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的变异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目前无药物可作于cccDNA,其稳定存在是HBV不能 根治的原因。
三、病毒变异
• 病毒变异是生物遗传进化的必然,乙型肝炎病毒(HBV) 变异是在慢性感染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自然发生的。 在外来压力的作用下,HBV常发生选择性变异,一些 特异性HBV突变株被选择出来。HBV DNA每个复制循 环中每10000个碱基对可发生1个核苷错误,每天产生 3.2×1010个点突变。HBV逆转录过程中缺乏校正机制 是HBV容易耐药的根本原因。
对判断疾病预后, 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具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
是否是真的血清学转换
• 3、X基因突变 X基因突变编码154个氨基酸的X蛋白,X蛋白可激
活乙肝病毒基因的复制过程,是乙肝病毒基因组内结构 和功能重叠最明显的区域。因此,X基因在乙肝病毒复 制、表达及致病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还发现乙肝病毒 X基因变异及其产物HBxAg与乙肝病毒的致癌密切相关。
• (4) HBsAg亚型的改变:由于核苷酸序列发生变 异,会引起HBsAg亚型的改变,使病情复杂化。
总之——— • S基因变异是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 S基因变异后免疫球蛋白将不能发挥保护作用 • 逃避干扰素治疗和宿主免疫清除 • S基因变异是形成 HBsAg 阴性、抗 HBs 阳性、
HBV-DNA 持续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原因
• HBV病毒颗粒感染肝细胞及DNA复制过程
• 慢性活动型乙肝患者肝细胞每天可以产生1013个 HBV颗粒,在外周血中浓度可达1012 /ml,半衰期 1~1.2 d。被HBV感染的肝细胞半衰期为10天~100 天不等。肝细胞内的cccDNA半衰期较长,根据数学 模型分析,排除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以及病毒变 异的影响,需要进行14年的抗病毒治疗才能完全清 除患者肝细胞内的cccDNA。
• 2、前C/C基因变异
C1896位(A83)的变异:是HBV中最常见的变异。 nt1896G-A,使28位的色氨酸(密码子TGC )变异 为终止密码TAC,导致前C蛋白的翻译终止,从而使 eAg不能合成。此突变有助于HBV逃避免疫攻击但 它并不影响HBV复制,而形成慢性感染状态。这种 情况临床上表现为HBeAg(-)、HBV-DNA(+)。
乙肝病毒的变异及临床意义 艾迪康竭诚为您服务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以及相关 的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功能衰竭是全球范围内 重要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抗病毒治疗是这一 类慢性肝病的根本治疗方法。干扰素α和核苷 (酸)类似物(NA)是两类主要的抗病毒治疗药 物。但长期使用NA,耐药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所 以,认识耐药、防范耐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抗原(HBsAg) • 1979年Galibert完成了HBV全基因测序
HBsAg的发现曾获诺贝尔医学奖
二、乙肝病毒的结构及复制
•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HBV基因组由 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组成,长的为负链、短的为 正链,负链含3200bp,正链长度约为负链的50-80%。
• HBV有四个 ORF均位于负 链,分别称作s 区、C区、X区 和P区,分别
• 一、乙肝病毒的研究简史 • 二、乙肝病毒的结构及复制 • 三、病毒变异: S、C、P、X区 • 四、病毒耐药的概念和危害 • 五、常用抗病毒药的耐药位点 • 六、预防和监测
一、乙肝病毒的研究简史
• 1965年Bl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 1967年发现其与肝炎相关,称为肝炎相关抗原 • 1970年Dane发现HBV完整颗粒 • 1972 WHO将澳大利亚抗原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
• 1、S基因区变异 S基因区可分为:前S1、前S2和S区, 分别编
码preS1、preS2和HBsAg。前S蛋白免疫原性很强, 可与肝细胞的受体结合,是HBV具有嗜肝性的重要 原因。
