公司文化中心秘书,主要从事文化资源研究。 [摘要]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遗存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应该受到保护。国人需借鉴现代资源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创建科学的历史文化资源概念,探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途径。这是一个历史学、文化学和经济学交叉融会的自主创新的新型学科。 [关键词]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现代途径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6)03-0331-06 培育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举国上下魂牵梦萦的大课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突破成规,探寻新的运作模式。当代资源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机制、架构,,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师法借鉴的上佳选择。下面想就此略陈浅见。 一 资源的历史其实比人类自身的历史更久远。早在人类远祖诞生前,地球上就有了原始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些生命物质经历了以亿万年计的漫长演化历程,才形成原始动、植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整个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发展进程都在毋庸置疑地证明着:资源对于原始人类的极端重要性,它们甚至决定着某一分支族群的繁衍或灭绝。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0[1](第167页)这就是说:没有地球)))自然,人类不仅不能生存,/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0[1](第167页),而且也不可能诞生。在远古,人类/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0[1](第168页)当然它还有能力/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0[2](第551页)。但是,原始人群的依赖性受动性,远远大于它的能动性。正是这种依赖型经济培植着依赖型意识;加上原始宗教迷狂,无法解释宇宙、天地的许多奥秘;于是,图腾崇拜、日月崇拜、土地崇拜,,应运而生,巫术和占卜也十分盛行。这与科学的资源观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资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科学的概念,应该是在工业时代或大工业时代。这时,/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0已经把/通常的、物质的工业0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0[1](第127页)的一部分。大工业生产每时每刻都需要新式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生产资料(如动力机械、原料、土地、水源、电力、厂房,,),这一切几乎都是自然资源的派生物。至于适应现代生活,更离不开可再生的农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文化全球化的含义等几个方面来界定。另外,英语作为应用极为广泛的语种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其存在状态与走向也应予以关注。【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文化/英语【正文】一、众说纷纭“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80 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第二,全球化不单指经济生活全球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第三,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第四,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动态课题组,《世界经济全球化研究现状》,载《人民日报》,1998年8月22日。)。不过把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到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全球化可进一步理解为行为主体的发展并建

浙江历史与文化

参考书目:《浙江文化简史》 作者:佘德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论浙江宗教文化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方圆10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在浙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1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存。因此,浙江区域文化包括了史前上古越文化、有文字记载的于越部族和越国文化、秦汉以后的浙江文化三部分,从区域而言,浙江文化史也是一部越文化史。 我的家乡——舟山坐落在浙江东部海岸线上。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更名“昌国县”。“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海定则波宁”, 以祈“海波永定”。然而即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却对浙江的历史文化发展都不甚了解。在拜读了《浙江文化简史》一书之后,我收获颇丰。 《浙江文化简史》一书共分为十章,首章对浙江文化的含义、沿革及总体特征首次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和论述。其余九章分别从生成环境、经济科技、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从文化上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以浙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作为总结,资料丰富,引证有据。然而作者并不打算让《浙江文化简史》仅局限于对浙江文化发展的简单梳理和史料的简单汇集,而是

竭力要理清其中演进的轨迹,同时探索其中内在规律,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很大一部分笔墨花在了对文化的界定、对浙江传统文化特征的概括以及对浙江文化历史渊源和地域背景的解析上。这是本书最强的闪光点。同时,本书采用横向块状结构框架和纵向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各章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历史演变的进程清晰,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性,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本书开端详细介绍了“浙江”一词的种种由来,这让身为浙江人的我顿时感到兴趣浓厚。“浙江”原是河流的名称,其得名,《山海经》、《史记》、《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也称“浙江”。而“渐江”一说也有出处,据王国维《浙江考》,“浙、渐为一”,渐江即浙江。由此可知,“浙江”之名,秦汉以前已有。然“浙江”之得名有四说:一谓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江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故曰“浙”。(燕肃之说)二谓钱塘江口,浙山正居其中,潮水投山下,折而出,故曰浙,所谓浙山,即赭山。(此为东吴时余姚人虞喜之说)三谓钱塘江之曲在富阳、杭县、萧山三县之间,以袁家浦一带之吵嘴尖向东延伸,形成三折。四谓浙江从太湖来,大势南流,绝钱塘江,复折而东,故曰浙,所谓江,即长江也。(此说为晋灼,清代阮东宗之)由此可见,简简单单的“浙江”二字,仔细探究其前世今生,来源却不简单。 纵观全书,其中的第八章——浙江的宗教文化一节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与我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有关。众所周知,舟山市内坐落着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至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

