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文化存在的家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虑了英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接受。在 喜福 会 中母亲代表的是中国情结的始终存在和 民族 历史与记忆的中介 ( 郑 娴 , 2003 : 267), 所以她作为叙述者的语言常常具有混 杂的特点 , 即在英文和母语之间来回的转换 语符 ( code - sw itch in g )。 另外 还 有 女 勇 士 等作品当中对中国神话传说这一类代表 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所做的别样诠释。我们 知道文化意象在旅行到另外一种文化之中 , 离开了其产生和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 , 面对 新的读者的时候, 必然会发生改变。文化旅 行把一种文化 携带 到了另一文化语境 之 中, 从文化的视角印证了 翻译 这个词语的 拉丁词源的意思。所以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翻译就是一种文化的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 文 化得以播迁和传承 , 并且在另一国的文化土 壤之中吸收新的养分, 逐渐 本土化 ( lo cali zat io n)。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跨民族 性 ( transnational) 和 翻译性 ( translation al) 是不可分的。语言是在不断地为自己的 文化寻找着家园。追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 内翻译 ( in tra lingua l translatio n) 的方式 , 以 语 言和文化杂合 ( linguist ic and cu ltura l hybrid i ty)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二、 个案 分析 Stale M ate 首先我们需 要了解到 底什么是 飞散 视 角? 用一句话概括 : 抵制文化上的同化 , 同时 又以跨民族的眼光和文化翻译的艺术进行新 的文化实验和实践 , 这是飞散视角的双重特 从 飞 散视 角 看 张爱 玲 自 译
而努力争取过, 但是最终还是以旧式的婚姻 的。张爱玲的英文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她 收场, 因而作品也充满了讽刺和调侃的意味。 从 10 岁起就进了美国人办的教会小学和中 S tale M ate 首先 发 表在 1956 年 的美 国 T he 学。在港大也受了最彻底的西式教育。就读 Reporter记者杂志上面。而后张爱玲在夏志 清的弟弟夏济安的要求下将其译为 五四遗 事 , 并于 1957 年 1 月发表在台 湾 文学杂 志 上。杂志的主编夏济安对张爱玲的译文 评价很高, 他说假如不是原稿上 范 方 二 字间有错误 , 真不能使人相信原文是用英文 写的。 ( 陈子 善, 1995 : 47) 这足以证明 张爱 玲的翻译水平和良好的双语转化能力。宋琪 港大 3年 , 她坚持英文写作并阅读大量的英 文原著, 从而在自学中习得英语文法并了解 了英美读者的阅读心理。港大返沪 , 张爱玲 为德国人办的 20 世纪 ( T he Tw entieth Cen tury)杂志撰写英文文化评论和影评, 其英文 在实践中更加熟练。 1952 年张爱玲离沪 去 港, 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翻译美国作家的名 著, 包括马乔丽 范 75 劳林斯的 小鹿 ( 1953) 、 道伦编写的 爱 默生选集
一、 引言 Sap ir- W horf 的语言相对 论认为: 人类 不是孤独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事实上, 各 个人类社群和团体是通过某种语言作为表达 的媒介 , 从而形成了对于世界的不同认识与 看法。也就是说 真实 的世界 是建 立在各 个特定的群体各自特殊的语言习惯的基础之
土文化的特征。飞散者 ( a d iaspora 或 a dias po ran)不仅仅是在家园以外生活的人。更重 要的是, 他和家园的联系或是在跨民族的关 联 ( transnational net w orks) 中实现的, 或者 说 他能对民族文化和历史采取跨民族的视角来 审视。 ( 童明 , 2005 ) 跨 民族 性 ( transna tional) 和 翻译性 ( translational) 在英文中 仅一个字母之差。翻译是跨民族的 , 这一点
