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概括了颗粒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查阅文献,对中药颗粒剂在生产与临床应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今年来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总结。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同样包括生产与应用两个方面,其中,对中药颗粒剂的生产目前研究得较为全面,已逐渐形成生产体系,但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对中药颗粒剂功能应用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但中药颗粒剂在中医药行业所具有的优势不容忽视,它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再不远的将来,相信中药颗粒剂的应用将会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带动中医药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颗粒剂;发展;研究概况;生产;临床应用

前言:

中医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对中药的应用,更是自成体系,且中药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行业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许多中药的新剂型,例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颗粒剂较中药汤剂而言,服用更加方便,于是中药颗粒剂发展迅速。尤其在近几年,中医药行业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颗粒剂,如免煎颗粒剂、配方颗粒剂、单方颗粒剂等等。为了更好地去发展与应用中药颗粒剂,本文主要对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中药制剂的创新打下基础。

1.中药颗粒剂的简介

1.1中药颗粒剂的产生

中药颗粒剂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曾被成为“冲剂”,被《中国药典》1977年版正式收载[1],95年药典第一部在颗粒剂中将单剂量颗粒压制成块状称为块状冲剂,并以“颗粒剂”取代了“冲剂”,或者将二者并列,如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成药标准》就是将二者并列收载的[2]。而80年代末期出现的无糖冲剂,与现在的颗粒剂较为接近。颗粒剂属于冲剂[3]。

1.2中药颗粒剂的特点

中药颗粒剂是在汤剂和散剂(也有说法说是糖浆剂[4])基础上产生的[1],它是由药材

提取物或部分药材细粉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制成的干颗粒状剂型。因此,颗粒剂同时具有汤剂与散剂的优点,然而由于其发展还不够完善成熟。

优点:

1.2.1与汤剂相比,颗粒剂继承了汤剂起效迅速的特点,同时克服了汤剂体积大、

服用口感差且不方便、包装生产过程繁琐、储藏困难、运输成本高风险大的

缺点。使汤剂的特色得以发展延续。可以说是以固体形式存在的汤剂。

1.2.2与散剂相比,颗粒剂在生产上更加便捷简单,且引湿性较小、流动性较好,

便于服用。

1.3中药颗粒剂的发展历程

自中药颗粒制剂产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粒度、水分、溶化性、硬度等质量标准逐步完善,其生产技艺、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比较迅速,在短短30年时间里,不仅品种大量增加,而且其提取及制粒等技术工艺均大有提高,并出现了适应临床需要的无糖颗粒剂。

1.3.1 80年代曾以年递增40.9%的速度发展,是当时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中药固体制剂。

1.3.2 1996-1999年间批准的443种新中药品种中,颗粒剂排名第三,占比为17.2%。

1.3.3. 由于高速搅拌制粒法、喷雾干燥制粒法、流动凝聚制粒法等新工艺的应用,中药颗粒剂出现了出现了无糖型、泡腾型、包衣型、吞服型等多种剂型,其辅料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5]。

1.3.4. 21世纪以来,高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中药颗粒剂的提取工艺与其成型工艺,并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与颗粒剂的质量,大大减少了质量误差,节省了人力物力,使中药颗粒制剂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目前为止,目前在OTC 市场和临床上中药颗粒剂属于最大的剂型[6]。中药颗粒剂在辅料应用以及制备工艺方面已发展较为成熟,其中,常见的辅料有:稀释剂如蔗糖淀粉、润湿剂与粘合剂如聚丙烯吡咯烷酮、崩解剂如CMC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是最常用的崩解剂、包合剂如环糊精;常用的制粒工艺有:干法制粒、湿法制粒、流化制粒、喷雾制粒[7]。

2.中药颗粒剂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药颗粒剂发展迅速,且在中医药生产应用上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预计未来还会继续发展,但是中药颗粒剂的实际生产和应用方面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2.1. 生产

2.1.1 提取工艺不够先进

中药的提取工艺相对来说不够发达,不够先进,造成了中药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药有效成分的损失。提取工艺是中药颗粒制剂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的高低。不同的提取方法对不同药物的有效成分以及相同药物的

不同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是不同的,因此提取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处方中药物的化学性质[8]。中药的传统提取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等[9]。其中,煎煮法是最常用的提取工艺。目前,科技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提取方法和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半仿生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微波辅助萃取、酶提取法等一系列较为先进的提取方法,但这些提取方法并未大规模地进行生产上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去应用这些工艺提升颗粒剂的质量,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2.1.2 制粒过程中有效成分损耗

尽管颗粒剂较汤剂相比具有很强的优势,但目前颗粒剂尚无法完全取代汤剂,主要原因是颗粒剂的疗效在某些情况下依然不如汤剂,而主要的问题则很可能在于制粒过程中有效成分的损失。有效成分含的不足对疗效影响较大[10],例如有文献报道,当归精制颗粒中阿魏酸含量仅是同等生药含量的1 /3~ 1 /4[11]。所以加强对单味中药颗粒与同等生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指标的测定,以此来指导临床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药物含有挥发性有效成分时,可采用减压低温条件下进行干燥,减少有效成分的损耗。

2.1.

3. 储藏过程中颗粒剂易吸湿结块

中药颗粒剂在储藏时容易吸水板结,从而影响中药颗粒制剂的质量。此外,吸湿后的颗粒更容易氧化、水解及霉变,并且外观产生变化、组分间配伍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有效成分也会降低[12]。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前期生产上入手,选用吸湿性较小的辅料或改变辅料的比例,如蔗糖的吸湿性要小于糊精的吸湿性,但无糖颗粒剂主要以糊精为辅料,因此,无糖颗粒剂的水分就较难控制。另外,中药颗粒剂中主药成分一般为原粉或浸膏,两者与辅料相比吸湿性均较强[13]。对于这个问题,应在实际生产中增加严格的水分控制,尽可能选用吸湿性较小的辅料,可适当增加辅料的比例,优化制粒方式。其次,还应在包装材料以及包装方式上进行一个改进。最后便是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潮。

2.1.4.一些现代化的生产成本高

虽然现在出现了很多比较先进的制粒工艺,然而有些生产成本较高,未得到广泛应用。即使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其制粒成本增加,导致药品价格上升。

2.2 临床应用

2.2.1. 品种单一

单味颗粒剂的品种不够全面,而复方颗粒剂的治疗范围仍然需要继续扩大。一些常用的中药例如南沙参、五加皮、沉香曲、刘寄奴、绿萼梅、桔核等,大多没有进行大规模生产,导致复方颗粒制剂的处方无法配齐,将直接影响临床使用。另外,复方颗粒制剂的品种以及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