从高考语文试卷看中国教育的城乡差距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

从高考语文试卷看中国教育的城乡差距 ——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 摘要:考试制度一直在我国教育制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关键环节,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是高等教育招收人才的工具。我国的高考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更是意义重大,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个跳板。但是,文化再生产理论者认为,考试的选拨是非常不公平的,其中暗含着文化偏向。我国的高考中是否也暗含着文化的偏向?本文通过对2000—2011年十二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进行分析,探讨高考作为教育评价标准中的文化倾向,考察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现象,以及其与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的关系。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原因及目的;第二部分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主要通过简述“文化资本”、“惯习”、“暴力符号”这三个概念来理解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第三部分高考语文试卷分析,这部分通过对试卷中的人物特征、主题、语言以及不同类型试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试卷中的城乡文化倾向;最后一部分运用文化再生产理论对其进行解释,揭示出城乡文化存在差异的所产生的影响,及高考中存在着文化偏向的原因。 关键词:高考语文文化资本城市乡村试题 概述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历来也是重视考试的国度。”[1]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众多的人口、有限的资源,让考试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试是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改变人身份地位的重要途径。马克思韦伯在谈到考试时这样说道:“大学、工学院和商贸学院文凭的发展,在所有领域里呼吁建立教育培训专利,服务于培养办公室和帐房里的特权阶级。拥有文凭有利于要求绅士家族联婚,有利于要求允许进入‘社会名流’的圈子,要求得到等级的工资,而不是按劳取酬,要求有保障的晋升和年老保障,但是首先要求垄断社会上和经济上优越的地位以利于文凭的候补者。如果说我们在一切领域里都听到疾声呼吁要求实行有规则的教育进度和专业考试,那么不言而喻,其原因并非是一种骤然觉醒的‘教育欲望’,而是争取限制提供职位和垄断职位的愿望,以利于教育专利的持有者。今天对于这种垄断代来说,‘考试’是普遍的手段,因此考试不可阻挡地传播着。”[2] 而且,考试使各种身份地位的安排合法化。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孩子们将会按成绩分成各个等级,将他们置于一个所谓的属于他们的准确的位置,从而使他们把学校以及阶级社会的秩序,乃至自己在其中的地位看成是命中注定的。 在文化再生产理论者看来,考试的选拨是非常不公平的,表面是看来是客观公正的标准,实质上却暗含着文化偏向,从而使一些人群受益,而将另一些人群置于不利的境地。布迪厄认为,考试不仅是学术价值的表达,而且是教育制度暗含的选择的清楚表达。并且,很清楚的是考试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选择标准。布迪厄指出,不同的阶级占有不同的文化资本,在选拔的过程中,占有文化资本较少的个体很可能将自己划定在较低的教育层次上,从而进行自我淘汰,或者面对着文化上的障碍,意味着他们要付出更多。 我国的高考,人称“一考定终生”,特别是对农村的孩子特别重要,决定着他们是否能走出大山,改变身份,变成城里人。但是,前几天在网上看到题为“寒门难出贵子”的一个帖子,引起了众网友的关注与讨论。根据央视报道:中国农大今年第一次出现了农村生源低于30%的现象;清华大学,新生来自于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及以下的中学约三百所,在3300名本科新生中,农村生源仅占1/7;北京大学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5年,农村学生的比例在30%左右,而最近一些年在10%到15%之间。更有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

再生产的文化场填造现代城市万象流转的创意绿洲

再生产的文化场填造现代城市万象流转的创意绿洲 导读:中国要在全球竞争中走在世界前面,就必须提升国家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能级,或者称之为“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的能级,其目的就是让城市在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具有特色文化竞争力,进而使城市真正具有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而“再生产的文化场”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是让城市历史的文化瑰宝精致地融入日常生活细节里的聚合场域。 所有的文化资本都需要一个前提,即“再生产的文化场”这个“场”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权力、价值观念、市场模式和宗教文化等。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要在全球竞争中走在世界前面,就必须提升国家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能级,或者称之为“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的能级,其目的就是让城市在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具有特色文化竞争力,进而使城市真正具有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特色文化:聚合城市动力机制的“再生产的文化场” “城市文化资本”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资本的重要标志是其公共性,这一点是由于“城市文化资本”的城市公共属性决定的。“城市文化资本”在文化意义上是属于城市的,表现为公共领域和公共思想价值的集中性,所以说,城市特色文化属性是由“城市文化资本” 的再生产能力决定的。城市文化资本与货币资本、财

