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载预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 堆载预压处理公路路基的几个
问题
最近接触一个公路软基处理工程,准备堆载预压处理,细部的东西不介绍了,目前我正在进行堆载压力设计和堆载时间控制,按一维初始固结进行计算。
大概步骤如下:
(1)选定有软土的钻孔,先把可能的变形软弱层厚度估算出来
(2)可能只有米的软土层,上下都是砂土,都可能考虑到压缩层里。其下为较稳定的地基下卧层。(3)(2)根据软土的试验指标进行沉降计算
(4)涉及很多固结和力学参数,都按野外物性或经验值判断。
(5)(3)用excel计算
(6)计算中可以调节堆载压力和预压时间,最后进行正式施工。
(7)基本程序是先按照设计的荷载回填预压---> 预压2-3个月后----> 移走堆载----> 安装涵管、桥梁等。
(8)问题:
(9)(1)尽管计算的沉降已经稳定,有没有必要进行次固结计算?
(10)(2)堆载预压有什么要注意的?监测如何进行?
最新回复
问题(3)如果地下水位埋深0.5m,软土在2-3米深度,其上下假设都是粗粒土,那么是双向排
水,还是单向?
QUOTE:
问题:
(1)尽管计算的沉降已经稳定,有没有必要进行次固结计算?
(2)堆载预压有什么要注意的?监测如何进行?
(3)如果地下水位埋深0.5m,软土在2-3米深度,其上下假设都是粗粒土,那么是双向排
水,还是单向?
只了解些理论,没干过,还算门外汉。
但老大这样的具体问题分析才更有意思,更接近问题的本质。随便说说,抛砖引玉吧。
问题1,没看懂。“计算的沉降已经稳定”,“计算”是不考虑次固结的计算?“已经稳定”是根据实
测沉降曲线判断,根据计算的固结所需时间判断,还是其他判断方法?
问题2,教科书上一般介绍有注意事项:注意堆载速率,以避免扰动引起破坏原有地基强度为准
则。
问题3,涉及地基处理方法。若设有砂井等排水通道穿透软土层,上下固结排出的水都能走得掉,则是双向固结。否则,应按单向考虑。
ljmtidilgw at 2008-1-13 16:17:49
谢谢Fle_Flo的参与,我的理论方面了解不是很多。希望声援。
所谓的“沉降基本稳定”,是指堆载的初始沉降,大约90%以上的初始沉降发生,现在要计算次固
结沉降。我也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和USACE的具体做法。好象当路基软土属于有机质土或高压
缩性土,才考虑次固结沉降,否则可以忽略。
我的原则是即使初始固结,岩土参数不准确,也是很难的,即使给你计算公式。如压缩层厚、固
结系数Cc、膨胀系数Cr、超固结比OCR等几个关键指标。
Cc=0.009(LL-10)
Cc=0.01(LL-13)等
很多情况下并没有专门的固结试验来支持。
1.JPG
ljmtidilgw at 2008-1-13 16:32:08
楼上是个excel简单程序,可以通过调节加载速率、最大荷载持续时间等来得到比较稳定的压缩
曲线,上图就是这个道理。
(1)正如Fle_Flo说的,加载速度太大,会出现堆载土坡破坏的情况,因为地基土很软啊,一定要控制加载速率,本例按0.8米/周来控制,而不是4米/周,那样很容易破坏!一
般需要进行边坡园弧破坏检验。
(2)要加速固结,可以加大荷载或延长加载时间,者可能会因为未来永久荷载小,而出现地基
回弹!- 不好!或因为加载时间长而影响工程进度。因此,需要得到最优预压方案。
(3)Fle_Flo说的第3点很好,有没有规范方面的东西。我也觉得没有排水井,不能算双向排水。ljmtidilgw at 2008-1-14 21:29:32
今天和一个有过该方面经验的人讨论过,他认为只要是软土上下都是相对透水性好的土层,如砂、粉土等,都可以考虑双向排水。设立砂井,一般是软弱层比较厚时,可以加速排水固结。不设砂
井是一维单向固结,有砂井是三维固结。
ljmtidilgw at 2008-1-15 21:01:45
哪位有堆载预压方面的设计规范、规程或施工技术方案等,请给共享下,我想学习学习!sihangjames at 2008-1-16 10:38:30
固结度计算可以参考娄炎的《真空排水预压法加固软土技术》
监测无非沉降、孔压、测斜、水位,目前好像没有专门软基监测规范。
Fle_Flo at 2008-1-18 13:15:21
1、加载速率:道理比较明白,但是多大的堆载速度是合适的速度?既要保证稳定,又要尽量压
缩工期。要命的是还没有可靠的资料作为依据,随着加载后固结的发生发展,地基土自身的承载
能力不断增长,这也是能进行下一步加载的原因所在。但是地基土在不同荷载下,随着固结度的
增长其强度增长曲线资料一般是没有的。这就要求工程人员必须做一个“不确定决策”,这也是岩
土工程具有“艺术性”的一个体现。
也许,此时,总设计师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最为有效。不由想起一个二人游戏(不知道其
名字),游戏器材是用木条垒起的一个结构,游戏人轮流逐根拔出木条,谁拔出导致结构失稳就
输。现实中就有那么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活等着你做。也许,人就是靠这些痛苦并快乐着。
2、次固结:是否考虑次固结并不重要,控制住最终变形才是根本。固结试验中测定次固结系数
不算难,多费点时间,多一个计算就有了。按基本的土力学理论次固结计算沉降也不难。但是很
多工程的确没有次固结计算。为何?
(1)次固结量小。所谓主次固结本来就是根据固结曲线人为划分的阶段。提出这一概念本身就是要工程人员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但同时也明确了固结之外的变形也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
(2)经过了修正系数修正。都知道根据固结试验数据算出的沉降量与实际不同。于是有不同的修正。这种修正是否符合某特定工程的实际,本身就是个问题,也许这个问题比次固结问题还
重要些。又是一个艺术性的问题。
3、单/双向排水:“他认为只要是软土上下都是相对透水性好的土层,如砂、粉土等,都可
以考虑双向排水。”有理论计算和实际的对比实例么?若有,这个问题就越来越有意思了。
[本帖最后由Fle_Flo 于2008-1-18 13:22 编辑]
文化青年at 2008-1-21 12:49:18
学习了
ljmtidilgw at 2008-1-21 19:23:33
9#楼第(3)个问题,我仔细考虑的一下,一般提固结,有意义的都是有上部荷载作用下,高压
缩性软土的固结。可以说在压缩层产生的有效应力肯定大于最大前期固结应力,更不用说有效垂
直土应力,否则就不会产生固结这个过程。
这样,这个超负荷+有效垂直土应力一般足以大于压缩层的孔隙水压力,只要压缩层上下都是相
对透水层,它就可以上下排水,有一面是隔水层就单向排水。
我道是觉得如果压缩层下部的土是透水层,但有很高的承压水头,如果这个水头高于作用于压缩
层的有效总压力,那么也可能只是单向排水,向上而不能向下,水总是向水头低的地方流啊
Fle_Flo at 2008-1-22 09:41:14
且不说超孔压的大小分布如何,若软土层向下排出水到砂层中,那么砂的体积是否要增大?增大
会产生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