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师说优质课件.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 cóng )
读书( dú ) 不能( bù ) 传道( chuán )从容( cóng )
老聃( dān ) 蟠( pán ) 苌弘( cháng )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之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
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
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
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
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
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
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冉( rǎn ) 潘( pān) 长幼( zhǎng) 须臾( yú )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
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
概 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2段: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
落 之族”的“耻于学师”。
大 第3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
意 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4段:说明写作缘起。
古文运动的主将 柳宗元
2、古文:这一概念首先 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 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 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 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3、唐宋八大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 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Leabharlann Baidu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 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

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
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 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 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 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 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 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 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 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 师:意动,“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是动词的前置宾语, 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无先吾也师闻终惑非所
,贱后师亦之道不而生以古
师,生道先;也解不而传之
之无于也乎生固矣从知道学
所长吾,吾乎先。师之授者 存无乎夫,吾乎生,者业必

韩 愈 祠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 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 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 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 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 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 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 受:同“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课文分析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 。 学者:即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东西”。 这里是:“用来 ‥‥‥的”
也少?庸吾后吾乎其。解有 说
。,是知从,。吾为孰惑师 韩 道故其而其吾前惑能也。 愈
之无年师闻从,也无。师
所贵之之道而其,惑人者

?,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来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 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 最终也不能理解。出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的 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随他,把他当成 我的老师;出生在我的后面,他懂得道理也早 于我,我也跟随他,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我 学习道理罢了,那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 晚呢?所以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
韩愈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 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 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 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 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 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 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 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