富资本和空间权力资本是互为依存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资本,特别是那些依赖于新的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资本流动速度与规模,确实催生了某些新东西。我们甚至也承认世界变得更加‘互相依赖 ' ,至少,资本的中心地带发生的经济运动的效应易被全球感知。”很显然,有某种特定“城市文化资本”的城市,对于其他类型资本的集聚有着向心力的作用,如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一个处于交通枢纽的城市,一个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如香港、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因其是“城市文化资本”高地,当然也属于货币和财富集聚的高地。 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来说,“城市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新的文化资源与资本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的、产业的和资本的获取,也直接提升了城市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所形成的“城市文化资本”具有价值与价格的刚性特点,就犹如一件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一样,随着时间的演化越来越增值。换言之,无论是城市的建筑艺术、景观艺术、空间艺术或其他视觉环境要素所形成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生态功能价值都会直接转化为现实的货币资本价值。正如我们所熟悉的一些著名城市的文化资源,如北京的故宫、长城、大碗茶、798 艺术区,上海的外滩、石库门、新天地、田子坊,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西安的大小雁塔、大唐芙蓉园,南京的中山陵、夫子庙和“ 1912”等等,这些我们已知的和新生的城市文化要素,不仅仅是城市的一般性资源,而且已经构成了“城市的文化资

历史文化常识介绍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4、先秦散文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为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浅论南北文化差异之历史根源

? 浅论南北文化差异之历史根源(上) ? 复制链接收藏查看原帖当今中国的疆域,如果不把南海诸岛计算在内,东西跨度要超过南北,地形也是由 西向东分布,从高原到高山,再到丘陵平原,最后是大陆架。“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 淮北则为枳”,如果以降水量为依据,淮河与秦岭山脉却构成一个气候上南北分界线,在此分界线上,亦可发现南北两个人文中国。这两个中国的文化截然不同,差异表现在 艺术上是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服饰上南秀北朴;风俗上南缛北侉;饮食上南甜北 咸,等等。这些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更为诗意化,南方是烟雨楼阁,春花秋月,还有秦淮 丽人;北方是长河落日,塞外大漠,还有金戈铁马,南人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北 人豪爽、酣畅、粗犷、干脆,…。若论南北文化差异之根由,无非山川地势,气候物产 云云,但无法解释现代医学发现的南北人群之间血缘差异,也许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 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中国历史的主线大致以来是南北走向即以北定南或以南平北,有很多时间处于南北

对峙状态。第一次南北对峙是在三国时期,而此之前历史的脉络大多是东西走向的。商 纣无道,西歧周武取而代之;犬戎作乱,周平王东迁洛邑;战国时齐秦东西遥相呼应,而后秦东进扫六合而统一中国;二世昏庸,楚故地刘邦问鼎长安;王莽失信于民,汉关 武复辟东都洛阳。楚国一度做大,但无法撼动中原的正统地位,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 海为盐,也只能算富甲一方,至于孙权割据江东,虽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也不过权倾一处。东西是主轴,当然也有南北方向的事件。公元前219至前210年,秦 始皇发数十万大军三征百越,开凿灵渠,以备军粮,近30万秦军士兵生根两广,而百越 人大多战死或被驱除到南亚诸岛。与此同时,秦又在祁连山,贺兰山、阴山、燕山一线 修筑万里长城,作为抵御匈奴的军事设施和划清与北方蛮族的分界线。一个明晰的秦王 朝的南北版图出现了,长城和南海成为历代王朝的基本框架。我们无法去揣测当年秦始 皇的想法,不惜一切代价到一个瘟疫瘴气丛生的地域,打一场中原秦军无所用武之地的 战争,而对当时未成气候的匈奴采取消极防御策略。征而化之和避而驱之的差别,是否 说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之间的存在一条价值鸿沟? 公元216年,南匈奴最后一位单于呼厨泉投靠曹操,曹操置其于吕梁和汾河间牧马。

什么是全球文化(译文)

