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公路网规划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海市公路网规划
1概述
1.1项目背景
2004年编制的珠海市公路网规划提出的珠海市公路网发展总目标和“五纵、三横、三跨海、十二出口”的干线公路网方案基本符合珠海市当时的实际情况。

但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和《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相继出笼,区域战略格局呈现新的态势。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国家、广东省及珠海市周边地市相继开展了新一轮的公路网规划,2005年国家和广东省的高速公路网规划相继通过审批,其中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有“三纵一横”通过珠海,从公路网全局统筹发展的角度,迫切需要对珠海市公路网规划重新修编。

对珠海市公路网规划重新修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A.区域战略格局呈现新的态势
2005年,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提升珠江三角洲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全面发展,广东省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

在《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提出的“强化中心、提升西部”的发展策略下,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先导的西部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通过彻底改变西岸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西岸地区的快速发展。

珠海作为珠三角西岸的中心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缺乏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城市发展资源的优势一直难以得到发挥。

目前已经列入建设计划的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广珠城际快速轨道、港口、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使珠海在珠三角区域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发生本质的变化,城市空间、产业、内部交通网络、与周围城市的联系也必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另外,伴随着泛珠三角发展战略和CEPA的实施,对珠海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发展战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的公路网规划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

B.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凸现了珠海在珠三角西岸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2005年广东省政府批准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粤府[2005]122号),根据该规划,珠海市境内高速公路由原来规划的“两纵一横”变成了“三纵一横”,未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使珠海市在公路网中的地位由末梢变成了枢纽,伴随着珠海市城市发展布局的调整,其公路网布局势必要进行调整。

C.珠海市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区域协调为主题的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已经远超过原规划的预想,特别是“9+2”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使珠三角成为整个华南地区发展的“龙头”,粤港澳的合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公路网规划和建设也必须在这样的协调发展背景下进行相应调整,才能适应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需求。

因此,重新对珠海市公路网进行规划,理清公路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关系,显得十分迫切。

为了促进区域一体化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落实科学的交通发展观,明确珠海市公路现代化发展目标,改善珠海市公路运输状况,构筑全市高效、快捷、一体化的公路交通网络,提高珠海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2006年8月,珠海市规划局和交通局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由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开展《珠海市公路网规划》(2006~2030年)的修编工作。

1.2工作过程及编制依据
受珠海市规划局和珠海市交通局的委托,我院承担了《珠海市公路网规划》(后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项目组于2006年8月份下旬开始进行外业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得到珠海市规划局、交通局、国土局、公路局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给规划编制
工作不少有益的启示,在此一并感谢。

本次规划是在2004年珠海市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完成的《珠海市公路网规划》(2003~2030年)和珠海市规划局2006年完成的《珠海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珠海市社会经济发展、交通量、路网等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重新修编,形成本次规划报告,其编制主要依据为:
1珠海市规划局、珠海市交通局《珠海市公路网规划》合同书
2《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1990年4月;
3《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4~2030年);
4《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5《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03年3月;
6《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
7《珠海市交通邮电“十五”和2015年规划》。

8《珠海市交通邮电基础设施“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思路研究》(讨论稿);
9《珠海港总体规划(初稿)》,2003年
10《珠海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2003-2020年)》,2005年7月
11《珠海市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2005-2020年)》,2005年9月
12《广珠铁路可行性研究》,2005年5月
13《新建铁路广州至珠海(含中山至江门)城际快速轨道工程初步设计》14《广珠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可行性研究》,2005年4月
15《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2004年11月
16《广东省公路网规划修编报告(2005-2030年)》
17《江门市公路网规划》(2005-2030年)
18《中山市公路网规划》(2005-2030年)
1.3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2030年。

近期为2006年~2010年;中期为
2011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

1.4规划原则
公路网规划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结合珠海市的基本特点,在其规划研究过程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注重与国家、省及区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公路网总体规划相协调,完善国家、省干线公路网布局,一线口岸、二线联检站及港口、机场等作为重要节点应与区域高(快)速公路网快速衔接;
2处理好与周边地区(中山、江门等)间的主要干线公路的衔接,使整个区域干线公路网融为一体;
3充分考虑珠海交通需求分布特点和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规划,注重各种运输方式间相互衔接和协同发展,使公路交通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4满足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用地空间布局的要求。

考虑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使市中心、次中心、经济组团、镇、管理区以及物流中心等主要车流发生源之间实现不同层次公路的有效连接;
5充分考虑旧路的利用与等级提高;
6考虑公路建设资金的统筹安排和公路网总体效益最佳化等对路网进行优化;
7考虑平战结合,满足战备需要。

