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 社会构成要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人口状况影响人口与自然界的相对平衡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产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活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文化教育和政治生活的
发展
(三)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人口 的影响
•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自身的年龄、性别结
•
构对人口的增长与结构产生影响。 自然条件主要指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条件 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而 恶劣的自然条件特别是自然灾害则会抑制人口的 增长。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对出生率的影响具 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通常不是一下子就能反映 出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情况的,而要经过较长的 一段时期才能反映出来。
第四章
社会构成要素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社会 的内涵,了解构成社会的三大要素。明 确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与社会之间的 关系,把握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 社会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群体,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社会构成要素
•
•
• • • •
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孙本文最早使用社会要素这一概念。他提出了社会构成四要素理论, 认为社会赖以生存的要素有四个,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 文化要素。前两个为消极限制要素,后两个为积极活动要素。 孙本文对社会构成要素的分析奠定了中国社会学界认识社会的基础, 之后,很多社会学家沿用或发展了社会要素理论。 环境、人口、生产方式、文化四要素之说 劳动、环境和人口三要素或环境、人口和文化三要素之说 还有的学者从多方面论述了社会的构成要素,如地理与环境要素、人 口要素、心理要素、行为要素、群体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 化要素等。 在各种学术观点中,许多社会学家倾向于以自然环境、人口、文化作 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动态考察
• 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上发生的有 • •
•
关人口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 人口自然变动:由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 数量的增减和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变化的过程,同 时也包括人口体质某些因素的变动。 人口机械变动: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移动,它通 过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来改变人口的地区分布。 人口社会变动:人口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入另一个 社会集团的变动。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
• • •
• •
http://star.news.sohu.com/s2011/renkou/ 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0-14岁人口 2.22亿,占16.60%”,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这个数据,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 查相较,下降了6.3%。“少子化程度超过老龄化” 二、“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生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背景下,因此又具有特殊的复杂性。穆 光宗说,中国的老龄化伴随着独子高龄化、高龄病残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的特点。来自民 政部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 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一)人口的基本概念
人口: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一定 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人口本身固有的特征。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性别结构 和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有重要影响。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固有的社会特征:(1)人口的生命过程是在一定 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活资料只有通过人们的劳动才能获得。 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另一方 面又彼此之间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一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决定 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制约人口的数量与质量。(2) 人口的繁育是在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中进行的,而任何婚姻家庭制度 都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通过婚姻家庭影响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3)人口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生活 的主体。
三、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随着“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未富先老”等人口结构问题的涌现,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也越 来越沉重。 四、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 五、“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 在“六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8.06,(联合国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 一般在102~107之间)。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 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经测算,届时 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而当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遭遇强烈的男孩偏好、B超胎儿 性别鉴定技术的滥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风险大大增加,为中国未来10~20年的发展埋下了重 大隐患。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社 会。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口因素都具有 极其复杂的内容。人口作为社会存在的基 本要素,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保持一个相 对适当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人口,是社会的 生产和生活赖以持续进行和发展的重要条 件,同时,人口因素本身又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
• •
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 由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三部分组 成。 生活在环境总体中的人类社会,从各种不同环境 中取得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不时地与环境中的不 利因素相抗衡又相适应,并通过劳动作用并改变 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之一,既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条件,又受到人 们劳动创造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 发展
•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 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 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及社会
文化习惯
黑格尔: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
• 在《历史哲学》“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 • • • • •
• 人口概念包含着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
口构成、人口分布、人口变动等非常丰富 的内涵。社会学对人口的考察常常从静态 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
静态考察
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 及人口构成等反映出来。 人口数量:某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中人类个体的 总和 人口质量: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它包含思 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人口构成: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按照不同的规 定和标准区分的人口内部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 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地理环境构成
• 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而社会属
•
性则是人口的本质属性。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历史表明, 构成人口自然属性的生物学因素并没有产生多大变化,但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口的 平均寿命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认识人口需要明确人口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其一,人口是 一个社会范畴。作为个体的人不能孤立地存在着,必须与 他人结合,产生社会关系并形成群体,人口的增殖也必须 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才能实现。其二,人口是一个具体的 范畴。人口并非个人,也非抽象的人,而是与特定的历史 条件、地域条件和一定社会关系相联系的。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是制约人口过程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生产 力为整个社会的人口提供了物质生活保证,它决 定了人口的需要量和可能的最高数量界限。 • 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稳定程度影响人口过程。 • 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口过程。 •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有很大的关系。 • 文化因素影响着人口生产与再生产。 • 人口政策是影响人口过程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因素。
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 (1)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 (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 (3)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 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 冬宰杀半数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 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 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本性。 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 的居民生活有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收获……土地所有权和各种 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 始有了成立的可能”。但他们以海作为陆地的天限,闭关自守使他们无法分 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 第三种类型以海洋民族为代表。当他们“从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底无限的 时候”,他们便以智慧和勇敢,超越“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卷入无穷 的依赖性里边”的平凡的土地,走向大海,从事征服、掠夺和追逐无限利润 的商业。 毫无疑问,黑格尔是以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阶段,来否定和贬 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
(四)人口问题
• 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要素与人
• • •
类的物质生产、社会发展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 主要表现: 数量上,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素质上,在人口中未受教育或受教育水平较低的 人数偏多,健康状况不好或受疾病困扰的人较多 结构上,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 城乡结构、文化结构等,与物质生产、社会生活Leabharlann Baidu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
• •
(三)人类社会影响并改变着自 然环境
• • • •
人口数量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相对平衡 人类的各项活动改变着自然环境的面貌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 社会制度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有重要影响
• 人类今天已经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能动地顺应自然
并改造自然,社会学工作者把人类对自然的这种关系总结 为七个方面:(1)开发:对还没有被利用的资源进行开 采和垦殖;(2)利用:对已被开发出来的资源进行处理 和加工;(3)改造:用加工好了的材料和产品来改善自 然环境和建造人工环境;(4)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 用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5)污染:把在开发、 利用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对生物或人 类带来有害的影响;(6)治理:对已经被破坏和被污染 了的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理;(7)保护:对 尚未被破坏或被污染的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护。
(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 保护生态平衡
• 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有
积极结果,也有消极后果。 • 需要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 源,高度保护环境,综合治理已经出现或 即将出现的生态问题 。
•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
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的主体——人口
第一节 社会的空间——自然环境
•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类社会则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 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为 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在处理社会与自然关系过程中,人类必须 学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一)自然环境的概念
•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关联、交互影响
• • • • •
• 六、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 七、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 •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
•
• •
移。2010年流动人口约2.2亿人,未来将超过3亿人。“六普”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 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人。“其中40%都 是年轻人,这是中国特有的”。南开大学教授李建民说。 八、“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 “六普”中各省人口总量的涨落,同样引起了专家关注。“六普”数据显示,按常 住人口统计,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四川和江苏。 广东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6.83%上升到7.79%,人口过亿。北京、天津、上海、 浙江均有大幅上升,可以看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三大人口聚集区的人口更为密集, 表明中国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格局的不均衡在10年间没有缓解,反而得以强化。人口 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 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 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 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九、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 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