什么是全球文化? 像一个醉鬼,人类跌跌撞撞地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刚躲过一个,另一个就会尾随出现。随着核毁灭危险的消除和冷战的结束,人类似乎可以轻松一下了。然而还真没有喘息的机会,因为紧接着这一致命危机,另一种更不为人知但是危险系数依然很高的危机已然出现。 在如今这个自由开放的世界,一种新的威胁正在逼近,它将给生态和文化带来灾难。它是自由开放的产物,而这种自由和开放正是人们在长期集权主义制度下奋力争取的目标。然而奇怪的是,随着极权制度的垮台,全球化席卷了整个世界,最终却带来了这样的灾难。 在很多领域——很容易想到的领域就有经济、政治、通讯,甚至语言等——都会欢迎全球化的到来。但是全球化也会产生一些对人类未来都很致命的副作用。这并非只是愤世嫉俗者的猜测,连那些原本对全球化持肯定态度的人也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因此,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积极倡导全球化的书里却写下了如下这些话: 我对现行的全球化体系观察得越多,就越明显的感受到,它已经释放出了排山倒海似的巨大发展力量。如果我们不加以遏制,这些潜在的力量将会摧毁环境,根除文化… 由于全球化统一文化和吞噬环境的进程如此之快,所以它的确非常危险,因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它将会摧毁生态和文化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是人类力量以及其他生物力量历经数百万年才得以形成的。 如此不祥的东西实在是个威胁。然而,纵使有这些忧虑和担心,弗里德曼和其他与之想法相同的人都相信,只要不干预全球化的(技术推进)进程,就能避免它造成大规模的影响。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还是他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全球化将威胁自然和文化:不仅威胁到整个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而且还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及其所依赖的文化多样性。破坏环境最终势必破坏文化,反之亦然。 许多古代历史上,许多古代文明的消亡就是佐证,因为他们的发展远远超过自然资源的增长。我们现代文明的发展也受制于同样的条件。因此,如果所有农业都变成农业综合业,那么开辟自新石器时代的多样的乡村景观,将会变成单一作物的生态沙漠,因为很多动植物种类将消失,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整个乡村生活方式及其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那是人们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啊! 随着自然栖息地的消失,自然物种也在逐渐消亡;与此同时,随着扎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栖息地的消失,文化“物种”也在逐渐消亡。丛林的消失不仅消灭栖息在那里的动物,而且还影响了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的人类。只需计算下人类语言消亡的速度,就能精确地量化分析文化的消亡。世界上曾经有大约6,000多种语言,如今尚存的几乎不到一般,其中某些语言的语言使用者仅为一人。剩下的语言中,仅有几百多种语言拥有超百万的使用者,只有8门语言的使用者超千万,其中中文、印度语和英语是使用数量最多的语言。尽管语言和文化不完全一致,但是语言的消亡即便不会导致整个生活方式的消亡,但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导致某些独特文化形式的消亡。所以,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只说英语,那么多样的文化就将被简化为单一的文化形式。 自然和文化以这样或那样微弱的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对一方的破坏必将会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阜阳市简介及历史文化典故

阜阳市简介 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西、北与河南为邻,东与亳州、淮南两市接壤,南与六安市以淮河为界。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128.5公里,全市总面积99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5万亩。全市辖临泉、阜南、颍上、太和4县和颍州、颍泉、颍东3区,代管界首市,下设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办事处,41个乡,124个镇,总人口800.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5.79万人,农村人口624.60万人。 阜阳市属于汉族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为回、满、壮、苗、侗、彝、白、傣、朝鲜、蒙古、维吾尔、达斡尔等民族。阜阳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的新石器时代,颍河、涡河沿岸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部落群定居。西周、春秋时期为胡子国、沈子国和陈国焦夷地。战国属楚。汉置汝阳县,为汝南都尉治。东汉曾封阜阳侯国于境内,阜阳之名始于此。北魏孝昌三年(527)始置颍州。此后1421年间,历朝历代在此设道、府、郡或县。民国37年(1948)8月解放,置阜阳专区,辖阜阳、蒙城、涡阳、颍上、太和、临泉、凤台7县,亳州、界首市2市。1950年增设阜南县,1964年增设利辛县。1977年凤台县划归淮南市,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省辖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划归亳州市。 阜阳市为冲积平原,地貌平坦,一望无际。地势西北略高,东南低洼,地面高程18~43米。淮河、颍河、洪河、茨淮新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阜阳是中华民族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历史遗迹、

