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五种模式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五种模式及启示

作者:毛洪江

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02期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出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西南地区石漠化、西北地区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据统计,我国石漠化面积为31.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8省。其中:贵州石漠化面积为3.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占全国石漠化面积的11.8%,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长期以来,经过各级农林水、科研机构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积极探索,逐渐摸索总结出一系列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和有效措施,对加强石漠化治理起到明显效果。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截止2011年末,全省三年间共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5549平方公里,其中国家投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2.1亿元用于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2540平方公里。2011年,全省78个有石漠化治理任务的县全部纳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实现石漠化综合治理全覆盖的省。

一、主要治理模式

(一)“晴隆”模式

它是喀斯特山区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即在高海拔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是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举的发展模式。晴隆县地处珠江上游,是黔西南州石漠化最为严重的一个县。20世纪90年代,由于生存条件恶劣,当地农民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困境。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为1156元。该县自1999年开始在高海拔岩溶山地、半石山地人工种草、人工改良草地,主要利用10-30厘米的表土层种植优质牧草,增加植被,改良土壤,调整种植结构。1999年,晴隆县草地畜牧开发中心从新西兰引进纯种波尔山羊,组建试验基地。试养成功后,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开始实施波尔山羊科技扶贫开发项目。采取“中心加基地带农户”的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种草、养畜、加工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十余年间,累计投入草地畜牧业建设资金共计7870多万元,人工种植牧草29万亩,改良草地19万亩,建成优良种羊繁育基地等示范点35个,项目覆盖14个乡(镇)、86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长1.5倍,累计治理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50多万亩。“晴隆模式”把草地畜牧业发展、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融为一体,得到吴邦国、曾庆红等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南方喀斯特岩溶山区治理石漠化的典范。2010年,国务院扶贫办决定在全国13个省和贵州43个县全面推开和继续巩固“晴隆模式”,实现保护生态和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双重效益。

(二)“顶坛”模式

在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片区海拔1000米以下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不改变原始地形地貌,因时因地,发展以花椒为龙头的生态农业,形成“猪-沼-椒(经果)粮”生产模式,实施石漠化治理措施,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易管理的顶坛花椒的大面积种植,改善了花江沿岸石漠化的危害,为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92%的土地石漠化得到有效防治。温家宝总理曾说:“这是在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创造的奇迹”。目前,贞丰县林业局已研制出一套花椒、金银花、香椿乔灌藤混交种植治理石漠化的模式,能有效促进石漠化土地向较完整的生态系统演替,被称作“贵州模式”,得到普遍认可。

(三)“关岭”模式

关岭县板贵乡通过坡改梯来改变自身生存条件,在落差900多米,坡度达50度的花江大坡堆石砌梯,集土为田,在2万多亩坡改梯工程造就的连片耕地上种上花椒、砂仁等香料,形成“坡改梯-小水利-经济作物-科技兴农”的运作模式。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由47%下降到25%,植被覆盖率由21%上升到53%。关岭已成为贵州省石漠化治理4个示范县之一,其中板贵乡坡改梯把“石漠王国”变成“绿色银行”的成功经验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

(四)“毕节”模式

一是组织实施好一揽子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二十年间,累计造林1440余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近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建成森林公园9个,其中国家级3个。二是抓好一系列生态农业治理。对大量坡耕地实施“坡地铺毯子”,在坡改梯基础上做好绿肥和地膜工程;对“四荒”等非耕地资源,通过拍卖、集资开发等激发经营者治山养山脱贫致富;实施雨水节蓄利用工程,增加土壤水分涵养;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全区300多条小流域完成水土保持综合防治面积7959.4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的47.3%。三是发展特色经果林产业。实施生态、扶贫等项目,推行合股经营、引资经营、项目整合示范等多种经营模式,推进经果林产业建设。如赫章县充分利用品质优良的核桃品种,结合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年产值上亿元,被选定为“全国核桃林业标准示范区”,还建成了年产能力6000吨的核桃乳加工企业,延长核桃产业链。

(五)“清镇”模式

在原封山育林、土地改良、沼气池建设等工程的基础上,新启动三项综合治理工程。一是启动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工程。以保护现有植被资源,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为核心,在红枫湖镇等实施封山育林2.6万亩,人工造经济林4.9亩。二是启动草地畜牧业发展工程。实施人工

种草1.3万亩,草地改良7.2亩;配置饲草机械73台,修建青贮窖5300立方米。三是启动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实施坡改梯2507.7亩,修筑引水渠1.6万米等。

二、几点启示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综合治理的理念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从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入手,加快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和生产方式,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从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入手,积极实施人工干预,加快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步伐;从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宣传教育和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石漠化综合防治的合力。

(二)因地制宜进行治理

要根据各类地区岩溶生态环境特征、自然气候条件、石漠化成因、经济社会状况、石漠化的可治理性以及治理措施的差异性和生态功能定位等,因地制宜、因时而宜地安排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提高治理成效。对重点治理区先期进行试点,积累宝贵经验,提供技术支撑和治理样板,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三)加大资金投入

石漠化治理,投入是关键。必须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资机制,才能满足较大的资金需求。如争取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依法征缴各类育林基金、绿化费和生态效益补偿费,统筹安排用于石漠化治理项目建设;鼓励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治理等。

(四)把石漠化治理与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

石漠化治理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利民。与生态经济结合的治理模式是确保石漠化综合防治成效的有力措施。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具有市场优势和生产潜力的特色产业,如特色林果药茶、生态畜牧、旅游等产业,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链,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入。

(五)增加科技投入和科技含量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规划,还要对防治工作中急需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目前,“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已被列为贵州省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18个重大专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