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及甾体抗炎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凝血障碍
小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如果不是用于治疗方面,则成了副作用
大剂量长期应用, 可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需补充维生素K 禁忌症:出血倾向者、术前、产妇临产前
3、过敏反应 表现:皮肤粘膜过敏反应 、“阿斯匹林 哮喘” 处理:停药,给氧,适量氨茶碱和地塞 米松
温度感受器(体表,内脏,中枢)
冷热刺激
下丘脑前部视前区温度敏感神经元
信号传入
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冷刺激
产热散热
热刺激
产热散热
保持体温恒定
2、镇痛作用 强度不及镇痛药(吗啡 等),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 绞痛无效。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 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痛 经均有良好镇痛效果。
第六章 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药物
第一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的作用机 制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由 于其化学结构及抗炎机制不同 于糖皮质激素类药,故又称为 非甾体类抗炎药。
共同作用:
1、解热作用 对正常体温几天无影 响,有别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作用是通过 抑制下丘脑PG合成,使升高的体温 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增加散热 使体温下降。
抗炎机制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炎症机制
解热镇痛药 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
(—)
PG合成增加
协同作用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 释放
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炎症 (红、肿、热、痛 )
第二节 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
体内过程:尿液呈碱性时,水杨酸盐 解离增多、重吸收减少,排除增加; 尿液呈酸性时则相反。因此,碱化尿 液可用于阿司匹林严重中毒时的解救。
疼痛机制
组织损伤 或炎症
局部 释放
致痛物质
(缓激肽
((+)-) 痛觉感受器
5-HT、 PG等)
镇痛机制
痛觉增敏,放大疼痛
疼痛
解热镇痛药㈠
3、抗炎、抗风湿作用 减轻炎症 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能 抑制炎症反应时PG的合成,能有效 地缓解炎症引起的临床症状,但不 能完全阻止炎症的发展及并发症的 发生。
4、水 杨 酸反应
大剂量( >5g/d)
中毒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头 痛、耳鸣、听力下降
处理:停药,碱化尿液
苯胺类 非那西丁:毒性大,不单用
对乙酰氨基酚: 常用药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1)作用:解热作用强,几无抗炎
抗风湿作用 (2)用于解热和镇痛,尤适不能耐
受阿司匹林者 (3)不良反应轻,但长期应用可致
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
1.复方并不优于单用 2.小儿须慎用解热镇痛药的复方制剂,
连续服用易中毒、惊厥
思考题: 解热作用与氯丙嗪、物理降温比较 镇痛作用与镇痛药比较 抗炎与糖皮质激素比较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大剂量 2、影响血栓形成 小剂量 3、其他作用 促尿酸排泄
临床应用: 1、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2、预防血栓形成 3、治疗胆道蛔虫和痛风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长期大量服用可致
胃溃疡、胃出血 禁忌症:胃溃疡、胃出血禁用 预防措施:饭后服、服药肠溶片或抗酸药
肝、肾损害,并有依赖性。
吡唑酮类 ——保泰松;羟布宗 抗炎抗风湿作用强,解热镇痛作用弱 不良反应较多,已少用
有机酸类 (一)吲哚美辛(消炎痛) 显著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和解热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多,仅适于短期使用
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严重风湿、类风湿性 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不易控制的发 烧特别是癌症发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