由于S基因编码HBsAg,所以其变异会产生如下 不良临床结果:
• (1) HBsAg阴性的乙肝病毒感染:S基因变异后所表达 的HBsAg不能被现在的普通检查方法检测到,致使乙 肝病毒仍然存在,却不被发觉。对这种情况,应该结 合HBeAg检查和乙肝病毒的基因检查技术,方可得出 正确的结果。
• 4、P基因变异 P基因主要编码DNA多聚酶,是最长的开放读框,
与C、S与X基因重叠。该基因共分成5个区(A、B、 C、D和E)。这些区域是较保守的,参与核苷酸或 模板结合,并且具有催化活性。近10多年来,在用 核苷类药物治疗患者中,出现了P基因突变,体内 外试验表明这些突变株与药物耐药相关。
四、病毒耐药的概பைடு நூலகம்和危害
编码外膜蛋白、 核心蛋白、X 抗原和DNA多 聚酶 。
• HBV进入肝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核并转换成 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 以此为模板,转录成 四种HBV RNA,其中只有3.5kb的mRNA含病毒DNA 序列上的全部遗传信息,因此也称为病毒前基因组 RNA。它与病毒聚合酶一起被核壳蛋白包裹,包装 成病毒核心。在病毒核心内的前基因组RNA通过逆 转录合成负链DNA,再以负链为模板合成正链DNA, 一部分再进入细胞核补充消耗的cccDNA,另外一部 分则在内质网中装配包膜,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向 细胞外分泌。
上述变异也见于干扰素治疗后,因此提示以 HBeAg转阴作为疾病好转的指标有时并不准确,应 结合HBV DNA检测判断。
• 前C区/C区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判断e抗原下降代表病毒复制能力下降的诊断是
否可靠
判断乙肝病毒是否为特殊的e抗原阴性病毒类型 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原发性肝癌与C
区位点突变有关
• (2)免疫预防失败:使用野毒株HBsAg制备的血源性 或基因过程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抗HBs对一些变异株的 HBsAg的亲和力和中和作用明显下降,从而可使乙肝 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移植肝再感 染乙肝病毒失败。
• (3) 致病性的改变:S基因变异株在乙肝病毒无症 状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 硬化和肝癌患者体内均有发现,使病变程度加重, 范围增加。
三、病毒变异
• 病毒变异是生物遗传进化的必然,乙型肝炎病毒(HBV) 变异是在慢性感染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自然发生的。 在外来压力的作用下,HBV常发生选择性变异,一些 特异性HBV突变株被选择出来。HBV DNA每个复制循 环中每10000个碱基对可发生1个核苷错误,每天产生 3.2×1010个点突变。HBV逆转录过程中缺乏校正机制 是HBV容易耐药的根本原因。
对判断疾病预后, 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具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
是否是真的血清学转换
• 3、X基因突变 X基因突变编码154个氨基酸的X蛋白,X蛋白可激
活乙肝病毒基因的复制过程,是乙肝病毒基因组内结构 和功能重叠最明显的区域。因此,X基因在乙肝病毒复 制、表达及致病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还发现乙肝病毒 X基因变异及其产物HBxAg与乙肝病毒的致癌密切相关。
• (4) HBsAg亚型的改变:由于核苷酸序列发生变 异,会引起HBsAg亚型的改变,使病情复杂化。
总之——— • S基因变异是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 S基因变异后免疫球蛋白将不能发挥保护作用 • 逃避干扰素治疗和宿主免疫清除 • S基因变异是形成 HBsAg 阴性、抗 HBs 阳性、
HBV-DNA 持续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原因
• HBV病毒颗粒感染肝细胞及DNA复制过程
• 慢性活动型乙肝患者肝细胞每天可以产生1013个 HBV颗粒,在外周血中浓度可达1012 /ml,半衰期 1~1.2 d。被HBV感染的肝细胞半衰期为10天~100 天不等。肝细胞内的cccDNA半衰期较长,根据数学 模型分析,排除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以及病毒变 异的影响,需要进行14年的抗病毒治疗才能完全清 除患者肝细胞内的cccDNA。
• 2、前C/C基因变异
C1896位(A83)的变异:是HBV中最常见的变异。 nt1896G-A,使28位的色氨酸(密码子TGC )变异 为终止密码TAC,导致前C蛋白的翻译终止,从而使 eAg不能合成。此突变有助于HBV逃避免疫攻击但 它并不影响HBV复制,而形成慢性感染状态。这种 情况临床上表现为HBeAg(-)、HBV-DNA(+)。