8注意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向“新加坡的城市环境,香港的城市效率”发展目标迈进。

1.5规划方法
本规划采用城市空间布局法与四阶段模式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城市总体空间发展战略布局需求出发,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进行市域干线公路的规划
布局,同时结合四阶段模式法,对规划方案反复优化、调整,直至最优方案。

使得规划方案与城市用地规划紧密协调,同时对规划干线公路从规划的角度提出具体的技术控制标准,并与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相协调,保证规划干线公路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中,使干线公路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一致,增强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

1.6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的目标为:
1.干线公路网的连通度达到3.0以上(即方格加对角线型,六路连通),形成直接联系口岸、港口、机场,并主要承担过境、出入境及港口、机场集疏运功能的高速公路骨架网;
2.包括市中心、区、镇、一线口岸、二线联检站、港口、机场、物流中心等主要节点基本能在10分钟之内上高速公路;
3.基本消除拥挤路段,使干线公路网整体服务水平达到三级以上,干线公路网平均车速达到60公里/小时以上;
4.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顺畅、四通八达的干线公路网;连接一线口岸、二线联检站及港口、机场的干线公路和珠海市对外出入口干线公路,其标准规模宜适度超前并留有余地;
5.在现有公路网的基础上,增加中心城区与各组团片区间的快速联系通道,为推动城市西进和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尤其要增加东部地区与西部发展区的快速交通通道。

1.7主要研究成果
1.7.1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主要报告:主要报告涵盖珠海市公路网规划(2006~2030年)全面内容,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介绍,分章内容介绍见表1-1。

表1-1主要报告介绍
图表册:为更生动地表述研究成果,单独编撰了自述性强的图表册,图表册体现了规划研究的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交通调查分析与预测研究专题报告:报告全面地调研了市域交通的流量、流向,分析了公路的交通特性,编制了基年和特征年OD表,并进行了公路网规划不同布局的测试。

1.7.2交通量预测结果
公路交通量预测是根据OD调查,采用“四阶段法”进行的。

主要通道的交通量分配结果见表1―2。

表1-2规划期内珠海市不同方向的断面交通流量(单位:Pcu/d)
1.7.3规划布局主要结论
A.公路网总里程预测结果
根据珠海市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特点,珠海市公路网的合适规模为3573~428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212~254公里/百平方公里;干线公路网的合适规模为680~850Km,干线公路网密度为40~50公里/百平方公里。

B.公路网布局方案
本次公路网规划2030年珠海市路网规划方案归纳为“八高速、五纵、四横、六加密”。

根据珠海市干线公路网布局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考虑珠海市现有公路网特点、产业布局、交通流量流向、城市总体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等因素,将珠海市干线公路布局分两个层次:高速公路和其它干线公路。

其中高速公路规划见表1-3。

其他干线公路规划见表1-4。

表1-3珠海市公路网布局规划――高速公路网
表1-4珠海市公路网布局规划――其它干线公路
注:括号外的数据为珠海境内长度,括号中的数据为含中山境内长度。

1.7.4公路网建设规划及资金、用地需求
珠海市公路网建设规划及资金、用地需求见表1-5。

表1-5珠海市公路网建设规划及资金、用地需求
1.7.5评价结果
珠海市干线公路网的技术评价主要通过路网总里程、路网密度、路网拥挤度、平均车速、路网行程时间、与周边城市出入口和连通度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本次珠海市公路网规划技术评价及对比结果见表1-6。

表1-6规划干线与现状干线公路网特征比较
从干线公路网的评价指标来看,到2030年,珠海市干线公路网的规模、结构、服务水平、平均速度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国家提出的东部地区现代化标准,基本能够满足珠海市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的需要。

从珠海市干线公路网对珠海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用地空间发展的影响和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评价结果来看,珠海市公路网规划方案避开了主要环境敏感点的核心区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可以控制;能够与珠海市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并能带来大量的社会效益。

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也表明,珠海市公路网规划能够满足珠海市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未来随着公路交通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珠海市公路将进入与经济、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2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现状
2.1珠海市社会经济现状
2.1.1概况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伶仃洋海湾的西侧,南临南海,东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西与台山、新会毗邻,北与中山市接壤,市区南部与澳门陆地相连。

