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_第二单元_第五课审美自律_参考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五课审美自律

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美术风格发展的逻辑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2.了解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一些主要观念和发展线索;

3.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主要观念和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中的纯形式因素;

2.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几课的内容,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

(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特色。《兰亭序》魏晋时期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山阴兰亭(故址在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流有司徒谢安、孙绰、名理精高僧支遁,以及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等41人,宾主兴致盎然,成诗37篇,众公推王羲之作序以存念。这篇流传千古的美文妙墨,手稿共28行,324字,前松后紧,间有顺手涂改数处,极为自然随意,达到了“心手双畅”的圆融境界,加之酒后微醺,如有神助。醒后曾再书,竟不能复得。此帖传为唐代冯承素双钩廓填本,纸本,故宫博物院藏,素称“神龙本”。千百年来,流传有绪的《兰亭序》已深入人心,并孕育了以“中和”为极则的书法审美观念。其书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用笔秾纤得体,遒丽天成;章法如斜反正,纵横自如。文中“之”字重复达二十多次,然字字意殊,极尽和畅变化之美。从书法美学上讲,表现为空灵、自然,以韵为尚;流露在笔尖墨端,则是任情适性,天真烂漫。

2.完成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教师总结: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所写的一些“之”字。不过他可不是刻意写出来的,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第二段的内容。

◆注意:教师提出要求:

①能否找到每个“之”字的原始位置。

②如果把这些字在作品中的位置交换一下,会不会影响全篇的效果?

3.学生思考并回答。

4.教师总结。

不能交换:

其一:这篇作品是即兴写下来的,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其中;正因为如此,它是不可重复的。

其二:它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当时的感受表现出来,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没有外在的目的。

其三:书法讲究笔断意连,整篇疏密大小、墨色轻重会发生变化,不自然。

5.教师展示作品:郭熙的《早春图》和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8页,并依据教材中的分析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适当加以引导,从作者身份、服务对象、创作目的、绘画形式、创新之处等进行比较。

6.学生思考并回答。

7.教师总结,并点明教学主题“审美自律”。

《早春图》是供皇帝政务之余消遣观赏的,《潇湘奇观图》是画家对潇湘的真切感受和表现。

这种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在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的乐趣,独立的审美和个人风格的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审美自律”.

8.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对比赏析,《鹊华秋色图》在画面构成元素与形式感上有哪些新的变化?

借此,这种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在作品的视觉形式方面也无需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和美术的风格发展及演变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给这一风格流派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呢?文人画

9.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9页元、明、清时期的美术现象。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并且对文人画进行介绍、总结。

画家眼中的梅、兰、竹、菊,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

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

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

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

10.教师与学生一起赏析一些文人画作品,按照“意象美术”的欣赏方法来进行欣赏。着重要理解艺术家为什么创造这些形象,是表白心迹,还是超脱世俗,还是反叛社会等等。

11.课上或建议学生在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①作品的题材与内容。

②表现方式。

③这些因素与艺术家的人品以及内心感受之间的关系。

④对美的认识。

⑤创作主体意识(即个性化的增强)带来绘画领域中的什么变化。

12.活动建议选择你感兴趣的中国某个历史时期,从中选二至三幅相似题材的美术作品,尝试从表现手法、章法布局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并观察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13.总结:我们认识到在审美自律观念的影响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特点,画面构成上结合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手法上强调笔墨趣味,审美情趣上注重个性表现与借物抒情,并成为画坛的主流。审美观念从实用向个人兴趣的发展。审美观念从实用向个人兴趣的需要发展

教学资料

早春图(北宋)郭熙

《早春图》是宋代郭熙的代表作之一,它敏锐地展现了严冬刚过,大地复苏的细微变化。远处峰峦高耸,山谷间雾气弥漫。中景楼阁,瀑布高悬,涧水奔流。近处河流刚刚解冻,渡口山路上旅客行色匆匆,枯瘦清简的松树有主有宾,攲正多姿,新芽初绽。画家运用纯熟的技巧,展现了季节的特点,细微地表现出悄然而至的早春气息,环境优美舒畅,意境深远。《早春图》山水灵秀,构图幽奇,变化多端,既有“春山艳冶而如笑”之姿,又给人“可游可居”之感。虽然篇幅不大,所画之图是兼具三远的全景式山水,但布景立意,妙合自然,几乎无懈可击,体现了郭熙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也是郭熙绘画理论的一个很好诠释。

他指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认为自然山水变化万端,远近深浅、风雨明晦、四时朝暮,无不相异。对于山水画的构图,他认为“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至于溪谷桥径、渔艇钓竿、人物楼观等,都须分布合理。

特别重要的是,郭熙阐明了山水画构图取景的三种形式:“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熙把理论成功地运用到自身的山水画创作上。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清人宋荦《论画绝句》中提到的这位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有大成就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王希孟就创作了这件宏幅巨制,时年18岁。《千里江山图》是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留下的惟一的作品。它以一匹整绢画成,交替运用深远、高远、平远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展现江山之胜。画面上,江山千里,气象万千。峰峦冈阜,苍莽起伏,江湖河港,浩淼无垠,气势雄浑壮阔又秀丽多姿。中间巉岩邃谷,飞瀑鸣泉,花红柳绿,茂林修竹,景色清幽,曲折入微。山水之间,设置有山村茅舍、寺观庄园、桥榭亭台、渔舟小艇,众多人物撒网捕鱼、驱车赶马、幽居闲适、游历赏景,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所有这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