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_霍尔顿个性及其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题了倒更有趣。他认为谈话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 学欺负而被逼得跳楼, ” 迫害他的同学并没有进监牢, 只是 通过发现, 谈话自然而然的会谈到爱和有人情味的话题 上来: “不过我的意思是说, 很多时候你简直不知道自己 对什么最感兴趣, 除非你先谈起一些并不太感兴趣的事 情。 在他看来, ” 学校制定的种种规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心 理健康发展, 是对个性的一种压抑。而老师和同学也似 乎漠视在他看来能触人心弦的感人事物。他的同学理 查. 金拉斯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理查很容易紧张, 有一 次他做一个关于农庄的口头表达, 中间他突然从农庄转 到他舅舅怎样不愿意看到他身上绑着支架。 班上同学不 被开除出学校。 而他摔死后, 人们甚至都不敢走进他, 这 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麻木,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间的冷 漠, 霍尔盾对这一切感到无奈。这一切都反映出霍尔顿 的正直, 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而不随波逐流, 不 同于大多数的势力者。霍尔顿想改变这一切却没有能 力, 这也是他痛苦, 逃避, 不合群的主要原因之一。 霍尔顿虽然是富家子弟, 却一点也不势力, 非常同情 和乐意帮助弱者, 把对人的关心永远放在第一位。 例如, 他移动自己的高档手提箱好让同学不产生自卑感; 另外,
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 手。 可以看到, 霍尔顿已被套住, 并陷入他自己假想的游 他的性格和行动使得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 无路可走。 在小说结尾, 霍尔顿经历矛盾、 抗争, 最终回到社会。尽 管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崩溃, 但他最终认清了人 生成长的历程, 适应了社会。本文将通过各种对小说中 各种象征物及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三大个性特征 及其形成原因。 一、 霍尔顿的个性特征 (一) 霍尔顿的懦弱, 消极被动和不愿面对现实 霍尔顿的懦弱体现在他的社会交往的失败。 他不被 同学, 老师, 甚至家人理解, 甚至有时还倍受欺凌。不管 是老毛里斯向他勒索, 还是斯特阿拉德对他拳脚相加, 他 都没有过多的反抗, 每次都以受伤告终。他感觉到自己 很弱小, 无法击败一些邪恶分子, 所以多次想象着自己会 中子弹死掉, 以死来逃避这一切。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想 象而已, 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路以显示自己的现实的反 抗。 另外, 小说中几处提到霍尔顿想打电话给琴, 却迟迟 没有行动。他无法与琴谈话,因为在他心中,琴是个纯 真, 完美的女子, 是他很在乎的人。 而他很气愤琴有可能 已经被斯德阿拉特带坏了, 他不愿听到, 看到这一点, 而 戏当中。 读书的时候, 他把帽子的鸭舌转到脑后, 算是强 调了他的个性。因此, 那顶帽子也就变成了他在阅读时 所走进的幻想世界的一部分, 同时暗示着他个人对友谊 的 “追猎” 和寻找。这种友谊可以指与书的友谊, 也可以 指与真正的人的友谊。 那顶猎人帽代表了他对生活中的 许多令人不快的方面的消极抵抗和逃避。更进一步说, 它同时象征了他对生活的求索和生活对他的纠缠。 霍尔 顿是在同学们排斥他的时候把帽子买下的; 并且, 每当他 想避开不愉快的事情时都会把他戴上。 霍尔顿并不在乎 戴上帽子后别人怎么看待他, 他认为别人都是些伪君子。 小说高潮, 当霍尔顿屡屡受挫, 觉得自己无力反抗时, 他 甚至想到要放弃一切理想, 逃到西部, 过着隐居的生活。 无论霍尔顿遇到什么违背他意愿的事情, 他总是以 逃避或不屑一顾的方式来对待, 从来没有想过要积极的 处理任何问题。霍尔顿因 4 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 除, 其实, 他早已厌倦了潘西中学那种虚假, 僵化的教育 模式,是他自愿的逃离。他多次讲到 “我周围全都是伪君 子” 没有见过任何优秀的, , “ 有脑子的人” 他不屑于 。 “出 人头地, 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 更看不惯在 ,
由于他懦弱和逃避现实的性格, 他并没有选择面对和解 决这一切, 只是把所有的怨气都积压在心头。他甚至经 常在不开心时戴上颇具象征意义的红色猎人帽。 它的外 观独特, 强调了霍尔顿强烈的个性和他不愿接触社会的 性格。 通过幻想逃避现实的个性在霍尔顿玩抚他的红色 猎人帽时得以继续。 当阿克莱打断了他的阅读而质问他 有关丢失的击剑器材时,他非常恼怒,并用帽子盖住了 脸。 他假装双目失明, 大声呼唤着母亲, 请她伸出救援之
文 学 评 论
《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个性及其成因分析
◎黄影秋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珠海 519041)