上的。好像维特根斯坦说的那样, 语言是一 显而易见。但是在宽泛的意义上 , 跨民族的 种活动的一部分 , 是 生 活形式 ( a ' form o f 行为也是翻译性的 , 这一点人们却反而鲜有 life ) '。 ( 刘宓庆 , 2003) 笔 者的观点是 : 语言 是人类文化存在的家园。而对于那些流散在 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 , 精神家园的消失往往 也是因为语言的取代。从华侨 , 华裔, ABC, 香蕉人到黑皮肤 , 白面具, 这些名词都是对民 族和文化身份的质询 , 也不乏讽刺的意味。 流散各地的人们被称为是 飞散一族 , 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身份困惑 , 这已经不是一 个新鲜的话题。但是 , 在这里还是有必要对 这个问题先 做一点理论上的梳理。 飞散 这个词在 旧约 出现时已被用作隐喻 , 指上 帝有意让以色列人 飞散 ( dispersed) 到世 界各地。直 到 20 、 30 年 前, D iaspora 一 词主 要是和犹太人散布在全世界的历史联系在一 起。由于这种联系, 飞散 获得了这样的涵 义 : 某个 民族 的人 离开 了自己 的故 土家 园 ( hom e land)到异乡生活, 却还始终保留有故 思考。W hat s ' W rong w ith B lack Eng lish 一文 的开篇引用了著名语言学家的话来阐述和概 括 黑人英语 作为一种英语变体 ( variety) 的 存在意义 : T he use of B la ck Eng lish is the goal o f m ost b lack Am ericans to acqu ire fu ll control o f the standard language w ithout g iv ing up their own cu lture . ( Jones, 1982 : 17) 这种通过保 留 自身语言对自身的国家身份, 民族身份及种 族身份 的诉 求和 M oradewun Ade junm ob i 的 T ranslation and Postco lonia l Ident ity : A frican W rit ing and European L anguages ( V enut, i 1998) 一 文中提 到的创 作性翻 译 ( com posi tional translation) 的情况 十分相似。这是 一 种后殖民语境下翻译和写作的重合现象 , 是 语言做为文化的物质载体, 被文化中的人通 过语内翻译的方式从 一种语言 携带 到 另 外一种语言当中的结果。而且这种语言文化
居作家的尴尬处境 , 因为 他们与想 象中的 家园隔离, 失去了归属 , 同时又遭到宿主文化 的排斥 , 他们只得不停地在家园文化和宿主 文化之间徘徊, 寻找自我与归属。 ( 王光林, 2002 : 148) 因此 , 从飞散视角来关照华裔作家 的自译其作必然是创作中的翻译和翻译兼有 创作的两相结合, 很难将两者明确区分。张 爱玲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经历让我们看到, 在 她身上留下太多中西文化交汇的痕迹。而她 在海外文化边缘人的角色和双重的文化背景 又赋予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 , 并给了她书写 资源的 极大自由 ( 卫景宜 , 2002: 62) 。就像 20世纪 的杂志主编克劳斯 梅涅特评价 的那样 : 她与她的不少中国同胞的差异之处, 在于她从不将中国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 正 因为她对自己的民族有深邃的好奇, 使她有 能力向外国人诠释中国人。 (宋明玮 , 1998 : 126) Stale M ate 是张爱玲定居美国后发表的 第一篇英文短篇小说 , 故事背景是新文化运 动后至 30年代的中国。张爱玲仍然保持着 她一贯的写作风格, 即叙述普通人的平凡生 活。因此, 她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与英国女作 家简 奥斯汀十分 相似。 态度诚挚 , 可是 又能冷眼旁观随意嘲弄 , 都成妙文。 ( 夏志 清 , 1982: 356)但是与她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 的是, 这则故事的主人翁是接受过新式教育 的年青男女。他们也曾为了恋爱和婚姻自由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8 年第 1 期
语言是文化存在的家园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郑贞
*
摘要 : 本文从飞散视角分析了张爱玲自译 Stale M ate , 研究了她 在创作中 采取的翻 译策略 , 从 而体现了后殖民 时代 , 少数族裔如何在其文化中通过特殊的翻译为自 己的文化寻找家园的努力。 关键词 : 飞散 ; 文化翻 译 ; 创作中的翻译
*
作者为南京解 放军理工大学外语系教师 ,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在读博士生。
73