乙肝病毒的变异及临床意义 艾迪康竭诚为您服务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以及相关 的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功能衰竭是全球范围内 重要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抗病毒治疗是这一 类慢性肝病的根本治疗方法。干扰素α和核苷 (酸)类似物(NA)是两类主要的抗病毒治疗药 物。但长期使用NA,耐药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所 以,认识耐药、防范耐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抗原(HBsAg) • 1979年Galibert完成了HBV全基因测序
HBsAg的发现曾获诺贝尔医学奖
二、乙肝病毒的结构及复制
•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HBV基因组由 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组成,长的为负链、短的为 正链,负链含3200bp,正链长度约为负链的50-80%。
• HBV有四个 ORF均位于负 链,分别称作s 区、C区、X区 和P区,分别
• 一、乙肝病毒的研究简史 • 二、乙肝病毒的结构及复制 • 三、病毒变异: S、C、P、X区 • 四、病毒耐药的概念和危害 • 五、常用抗病毒药的耐药位点 • 六、预防和监测
一、乙肝病毒的研究简史
• 1965年Bl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 1967年发现其与肝炎相关,称为肝炎相关抗原 • 1970年Dane发现HBV完整颗粒 • 1972 WHO将澳大利亚抗原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
• 1、S基因区变异 S基因区可分为:前S1、前S2和S区, 分别编
码preS1、preS2和HBsAg。前S蛋白免疫原性很强, 可与肝细胞的受体结合,是HBV具有嗜肝性的重要 原因。
由于S基因编码HBsAg,所以其变异会产生如下 不良临床结果:
• (1) HBsAg阴性的乙肝病毒感染:S基因变异后所表达 的HBsAg不能被现在的普通检查方法检测到,致使乙 肝病毒仍然存在,却不被发觉。对这种情况,应该结 合HBeAg检查和乙肝病毒的基因检查技术,方可得出 正确的结果。
• 4、P基因变异 P基因主要编码DNA多聚酶,是最长的开放读框,
与C、S与X基因重叠。该基因共分成5个区(A、B、 C、D和E)。这些区域是较保守的,参与核苷酸或 模板结合,并且具有催化活性。近10多年来,在用 核苷类药物治疗患者中,出现了P基因突变,体内 外试验表明这些突变株与药物耐药相关。
四、病毒耐药的概பைடு நூலகம்和危害
编码外膜蛋白、 核心蛋白、X 抗原和DNA多 聚酶 。
• HBV进入肝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核并转换成 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 以此为模板,转录成 四种HBV RNA,其中只有3.5kb的mRNA含病毒DNA 序列上的全部遗传信息,因此也称为病毒前基因组 RNA。它与病毒聚合酶一起被核壳蛋白包裹,包装 成病毒核心。在病毒核心内的前基因组RNA通过逆 转录合成负链DNA,再以负链为模板合成正链DNA, 一部分再进入细胞核补充消耗的cccDNA,另外一部 分则在内质网中装配包膜,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向 细胞外分泌。
上述变异也见于干扰素治疗后,因此提示以 HBeAg转阴作为疾病好转的指标有时并不准确,应 结合HBV DNA检测判断。
• 前C区/C区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判断e抗原下降代表病毒复制能力下降的诊断是
否可靠
判断乙肝病毒是否为特殊的e抗原阴性病毒类型 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原发性肝癌与C
区位点突变有关
• (2)免疫预防失败:使用野毒株HBsAg制备的血源性 或基因过程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抗HBs对一些变异株的 HBsAg的亲和力和中和作用明显下降,从而可使乙肝 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移植肝再感 染乙肝病毒失败。
• (3) 致病性的改变:S基因变异株在乙肝病毒无症 状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 硬化和肝癌患者体内均有发现,使病变程度加重, 范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