东距香港36海里,离香港最大海岛大屿山仅3海里,北至广州约140公里。

介于东经113º02′27″-114º24′25″,北纬21º43′31″-22º29′14″之间。

全市海陆总面积约76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域面积1687.8平方公里(其中东部海岛面积为86.8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965.2平方公里,海岸线(含海岛岸线)总长700公里,境内有大小岛屿144个。

由于地处珠江三角洲河口,水网发达,珠江八大出海口门中有五个(珠江口、磨刀门、泥湾门、鸡啼门和崖门)经过珠海。

珠海市的地理区位见附图1。

珠海市为省辖地级市,197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市,1980年成立珠海经济特区,特区设在香洲区内,1983年6月增辖斗门县。

2001年,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经国务院批准,珠海市对斗门撤县设区,并新设立金湾区。

目前,珠海市辖香洲、金湾、斗门三个行政区以及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保税区、万山海洋经济开发试验区、横琴经济开发区和珠海临港工业区五个经济功能区。

到2007年末,珠海市常住人口为145.4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5.69万人,是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人口规模最小的城市。

建市之前,珠海市是一个经济落后、以渔农业为主的边陲小县。

设立经济特区后,珠海市依托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经济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内、外商投资设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珠海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2007年,珠海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86.84亿元、工
业总产值2504.43亿元、农业总产值39.99亿元,人均GDP达到61071元。

珠海市历年的社会经济指标见表2-1。

表1-7珠海市历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注:表中数据来自珠海统计信息网,为当年价,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

2.1.2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A.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至2007年,珠海市的GDP总量从2.61亿元增长到886.84亿元,27年来GDP年均增长21.2%。

1980年以来珠海市GDP增长趋势见图2-1。

图2-1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珠海市GDP增长趋势图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珠海市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由1980年的36.4:31.8:31.8调整为2007年的2.6:56.5:40.9。

特别是近年来大办工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生产平稳,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和第三产业已成为珠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65.4%和34%。

珠海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见图2-2。

图2-2珠海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
B.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
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珠海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2003年实施“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以来,以电力能源、石化、钢铁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在西部地区迅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电器机械、电子及通讯、医药、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六大优势产业。

2007年珠海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504.43亿元,1980~2007年均增长
3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43.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7.6%,其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39.5:60.5。

工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珠海市经济的增长,重化工业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007年珠海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71.9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2%,拉动经济增长10.4个百分点。

“十五”以来珠海工业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见表2-2。

为促进工业聚集发展,珠海市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园区,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资本和技术转移,不断引进先进工艺设备,努力创新和扩大发展规模。

目前,工业园区所实现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强。

表1-8“十五”期间珠海工业与经济发展情况
注: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与GDP增量之比,产业拉动率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的乘积。

C.口岸众多,对外经济发展迅速
珠海市是我国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口岸城市,设有拱北、九洲、珠海港、万山、横琴、斗门、湾仔、跨境工业区等国家一类口岸8个,二类口岸7个。

拱北口岸是我国第二大陆路口岸,九洲口岸是我国最大的水路客运口岸。

图2-3珠海市历年进、出口总额发展情况
依托地处沿海、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珠海市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努力开展对外经贸合作,近年来,格力、伟创力、振戎等企业出口额迅速增长,大企业的增资扩产是整体出口强劲增长的最大动能,大项目拉动是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外经贸已经成为珠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7年珠海市进出口贸易总额398.69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213.96亿美元、出口总额184.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23亿美元。

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珠海对外经济发展情况见图2-3。

D.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
珠海旅游资源丰富,经典景点有珠海渔女、园明新园、御温泉、景山索道、梅溪牌坊等,特色旅游项目有“航展”盛会和国际赛车场,此外还有风格独特的众多海岛与美丽海湾、沙滩,如海泉湾度假村、金沙滩、飞沙滩、东澳岛、荷包岛等等。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珠海始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了优良的人居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环境。

珠海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并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殊荣,1998年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这些都为珠海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珠海旅游已经从“景点观光”开始向“休闲度假”转变,
珠海也逐步由附加值低的旅游过境地向附加值高的旅游目的地转变。

“十五”期间,虽然在2003年受到“非典”影响,但旅游业仍发展很快,五年来珠海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仍达12.3%、10.5%;2007年接待游客达到1768.4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52.63万人次,过夜游客758.13万人次;2007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4.88亿元。

珠海市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发展情况见图2-4。

图2-4珠海市历年的游客及旅游收入增长情况
E.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与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相比,珠海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除了人均GDP在九城市中排在靠前的第三,GDP、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指标排名第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排第七,外贸出口总额及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排名第五。