的流向是自下而上, 体现了从边缘企图进入 中心, 从弱势加入 /融 入强势文化群体的愿望 和努力。也就是少数族裔希望通过习得纯正 的美式英语, 消除 traces o f accents从而希望 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纳 , 而不是总是徘徊在 边缘, 或是被压制在社会的最底层。语言就 是最直接的斗争武器。翻译从来就不是一片 处女地 , 而是一片充斥着硝烟和战火的战 场 , 永远进行着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虽然 黑人英语能够为英语增添活力, 就像其他国 家移民的语言 促进了英语的 发展和繁 荣一 样。甚至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政治斗争的武器 和一张打开美国之门的身份识别卡。但事实 是 , 这种通过语言来为自己的文化寻找一片 栖息家园的努力多数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如 ToniM o rison 等黑来自百度文库作家, 如果他们用纯正的 黑人英语进行创作的话 , 是不可能赢得国际 声誉的。因为虽然 黑人想当白人。白人却 拼命实现人的等级地位。 ( 万冰, 2005) 她们 在用标准的英语诉说对故土的思念, 通过反 复在作品中描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强化自己 的民族身份意识。但是, 可悲的是, 他们只能 是通过他者的语言来言说 , 否则这种言说也 只是作者的独白 , 无法得到共鸣 , 更不能进行 对话。所以 , 在后殖民语境下, 少数族裔通过 语言为自己的 文化寻找家园 的努力仍 在继 续。这是一个充斥着 杂合文化的时 代, 杂 合 文本是翻译与创作的交叉地带。在这个 灰色地带中 , 语言上的抗争以另外一种形式 也仍在继续。 比如说 创作中的翻译 ( com positional translat io n)这个有意思的语言现象
张爱玲也在 续集 前的序言中说过 五四遗 事 不 能算 是翻 译。因 为要 迁就 读者 的 口 味。 ( 陈子善 , 1995 : 50) 但是 , 即使是一种改 写也可以称之为翻译。而且译文较之原文存 在着 不一致 , 不连贯 的地方可能恰恰是 译者个 人意 识 形态 的 一种 体现。 ( V enut, i 1998 : 70) 张爱玲身兼作 者和译 者的双重 身 份赋予了她更多的自由, 即可能在翻译过程 中出于某种目的对译文做出一定的 调整 。 通过对比张爱玲发表在 续集 ( 1995) 上的 五四遗事 与 S tale M a te , 我们 发现张爱 玲 的译本确有不少改动之处。这些 改 写 甚 至是 重写 多是她根据不同的读者群的 阅 读期待所做出的 调整 。由此我们可以 推 断张爱玲采取了以读者为导向的总的翻译策 略。那么她为什么会如此重视读者的反应和 接受呢?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到底是倾向于原 语还是译语读者呢 ?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 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张爱玲的个人经历 , 以便 更好地了解这位译 者和她的个 人意识形 态 (文化观 , 价 值观 等 ) 的形 成过 程。张 爱 玲 ( 1920- 1995) 出生于上海 , 从小受到中西两 种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 所以她的中英文能力 都很强。她是先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 而且是 相当彻底的四书五经的私塾教育 , 在父亲的 影响下背古诗词, 写旧体小说。所以她的文 化认同是首先建立 在对传统文 化的接受 上
就是时代的产物 , 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征。更重要的是 , 隐喻着植物繁衍的飞散视 后殖民、 后现代思维的一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华裔作家的作品, 最有名 角, 已成为后结构、 : 157) 也就是说站在他 的莫过于谭恩美的 喜福会 和汤婷婷的 女 种方式。 ( 童明 , 2005 勇士 等作 品当中反映出 来的, 对中 国文化 因素的保留。 例如拼音的出现来指代中国文 化中特有的现象, 即所谓的文化万象和文化 专用语 (包括了人名 , 地名, 事物名等 ) ; 并紧 随其后加上英文相关的解释 , 从而也充分考 74 者文化的立场来反观自己的文化 , 反之亦然。 因此 , 这也是一个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话 , 以 及文化中人互相凝视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很 可能是文化意象的杂合 , 甚至是扭曲。 华裔作家的那种中间位置体现了族裔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