名胜古迹、革命史迹遍布全市。景观有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刘崎庙、资福寺、颍州西湖、南湖公园、张庄公园、楚都巨阳古城址等。欧阳修、苏轼这两位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分别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2月和宋仁宗元祐六年(1091年)8月出知颍州,任太守。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辞官后归隐被自己盛称为“民淳松简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的颍州。后人为纪念颍上管仲,修建一座管鲍祠。兴于唐,盛于宋的阜阳颍州西湖,曾被苏东坡称赞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也发出了“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的感叹。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13公里处,湖面面积5.74平方公里,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岛,岛中有山。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AA级风景区。阜南县润河湾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龙虎尊,是国家一级文物,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的赞赏。 阜阳区位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境内,与漯阜、睢阜、淮阜、商阜铁路一起,使阜阳成为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全国六大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连接东西南北,形成了阜阳这个中国铁路新枢纽,阜阳被誉为大京九枢纽城市,年客流量达300多万人次,经阜阳枢纽发运的货物,可直接通过天津港、连云港、上海港出海,也可直抵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阜阳机场按4D级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57,麦道90等类型飞机。公路以阜阳为中心,105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合肥-阜阳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形成“十”字型布局。水运十分便捷,淮河、颍

文化再生产过程

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融合所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在文化和经济融合的过程中,有两种倾向值得引起重视:一种倾向担心在文化和经济融合中会背离甚至丧失文化应有价值,因而认为文化和经济“不兼容”,对文化和经济融合采取“逃避”态度;另一种倾向担心在文化和经济融合中很难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因而只注重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对文化和经济融合采取“回避”态度,出现了文化和经济的“两张皮”现象。本文拟对文化再生产的基本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以期为研究文化和经济融合提供新的视角及学理支持。 文化再生产的环节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对文化的存在形态及其结构也有多种解释。从众说纷纭的论争中,依然可以提炼出文化本身所特有的相对独立性: 首先,文化是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并列的环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制度文化由包括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在内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物态文化体现为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行为文化则通过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其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文化无论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它一经形成就会凭借其极强的渗透力、借助多种方式进行传承和延续,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至于生存方式。经济学上把循环往复的生产过程称为物质再生产,文化传承这种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也可比作一种再生产,即文化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各环节有所不同,文化再生产可分为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环节。 1.创作。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社会以及丰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有智力创造的成果,即精神财富的总和。创作既包括科学研究上的学术创作,也包括文学艺术创作。与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语言艺术相比,其它艺术创作通常都寓于生产过程之中,即创作和生产合而为一,最为典型的是舞台艺术以及影视剧等视听艺术。至于美术、摄影等视觉艺术和雕塑、建筑

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题目_关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学院__ _ __ 班级___ __ 姓名___ _ _ ___ _ 学号___ _ ___ _ _ 联系电话_ _ 成绩___ __ ___ _ _ 评阅教师签名___ __ ___ _ _ 日期:年月日

