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1919年中国文化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8----1919年中国文化变迁

之服饰篇Cultural change from 1898 to 1919 about clothing.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显见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入到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得风气之先者莫过于服饰的变革。旗袍和中山装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旗袍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之一,她的造型风格不仅符合中国艺术宁静、和谐的宗天意特点,而且彰显出独有的个性韵味,这种个性并与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使其具有了一种永恒的魅力。清末民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旗袍的样式,色彩,质地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男子服饰,它庄重,大方,美观,具有中华民族风格,至今仍被广大人民喜爱。本文将对清末明初的旗袍变化以及新产生的服饰“中山装”的由来做些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女式旗袍中山装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western culture Female cheongsam Chinese tunic suit

正文:一,旗袍篇

(一)旗袍:中华民族衣饰文明的象征

张春姣《浅述中国民族服饰——旗袍》 2008年9月第3期第40页

旗袍,顾名思义,最初是一种袍服,袍服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宽衫大袍,褒衣博带是中华民族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二)中西合璧的服装:旗袍

王红《论传统旗袍文化和现代时装》

2008年第三期济南纺织化纤科技

清代之初的旗袍无领,马蹄袖(箭袖),大襟左衽,系纽扣,前后左右四开衩,底长至

脚。入关到北京后,旗袍样式又做了改进,由四开衩改为左右开衩,马蹄袖改平袖,箭袖已成为一种礼服。

杨再丽《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中国女子服饰的影响》

2011年6月第30卷第6期

清末旗女穿的旗袍,其基本样式是立领,有大襟,全身较宽松,长袖,上下直线剪裁,下摆宽大,不开衩。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传统的旗袍相当复杂。

胡秀琴《从民国旗袍改良看近代女性服饰的求简心理》 2010年5

月第十六卷第五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在近代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大革命的时期,辛亥革

命后,旗袍在款式造型,裁剪制作,装饰材料和服用搭配等方面都

发生了改变。民国时期的旗袍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化,凸显人

体美。在这之前,中国的女装繁琐复杂,而且很少考虑女子的线条

美,甚至掩盖美,早期旗袍外形宽松,线条平直,以装饰为美,旗袍的装饰重点在于绣,滚,镶,嵌,盘的堆砌,以多镶为美,极其奢华,甚至掩盖了面料的本色。新式旗袍穿着普遍趋向简化,实用,以方便生活,劳动为主,服饰用材上讲究经济和便利。

高卫红《演绎东方韵律美——传统服饰文化之旗袍》

2010年3月第八卷第一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女权运动的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装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介,大方,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子的自然美和健康美。

盛羽《旗袍的历史演变及社会价值初探》 2003年9月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报)第16卷第3期

旗袍重新登上舞台以后,结合其他流行样式而迅速发展,变化,流行。如袖口变小并变短露出手臂,下摆变短并且两侧开衩露小腿,局部应用蕾丝或半透明织物。最重要的是吸收了西式裁剪法后,加上胸省,腰省,使用装修,采用垫肩,使其更合体。

吴小兵《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发展》 2009年8月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4期

晚清时期,旗袍一身宽博造型平直硬摆。辛亥革命解除了服装制上的等级桎梏,为新式旗袍的产生起到了催化作用。20世纪10年代起,在留洋女学生中兴起的短袄长裙的“文明新装”成为城市女性的时髦装束;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午休的长马甲,或称“旗袍马甲”,着于短袄之外,而取代裙和裤的穿法。

夏驰莲《浅谈旗袍的发展》 2005年8月职业技术刊67

中国近代妇女服饰中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经过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改良,旗袍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及特色的主要服装。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女子打破封建观念,是旗袍展示和衬托女性曲线美,突出女性的特征,至此旗袍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

包铭新《20世纪上半叶的海派旗袍》 2000年第九

十七期艺术设计双月刊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一,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二,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着丝袜,开衩处露腿。

三,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植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二.中山装篇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456页457页458页

清代的服饰衣有衮服,朝服,补服,公服,龙袍,蟒袍,常服袍,行褂,马褂等。

龙袍,衮服等只限于皇帝使用,蟒袍,衮服,朝服,补服,公服等一般为达官贵人所穿的服装,常服袍是一种平常所穿的袍子,颜色和花纹随所用,唯宗室有四开衩的样式,行褂比常

服褂短,袖长及肘,石青色,庶民不得用黄色。

杨学新《略论清末民初燕赵服饰变化的特点》中国文物报

2009年02月25日

清朝统治者对冠服制度十分重视,规定服饰有严格的式样、色调、

质地的限制,何者许可,何者禁止,内容颇为琐细。其目的是起到

明等级、决尊卑的作用。及至“民国光复,世界共和,宫廷内外,一

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羽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另一方面,“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言状”。“

《崇德老人自定年谱》 57页

庚子以后,风气弥开,男女皆尚高领窄袖……..往时之阑干挽袖均捐废矣。

陈作霖《炳烛里谈》卷上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杨树彬《我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其未来趋势》 2009年11月总188期第11期中山装从形制到定型先后经历近20年的时间。自诞生以来,以其庄重且平易的风格,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也符合人的审美心理,因此享有“国服”之美誉,它的问世,是对此前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对襟式短褂,大襟式长衫的一次重大变革。中山装的造型结构,反映一个时代的转折,代表着中国服饰有封建转为现代,也标志着中国服饰吸收西方服饰的一种趋势。

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年5月第245页

辛亥革命后,在服装改革方面,孙中山先生以身作则,使中国服装与封建王朝的官服制度彻底决裂,他亲自创导的中山服,造型美观大方,

与欧美及亚洲各国的西服有明显差别,从而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中山

装的前门襟有6粒纽扣以直线均匀排列,上下口袋为暗袋,背有背缝,后背中腰处加上腰节的省缝,穿起来收腰挺胸,舒适自然。裤子则把中国传统的抿裆裤改变为前后各两片组成,两侧缝上端均有直袋,前片腰口有平行,丁字形的折间各两个,右腰缝有装表带一只,以前裤裆缝为开门。后片双侧均有双省,做有后袋。腰头上有腰头和连腰头,腰上装5-7个串袋,脚口带卷脚为西裤式样。中山服夏用白色,其他季节用黑色,外表轮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