2007年珠海市在珠三角地区九城市中经济指标比较见表2-4。

表1-9珠三角九城市经济指标比较
注:惠州、肇庆两市的人均GDP为2006年数据。

2.2珠海市各区经济发展状况及特点分析
珠海市所辖香洲、金湾、斗门三个行政区的区划见图2-5。

图2-5珠海市行政区划图
2.2.1香洲区——由工业园区向城市中心区的转变
香洲区是珠海市中心城区,也是珠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金融中心;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西岸,东水连香港,南接壤澳门,背倚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联系内地与港澳台,以及对外贸易、国际交往的重要口岸。

香洲区陆地面积528.9平方公里,下辖狮山、湾仔、拱北、吉大、香湾、梅华、前山、翠香8个街道办事处和唐家湾、南屏、横琴3个镇。

2006年末常住人口82.68万人,户籍人口48.37万人。

1984年建区以来,香洲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花园式的新兴海滨城市,在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成就斐然,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香洲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广东省“教育强区”和“双拥模范区”,并于1998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006年香洲区实现GDP 479.09亿元、工业总产值1002.06
亿元,一般预算收入8.58亿元;三产结构调整为0.26:47.88:5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10元。

香洲区一直都是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通过大力开发工业园区,加强招商引资,不断开拓国际市场,香洲区的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香洲区现有南屏科技园、保税区、科技创新海岸三个工业园区以及金鼎、洪湾、前山三个工业片区;工业类型主要以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两大类为主,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5%;主导产业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

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2.06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一半。

“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实施后,按照珠海市整体规划,工业企业将逐步向西部搬迁,香洲区将弱化工业职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城市中心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商业中心效应、适合人群居住效应进一步凸显,香洲区借此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旅游经济、物流经济,由此带来了第三产业的新发展。

2006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营业收入89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及旅游、休闲、文化等服务类消费持续增长。

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76亿元,同比增长15.6%。

2.2.2金湾区——工业聚集区,“双港”促经济腾飞
金湾区设立于2001年,位于珠海市西南部,东面与香港、澳门相邻,南面为著名的大西国际水道。

全区陆地面积65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有18个岛屿,下辖三灶、南水、平沙、红旗四镇和临港工业区、三灶科技园两大功能区。

2006年末常住人口23.82万人,户籍人口12.07万人。

在建区之初,金湾区就明确了“实业强区、农业稳区、科教兴区、三产旺区”的发展战略,并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作为主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

因此,建区以来,金湾区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2001-2006
的五年,GDP、固定资产投资和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分别年均增长率27%、80%和27%,远高于珠三角地区及珠海市的平均水平。

2006年金湾区GDP达到135.67亿元、工业总产值3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亿元、外贸出口总额15.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7%、26%、13%、30%、113%。

作为珠海市的工业聚集区,金湾区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已形成电器机械、电子通讯、医药、石化、能源、食品、纺织制衣等为主导的产业群;同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内外源经济并举发展,全力建设“经济强区”。

2005年,金湾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3.1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0.4%。

2006年前6个月,共引进国内近20亿元投资,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3.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2.03亿美元,占珠海全市的49.29%。

在工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龙头企业海泉湾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带动了全区旅游业、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6年金湾区旅游人数超过4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4亿元;房地产业投资和销售逐步趋旺,全年房地产业投资2.07亿元,销售收入2.4亿元。

珠海“双港”(高栏港区和珠海机场)均位于金湾区境内,且两者相距仅27公里。

随着广珠铁路、江珠高速公路二期工程等“双港”集疏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双港”将逐步发挥辐射作用,从而带动金湾区经济的腾飞。

珠海港高栏港区是珠海港的主体港区,交通部确定的全国沿海主枢纽港之
一、国家一类口岸,规划可建1至25万吨级泊位100多个,设计年吞吐量达
1.5亿吨以上。

目前高栏港区已开发南迳湾和南水两个作业区,南迳湾作业区是珠三角地区的油气品转运基地,南水作业区依托电厂、钢厂等建成企业专用码头及公用码头;共有生产性泊位19个,其中深水泊位9个,货物通过能力1786万吨,实际完成货物吞吐量1826万吨,其中煤炭、油气化工品吞吐量占74%,港区货物吞吐量约占全港的51%。

珠海机场位于三灶镇内,目前拥有30多条国内航线,并已与香港机场达成合作协议,珠海机场将成为中国南方航空货运物流中心。

两年一度的珠海“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