摘 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的经历和感受。通过运用各种象征物 如红色猎人帽, 博物馆陈列物, 木马转台等, 成功的反应了霍尔顿懦弱, 消极被动, 逃避现实,纯真善良和追求永恒的个性特 征。而二战后的时代背景, 学校资本主义化的教条, 周围的人对他的不理解, 以及所有的这一切与弟弟妹妹的完美形成的 反差则是他个性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霍尔顿 懦弱 消极 正直 善良
2007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文 学 评 论
会想到艾里或是叫着他的名字, 因为这能使他得到安慰。 子, 连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也可能是 他还关爱一切自然, 弱小的生命, 多次思索和询问中央公 园浅水湖鸭子冬天的去向, 隐含着他对无辜的, 成长中的 生命的担忧, 这也与结尾处他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 者形成对应。麦田里的孩子们象征着纯真和自由, 当他 们长大染上社会一些不正之风时, 霍尔顿想拯救他们。 这体现了霍尔顿强烈的道德感。事实上, 他周围的人都 已长大成熟, 而霍尔顿却不愿接受现实, 并想竭力的阻止 这种过程甚至想逆转它, 其实是在跟自然规律作斗争, 加 上他的懦弱, 这注定了他的努力要以失败告终。 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对他说: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 “ 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 标志是他原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老师的谆谆教导 却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色彩的资本主 义信条, 这令霍尔顿感到非常困惑。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 里霍尔顿不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他之 所以孤独, 消极, 就是因为他不愿意象大部分人那样卑 贱的活着, 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自然, 他也无法好 好读书, 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颓废, 沉沦, 实质上是对资本
楼上而将永远流传, 或者不如说在他看来是这样。 因此, 响。当然, 他最喜欢的是孩子和童真的世界。死去的弟 他不过是在做一笔不折不扣的买卖而已。 那慈善举动的 背后的利己主义摧毁了这一行为本身的价值, 使之降低
26
弟艾里, 活着的小精灵菲必和幻想中那麦田里的孩子, 构 成了他爱的风景线。当他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 他经常
2007 年第
1期
Fra Baidu bibliotek
安徽文学
25
文 学 评 论
学校里 “一天到晚干的, 就是谈女人, 酒和性。另外, ” 他的 口头表达课不及格, 是因为他违反了 “口头表达” 不能离 题的规则。而他一点也不为之懊恼, 因为他喜欢离题。 为一种自我满足之举。相比之下, 霍尔顿对修女崇高的 思想境界表现出深深的敬仰。另外, 霍尔顿对同学詹姆 士表示出真心同情。瘦弱的詹姆士不肯收回实话, 被同
《麦田里的守望者》 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 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 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 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理和感受, 反映了五十年代美 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主人公霍尔顿看 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 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 努力 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 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 无法接受。 他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