关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 ——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 摘要:现代社会飞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历史文物一方面能为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有其独特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因此,以名人故居为主的历史文化古迹成为大众热衷的景点已不足为奇。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景点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破坏。本次调查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虞洽卿故居)为例,结合实践中对景区的观察,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的交流、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多角度地探究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问题,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个人、景区和社会等方面来有效地达到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目的。 关键字:历史文化古迹;破坏;保护;解决方案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一)调查的背景 中国向来是个崇古的国家,所以历史和文化古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的感情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富足。逐渐地,遍布全国的名胜古迹也就成了人们在外出旅行时的不二选择。而随着文化古迹所处景区客流量的增加,历史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近期,有关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及游客恶意行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关注。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痛心和深思以外,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破坏与保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悲剧的走向虽然相同,但是悲剧大众化的内涵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悲剧与生活的距离太近,大多关注人的世俗生活,注重人的生存层面,“现实生活的实现困境以及实际地改变这种生活状态的愿望挡住了他们的视线,使他们关注的不是人类存在的最根本的悲剧性处境,而是那些看起来可以解决的具体现实问题”⑤,人物善恶、美丑分明,具有道德之美,却缺少纯粹的精神超越。西方悲剧深受形而上哲学传统的熏陶,注意人的精神的高贵性,神人早已走下了悲剧的舞台,人的神性却从未真正离开。推动西方悲剧人物行动的,更多的在于知与不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悲剧主人公为了求真而毁灭,悲剧与生活中的人物有着明显的距离。中西方悲剧对“真正”和“善”过分地抽象,极易使作品中的人物成为“单纯的传声筒”,因此,悲剧的困境与作品中人物身分的改变无关,它只是人的外在特征,而不是决定人生价值或人物形象高大或渺小的标志。 从外在冲突到内在冲突 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悲剧,是由于它缺少对抗性的矛盾冲突。其实,悲剧的冲突形态较多,可以概括为三种:行动冲突、性格冲突和意志冲突。前两者属于外在型冲突,后者属于内在型冲突,人们往往根据其中的某种类型而否认其他类型的悲剧。在一部悲剧作品中,这三种冲突常常会同时存在,却总是有所侧重,其主导倾向随着文学样式和文学观念的变化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即从动作冲突到性格冲突、意志冲突,中西悲剧冲突的演变基本上是从外在冲突走向内在冲突的。 古希腊悲剧把情节放在第一位,人物处于第二位,人物作为类存在与命运抗争,动作冲突是戏剧悲剧的主要冲突形态。亚里士多德把古希腊悲剧的这一特征确立为悲剧的法则,“悲剧是行动的摹仿,主要是为了摹仿行动,才去摹仿在行动中的人”⑥,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情节为悲剧的六大要素之首,侧重表现动作冲突。文艺复兴始,悲剧由集体人格的共性关注,发展到对个体人的自身认识,在“我是我自己的”个性醒悟中,性格冲突便成为悲剧的主要特征。卡斯特尔维特罗强调性格在悲剧中的主导地位,“悲剧如果不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就不能认为是尽了悲剧摹仿人类行动的职责”⑦,行动只是展示性格的一种方式,颠覆了传统悲剧中个性与情节的关系。莎士比亚把塑造“行动中的人”作为悲剧的第一要素,德莱顿将其特点确定为悲剧的中心任务:即通过个性描绘来塑造遭受厄运的人,“当命运的奇迹主宰全部舞台活动之际,人物的性格就不会鲜明”⑧,反对过分地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莱辛也赞同这种改变,他认为性格远比事件更为神圣,悲剧的中心由外在的事转向了人自身。黑格尔也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但他进一步把悲剧人物的性格与简单的道德品格和外在特征区别开来,认为悲剧不仅仅是性格冲突,更是深入至人物的心灵(精神)差剧而产生的心理冲突。西方现代悲剧理论从此出发,高举反传统的旗帜,将悲剧冲突的根源指向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内心分裂,由外在的实体性悲剧,转向了内在的哲理性悲剧。叔本华将其悲剧学说建立在生命哲学之上,悲剧的世界已不是传统的绝对的实在,而是个体感性生命的世界,展现意志同其自身的矛盾冲突。弗洛伊德将悲剧研究的视角探入人的无意识和潜意识领域,提出悲剧是本我与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拓宽了人们认识精神机制的视野。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被自己创造的物质力量所震慑,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意识随之被打破,悲剧转向了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和忏悔,对自我处境的反思和寻找。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悲剧艺术踏上了一条通往内向化的道路,作品中的人物只剩下一个影子,一种符号,重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搏斗和灵魂的自我对抗,意志冲突成为悲剧的主要特征。 在中国,神与英雄的悲剧大都是外在冲突,夸父、精卫以其行动而生的浩气体现出精神的崇高,屈原的《离骚》,由叙事性悲剧发展为抒情性悲剧,人物的行动已不是重心,但由于他虚拟了上下求索的行动过程,仍然保留了叙事悲剧的部分特点。秦汉以后,中国悲剧以抒情性文学传统为主,诗歌和戏剧甚至后来兴起的悲剧小说,均以宣泄悲情的方式为主,对立和冲突明显弱化。苏国荣把悲剧冲突分为两种表现形态:一是注重人物的内心冲突,即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业

我最想去的五个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个当然是首都北京。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最想旅游的地方:紫禁城、明十三陵、圆明园、八达岭长城、天坛等历史文化名域。最想见到的是紫禁城雄健、宏伟以及一些独特的景色。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

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圆明园的建造艺术(虽然经八国联军抢掠,保存无几。)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壮观。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明朝时,瓮山泊改称西湖,“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