但不体贴他紧张的情绪, 反而还都冲着他喊 “离题了!” 当他和修女一起吃早餐时, 。 他说自己感到沮丧因为讨厌 霍尔顿对亲情的话题很感兴趣:只要是有人跟你谈起他 “ 舅舅, 这就很有意思。很明显, ” 资本主义的教育信条让霍 尔顿感到十分失望, 他无法接受。 (二) 霍尔顿的正直, 善良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通常,10 多岁的青少年都被认为是处于困惑的, 自我 矛盾的状态。 在 《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本书中, 霍尔顿的 人物性格是了美国当时青少年性格的典型代表, 只是他 是个极端的例子。与其他青少年一样, 霍尔顿讨厌这个 浮华的社会——只有金钱,名利,地位似乎才是最重要 的, 然而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太虚假。他能看穿虚假表 象下隐藏的丑陋。 他认为同学都是伪君子因为他们读书 只是为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提供必要条件。 而霍 尔顿则更加热爱生命, “宁可买一匹混帐的马” 他 。因为 “马至少是动物。在他心中, ” 读书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加 高尚的目标, 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的享受。 当菲必问霍尔顿最喜欢的东西时, 他首先想到的是 修女和他的同学詹姆士。 修女们并未成为实利主义这一 错误哲学的受害者, 她们代表着一种自我牺牲的尺度, 而 这种自我牺牲远远超过了被霍尔顿认为是基于自我放纵 的 “社会慈善事业” 的范畴。在他看来, 一种慈善行为只 有在施善者放弃了自己所珍视的某种东西且得不到任何 回报时才配被称之为善举。例如, 奥森贝格捐款给潘西 中学的举动便不是慈善行为。 他的名字因为留在了公寓 自己吃者咸肉和鸡蛋而别人却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 在 他自身非常拮据的情况下, 捐了十块钱给, 她们走后霍尔 顿觉得很忐忑不安,后悔只捐了十块钱给她们。他说, “他妈的金钱, 到头来它总让你难过得要命。在霍尔顿看 ” 来, 钱是对真爱的阻碍。 (三) 霍尔顿对自然, 纯真和永恒的热爱和执著 霍尔顿喜欢博物馆, 喜欢那里的气味, 遥远, 古朴和 永恒。博物馆是个神殿, 是他过去的常去之地也是他的 精神寄托之一, 美好的回忆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塞林格 在描写博物馆里各种陈列品从无变化这一令人宽慰的事 实而霍尔顿对菲必和自己每次去都有所不同感到不愉快 时, 进一步阐述了对霍尔顿对稳固不变的向往。 变化, 或 者说是易变性, 是一种客观事实。 生活在继续, 霍尔顿却 无法接受自己和菲必都已经长大这一现实:有的事物应 “ 该保持老样子。你应该把它们搁进大玻璃柜里, 别去动 它们,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不过这照样是件很糟糕 的事。 ” 他还喜欢雪景, 喜欢打雪仗。不难看出他喜欢一切 自然, 稳固不变的东西。 当妹妹骑木马时, 霍尔顿很喜欢 那里的音乐: “木马转台就是这一点好, 它们奏来奏去总 是那几个老曲子。 ”木马转台是孩子们骑的, 它象征着童 年的纯真。霍尔盾让妹妹骑木马, 表明他希望妹妹能够 将童年的纯真不断延续下去, 不要受自己的麻烦事的影
值得一提的是, 霍尔顿最终还是意识到自己失败了, 主义的价值观的最无情的揭露.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想 无法成为守望者。当他去给他妹妹留便条时, 发现了墙 上的脏话,便将其擦掉,而当他发现有的脏话是用刀刻 的,根本无法擦掉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完全破灭 了。分析起来, 是一名刻脏话的小孩和他妹妹对他逃离 现实的挑战使他回到了现实中。 当他告诉妹妹不能逃走 时, 他也意识到自己也不能逃走, 因为世界上并没有一个 完美的地方。小说最后提到“所有的孩子都想抓住那只 金圈儿, 菲必也一样, 我很怕她会丛那匹马上掉下来, 可 我什么也没说, 什么也没做。 孩子们的问题是, 如果他们 想伸手去抓金圈儿,你就得让他们抓去,最好什么也别 说。 他们要是摔下来, 可别说什么话去阻拦他们, 那是不 好的。 这时, ” 霍尔顿意识到成为一名 “守望者” 不现实。 金圈儿其实并非金的, 而是镀铜的铁。作者用 “金圈” 来 比喻和讽刺外表套着光环, 内在却很腐朽的社会。霍尔 顿理解到他无力不让小孩堕入尘埃, 要变质的终究还是 要变。而这种意识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崩溃。 二、 霍尔顿性格的形成原因 妹妹菲必的纯真和弟弟艾里的完美成为了霍尔顿心 中的标榜, 在他心中, 任何人都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 而 家庭的不温暖, 老师和同学的势力和不理解则使他感到 绝望。 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 开除, 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 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 育与指导。一句话, 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 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 “被开除” 这 个结果 “气得流泪”甚至 , “要他的命” 。对爱的渴望和生 活中缺乏爱的现实使得他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中。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霍尔顿对生活的失控使得他 选择逃避。 大部分的时候他都充当着一个非常可怜的角 色, 无法融入社会。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势利的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